官术网_书友最值得收藏!

第三節 相關說明

1 關于軟權力概念的首創者爭議

約瑟夫·奈教授一直強調自己是軟權力(soft power)這一概念的研發(coin,develop)者,當約瑟夫·奈教授在2003年回首這一“初創”往事時,距離這一術語的創造已有十多年之久(原文分別為“I had coined the term ‘soft power’ a decade or so earlier.”“I first developed the concept of ‘soft power’ in Bound to Lead,a book I published in 1990 that disputed the then-prevalent view that America was in decline.”)。[13]今天的大多數學者對這一說法表示接受,認為“軟實力概念最先由美國哈佛大學政治學教授約瑟夫·奈提出”[14]的學者,不在少數。但是也有一些學者相繼提出了不同看法,將這一概念的誕生或萌芽時間大大推進在約瑟夫·奈教授之前。劉德斌教授認為,早在20世紀60年代初,政治學家的前輩已經討論了關于“權力的兩張面孔”問題和權力的“同化”(co-optive)屬性等問題。[15]鄭永年教授等認為,“第一個提出并系統地討論軟力量但沒有使用這個概念的是意大利新馬克思主義學者安東尼·葛蘭西”,約瑟夫·奈教授僅將葛蘭西“軟力量”的概念從國內的作用探討擴展到了國際政治層面,但是對于“軟力量”效用的探討仍舊停留在葛蘭西已經論證過的在霸權地位的意識形態與文化的作用上。[16]葛蘭西指出,資產階級不僅依賴公開的暴力進行統治,而且也依賴社會意識,他特別強調理性和文化對構成社會霸權的基礎作用。葛蘭西的文化理論和政治哲學思想成為新葛蘭西主義的理論來源之一,新葛蘭西主義還將葛蘭西的霸權概念引入了國際政治經濟學和國際關系研究,并發展出一套新的理論。[17]所有的科學研究都建立在前人探索的基礎上,約瑟夫·奈教授的研究不可能脫離學術界既有的成果而憑空創造,他的軟權力理論肯定受到過前人研究的啟發與影響。約瑟夫·奈教授也承認自己的軟權力概念借鑒了皮特·巴克拉克(Peter Bachrach)和莫頓·巴拉茲(Morton Baratz)兩位學者在20世紀60年代初的研究成果[18]。所以筆者不再考證約瑟夫·奈教授是否也借鑒了安東尼·葛蘭西的思想,還是與安東尼·葛蘭西的學說不謀而合,而是把這種重視權力無形資源的研究傾向,看作學術界對傳統權力理論的反思與發展,并把約瑟夫·奈教授看作這一學術潮流的主要代表[19]

在國際政治學界,約瑟夫·奈教授為正式提出軟權力概念的第一人,并不斷發表文章討論這一概念從而為眾多學者所關注,這是學術界的共識。關于這一點劉德斌教授、鄭永年教授等人并不否認,承認約瑟夫·奈教授為最早明確提出“軟力量”概念的國際政治學者[20]。由于本書的主要內容在國際政治的研究范疇之內,約瑟夫·奈教授正是這一學術潮流的主要代表者,所以本書對軟權力理論的探討,以約瑟夫·奈教授的軟權力文獻為研究重點。

2 關于歐盟擴大次數的計算問題

1973年,歐共體進行了第一次擴大,吸納英國、愛爾蘭和丹麥三個國家加入。1981年希臘加入歐共體,1986年葡萄牙和西班牙加入歐共體。1995年奧地利、芬蘭和瑞典加入歐盟。2004年,8個中東歐國家愛沙尼亞、拉脫維亞、立陶宛、波蘭、捷克共和國、斯洛伐克、匈牙利、斯洛文尼亞與兩個地中海島國馬耳他、塞浦路斯加入歐盟。2007年達到入盟條件的保加利亞和羅馬尼亞加入歐盟。歐共體/歐盟擴大的這幾個事件是眾所周知的,但是筆者注意到,由于計算的時間標準不同,學界經常出現關于歐共體/歐盟擴大次數不統一的說法。如果以不同國家加入歐共體/歐盟的年份為標準來計算歐共體/歐盟擴大的次數,20世紀80年代南歐三國的加入就被算為1981年希臘的加入與1986年西班牙、葡萄牙的加入共兩次[21],吸納中東歐國家的入盟程序因分為2004年與2007年兩批進行而被算為兩次,這樣計算下來2004年的歐盟東擴就被看作其歷史上的“第五次擴大”[22],歐盟在歷史上從1973年到2007年的擴大就會被計算為“6次擴大”[23]了。

為了便于從整體上把握歐盟擴大的特點,筆者只將歐盟在歷史上的擴大計算為四次,而不是六次。這樣簡化處理的根據是,學術界已有按照研究對象的屬性將歐盟擴大歸并的先例。例如,當時歐共體將南歐三國希臘、西班牙和葡萄牙的加入,不因時間的先后而從性質上統一視為第二次擴大[24]。另外,歐盟研究中存在將2004年與2007年的擴大合并為“10+2擴大”來分析的先例[25]

經過這樣處理之后,在本書中,第一次擴大是指20世紀70年代的擴大,即1973年歐共體吸納英國、愛爾蘭和丹麥三個國家的加入;第二次擴大是指20世紀80年代的南擴,即1981年希臘加入歐共體和1986年葡萄牙和西班牙加入歐共體;第三次擴大是指20世紀90年代的北擴,即1995年奧地利、芬蘭和瑞典加入歐盟;第四次擴大是指冷戰后21世紀出現的東擴浪潮,包括2004年與2007年先后發生的東擴,即8個中東歐國家愛沙尼亞、拉脫維亞、立陶宛、波蘭、捷克共和國、斯洛伐克、匈牙利、斯洛文尼亞和兩個地中海島國馬耳他、塞浦路斯10國在2004年加入歐盟,再加上2007年保加利亞與羅馬尼亞兩個國家加入歐盟。

3 關于歐盟在不同歷史時期的名稱問題

戰后歐洲一體化從西歐一體化起步,即從法國、西德、意大利、比利時、荷蘭和盧森堡西歐六國開始,以20世紀50年代創建的歐洲煤鋼聯營為起點,先后發展成為歐洲經濟共同體、歐洲共同體、歐盟。由于本書的敘述涉及半個世紀前的歐洲煤鋼共同體和今日的歐盟,時間跨度的要求使得歐盟的名稱不斷變化為歐盟以及歐盟前身組織的幾個不同稱謂。對此,筆者采用學術界通用的處理此類問題的做法,總體而言就稱為歐盟(或歐盟的擴大),只是在具體的歷史時期使用當時歐盟前身組織的稱謂,如第一次擴大和第二次擴大,申請國加入的是歐共體,就用歐共體的名稱,只有在歐共體與歐盟稱謂聯系緊密的特殊情況下,才以“歐共體/歐盟”的形式將兩者的稱謂并列使用。

主站蜘蛛池模板: 乌拉特前旗| 玛多县| 封开县| 无为县| 龙州县| 黔南| 浙江省| 藁城市| 左贡县| 滦平县| 吉隆县| 阳泉市| 辽源市| 商河县| 大荔县| 肃宁县| 绍兴市| 松江区| 沛县| 呼伦贝尔市| 乐清市| 克什克腾旗| 莱芜市| 周宁县| 淮北市| 云阳县| 彭山县| 韶山市| 池州市| 托克逊县| 黔南| 五华县| 瑞安市| 乌恰县| 加查县| 建宁县| 朝阳县| 清涧县| 洞头县| 施甸县| 吴忠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