見微知著,中國經濟轉型壁壘
再來看中國的金融脫媒,隨著中國經濟進入新階段,中國開始了從間接融資向直接融資的轉變,也就是開始了金融脫媒。從圖3-2中國GDP(國內生產總值)的走勢圖中可以看到,2012年第四季度開始,中國GDP開始持續下行。我本人研究宏觀經濟30多年了,坦率地說我也不理解。過去,研究宏觀經濟用周期分析作為基本方法。周期分析很簡單,一個上行一個下行就是一個周期,周期基本穩定。而現在,經濟下滑長度超過預期,表明此輪下滑不僅僅是周期性波動,很可能是變化的周期,折射的是經濟的結構變化。
經濟增長的冬天
和過去30多年相比,中國經濟的增長條件正在發生深刻的變化。
首先,世界經濟持續低速,預示著出口導向型經濟已步入盡頭。遠的不說,看看過去經濟增長比較快的廣東省,總說中小企業融資難、融資貴,對,但嚴格來說也不完全對。中國的中小企業主要是出口企業,有訂單就增加投資,沒有訂單就不干。金融危機來了,訂單減少了,企業就遇到了困難。我某年到溫州去,詢問溫州的老板怎么應付這種困難。他們說冬天我們見過,不就冷一點,那咱們就多穿點,實在不行就抱團取暖,挨過冬天就是春光明媚。意思就是說要維持生產就借高利貸,把生產力維持住。借不到怎么辦?“咱們抱團取暖”就是互相擔保。等冬天一過,陽光明媚出口形勢一好轉,所有的問題就全部化解了。但是他說唯一沒想到的就是冬天不太冷,而是太長了,沒抗住,資金鏈斷了。因此,目前中小企業表面看是融資難,融資貴,但核心問題是中國轉型難以持續。

圖3-2 中國GDP增長走勢圖
資料來源:Wind,中國銀行國際金融研究所。
人口紅利的盡頭
其次是勞動成本的上升。過去中國農民工大量涌向城市,因為城市能提高工資,所以農民開始背井離鄉,到城市打工。由于農民多,大家的競爭非常激烈,工資長期保持在較低的水平,那個時候大家都知道要提高收入就要加班,這就造成了中國廉價制造的優勢。但現在按照我們的測算,農村45歲以下的青壯農民,50%已經離開農村,25歲以下的73%都不在農村了,于是農村只剩下了留守兒童和留守老人。勞動力供給不像過去那么充沛,于是工資價格自然上漲。
根據統計數據,過去幾年農民工的工資在全國都無一例外大幅度提高,每年提高20%左右。更重要的一點是,并不是只有東部的農民工工資提高了,西部和中部的增長速度反而快于東部。2013年農民工工資增長速度最快的省份是新疆,達35%。對勞動密集的行業來說,很可能不存在從東部遷到中部再遷到西部的現象了,企業都遷去海外了,于是柬埔寨、越南、斯里蘭卡等東南亞地區成為中國人投資目的地。中國現在是紡織品第一大生產國,而第二大生產國就是越南,都是中國去的。在沃爾瑪買東西,會發現比較廉價的服裝大都來自越南、斯里蘭卡、孟加拉國,但投資商都是中國企業。這和20世紀80年代改革開放初期,港資、臺資的鞋廠、制衣廠、箱包廠都轉移到大陸很類似,現在人民幣的跨國使用跟這一情況密切相關。
勞動成本上升使廉價制造業削弱了競爭優勢,中國未來經濟增長要靠勞動生產率的提高,而不是靠廉價勞動力的數量,這跟過去30多年相比是一個重大的變化。
人口老齡化導致儲蓄下降
人口老齡化也是不爭的事實。從歷史的經驗教訓來看,日本的問題之一就是老齡化,老齡化出現一定會伴隨著儲蓄率下降。道理很簡單,老齡化就是干活的人少了,吃飯的人多了,但是好消息是消費會上升。比如養老產業、醫療產業會發展,這是新的投資熱點,但儲蓄是投資的來源,存款量下降就意味著投資驅動經濟難以持續拉動,而中國過去的經濟增長就是靠投資驅動的,同時債務問題也一定會出現。當然存款下降也與近年的風險變化比較快相關,比如理財產品能夠獲得更好的收益率,老百姓能承受更高的風險,那么自然會轉向理財產品。
零星資源如何推動高速發展
另外,資源和能源的約束也日益緊張,因此資源耗費型經濟增長必須要轉變。大家都很明白,霧霾已經是全國性的現象了,2014年春天的某日全國有249萬平方公里是霧霾。人們突然發現,資源是有成本的,環境是有成本的,資源耗費、環境耗費的增長是不可持續的。
這一變化揭示了一個事實,就是中國經濟告別兩位數增長,越過那個點開始潛在增速下降。這也意味著工業化進程到了中后期,意味著經濟社會發展到了一定水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