官术网_书友最值得收藏!

(一)關于第四章(關于責任主體的特殊規定)的結構

建議分為三節:

第一節 監護人責任與校園事故責任

第二節 使用人責任、承攬人責任與義務幫工責任

第三節 網絡經營者責任與安全保障義務人責任

(二)關于第一節 監護人責任與校園事故責任

1.保留第三十一條和第三十二條,對其中措辭作必要修改。

2.將第三十六條至第三十八條提前到第三十二條之后。

(三)關于第二節 使用人責任、承攬人責任與義務幫工責任

1.將第三十三條修改為:

被使用人在執行職務過程中造成他人損害的,由使用人承擔賠償責任。

使用與被使用關系依據以下因素作出判斷:

(一)使用人對被使用人有權進行指示;

(二)被使用人為使用人之利益而工作。

2.增加第三十三條A:

被使用人接受兩個或者兩個以上使用人指示,或者為了兩個或者兩個以上使用人的利益進行工作,在執行職務過程中造成他人損害的,由多數使用人共同承擔賠償責任。

3.增加第三十三條B:

在勞務派遣的情形,被派遣的被使用人在執行接受派遣的使用人之職務的過程中造成他人損害的,由接受派遣的使用人承擔賠償責任。派遣方有過錯的,承擔相應的賠償責任。

4.增加第三十三條C:

被使用人在執行職務過程中故意或者重大過失造成他人損害的,與使用人承擔連帶的賠償責任。

理由:需修改第三十三條和增加第三十三條A至第三十三條C:

(1)使用“用人單位”的表述是不科學、不準確的,因為用人者不僅包括單位,也包括個人,而且民法上沒有“用人單位”這樣的主體。既然勞動合同法可以采用“用人單位”,侵權責任法使用“使用人”和“被使用人”的表述就不存在政治上的問題,因為都是“(使)用人”。

(2)雙重或多重用人關系以及勞務派遣情形下所生的損害賠償責任需要加以規定。

(3)被使用人存在故意或者重大過失的應當承擔連帶責任,瑞士民法典有先例,我國司法解釋已有規定,宜采納。

(4)法人、其他組織對法定代表人、工作人員等在執行職務中造成他人損害承擔上述賠償責任,無須單獨設置規定。

另外,建議增加相應的條文對承攬人責任、義務幫工的責任問題作出規定,司法解釋的有關規定可資借鑒。

(四)關于第三節 網絡經營者責任與安全保障義務人責任

1.關于網絡經營者責任,保留第三十四條的規定。

2.關于安全保障義務人責任,保留第三十五條的規定。

第五部分 關于第五章(第三十九條至第四十五條)

(一)總體評價與修改的指導思想

第五章有關產品責任的規定比較成熟。修改完善的指導思想為:在本章有全面規定的情況下,產品質量法中有關產品責任的規定將不再適用,因此不能依賴于產品質量法對產品、缺陷等的定義性規定,而需要在本章中對此詳細作出規定。

(二)具體修改意見

1.本章不分節。

2.建議修改第三十九條第一款作為第三十九條,對產品責任的賠償范圍作出規定:

因產品存在缺陷造成他人人身、缺陷產品以外的其他財產損害的,生產者應當承擔賠償責任。

理由:我國產品質量法第41條有規定;這也是國際通例,因為缺陷產品本身的價值之賠償關系屬于合同法調整的內容(如產品質量法第40條規定的賠償責任要求有買賣合同關系為前提)。

3.建議將抗辯事由作為單獨一條加以規定(第三十九條A)。

4.建議增加一個條文對缺陷進行界定和分類:

第三十九條B 缺陷是指產品存在危及他人人身、財產安全的不合理危險,包括設計缺陷、制造缺陷和警示缺陷。

理由:產品質量法對缺陷的概念有規定(第46條);缺陷分為三類,為各國通說,我國學界無爭議,作出規定有利于法官在案件中正確認定缺陷的存在。

5.建議增加一個條文對產品進行界定:

第三十九條C 產品是指經過加工、制作,用于銷售的動產。導線傳輸中的電流、管道運輸中的物質,屬于產品。

建筑工程不適用本章的規定,但是建筑工程使用的建筑材料、構件和設備,屬于前款規定的產品范圍的,適用本章的規定。

理由:產品責任(本章)的獨立性,不依賴于產品質量法。

6.建議增加一個條文對生產者進行界定:

第三十九條D 生產者是指以制造、加工該產品為業者;或者自己作為該產品的生產者在該產品上表示其姓名、名稱、商號、商標者,或誤認為該產品的生產者而為姓名、名稱等的表示者;或者根據該產品的制造、加工或有關販賣形態的其他事項,可以被認定為該產品的實際生產者的自然人或者法人、其他組織。

產品的進口商,視為該產品的生產者。

理由:生產者的具體界定在司法實踐中十分重要,需要給出明確的裁判規則。

7.保留第四十條至第四十四條的全部條文,僅作相應分解調整。

8.建議增加一個條文對損害賠償請求權的時效以及安全使用期(保質期)的除斥期間作出規定:

第四十四條A 因產品存在缺陷造成損害要求賠償的訴訟時效期間為兩年,自當事人知道或者應當知道其權益受到損害時起算。

因產品存在缺陷造成損害要求賠償的請求權,在造成損害的缺陷產品交付最初用戶、消費者滿十年喪失。但尚未超過明示的安全使用期的除外。

對于在身體中逐漸蓄積而損害人的健康的物質所致損害,或須經過一定的潛伏期間后才出現癥狀的損害,此十年除斥期間從其損害發生時起算。

理由:產品質量法有相關規定(第45條)。

9.保留第四十五條。

第六部分 關于第六章(第四十六條至第五十二條)

(一)第六章(機動車交通事故責任)修改的指導思想

本章修改的指導思想是規定完整的機動車交通事故責任規范,不依賴于道路交通安全法的有關規定。

(二)具體修改意見

1.本章不分節。

2.建議將道路交通安全法第76條稍微加以整理后取代本章第四十六條,由本條直接對道路交通事故的賠償責任作出規定,而不是轉至另一件行政法律的有關規定。

理由:道路交通安全法作為一件行政法律,不宜保留基本民事法律規范;便于當事人和法院全面理解和適用法律。

3.保留第四十七條至第四十九條。

4.增加第四十九條A:

掛靠他人從事經營活動的機動車發生交通事故造成損害的,由機動車的掛靠經營者承擔賠償責任。掛靠經營者無力承擔全部或者部分賠償責任的,被掛靠者承擔相應的補充責任。

理由:掛靠他人進行經營的機動車發生交通事故造成損害的案件時有發生,需要有相應的規范。掛靠車輛發生交通事故不能完全適用第四十八條的規定,主要是考慮到被掛靠者收取管理(掛靠)費用以及可能進行安全管理、教育等情況。

5.保留第五十條至第五十二條。

6.增加第五十二條A:

因行人或者非機動車的駕駛人的過錯導致交通事故,造成機動車一方或者其他損害的,依據本法第七條第一款的規定承擔賠償責任。

理由:此類案件時有發生,應當按照過錯責任原則處理。但是其也屬于道路交通事故,如果不作出規定,一般公眾會誤認為此等情況下肇事的行人或者非機動車駕駛人無須承擔賠償責任。此外,作出這樣的規定具有立法政策上的價值,體現對機動車一方和非機動車一方在道路交通事故案件中平等保護的精神,出租車行業和汽車運輸行業會表示歡迎。

第七部分 關于第七章(第五十三至第六十六條)

(一)第七章(醫療損害責任)總體建議

將本章改造成為“專家責任”,分為兩節:

第一節 一般規定

第二節 醫療損害責任

理由:醫療損害責任就其性質而言,屬于專家責任之一種。我國一些特別法如律師法、注冊會計師法等對專家責任有零散的規定,需要通過這次侵權責任法立法對專家責任作出統一的規定。

(二)關于第一節 一般規定

1.增加一個條文對專家及其執業活動進行界定:

第五十二條B 具有專業知識或專門技能,依法取得國家認可的專業資格證書和執業證書、向公眾提供專業服務的人,為本法所稱的專家。

專家以專業知識或專門技能向公眾提供服務,為本法所稱的專家執業活動。專家從事執業活動應當遵循相關的法律、法規、行業規范和操作規程。

2.增加一個條文對專家責任的歸責原則和責任主體作出規定:

第五十二條C 專家在執業活動中因故意或過失造成委托人損害的,應當依據本節規定承擔民事責任。

二人或者二人以上共同簽署法律文件或者提出專家咨詢意見、作出專業決策造成損害的,應當承擔連帶責任。

專家受雇于專門的執業機構并以該執業機構的名義對外從事執業活動的,在執業活動中對委托人造成損害的,由執業機構承擔侵權責任。執業機構承擔侵權責任后有權向有故意或者重大過失造成損害的受雇專家追償。

3.增加一個條文對專家的注意義務作出規定:

第五十二條D 專家在執業活動中須盡高度注意義務、忠實義務和保密義務,維護委托人的合法權益。

專家違反上述義務的,應認定其有過錯。

4.增加一個條文對專家責任案件中的舉證責任作出規定:

第五十二條E 在對專家或者專家所在的執業機構提起侵權訴訟時,受害人應當提供相應的表面證據以初步證明專家有過錯、專家的過錯行為與受害人受到的損害之間存在因果關系。

在表面證據能夠初步證明過錯和因果關系存在時,推定存在過錯和因果關系。但該專家或者其所在執業機構得舉出相反的證據以證明不存在過錯和因果關系。

專家或其所在的執業機構有義務提供與案件有關的一切記錄資料,不提供或者涂改、偽造、銷毀相關記錄資料的,應認定存在過錯和因果關系。

(三)關于第二節 醫療損害責任

1.保留第五十三條,作個別文字修改。

2.刪除第五十四條。理由:與第五十二條C第三款重復。

3.保留第五十五條至六十二條,但第五十八條中的“推定”改為“認定”。

4.刪除第六十三條。理由:與第五十二條F第三款重復。

5.刪除第六十四條至第六十六條。

理由:第六十四條與第五十二條D重復;第六十五條和第六十六條內容誠然重要,但是不屬于侵權責任法規范,無法起到確定侵權責任的規范作用,建議在其他法律中加以規定。

第八部分 關于第八章(第六十七條至第七十一條)

(一)第八章(環境污染責任)總體評價及建議

本章整體規定不錯,只需要個別調整;另外,對破壞生態造成損害的也應規定相應的侵權責任。

(二)具體修改建議

1.章名修改為“污染環境和破壞生態責任”。

2.第六十七條“環境污染”修改為“污染環境”。

理由:語法問題。不是因為環境污染了要承擔侵權責任,而是因為污染了環境(并造成損害)而要承擔侵權責任。

3.保留第六十八條。

4.第六十九條中的“環境污染”修改為“污染環境”,理由同上;另外,對推定因果關系做更準確的表述。

5.保留第七十條和第七十一條。

6.增加一個條文對破壞生態致人損害的侵權責任作出規定:

第七十一條A 破壞生態造成他人損害的,參照本章的規定承擔侵權責任。

理由:破壞生態造成他人損害的案件已經起訴到一些法院,由于法院對“污染環境”采取較狹義的理解,致使這樣案件的受害人無法依據現有規定得到救濟。此次侵權責任法立法應當解決這一問題。

破壞生態造成損害如同污染環境致人損害的案件一樣,需要采無過錯責任原則加以歸責。這樣的規定不僅有利于對受害人的救濟,也有利于生態保護,促進人與自然的和諧。

第九部分 關于第九章(第七十二條至第七十七條)

(一)第九章(高度危險作業)整體建議

1.章名建議改為“危險責任”

理由:具有更大的包容性,包含更廣泛的內容。世界范圍來看,侵權責任法不僅規范“高度危險責任”,也規范一般危險責任。

2.將施工人的責任納入本章。

(二)具體修改意見

1.從事高度危險作業致人損害的,應承擔無過錯責任,建議將第七十二條與第七十四條的部分內容合并,修改如下:

第七十二條 從事高空、高壓或者使用高速運輸工具等高度危險作業,造成他人損害的,作業人應當承擔無過錯責任。法律規定免責事由的,依照其規定。

理由:第七十二條和第七十四條規定的內容部分重復,需要調整;高度危險作業不限于高空、高壓,應留有司法解釋擴展的余地。

2.將第八十七條第一款提前到此處,作為第七十二條A:

第七十二條A 在公共場所或者道路上挖坑、修繕、安裝地下設施等,沒有設置明顯標志和采取安全措施造成他人損害的,施工人應當承擔侵權責任。

理由:施工人的責任為行為(作業)帶來的危險責任,而不是“物件致人損害責任”,這里有人的主動因素起作用;這種危險尚不能歸入“高度危險”,因此適用過錯推定。

3.第七十三條“該核材料”后應當增加“的所有人、管理人”,修改如下:

第七十三條 核材料和核設施、民用航空器造成他人損害的,該核材料的所有人、管理人或者該核設施、民用航空器的經營人應當承擔侵權責任,但能夠證明損害是因受害人故意造成的除外。

理由:核材料致人損害應當由所有人或者管理人承擔侵權責任,而不是“經營人”承擔侵權責任,因為不處于經營狀態。

4.將第七十四條修改為單純的占有、使用危險物品致人損害的侵權責任規范,而高度危險作業部分抽出來放到第七十二條中,修改如下:

第七十四條 占有、使用易燃、易爆、劇毒、放射性等高度危險物品,造成他人損害的,占有人或者使用人應當承擔侵權責任,但能夠證明損害是因不可抗力或者受害人故意造成的除外。

理由:改造成為單純的高度危險物品致人損害責任;沿用“高度危險物品”的概念;關于責任主體的“有關單位或者個人”表述不科學,應當與“占有”、“使用”的歸責事由相對應,修改為“占有人”或者“使用人”。

5.對第七十五條進行文字整理,修改為:

第七十五條 遺失、拋棄的高度危險物品造成他人損害的,由遺失、拋棄該高度危險物品的人承擔侵權責任。

理由:語法上需要加“的”,構成“的”字結構的短語;歸責事由與責任人相應,無須考慮所有人或者管理人。

6.對第七十六條進行文字整理,修改為:

第七十六條 非法占有高度危險物品造成他人損害的,由非法占有人承擔侵權責任。該高度危險物品的所有人不能證明對防止他人非法占有盡到高度注意義務的,應當承擔連帶責任。

7.對第七十七條進行文字整理,修改為:

第七十七條 高度危險作業人或者施工人、高度危險物品的所有人或者管理人已經采取安全措施并且盡到警示義務,未經許可進入高度危險活動區域或者高度危險物存放區域受到損害的,可以減輕賠償責任。

理由:語法上的要求;需要包括第七十二條A的“施工人”。

第十部分 關于第十章(第七十八條至第八十一條)

(一)第十章(動物致人損害責任)總體建議

1.建議將章名改為“飼養動物致人損害責任”。

2.建議對散養動物致人損害等作出規定。

(二)具體修改意見

1.第七十八條修改為:

飼養的動物造成他人損害的,該動物的所有人或者管理人應當承擔侵權責任,但能夠證明損害是因受害人的重大過失造成的,可以減輕或者免除動物所有人或者管理人的賠償責任;能夠證明損害是因受害人的故意造成的,動物的所有人或者管理人不承擔侵權責任。

理由:責任主體應當是所有人或者管理人,而不是飼養人(如保姆);受害人重大過失可以減輕或者免除責任,故意則當然免責。

2.關于第七十九條,建議刪除。

理由:該條文沒有包含任何法律規范,而且前一條已經包含了該條的內容;飼養動物致人損害的侵權責任適用無過錯責任原則,是否違反有關規定,對于責任之構成或者責任之減輕(加重)沒有意義。

3.關于第八十條,建議刪除。

理由:動物園飼養的動物與其他人飼養的動物致人損害沒有特別之處,均應適用無過錯責任原則;民法通則的規定并沒有問題,沒有修改的理由。

4.建議增加第八十條A:

依習慣散養的動物,因爭斗造成動物損害或者死亡,雙方所有人或者管理人都沒有過錯的,由雙方的所有人或者管理人分擔損害后果。

所有人或者管理人一方或者雙方有過錯的,按照過錯大小分擔損害后果。

當地另有習慣的,依其習慣。

理由:飼養動物爭斗發生傷亡的情況經常發生,需要作出規定;此種情況下不適用無過錯責任原則,而是公平分擔損害后果;在一方或者雙方有過錯的情況下,適用過錯責任原則處理損害后果的分擔;如果當地有處理類似糾紛之民事習慣者,當適用之。

5.對國家保護的野生動物(如虎、野豬)致人損害的賠償問題,需要作出規定,建議增加第八十條B:

受到國家法律保護的野生動物致人損害的,受害人有權向當地縣級主管部門請求賠償。

理由:此類損害時有發生,農民受到的損害需要得到救濟;其他法律將來應有配套規定。

6.對第八十一條進行文字修改,將其中“動物”改為“飼養的動物”。

第十一部分 關于第十一章(第八十二條至第八十七條)

(一)第十一章(物件致人損害責任)總體建議

1.建議將章名修改為“物致人損害責任”。

理由:不可量物不可能包括在“物件”中。

2.增加不可量物致人損害之責任的規定。

(二)具體建議

1.保留第八十二條。

2.刪除第八十三條。

理由:這樣的“推定”缺乏法理依據;其他任何國家的立法和實踐均不支持這樣的責任推定;這樣的規定使得侵權責任沒有倫理上的公平正義性;這樣的規定會侵害全體社會成員的自由。

3.保留第八十四條。

4.將第八十五條修改為:

在公共道路上堆放、傾倒、遺撒妨礙通行的物品造成他人損害的,堆放、傾倒、遺撒該物品者承擔侵權責任;道路等的管理人有過錯的,承擔相應的侵權責任。

理由:此等責任,首先應當是行為人的責任,其次是管理人的過錯責任。

5.第八十六條增加:

公共場所、公共道路旁的限定。野外尤其是農民承包的林地、荒山上之林木折斷造成損害,所有人或者管理人不承擔責任。

6.刪除第八十七條第一款。

理由:此款是關于行為責任的規定而非物致人損害的規定,應提前到危險責任一章,作為第七十二條A。

7.保留第八十七條第二款,作為第八十七條。

8.增加第八十七條A:

水或者其他液體、粉塵、氣體、光波逸出致人損害的,其所有人或者管理人應當承擔侵權責任,但是能夠證明自己沒有過錯的,不承擔損害賠償責任。

前款情形構成污染環境致人損害責任的,受害人得依據本法第八章的有關規定請求救濟。

理由:水或者其他液體及氣體、粉塵、光波逸出致人損害的情況常有出現,因此應當予以規定;此等侵權責任,適用過錯推定;如果構成污染環境致人損害的責任,受害人可以選擇本法有關規定行使請求權;排除妨害、消除危險的民事責任方式在此等案件中有適用之余地。

第十二部分 關于第十二章(第八十八條)

保留第八十八條。

主站蜘蛛池模板: 乐东| 安溪县| 新乡县| 醴陵市| 九台市| 通道| 常州市| 崇州市| 厦门市| 林芝县| 闵行区| 衡南县| 隆子县| 阿拉善盟| 梁河县| 乐亭县| 公安县| 宁河县| 巴东县| 长宁县| 镇巴县| 江川县| 平塘县| 都兰县| 昌宁县| 双柏县| 合水县| 定西市| 富顺县| 西安市| 凤阳县| 上杭县| 浙江省| 开封市| 阿坝| 罗江县| 赤城县| 富裕县| 镇雄县| 天津市| 松滋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