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新政、立憲與革命:清末民初政治轉型研究
- 李細珠
- 693字
- 2019-09-30 10:39:48
清末預備立憲時期的責任內閣制
——側重清廷高層政治權力運作的探討
預備立憲是清末新政發展到政治體制變革階段的必然結果。在借鑒與移植西方憲政制度的過程中,中國傳統君主專制體制逐漸向近代君主立憲體制艱難行進,制度創新業已初露端倪,但因種種因素制約,尤其是受到各派政治勢力之間錯綜復雜的權力糾葛的影響,近代的制度創新實在難免橘枳效應而多有異化之處。開國會、制憲法、設責任內閣,是預備立憲的題中應有之義。關于國會,雖然設立了諮議局與資政院,但真正的國會則千呼萬喚不出來;關于憲法,雖然頒布了《欽定憲法大綱》和《憲法重大信條》,但完整的憲法迄清亡而未見。與國會和憲法的命運基本相似,責任內閣制也曾一度在官制改革時難產,結果雖被國會請愿運動催生出來,卻是以備受非議的“皇族內閣”形式尷尬地出臺,并最終成為斷送清王朝的催命符。可以說,預備立憲過程中的制度創新與異化現象,是西方憲政制度的要件如責任內閣、國會、憲法等被引進近代中國時共有的歷史命運。關于國會與憲法等問題,筆者擬另文探討,本文主要關注責任內閣制。以往學界關于清末預備立憲過程中責任內閣制的研究,主要是在一般的立憲運動史、憲政改革史,尤其是關于立憲派的研究以及有關官制改革、國會請愿運動的論著中有所涉及[1],但系統研究的論著闕如。本文擬在既有相關研究成果的基礎上,系統探討責任內閣制在清末憲政改革過程中的歷史命運,以期為觀察預備立憲中的制度創新與異化問題提供一個視角。同時,預備立憲時期的責任內閣制問題,是清廷高層之間政治權力角逐的焦點,通過本文的研究,可以觀察清廷高層政治運作的一些面相,對于進一步認識清末政局演變與清王朝覆滅等問題均有所助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