官术网_书友最值得收藏!

一、多方比較之后的抉擇

日俄戰爭后,立憲的呼聲在全國響起,清政府內部的憲政勢力也在伺機而動。出使法國大臣孫寶琦“首以更革政體為請”,封疆大吏張之洞、周馥、岑春煊“又以立憲為言”,樞臣懿親“亦稍稍有持其說者”,直隸總督袁世凱更是直接奏請“簡派親貴,分赴各國,考察政治,以為改政張本”。[5]1905年年底,清廷選派載澤、戴鴻慈、端方、尚其亨、李盛鐸五大臣出洋考察政治,是其決定是否立憲的關鍵舉措。這次五大臣出洋考察為時約半年,周游十四國,重點考察了日、美、英、法、德、俄六個當時世界上最強大的資本主義國家,其中尤以君主立憲制國家日本、英國和德國為重中之重。

日本是載澤、尚其亨、李盛鐸一行重點考察的國家。在日本,載澤等人先到東京覲見天皇,呈遞國書,然后參觀上下議院、公私大小學校,及兵營、械廠與警察、裁判、遞信諸局署,“以考其行政之機關,與其管理監督之法”。同時,他們還與日本政府各大臣,伊藤博文、大隈重信等元老及專門的政治學博士從容商討,“以求立法之原理,與其沿革損益之宜”[6]。例如,法學博士穗積八束受日本內閣之令專門為載澤等人講解日本憲法,認為:“日本國體,數千年相傳為君主之國,人民愛戴甚深,觀憲法第一條可知。明治維新,雖采用立憲制度,君主主權,初無所損。……凡統治一國之權,皆隸屬于皇位:此日本憲法之本原也。”[7]又如,伊藤博文向載澤等人贈送所著《皇室典范義解》與《憲法義解》,并相與討論憲法及有關憲政問題。載澤特地請教伊藤博文:“敝國考察各國政治,銳意圖強,當以何者為綱領?”伊藤回答說:“貴國欲變法自強,必以立憲為先務。”載澤接著問:“立憲當以法何國為宜?”伊藤說:“各國憲政有二種,有君主立憲國,有民主立憲國。貴國數千年來為君主之國,主權在君而不在民,實與日本相同,似宜參用日本政體。”載澤又問:“立憲后于君主國政體有無窒礙?”伊藤答:“并無窒礙。貴國為君主國,主權必集于君主,不可旁落于臣民。日本憲法第三、四條,天皇神圣不可侵犯,天皇為國之元首,總攬統治權云云,即此意也。”隨后,載澤又具體詢問了君主立憲國家之君主與議會的關系,尤其是君主的各項權利等問題,伊藤根據日本憲法詳細解答,并特別說明:“憲法中載君主之大權凡十七條。貴國如行立憲制度,大權必歸君主,故于此詳言之。”[8]伊藤博文向載澤等人明確地建議中國立憲應參用日本的君主立憲政體。載澤等人在考察日本完畢后向清廷報告時總結說:“大抵日本立國之方,公議共之臣民,政柄操之君上,民無不通之隱,君有獨尊之權。其民俗有聰強勤樸之風,其治體有劃一整齊之象,其富強之效,雖得力于改良律法,精練海陸軍,獎勵農工商各業,而其根本則尤在教育普及。自維新之初,即行強迫教育之制,國中男女皆入學校,人人知納稅充兵之義務,人人有尚武愛國之精神,法律以學而精,教術以學而備,道德以學而進,軍旅以學而強,貨產以學而富,工業以學而巧,不恥效人,不輕舍己,故能合歐化漢學镕鑄而成日本之特色。雖其興革諸政,未必全無流弊,然以三島之地,經營二三十年,遂至抗衡列強,實亦未可輕量。至其法令條規,尤經彼國君臣屢修屢改,幾費切磋,而后漸臻完密。臣等于其現行條例,勒為成書者,自當慎為選譯,而諸人之論說,則隨時記錄,各署辦事規則,亦設法搜求,總期節取所長,以備將來之借鏡。”[9]日本明治維新提供了“歐化”與“漢學”結合的成功范例,是中國憲政改革借鑒的最好對象。最關鍵的一點是:清廷在立憲之初最擔心的就是皇位與君權問題,載澤等人提供的信息表明,日本立憲模式可以圓滿地解決這個問題。

載澤一行還重點考察了英國和法國。英國雖為憲政之正宗,但載澤等考政大臣在英國并不受歡迎,因而他們“回來后都變得極度反英”。[10]事實上,載澤等人在考察英國報告中,也并不贊成英國式的議會權大而君主虛置的政體,有謂:“惟其設官分職,頗有復雜拘執之處,自非中國政體所宜,棄短用長,尚須抉擇。”[11]結果,清廷預備立憲很自然地選擇了日本模式而不是英國模式。至于法國,則是民主共和政體,當然不宜為中國所仿效。載澤等人只是特別強調了法國大權仍在政府的帝國性質,也就是說其中央集權的經驗才是清政府憲政改革可以借鑒的部分。

五大臣中的另一路戴鴻慈、端方等人則重點考察了美、德、俄三國。在他們看來,美國模式不是中國憲政改革的理想,美國以工商立國,實行民主政體,不但其政治制度不能強同,而且其經濟措施也難以仿效。有謂:“大抵美以工商立國,純任民權,與中國政體本屬不能強同。……其一切措施,難以驟相仿效。”[12]至于俄國,其時正值日俄戰爭與1905年革命之后被迫實行憲政,其情形頗有與中國相似之處,中國應該及時吸取俄國被迫實行立憲的教訓。德國則是中國應當仿效的一個重要對象,因為德國是日本維新的典范。“日本維新以來,事事取資于德,行之三十載,遂至勃興。中國近多歆羨日本之強,而不知溯始窮原,正當以德為借鏡。”[13]

可見,五大臣出洋考察提供了大量的有關各國政治體制方面的信息,為清政府選擇立憲模式提供了重要的決策依據:第一,美國與法國是民主共和政體,清政府不能仿效;第二,英國的虛君立憲體制也不可取;第三,俄國在戰爭與革命后被迫實行憲政,正從專制向立憲轉型,清政府可以借鑒其經驗教訓;第四,日本與德國的君權至上的君主立憲模式最可取法,日本體制源于德國,中國師法日本即可。

實際上,五大臣回國以后,也曾不斷地明確奏請宜仿照日本實行立憲。載澤回京后所上第一折即奏請改行立憲政體,有云:“今日之事,非行憲法不足以靖人心,非重君權不足以一眾志,外察列邦之所尚,內覘我國之所宜,則莫如參用日本嚴肅之風,不必純取英法和平之治。法蘭西為共和政體,憲法雖稱完備,而治體與我不同;英之憲法略近尊嚴,然由民俗習慣而來,出于自然,亦難強效。惟日本遠規漢制,近采歐風,其民有畏神服教之心,其治有畫一整齊之象,公論雖歸之萬姓,而大政仍出自親裁。蓋以立憲之精神,實行其中央集權之主義,施諸中國,尤屬相宜。”[14]載澤那個被時論稱為促使清廷宣布立憲之“樞紐”的第二折,也是“以日本憲法考之,證以伊藤侯爵之所指陳,穗積博士之所演說”,來證明君主立憲并無損害君權,以消除清廷立憲的顧慮。關于實行預備立憲的期限,該折明言:“今日宣布立憲,不過明示宗旨,為立憲之預備。至于實行之期,原可寬立年限,日本于明治十四年宣布憲政,二十二年(應為二十三年——引者注)始開國會,已然之效,可仿而行也。”[15]戴鴻慈、端方的主張也基本上相似。他們上奏說:“夫中國非立憲不可,而速立憲又不可,然則如何而后可乎?臣等又嘗考之于日本。查日本開設國會,實行憲制,在于明治二十三年,而預定開設國會之期,則在明治十四年。然明治元年,其天皇已以五事誓于國中,其國是已大定矣。……今日中國之情勢,實與日本當時無異,我皇太后、皇上如欲使中國列入于世界各文明國,而采其立憲之政體,則日本所行預定立憲之年,而先下定國是之詔,使官吏人民預為之備者,乃至良甚美之方法,可以采而仿行之者也。”[16]他們認為,之所以要仿效日本,正是通過在各國考察,進行多方比較之后的結論。有謂:“而求其可以為我法者,則莫如日本之仿效歐西,事事為我先導。蓋各國國力人格自有不同,而日本則能取彼之長而棄其短,盡彼之利而去其弊。中國今日欲加改革,其情勢與日本當日正復相似。故于各國得一借鏡之資,實不啻于日本得一前車之鑒。事半功倍,效驗昭然。”[17]

當然,中國立憲宜仿效日本,不僅僅只是五大臣的主張,時人亦多有論說。早在五大臣出洋前,駐日公使楊樞就曾奏請中國變法,宜仿效日本立憲。他說:“中國與日本地屬同洲,政體民情,最為相近,若議變法之大綱,似宜仿效日本。蓋法、美等國,皆以共和民主為政體,中國斷不能仿效。而日本立國之基,實遵守夫中國先圣之道,因見列強逼處,非變法無以自存,于是一意立憲,以尊君權而固民志。考其立憲政體,雖取法于英、德等國,然于中國先圣之道,仍遵守而弗墜,是以國本不搖,有利無弊。蓋日本所變者治法,而非常經,與圣訓正相符合。即中國輿論,亦以日本之變法參酌得宜,最可仿效。”[18]五大臣出洋之初,《申報》批評載澤一行對日本考察不詳,有言:“夫中國立憲,宜效法日本,此天下所公認者。出洋大臣,固宜于日本考之獨詳,以為取法之資。其余諸國,或可稍略。乃今竟不免橅略不精之弊。”[19]五大臣即將回國時,工部左侍郎江蘇學政唐景崇奏請立憲,亦宣稱:“我國而行立憲,當仿日本為宜。”“各國憲法不同,得失未免參半,臣維日本憲法,其宏綱要旨,無非上保皇室之尊榮,下予人民以幸福,施之我國,至為合宜。”[20]可見,中國要立憲,而且要仿效日本實行立憲,一時已成為朝野有識之士的共識。

正是在這樣的氛圍中,清廷連連召見載澤等考政大臣,并諭令醇親王載灃與軍機大臣、政務處大臣、大學士如慶親王奕劻、世續、瞿鴻禨、孫家鼐、那桐、徐世昌、張百熙、鐵良等,以及直隸總督袁世凱,公同閱看考政大臣回京奏陳各折件,連日會議立憲情形,經過激烈的爭論,最后做出了預備立憲的決策。[21]1906年9月1日,清廷發布了“仿行憲政”的上諭,正式宣布預備立憲。

盡管對于五大臣出洋考政的過程與成效可能有各種不同的評價,但可以肯定的一點是,清廷宣布預備立憲這一重大決策的主要依據是五大臣出洋考政所提供的各種政治信息,包括各國考察報告、回國之后被召見時的奏對說辭與所上各種奏折,以及所編譯的各國政治書籍。雖然清廷預備立憲上諭并沒有明確規定仿效日本模式,但如上所述,五大臣出洋考政所提供的信息其實有著非常明顯的傾向性,那就是希望仿效日本實行立憲。顯然,載澤等人為了盡力迎合清廷心理,向清廷提供的信息是有所選擇與偏重的。他們編譯書籍也明顯地偏重日本,有云:“至其君權之輕重,治體之寬嚴,各本乎歷史沿革與國民程度而來,政俗不同,非盡可法。惟日本遠師漢制,近采歐規,其民有聰強勤樸之風,其治有畫一整齊之象,政俗既與我相近,言文尤與我相通。故此次編譯各書,以日本為較詳,并采英、法、比三國制度,以資參鏡。雖未敢遽言翔實,而各國政治之源流略具于此。”[22]事實證明,隨后的預備立憲也確實是以日本模式為典范。可見,清廷預備立憲師法日本模式正是多方比較與有意選擇的結果。

主站蜘蛛池模板: 堆龙德庆县| 杨浦区| 六安市| 灵川县| 游戏| 江陵县| 华亭县| 依兰县| 赤水市| 绥棱县| 黑龙江省| 上栗县| 鹤山市| 绥阳县| 九寨沟县| 汽车| 长葛市| 乌兰察布市| 濮阳县| 姜堰市| 巴彦县| 泽州县| 克山县| 图们市| 乐陵市| 仪征市| 阿巴嘎旗| 石台县| 酒泉市| 栾川县| 托克逊县| 大厂| 垣曲县| 榕江县| 宜阳县| 泽库县| 上饶县| 旬邑县| 永康市| 石林| 新兴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