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鼓浪嶼研究(第10輯)
- 何瑞福
- 891字
- 2019-10-14 12:31:08
從林憾及其文學作品看20世紀20~30年代鼓浪嶼文化的流動、層累與延伸
張侃[1]
摘要:本文考察林憾早年在鼓浪嶼求學及其以后在鼓浪嶼以《民鐘日報》為基地開展文學活動的經歷,以及他從醫生、僑商到作家、編輯的轉變過程,深入分析林憾《鼓浪嶼竹枝詞十首》等詩、詞、散文文學作品,論述其文學對20世紀20~30年代鼓浪嶼文化的流動、層累與延伸。
關鍵詞:林憾 鼓浪嶼 文學
島嶼因生態環境與陸地隔絕,“孤懸海外”成為人們常常想到的文化形態,島嶼也因此演變為“孤獨”的代名詞,正如經常被人引用的紀伯倫在《孤獨》中說的一段話:“生活是孤獨海洋中的一個島嶼……你的生活是與所有島嶼和所有地區相隔開的一個島嶼,盡管你派舟船去到別的一些海岸,盡管艦隊也來到你的海岸,可你還是你,還是那個因其痛苦和歡樂而孤獨,因其思想而遙遠,因其秘密和隱幽而不為人知的島嶼?!痹诖苏J知之下,島嶼人群的思維方式也常被貶稱為“島民意識”。不過,從歷史上的海洋網絡構造看,島嶼并非真的孤立,它是海路聯通的節點,也是海洋人群流動和交融的主要據點。進入近代,海島更成為支撐海洋文明的支點。近代廈門開埠之后,東西方文化交流、碰撞是以鼓浪嶼和廈門兩個島為空間基礎展開的。尤其鼓浪嶼因公共租界的特殊地位,成為多元人群匯集的國際社區,形成眼花繚亂又更替飛速的文化流動、層累與延伸。如何捕捉和觀賞這一幕幕精彩的歷史畫面,人是關鍵因素。潮起潮落,人來人往,鼓浪嶼文化的復雜內涵依托于一個個鮮活的生命個體而得以呈現。前人對此已開展了很多工作,也由此勾勒出鼓浪嶼文化的基本面貌。歷史的遮蔽性是很強的,因此也遺忘了許多人。毫無疑問,林語堂是從鼓浪嶼走出來的文化大師,但林語堂的三哥林憾也是民國時期的刊物編輯和新文學詩人,卻少有人提及,甚至很多文學史和文學辭典以生卒、生平不詳而一筆帶過。相對而言,柯文溥較早注意到林憾的文學地位,對其鄉土文學作品展開分析。[2]后專門撰文《林憾:一位不該忘記的編輯和作家》。[3]由于早期資料收集不夠完備,柯文溥的部分論述有繼續推進的余地。本文在前人研究的基礎上,集中對林憾在20世紀20~30年代的文化活動和文學作品進行分析,以展示鼓浪嶼文化的多元形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