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1 手把手教你閱讀港股招股說明書
先來說一下擬上市公司提交招股說明書的過程。擬上市公司首先向港交所提交申請版本的招股書,港交所在收到招股書之后即時在港交所“披露易”網站的“申請版本及聆訊后資料集”欄目發布。申請版本招股書類似于A股新股的預披露招股書,與正式招股時發布的招股書有區別,申請版本的發布是擬上市公司和保薦人共同工作的結果。以小米為例,小米2018年5月3日向港交所提交申請版本招股書,2018年6月25日發布正式招股書。
相比正式招股書,申請版本招股書還沒有公布股票發行數量、股票代碼、發行價,僅公布了保薦人,尚未公布賬簿管理人信息,因為只有在正式招股開始后,才會有賬簿管理人開始簿記。
小米申請版本招股書首頁。

申請版本的招股書除了未公布上述內容,也未公布新股發行的預期時間表、新股發售架構和募集資金用途,因為公司募集資金數額和定價只有在正式招股之前才能確定。總之,涉及新股發行的內容還不能在申請版本顯示,因為這些只有在正式申購新股時才能確定。繼續以小米為例。

除了以上幾項,申請版本招股書和正式招股書基本沒區別,投資者完全可以通過閱讀申請版本招股書來清晰地了解一家上市公司。
擬上市公司向港交所提交申請版本招股書之后,港交所上市科和上市委員會將會向公司反饋意見,擬上市公司和保薦人要回答港交所上市科和上市委員會的問詢,之后港交所會對公司展開聆訊,聆訊通過后,公司即可發布正式的招股書,開始路演和正式招股。一般從發布申請版本招股書到正式招股的時間大約為3個月以上,類似于小米從發布申請版本到正式招股不到兩個月時間的情況屬于少數。時間長度取決于擬上市公司和保薦人回答港交所問詢的進度,對于治理規范和財報清晰的公司而言,上市進度一般較快。
一本完整的招股書的頁數一般在300頁至500頁之間,對于以打新為目的的投資者來說,將每只新股招股書都完整讀完是不現實的。那么如何通過快速閱讀招股書,以判斷某只新股是否值得申購呢?具體而言,一本完整的招股書的目錄通常包括30幾個部分。

對于打新投資者而言,要關注的主要包括以下幾個部分。
第一,重要提示。該部分包括公司注冊地、新股發行數量、發行價、股票代碼、保薦人和賬簿管理人信息。以小米為例,小米總發行量為21.79億股,其中公開發售部分為1.089億股,國際發售部分為20.7億股。最高發售價為22港元/股,股票代碼為1810。這里要說一下發行價,港股新股發行定價分為三種方式。第一種方式是在申購前已經確定最終發行價,投資者申購新股時直接按照該發行價申購即可,這種情況比較少。第二種方式是在申購前確定發行價區間,最終由簿記管理人根據機構投資者的認購情況確定最終發行價。以小米為例,在重要提示部分只寫了最高發行價為每股22港元,小米的發行價區間要查閱招股書“全球發售的架構”部分,其中有一項為“發售價范圍”(招股書第435頁),顯示小米發行價范圍為每股17至22港元。

關于港股新股發行定價,還有第三種方式,就是公司確定發行價區間,但是設有靈活定價機制,可以在發行價下限降價10%發行。以天立教育為例,該股就設有靈活定價機制。

在“重要提示”目錄下還有一個重要信息就是關于保薦人和賬簿管理人。對于一個大型的IPO,擬上市公司會先從招標開始,很多投資銀行會去投標,最終擬上市公司確定保薦人,大型的IPO還會確定出多家投資銀行作為聯席保薦人。以小米為例,聯席保薦人是高盛、摩根士丹利(以下簡稱大摩)和中信里昂證券。保薦人會一直從公司計劃上市陪伴至公司上市,保薦人會幫助公司做上市方案,幫助公司重組,給各政府機構上報材料,做盡職調查,幫助協調會計師事務所、律師事務所等其他中介的工作,幫助擬上市公司撰寫招股書,向港交所提交申請版本招股書,答復港交所的問詢等。
保薦人一般同時擔任賬簿管理人,但是賬簿管理人不僅包括保薦人,還包括其他更多投資銀行,尤其是大型IPO。以小米為例,小米的賬簿管理人多達23家券商,賬簿管理人承擔著向機構投資者推銷股票的重任,它們掌握著股票發行的需求賬簿,也就等于掌握著IPO中機構投資者的買入指令,負責向這些機構投資者分配股票份額。盡管理論上賬簿管理人應公平向機構投資者和高凈值個人用戶分配股票,但是在新股分配上,它們一般會考慮潛在的投資者的質量(例如是否屬于知名投資機構),而且會優先考慮自己的客戶。同時,賬簿管理人在新股上市后多數擔任穩定價格操作人(綠鞋機制執行人):若新股上市破發,綠鞋機制執行人則買入穩定價格;若新股上市后上漲,綠鞋機制執行人則賣出增發的新股,使股價處于正常水平。
第二,預期時間表。該部分內容主要是新股的申購時間區間和上市時間,港股新股申購時間一般為3.5天,一般券商最后半天已不能申購。以小米集團為例,申購日期為2018年6月25日上午9點至28日上午11點30分,小米在港交所上市日期為2018年7月9日。

第三,概要。該部分主要介紹公司的主營業務、商業模式、運營數據、財務數據、競爭優勢、行業地位、戰略方向、近期發展、控股股東、股息政策、募資所得款項用途等。
投資者想全面了解一家上市公司,需要從閱讀概要開始,首先是看公司從事的是什么業務。對于有些行業的股票,例如內地銀行股,對于港股打新的投資者而言,基本看了公司主營業務就可以將其排除,無須再看其他數據。如果主營業務在香港股市中具有明顯的獨特性,市場前景看好,一般會受市場歡迎,例如2007年在香港上市的阿里巴巴。
商業模式是一家公司的核心,如果公司的商業模式非常僵硬,也會是“一將不成累死三軍”。以建筑行業為例,該行業的公司普遍要在蓋房時長期墊款,現金流差,毛利低,這種商業模式決定了該行業的公司估值很低;還有做PPP(公私合營模式)項目的環保公司,現金流很差,這種商業模式也決定了此類公司估值偏低。如果公司的商業模式屬于“印鈔機”模式,在供應鏈上又處于強勢地位,長期占用上下游廠商的賬期,這類公司很受市場歡迎且估值高,典型的例子就是阿里巴巴。
在財務數據方面,招股書會公布擬上市公司最近3年的財務數據,包括利潤表、資產負債表和現金流量表,最基本的就是利潤表。投資者會先看看擬上市公司3年內的營收和利潤增速:如果增速高且屬于穩定增長,會讓市場安心不少;如果屬于一年不如一年,或者3年內沒什么增長,這類公司估值就很低。以小米為例,2016年小米的營收相比2015年幾乎沒有增長,市場對該公司的高估值有所懷疑,因此最后發行定價只能按照17港元的下限定價。另外,對于未盈利的公司,其港股也處于被質疑狀態,從2017年開始,大量未盈利的“獨角獸”公司在港股掛牌,上市后多數表現不佳。從2017年港交所上市改革以后,允許未達到財務測試要求的生物制藥公司在香港上市,已上市的生物制藥公司歌禮制藥和百濟神州表現不佳。至于如何閱讀財報的三大報表,用一本書也講不完,大家可查看專門的讀財報書籍,未來我可能專門出一本書講講如何閱讀港股上市公司財報。在運營數據方面,主要看公司最近3年的用戶增長、客戶量、現金轉化周期、現金流等,來判斷公司的增長前景和質量。

有關競爭優勢和行業地位,公司會在招股書里寫出自己的競爭優勢,可以從中看出公司“護城河是否堅固”,在行業內的地位如何。一般而言,處于行業龍頭的公司估值更高;競爭激烈的行業,如果公司在行業內排名靠后,估值則相對較低。對于申購港股新股的投資者而言,一定要關注同行業已上市公司的估值水平,如果申購的新股比同行業公司估值低,有估值折讓,則申購時有一定的安全墊。如果新股比二級市場同類公司估值還高,則申購新股的風險會提高。
近期發展:公司從提交申請版本招股書到正式招股,大約要經過3個月的時間。在發布正式招股書時,公司會公布這段時間內公司的重大事項,以此為新股申購者提供參考。
股息政策:公司會在招股書公布未來派發股息的政策,有些公司會明確寫出自己會派發占總利潤多少比例的股息,有些公司則不會。對于公用事業股和大盤藍籌股而言,確定性的派息政策對于引導市場預期很重要,這也是一些大型基金決定是否配置這類股票時的參考。一般公司的派息政策會參考同行業上市公司。
募集資金所得款項用途:公司上市募資如果是為了發展主營業務,并且公司主營業務正處于高速發展期,這類公司的市場更被看好;如果募資是為了還債,主營業務一般,投資者看不到公司發展的前途,這類公司就不受市場歡迎,因為買股票就是買未來。
控股股東:公司控股股東的背景不同,給投資者的信心也隨之不同。例如像小米這種公司,控股股東雷軍是明星企業家,自然受市場關注度很高,容易形成市場共識,其他的一些控股股東有明星企業家光環的公司,經常在上市后表現也不錯。當然,對于控股股東有劣跡的公司,市場一般都敬而遠之。
第四,風險因素。很多投資者不是很重視招股書中“風險因素”這個部分。對于擬上市公司而言,保薦人的作用就是給擬上市公司“化妝”,因此給投資者展示的大部分內容是上市公司光鮮靚麗的一面。唯有“風險因素”部分給投資者展示的是上市公司可能面臨的風險,可以理解為上市公司可能存在的瑕疵。對于投資者而言,在為上市公司靚麗業績激動萬分之時,適時閱讀一下“風險因素”給自己的激動心情降降溫,百利而無一害,有利于投資者全面了解擬上市公司。
第五,董事及參與全球發售的各方。該部分是擬上市公司的董事會成員名單和簡介。一般來說,豪華的董事會能加強投資者的信心,尤其是董事會成員有香港本地的知名人士或太平紳士。該目錄下還包括公司聘請的會計師事務所和律師事務所,聘請全球四大會計師事務所(普華永道、德勤、安永和畢馬威)更容易增強投資者的信心。
第六,行業概覽。該部分數據是擬上市公司聘請獨立第三方機構采集的行業數據,投資者可以從該部分數據大致了解擬上市公司所處行業的狀況。例如其是屬于快速增長的行業還是夕陽產業,行業集中度如何,擬上市公司在行業中的地位如何,等等。一般來說,行業龍頭地位、行業增長潛力大的擬上市公司,會受到大部分投資者的關注。
第七,歷史、重組及企業架構。該部分包括公司歷史上的里程碑事件,以及公司在一級市場的融資情況。很多公司在上市之前已經向媒體透露過融資金額,投資者可以此檢驗公司的誠信度。該部分還包括公司重組后的股權架構。
第八,業務。該部分有些內容與“概要”部分重合,“業務”部分詳細介紹了公司的主營業務狀況。投資者利用業務數據,可以判斷公司主營業務前景。業務數據與財務數據不同,財務數據是業務運行的結果,而根據業務數據可判斷公司的增長前景。
第九,財務資料。該部分內容與“概要”部分有相同的內容,不過這部分的財務資料更為詳盡,還有關于公司財務政策適用標準的解釋。對于特定行業的公司,投資者要特別關注某些數據:例如收購比較多的公司,投資者要關注商譽及其減值政策;如固定資產占總資產較大的公司,投資者要關注其固定資產的攤銷政策和年限。以2018年8月上市的中國鐵塔為例,公司在招股書中明確表示未來固定資產攤銷年限將拉長,這樣的話,按照直線攤銷法,公司每年固定資產攤銷額度減少,利潤就會顯示為“增長”。
第十,與控股股東的關系。該部分主要闡述上市公司與控股股東的關系,以及雙方如何處理關聯交易,關聯交易的定價是否公平。對于關聯交易比較多的上市公司,投資者應該提高警惕。以2015年被香港證監會勒令停牌的某薄膜發電為例,該公司就與大股東之間存在大量的關聯交易,且現金流很差。當然,關聯交易并非洪水猛獸,只要定價合理即可。以海底撈同系公司頤海國際為例,該公司是海底撈的獨家火鍋底料提供商,它與海底撈的大股東均為張勇,而該公司上市后表現不俗。
第十一,股本。投資者可以查閱公司發行后總股本,根據總股本情況,結合公司最近一年的凈利潤,可以計算公司的每股收益,并根據發行價計算公司的發行市盈率和發行市凈率。根據這些基本估值數據,投資者可以與同行業公司進行比較,以對公司的發行定價是否太高做出基本判斷。對于虧損公司,一般用市銷率就能衡量出。
第十二,主要股東。該部分會顯示公司主要股東的持股狀況。
第十三,基石投資者。并非所有的擬上市公司均有該部分,只有上市前引入基石投資者的公司才會公布,一般大型的IPO都會引入基石投資者,基石投資者有鎖定期,一般為6個月。明星級別的基石投資者可以吸引散戶認購,還有一些內地國企的IPO,其股票需要大量依靠基石投資者認購,才能發行出去。一般小型的IPO不用引進基石投資者,如極度熱門的新股(比如閱文集團)上市時并未引入基石投資者。
第十四,全球發售的架構。該部分主要講述公司本次發行上市的相關安排,包括發行價區間,還包括新股申購的回撥機制。按照香港交易所的發行規則,當散戶超額認購達到一定倍數,國際發售部分要向公開發售部分回撥。以小米為例,若超額認購超15倍但是低于50倍,則公開發售部分從5%回撥至7%;若超額認購超50倍但低于100倍,則回撥至9%;若超額認購超過100倍,則回撥至10%。全球發售架構還有超額配股權(綠鞋機制)的說明,若擬上市公司向投資銀行授予超額配股權,會在此處說明,投資銀行可額外配售的股份數量一般為本次新股總發行量的15%。
以下分別以海底撈、美團點評、小米、歌禮制藥、寶寶樹集團5家公司的招股說明書來分析,來幫助讀者了解港股新股上市規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