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中國支付清算發展報告(2019)
- 楊濤 程煉
- 3854字
- 2019-10-21 17:32:58
前言
《中國支付清算發展報告(2019)》是國家金融與發展實驗室支付清算研究中心(中國社會科學院金融研究所支付清算研究中心)推出的系列年度報告的第七本。報告旨在系統分析國內外支付清算行業與市場的發展狀況,充分把握國內外支付清算領域的制度、規則和政策演進,深入發掘支付清算相關變量與宏觀經濟、金融及政策變量之間的內在關聯,動態跟蹤國內外支付清算研究的理論前沿。報告致力于為支付清算行業監管部門、自律組織及其他經濟主管部門提供重要的決策參考,為支付清算組織和金融機構的相關決策提供基礎材料,為支付清算領域的研究者提供文獻素材。自2013年出版第一本報告之后,連續六本都引起了政策層、實務界和理論界的高度重視與社會的廣泛關注。
近年來,我國以移動支付為代表的新金融創新受到全球關注,但是與支付清算領域的表面繁榮相比,整個理論研究的進展嚴重滯后于行業和市場的發展,這也導致了在政策與實踐中難以形成共識,經常陷入各種爭議和矛盾。
綜合來看,我們認為需要從以下幾個方面不斷加強支付清算理論研究。
第一,貨幣經濟學層面。近兩年大家都在熱議數字貨幣,在進行理論追溯的時候,經常會談論哈耶克的貨幣非國家化,但只是比較古典的初步分析。更有意義的理論線索,則還需回到貨幣經濟學研究的主線。1965年,英國經濟學家哈恩就提出一個問題,為什么現實中沒有內在價值的紙幣在與其他商品和勞務交換的過程中會有真正的價值?這是宏觀分析中長期面臨的一個悖論。從20世紀60年代開始,所有經濟學家都對貨幣理論缺乏有效的微觀基礎而感到不滿。后來所謂新貨幣經濟學的分析方法試圖解決這些問題,部分觀點認為貨幣的產生并非自然演進的,而是法律限制或政府管制的必然結果,隨著新技術的發展,電子貨幣或許會產生更加復雜的影響。由此可見,主流貨幣理論研究中已經涵蓋了電子貨幣、數字貨幣可能產生的挑戰。而在近幾年的數字貨幣發展熱潮中,理論和實踐卻相互脫節。
第二,支付經濟學層面。作為近年來的新興學科,支付經濟學在國際上日益受到關注,但在我國的發展還嚴重滯后。就海外研究來看,支付經濟學主要討論的是支付過程中的各種交換機制,既包括代理人完成支付所使用的支付工具,也包括銀行等金融中介在支付過程中所發揮的核心作用。這樣的研究出現之后,我們就可以思考現實中支付安排與變化的背后究竟有沒有理論邏輯,是不是靠拍腦袋決定。
支付經濟學的研究領域主要由三個分支構成:大額支付系統、零售支付系統、結算系統。具體來看,一是分析大額交易的模式與參與者行為,包括流動性分析,交易的模式、時間與參與者行為,銀行間貨幣市場,拓撲與網絡分析,虛擬場景模擬;二是分析技術進步和產業規制等因素對零售支付產業的影響,即區分消費者行為類型,分析技術進步和產業規制等因素的影響,提供零售支付領域的創新思路;三是通過建模、模擬等方式研究中央結算對手方的行為。
進一步來看,我們認為在新技術環境下,支付經濟學涌現出眾多新的研究視角。
一是基于制度經濟學來考量支付清算的制度安排問題。這里離不開委托代理機制、交易成本。評價不同制度安全之間的優劣,不能通過碎片化的現象來描述,而是需要一套自圓其說的理論支撐。二是支付清算市場中的產業組織變革。如對卡組織的平臺經濟研究,過去有三方模式、四方模式,慢慢地我們發現,這些概念似乎已經不足以覆蓋支付產業鏈發生的巨大變化。這種變化是否符合技術和制度的內在變革趨勢,是否最終有利于平臺經濟的多方共贏,同樣需要結合中國豐富的實踐進行深入研究。三是國家快速支付體系。一方面,可以看到快速支付有助于提升整個國民經濟運行的潤滑度,降低交易費用;另一方面,也要避免夸大其作用。例如,當強調快速支付、無感支付有助于促進居民消費和提高福利時,不能忽視居民可支配收入的變化才是根本因素,也需考慮“居民家庭資產負債表”惡化的風險。四是基于博弈論與行為經濟學的研究方法。這里也有大量有意義的成果可以應用到商業模式中。五是基于規制經濟學的研究方法。制度規則的適用和完善以及反壟斷,都是研究和實踐的熱點。六是基于技術與業務自身的研究視角。如新技術對金融賬戶、支付賬戶體系的沖擊,因為賬戶是支付清算體系的微觀基礎。再如技術與業務的標準化,標準化最終是為了解決業務互聯互通問題。標準化不是為了消滅非標準化,非標準化在整個體系中需對價值進行重新定位。
第三,基于風險與監管的理論。新技術引領支付要素快速變化,在宏觀層面,究竟是增大還是降低了系統性風險,這在未來需要為監管者提供答案。在微觀層面,我們要在支付工具中廣泛應用生物識別技術,究竟有什么風險,這是需要量化的。歸納來看,在新技術環境下,衍生出大量有價值的研究主題,包括支付清算體系、金融脆弱性和金融危機,金融市場基礎設施監管的特殊性,新技術放大還是縮小了風險傳遞與脆弱性。
第四,基于金融倫理與普惠金融的研究。從阿馬蒂亞·森的《倫理學與經濟學》開始,到安德里斯·R.普林多等的《金融領域中的倫理沖突》,都是研究金融倫理的專著。進入21世紀,越來越多的學者從不同角度研究金融倫理問題,也是為了適應國際金融發展和維護金融秩序,避免金融發展中的扭曲和“連帶傷害”。世界銀行于2018年4月19日發布全球普惠金融指數(Global Findex),認為手機和互聯網加快了全球金融普惠性的發展。在實踐中,移動支付也確實正在改善邊遠地區和農村的金融服務。在支付工具、組織、市場等不同層面,當前亟待融入普惠金融的研究范式。
第五,應用型拓展研究。金融科技不僅僅是為了服務于金融,其本質是為了促進技術進步,進而產生更多的外溢性。支付是所有交易行為最底層的支持,其價值大多體現在支付之外。我們在研究中發現,金融科技的應用場景不僅僅是金融,還可以擴展到城市治理、公共服務等領域。例如,在智慧交通發展中,可充分利用移動互聯技術和新型支付工具,對交通管理、交通運輸、公眾出行等交通領域進行全方位優化,提升交通出行管理與保障能力。在智慧生活建設中,可推動以移動支付為核心的金融科技場景拓展,全面滿足居民生活與日常需求,提高生活便利性。此外,智慧醫療、智慧社保等場景也都離不開支付創新的服務和保障,這些都是研究支付創新的前瞻性領域。
應該說,無論是從理論層面還是實踐層面來看,支付清算領域都有大量有價值的前沿性問題值得深入研究。本報告持續對支付清算體系的運行狀況進行跟蹤分析和描述,雖然在應用與實踐研究方面做了一些專題性的深入嘗試,但還有很多不足之處,尤其是在系統性的理論研究層面仍顯薄弱,還需不斷強化。
《中國支付清算發展報告(2019)》繼續從中國和全球兩個維度,從理論、實踐與政策多個視角,對支付清算領域的相關問題進行“點”“面”結合的研究。本報告分為總報告和專題報告兩個部分。
總報告為“我國支付清算體系的發展狀況及經濟含義”,全面分析了我國支付清算體系的發展歷程、現狀特點、存在問題及發展趨勢,并且運用各類量化分析工具,對支付清算體系與宏觀經濟運行以及支付清算體系運行與區域經濟和金融發展、金融系統穩定、貨幣政策等的內在關聯進行了實證檢驗和深入剖析,具體包括“中央銀行支付清算體系的建設與運行”“第三方支付機構體系的建設與運行”“證券清算結算體系的建設與運行”“支付清算體系與宏觀經濟運行”“支付清算體系運行與區域經濟和金融發展”“支付清算體系運行與金融系統穩定”“支付清算體系運行與貨幣政策”。
專題報告為“支付清算體系熱點考察、比較分析及文獻綜述”,深入探討了國際化背景下我國支付清算體系中的熱點與難點問題,對全球金融基礎設施建設和重要監管規則、不同國家的支付市場運行等最新進展進行了動態跟蹤,系統梳理了近年來重要的學術文獻,具體包括“銀行卡市場的發展現狀與展望”“全球主要國家和地區支付清算體系最新進展”“國家快速支付體系:政策與治理”“網聯平臺的建設與運行”“我國支付服務價格問題研究”“生物識別技術在發展普惠金融中的作用”“國內外支付清算研究動態與文獻概覽”。
《中國支付清算發展報告(2019)》是在國家金融與發展實驗室李揚理事長的指導下完成的。本報告在寫作過程中得到了中國人民銀行支付結算司、中國支付清算協會、中國互聯網金融協會、中國銀聯、Visa公司、上海清算所、中國證券登記結算有限公司、中央國債登記結算有限責任公司、社會科學文獻出版社等各方的大力支持,在此一并表示誠摯的感謝。本報告由楊濤擔任主編,負責全書的組織編寫、部分章節的修改以及全書的統稿和審定工作;程煉擔任副主編,負責部分章節的撰寫及統編工作。各章執筆人分別為:第一章,宗濤、付家豪;第二章,王邦飛、鄭良玉、張曉東;第三章,李鑫、趙亮、沙曉君;第四章,程煉;第五章,程煉;第六章,程煉;第七章,楊曉龍、費兆奇;第八章,羅沛君、舒沖;第九章,周莉萍;第十章,趙鷂;第十一章,溫瑩;第十二章,陸強華;第十三章,Amina Tirana(湯曼娜)、Cindy Marks(馬心笛)、Sabina Frizell;第十四章,董昀。
當然,支付清算也是一個實務性較強的領域,不僅我國的支付清算體系建設不斷出現各類新情況、新問題,而且各國都在此領域面臨諸多技術和制度變革帶來的新挑戰。因研究儲備有限,本報告可能會存在一些不足或需完善的地方。我們期盼各界同人的批評和建議,并希望長期堅持這項工作,以此不斷地“拋磚引玉”,促使學術界更加重視支付清算研究,促進研究者與監管者、從業者的深度交流,推動跨學科的交叉研究與探討,真正使我國的支付經濟學得到發展,使支付清算體系的政策與實務研究能夠在全球范圍內逐漸走向前沿,從而推動我國支付清算體系實現高效、健康、可持續和國際化發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