官术网_书友最值得收藏!

二 研究設計

(一)本研究所涉及的區域

本研究所涉及的區域包括迪慶藏族自治州、麗江市、怒江傈僳族自治州、大理白族自治州、保山市、臨滄市、德宏傣族景頗族自治州七個州市全部行政轄區范圍。

(二)滇西地區的異質性特征

滇西地區的異質性特征主要包括以下四個方面:一是滇西地區屬于內陸邊疆地區,對外開放程度相對較低,長期以來處于我國開放的后方。二是滇西地區還屬于我國集中連片特困地區,發展較為落后,一直是我國最不發達的地區之一。三是滇西地區是少數民族集聚區,人力資本價值較為低下,導致內生發展能力不足。四是滇西地區屬于高原多山地形,地質災害頻發,導致以縮短經濟距離為目標的改善基礎設施條件特別是交通運輸條件政策的實施變得較為困難,成本巨大。

(三)主要研究內容

研究內容主要由十一部分組成。

第一部分,滇西區域經濟一體化:問題提出、研究設計及主要觀點。

(1)問題提出。本研究立足于區域經濟一體化方興未艾的現實背景,著眼于空間集聚的視角,以不斷推進一體化為目標,研究滇西區域經濟一體化的實現路徑與機理,同時為云南省區域之間的產業合作、市場一體化與經濟發展的收斂提供理論探討。

(2)本研究所涉及的區域。

(3)滇西地區的異質性特征。

(4)研究的框架結構安排。

(5)研究的思路與主要方法。

(6)研究的創新點。

(7)主要觀點。

第二部分,區域經濟一體化:文獻綜述與空間集聚視角下的理論邏輯。

(1)要素流動、產業集聚與空間集聚的概念與內涵。

(2)區域經濟一體化的定義和組織形式。

(3)區域經濟一體化理論。

(4)要素流動理論。

(5)空間集聚理論。

(6)要素流動、空間集聚與區域經濟一體化的研究框架。

(7)滇西區域經濟研究已有文獻的回顧與評述,探討現有研究的進展和不足,確定進一步研究的路徑和方向。

第三部分,空間集聚視角下的滇西區域經濟一體化:模型構建與指標選擇。

(1)區域經濟一體化水平測度。采用相對價格法來測度區域經濟一體化的水平。

(2)基本模型的設定、變量設計與指標選擇。選擇名義GDP指標來反映空間集聚程度,選擇貿易依存度、交通運輸條件、客流強度指數、貨物流強度指數等相應的指標來反映各地之間人口要素流動和動態實物資本流動的強度和變化以及要素流動的自由程度,通過對這些要素流的測度來刻畫要素空間集聚的演進過程,并構建相應的計量模型來刻畫要素流動、空間集聚與區域經濟一體化互動發展的機理。

第四部分,空間集聚視角下的滇西區域經濟一體化:實證研究。

(1)滇西區域經濟一體化水平測度。

(2)計量模型、數據、描述性統計及模型修正。

(3)計量結果分析。

第五部分,空間集聚視角下的滇西區域經濟一體化:發展機遇與面臨的挑戰。

(1)滇西區域經濟一體化的發展機遇??涨暗膬灮菡呤沟嵛鲄^域經濟的發展獲得了新的機遇,受到了前所未有的關注;空間區位的變遷使滇西區域經濟的發展獲得了前所未有的機遇;我國經濟能量的加速溢出為滇西區域經濟的發展提供了新的機遇。

(2)滇西區域經濟一體化面臨的挑戰。十分低下的經濟密度使滇西地區的空間集聚力變得十分弱小;滇西地區的內生發展能力仍然不能滿足實現區域收斂進而實現一體化的要求;大理的發展水平與區域經濟中心的定位還有相當的差距;滇西地區較遠的經濟距離,遲滯了要素的流動;滇西地區嚴重的區域分割,阻礙了要素的自由流動。

第六部分,空間集聚視角下的滇西次區域的整合:滇西北一體化。

(1)文獻回顧。

(2)變量設計、指標選擇與模型設定。

(3)基于滇西北地區的實證分析。

第七部分,空間集聚視角下的滇西次區域的整合:滇西南一體化。

(1)文獻回顧。

(2)變量設計、指標選擇與模型設定。

(3)基于滇西南地區的實證分析。

第八部分,空間集聚視角下的滇西城市經濟一體化:麗江大理案例。

(1)文獻回顧。

(2)研究設計。

(3)基于麗江大理的實證分析。

(4)推進麗江大理城市經濟一體化的政策措施。

第九部分,空間集聚視角下的滇西城市經濟一體化:大理保山案例。

(1)文獻回顧。

(2)變量設計、指標選擇與模型設定。

(3)基于大理保山的實證分析。

(4)推進大理保山城市經濟一體化的政策安排。

第十部分,空間集聚視角下的滇西與域外地區的區域經濟一體化:麗江攀枝花案例。

(1)文獻回顧。

(2)模型構建與指標選擇。

(3)要素流動、空間集聚與區域經濟一體化:基于麗江、攀枝花的實證分析。

(4)基于要素流動、空間集聚視角推進麗江與攀枝花區域經濟一體化的對策研究。

第十一部分,基于空間集聚視角加快滇西區域經濟一體化進程的對策研究?;趯嵶C結果,明確推進滇西區域經濟一體化的發展戰略、路徑、方向與任務?;谝亓鲃?、空間集聚與區域經濟一體化互動發展的作用機理,提出滇西各地互利發展,推進區域經濟一體化的激勵與規制政策。

(1)滇西區域經濟一體化合作的重點領域選擇。

(2)推進滇西區域經濟一體化的基本路徑。

(3)滇西區域經濟一體化的合作政策安排。

(四)研究的思路與主要方法

1.研究思路及方法

文獻研究:在重點對區域經濟學、空間經濟學和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理論等理論文獻進行研究的基礎上,運用歸納法、區域分析法,探索建立要素流動、空間集聚與區域經濟一體化的綜合分析框架;在廣泛參考國內區域經濟一體化實踐和實證研究文獻的基礎上,運用引證法,分析提煉出關于滇西區域經濟一體化進程與特點的研究報告;在重點參考長三角區域經濟一體化、成渝經濟一體化等現實經濟問題研究文獻和收集整理數據的基礎上,運用相關性檢驗等計量分析法,研究形成關于要素流動、空間集聚與區域經濟一體化的基本理論體系和基本觀點。

調查研究:運用訪談等調查法和制度分析、政策分析等研究方法,對滇西各地進行實地調研,重點調查研究一體化進程對各地經濟發展的影響等。

案例研究:選擇典型案例,并基于案例內與案例間的邏輯論點,檢驗與完善作用機理。

驗證和修訂:根據調研結果驗證、修訂前期研究形成的基本理論和基本觀點。

專家咨詢和再研究:就課題初期成果邀請相關領域的專家進行咨詢,根據專家意見展開再研究,形成最終研究成果。

2.研究的技術路線

研究的技術路線如圖1-1所示。

圖1-1 研究的技術路線圖

(五)研究的創新點

第一,本研究從空間集聚的視角出發,研究滇西區域經濟一體化,這可為云南省區域之間的產業合作、市場一體化與經濟發展的收斂提供新的思路,研究視角新穎。

第二,本研究通過分析人口要素流動強度、動態實物資本流動強度、區域經濟一體化指數等相關問題,并建立相應的計量模型來刻畫要素流動、空間集聚與區域經濟一體化互動發展的作用機理,研究內容也較為新穎。

主站蜘蛛池模板: 洪江市| 福泉市| 石门县| 永兴县| 榆社县| 南郑县| 贵溪市| 长治县| 兴国县| 托克逊县| 墨竹工卡县| 临猗县| 新民市| 琼海市| 抚顺市| 金华市| 泸州市| 临夏县| 依兰县| 桓台县| 奇台县| 鸡西市| 松阳县| 凌源市| 鄂托克前旗| 阳山县| 银川市| 普陀区| 林西县| 太谷县| 和政县| 大冶市| 江山市| 磐石市| 石河子市| 九龙城区| 雷州市| 虹口区| 万州区| 桦川县| 桃园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