官术网_书友最值得收藏!

2.2 相關概念的厘清

2.2.1 區域民族文化產業

在現有研究資料中,“區域民族文化產業”這樣的表述較少出現,也很少有資料對它進行清晰的界定,但它是本書研究展開的基礎,對它的界定有助于厘清本書研究對象的范圍。

從研究對象的邏輯關系上分析,“民族文化產業”是以民族文化作為核心資源稟賦的文化產業,它與“文化產業”是種屬關系,“民族文化產業”是種概念,從屬于屬概念“文化產業”,而“區域”則將本書研究的“民族文化產業”限定在特定地域范圍之內,這種限定既體現在該產業的核心資源民族文化上,也體現在該產業所依托的自然地理范圍上。因此,界定“區域民族文化產業”要從對“區域”“民族文化”“區域民族文化”“文化產業”的剖析逐步展開,最終厘清“區域民族文化產業”的內涵與外延。

2.2.1.1 區域

(1)區域的概念

“區域”最早是一個地理學概念,用來標示地理范圍,指由地形特征形成的自然系統,包括地質地理、生態生物、人類活動三個層面。20世紀30年代初,德國地理學家克里斯塔勒(Christaller)分析了人類聚落的相對規模、區位、等級關系,認為區域是按照社會關系和組織原理組成的系統,一個區域的經濟和社會關系構成該區域內人類活動的不同方式。這一觀點也是后來人們從經濟關系出發研究區域發展的理論根源[20]。

現階段學術研究中一般認為,區域是按一定標準劃分的連續的有限空間范圍,是具有自然、經濟或社會特征的某一方面或幾個方面同質性的地域單位[21]

雖然區域在經濟學、政治學、社會學等學科的研究中基于不同視角被賦予了不同含義,但關于其內涵的表達是一致的,它強調其作為地理單元的整體性和同質性,是自然意義與社會經濟意義上的空間系統的集合。

區域隱含著“特殊”的意思,指相較于其他區域,本區域在某一或某些方面所體現的不同特征。對一個區域而言,其內部具有高度相關性(一致性、同類型或聯系性),外部則具有區別于其他地區的特征(即結構的差異性),換言之,區域內必然有某組事物是同類型或具有聯系性,而在區域間則表現為差異性[22]。

本書中的“區域”既可以限定民族文化,也可以限定民族文化產業。在限定民族文化時,它是社會學概念,指具有相同語言、信仰和民族特征的社會聚落。在限定民族文化產業時,它是經濟學概念,指由人的經濟活動所造成的,具有特定地域特征的經濟社會綜合體。

(2)本書中區域的具體界定與說明

區域的范圍可大可小,根據具體研究對象而有所不同。本書中區域的具體界定,按照經濟學研究中對區域劃分一般所遵循的同質性與內聚性原則,結合史密斯認定區域的五個標準(即足夠大,能容納一組專業行政管理人員、包含主要交通的腹地、包括人口聚集地區、能夠為服務業發展提供必要人才、考慮地形因素),再考慮民族分布狀況,以及民族文化產業引導與調控的行政可能性,將其界定為縣級以上行政轄區。

此外,還要說明兩個問題。

①本書選擇以“區域民族文化產業”作為研究對象的原因:第一,民族文化產業以民族文化作為核心資源稟賦,而民族文化是各民族在長期的歷史發展過程中與當地自然生態環境互動融合而逐漸形成的本民族特殊的生產生活方式,它根植于當地自然生態環境,烙刻著本民族獨特的印跡,具有極其鮮明的民族性與地域性,不同地域的民族文化有明顯的區域性特點;第二,民族文化產業的生產能力與發展水平直接受制于當地經濟社會發展水平,不同區域的民族文化產業在資源要素需求、產業內部分工深化、產業邊界拓展程度、市場等方面都具有明顯的區域性特點;第三,我國地域遼闊,民族眾多,各地經濟發展水平有很大差異,各地民族文化也差異很大,這又凸顯了我國各地民族文化產業的區域性特點。

②本書主要是針對區域民族文化產業發展過程中存在的共性問題進行研究?,F階段,我國各地民族文化產業在發展過程中顯現出很多共同特點與問題,如產業發展水平較低、經營分散、有較為顯著的同質化傾向、缺乏競爭優勢、對民族文化資源的濫用和破壞性開發較為常見、片面追求經濟效益而忽視民族文化的繼承與發展、破壞自然生態環境,等等。從整體上看,區域民族文化產業大都存在經濟功能發揮不足、文化功能低下、生態功能較差的問題,從而限制了該產業的可持續發展。本書正是針對這些區域民族文化產業發展過程中存在的共性問題進行相關研究,立足于各地民族文化產業發展的共性特點,通過對生態化發展路徑的研究,找到能夠解決問題從而實現區域民族文化產業可持續發展的科學之路。

2.2.1.2 民族文化

(1)民族文化的概念與特征

民族文化即某一特定民族的文化?!懊褡濉币辉~并未出現在古代漢語中,其時,“民”與“族”是被分開使用的。據考證,1899年梁啟超在《東籍月旦》一文中將其合成“民族”一詞使用,自此開始普及大眾。

民族學研究認為,民族與文化相互依存,文化反映著民族成員的生產生活方式,是民族的知識積累和行為準則,團結凝聚著民族整體并推動民族社會不斷進步。民族產生后,民族群體成為文化的創造者和承載者,文化開始以民族文化的形式表現出來。廣義上的民族文化指各民族在適應和改造自身生存環境的實踐活動中創造的所有與生活相關的事物和現象,是物質財富和精神財富的總和;狹義的民族文化則指各民族在長期社會生活中所創造出來并不斷傳承的一系列習慣行為的總和,特指精神財富[23]。這些界定強調了民族文化的歷史性和傳承性。

經濟學研究中,學者們對“民族文化”的界定大多都強調其作為資源的屬性[24],也有學者著重強調民族文化的融合性[25]

本書認為,民族文化是各民族在歷史發展中創造的帶有民族特點的文化,是一種重要的資源。它具有以下特征:第一,歷史性,民族文化是各民族在歷史發展的過程中不斷創造、累積而逐漸形成的;第二,傳承性,民族文化伴隨各民族的發展而逐漸傳承延續下來,并將繼續傳承延續下去;第三,動態演進性,民族文化在社會歷史發展過程中被不斷創造、積累和傳承,社會發展的任一時間點上民族文化都是歷史的積累和未來的開端,它始終處于動態的演進發展過程中。

(2)民族文化內涵與外延的厘清

對民族文化內涵與外延的厘清還應把握以下三點。

第一,民族文化就是民族傳統文化。

《辭?!分袑Α懊褡鍌鹘y文化”沒有直接的解釋,但它將“傳統”解釋為“歷史上流傳下來的社會習慣力量”[26],凸顯了傳統的歷史延續性與可承繼性,認為這種力量“存在于制度、思想、文化、道德等各個領域”,強調了傳統對社會生活各領域的滲透與控制力,明確了傳統的形成與人類群體、民族相關,并指明傳統有積極消極之分,積極的傳統會促進社會發展?!冬F代漢語詞典》中將“傳統”解釋為“世代相傳、具有特點的社會因素”[27],這個解釋則強調了傳統基于“世代相傳”而具有的傳承性和基于“具有特點”而體現的特色性。它雖然是立足于社會學角度的解釋,但社會因素中是包括文化因素的。

用“傳統”加以修飾和限定的“傳統文化”則是指伴隨著歷史發展而產生的、經人類世代相傳而保留和延續下來的、具有自身特點的不同群體的文化。文化是在特定場域隨著特定人群的生產生活逐漸形成和發展的,任何一種文化都離不開特定的自然條件和社會歷史條件。

民族傳統文化是世代相傳的帶有自身顯著特征的特定族群或特定地域人群的生產生活方式和價值觀的歷史積淀。它強調的是伴隨歷史發展逐漸積累和傳承至現代社會的民族文化。

可見,“民族文化”就是“民族傳統文化”,只不過后者更強調立足于現代這個時間段對歷史上延續至今的民族文化的累積和承繼。

各類文獻資料對“民族文化”與“民族傳統文化”的使用也未加以區分,都是在強調民族性、歷史性、傳承性的意義上混用,所指向的內容屬于同一領域,只是根據語言習慣與具體的使用目的加以傾向性選擇。

第二,民族文化包括民間文化、民俗文化。

現有研究大多將民族文化、民間文化、民俗文化混用。本書認為,對“民族文化”的界定還應明確其外延,考察其與“民間文化”“民俗文化”的關系。

魯迅先生曾指出,民俗文化是普遍存在于民間的“俗”文化,包括民間藝術、民間文學、民間禮儀、民間信仰和其他風俗習慣等[28]。

被譽為“中國民俗學之父”的鐘敬文先生曾提出著名的中華民族文化三分法,認為中華民族的傳統文化可分為三條干流:第一條是主要由封建地主階級創造并享用的上層文化;第二條是市民文化,即中層文化;第三條是由廣大勞動人民創造并傳承的下層文化,中下層文化就是民俗文化,其范圍包括存在于民間的各種社會習慣、意識形態、風尚事物、口頭語言等[29]。而民間文化則指群眾在長期社會生活中所創造、繼承和發展的包括物質文化、精神文化以及社會組織在內的各種民族文化。民間文化(民族中下層文化)是民族的基礎文化,也是上層文化的“母體”和“乳娘”[30]

可見,民間文化與民俗文化是同一事物的不同表述,但二者側重點不同,民間文化側重于強調其產生的環境和主體,而民俗文化側重于強調該文化所具有的大眾化的、通行的特質。民間文化和民俗文化作為種概念,均屬于民族文化這個屬概念,每個民族都有各自的民間文化和民俗文化。

第三,民族文化還有一些其他稱謂。

在各類研究資料和官方文件中,民族文化還被稱為“民族民間傳統文化”“文化遺產”“物質文化遺產”“非物質文化遺產”“傳統知識”“傳統與民間文化”“文化財產”等等,其范圍和具體指向雖有些微差異,但內容和本質屬性都是民族文化。

在國際法律文件中,最初使用的是“文化財產”一詞。1972年聯合國教科文組織在《保護世界文化和自然遺產公約》中正式使用了“文化遺產”這一表述,并用列舉具體種類的方式對其進行了界定,其后多個國際法律文件沿用該名稱,其中也有部分文件對其作出了明確界定,這些界定都強調了文化遺產的民族傳統文化屬性。此外,在聯合國教科文組織的其他文件中也有將具有歷史、藝術、科學等價值的無形文化遺產稱為“傳統與民間文化”(traditional and folk culture)、“口頭及非物質文化遺產”(oral and intangible heritage)、“民俗”、“民間文學藝術”(folklore)或“民間文學藝術表達”(expressions of folklore)[31]的情況。在1989年11月通過的《保護傳統文化與民間文化建議案》中則將其稱為“民間文化”和“傳統文化”[32]。世界知識產權組織則將其稱為“傳統知識”,并在對它的界定中強調了“基于傳統的”特性,即“知識系統、創造、創新和文化表達從一代傳向下一代”,而且認為這種特性通常與特別的民族和地域有關,并會隨著環境變化而經常演化[33]。

在我國,1982年《憲法》中就使用了“文化遺產”一詞,但實踐中,“民族民間傳統文化”一詞用得更加普遍,到2004年我國加入聯合國《保護非物質文化遺產國際公約》后,“民族民間傳統文化”逐漸被“非物質文化遺產”一詞所取代,2011年《非物質文化遺產法》頒布施行,此后,國家和地方各種法律文件中使用的均是“文化遺產”或“非物質文化遺產”的表述。2005年《國務院關于加強文化遺產保護的通知》中指出,文化遺產包括物質文化遺產和非物質文化遺產,并對它們作出界定,《非物質文化遺產法》中也界定了非物質文化遺產的概念并列舉了其種類,這些界定和解釋都強調了文化遺產與非物質文化遺產的民族傳統文化屬性(見表2-2)。

表2-2 我國文化遺產的范圍

伴隨著國際公約與國家政策法律的不斷出臺,學者們在學術研究中也都結合具體研究內容從不同角度使用前述各種稱謂。

2.2.1.3 區域民族文化

(1)區域民族文化的概念

綜合前文所述,本書認為,區域民族文化是指特定地域具有相同語言、相同信仰和民族特征的特定人群世代相傳的、獨具特色的生產生活方式和價值觀的歷史積淀。它反映了該民族或該區域人群獨特的生產生活習俗、宗教信仰及與自然環境之間的互動模式。

需要強調的是,區域民族文化是有特色的民族文化?!疤厣敝改骋皇挛锓浅S幸饬x的或獨特的品質或色彩[34],凸顯的是事物的獨特性?!疤厣彪[含著比較的意思,只有經過比較才能顯示出與眾不同的特點,所以,該詞在漢語中使用時經常會和其他限定范圍或領域的詞語組合在一起以凸顯其比較的標準和對象。比如,“地方特色”指的就是某一特定地方的獨特之處,“民族特色”指的是某一民族與眾不同的特點或事物。

本書將研究對象表述為“區域民族文化產業”而非“區域特色民族文化產業”,主要是從漢語文字表述的嚴謹性出發,考慮到民族文化的產生本就是不同區域的不同民族與當地自然生態環境長期互動融合所形成的,不同區域的自然生態環境不同,形成的民族文化自會獨具本區域特色。在這里,區域民族文化顯然包含了“特色”之意。

特色往往是最具辨識度的,因此,特色民族文化也往往成為代表特定區域的名片。比如,西藏的宗教文化,云南的白族、彝族等少數民族文化,甘肅蘭州的牛肉面文化,等等。

正是基于區域民族文化所具有的獨特性,它們成為區域文化產業發展中極其重要的資源稟賦。區域文化產業發展的重點之一,也正是立足于區域特色民族文化資源的產業化開發,發揮該產業投入低、效益高、發展速度快、財富創造能力強、區域外輻射力強、影響力大等特點,提升區域特色民族文化的認可度,打造代表區域發展的實力符號,增強區域的“軟實力”。區域民族文化產業也成為體現區域文化、經濟、生態、社會特色的產業。

(2)區域民族文化的類型

區域民族文化按照不同的標準可分為不同的類型。

①區域民族文化是一個有機整體,其內部具有一定的組織結構,以其結構為標準可分為:第一,區域物質文化,即以物質或實物的形態或技術手段的形式呈現的區域民族文化,包括區域內各民族在生產勞動時使用的各種有特色的勞動工具和為滿足衣、食、住、行需要所創造的各種有特色的物質產品,如飲食、衣著、住宅、生產工具等;第二,區域精神文化,即區域內各民族群體和其成員腦力勞動所創造的思維、語言、哲學、科學、道德、法律、風俗習慣等各種成果;第三,區域制度文化,一類是區域內各民族與自然界以及社會群體所生產的物質產品有關的制度,包括歷法、度量衡、技術標準、產品標準等,另一類是區域內各民族與人類社會事務有關的經濟、政治、教育等制度。

②以區域民族文化的具體內容作為標準,可將其分為以下類型。第一,區域民族歷史文化遺產,它是伴隨著該區域人類發展的歷史逐漸積淀下來流傳于后世的特色民族文化,它的范圍很廣,包括歷史遺跡(如古人類遺址、古代都城遺址、古戰場遺址、名人遺跡、近現代重要史跡等)、古建筑(如關隘、城墻、壇廟、民居等)、古代陵墓(如帝王陵墓、名人陵墓、懸棺等)、文物、歷史文化名城等。第二,區域民間民俗文化,它是各民族在長期歷史發展過程中逐漸形成并流傳于民間的生產生活方式與風俗禮儀習慣等,包括各種飲食、服飾、節慶、婚喪禮俗、民間藝術等。第三,區域民族非物質文化遺產,它是特定區域各族群和各社區代代相傳、不斷創新的各種實踐、表達、知識、技能等傳統文化表現形式以及相關的工具、實物和文化空間。第四,區域民族宗教文化,它是特定區域的不同民族在歷史發展過程中逐漸形成的信仰和信念。各民族都有自己信仰的宗教,它在民族歷史發展過程中影響甚至形塑著人們的價值標準和行為方式,并伴隨著社會政治、經濟、文化環境的變化而不斷變化,從而使不同區域、不同民族的宗教具有了不同特色,即便是信仰同一宗教的不同民族,其信仰的宗教也有許多不同的特點。第五,區域少數民族文化,少數民族由于長期生活在特定的區域,在與當地特殊的自然環境互動的過程中形成了特有的生產生活方式,從而擁有了本民族特殊的語言文字、建筑、服飾、信仰、生活習俗、民族藝術等特色民族文化。

對于區域民族文化類型的理解還需要把握以下兩點:第一,前述按照具體內容的特點所作的分類并不精確,各類別相互之間有包含或交叉關系,區域民族歷史文化涵蓋民間民俗文化、民族非物質文化遺產、民族宗教文化、少數民族文化,而后四種民族文化的具體內容也是相互交叉的;第二,文化的形成是人類與生活環境互動的結果,由于不同民族往往生活在不同區域,或者即便是同一民族,但因其生活的地域不同,自然生態環境不同,也會在漫長的歷史發展過程中形成該區域本民族獨特的生產生活方式以及價值觀,所以特定區域的特定民族和不同區域的同一民族在各種傳統文化上都會體現出各自的特點,所謂“十里不同風,百里不同俗”即為此理。

2.2.1.4 文化產業

文化產業被國際社會公認為21世紀最具有發展潛力的朝陽產業、黃金產業,是世界經濟發展進程中各國經濟新的增長極。

(1)文化產業的概念、分類與特點

對于什么是文化產業,到目前為止仍是仁者見仁智者見智。各國對文化產業的稱謂、分類、特點等的認識仍有區別(見表2-3)。學術界對文化產業的概念和界定也有所不同(見表2-4)。形成這種現象的原因是:第一,不同國家或地區的地域、社會經濟發展、文化背景有很大差異;第二,同一國家或地區在不同發展階段的科技水平和產業化水平有很大差異;第三,研究者團體或個人的研究視角和理解有差異。我國學術界對文化產業研究“百家爭鳴”的局面也從一個側面反映了我國經濟社會發展過程中對文化產業日益重視的現狀。

表2-3 不同國家對文化產業的稱謂、定義與分類

續表

續表

表2-4 部分中外學者對文化產業的定義

續表

續表

我國的文獻資料在談到文化產業的概念和分類時,大多都引用《文化及相關產業分類》作為依據。國家統計局根據文化產業發展的具體情況和各種變化,在2004年、2012年、2018年分別印發了三版《文化及相關產業分類》,其內容有所不同(見表2-5)。2012年版和2018年版分類均是借鑒聯合國教科文組織的《文化統計框架—2009》的分類方法,在定義和覆蓋范圍上與其銜接。2012年版分類標準還指出,統計上指稱的“文化及相關產業”覆蓋全部文化及相關單位,“文化事業”著重指公益文化單位,而“文化產業”主要指經營性文化單位。

本書認為,按照《文化及相關產業分類》的界定,文化產業是指為社會公眾提供文化產品和文化相關產品的生產活動的集合,它以文化為資源,以產業化為手段,生產文化產品,提供文化服務,以滿足大眾需要。

事實上,任何產業的發展都是一個動態演化的過程,科學技術的不斷提高促使生產方式不斷變革,從而推動生產力不斷發展。文化產業也是如此。科技進步使文化產品的生產和消費方式不斷變化,現實需求的持續增長為產業發展提供了巨大空間,文化產業必然不會在當前狀態下停滯不前,它的發展和變化也必然會使文化產業的界定和分類處于動態過程中,在不同社會發展階段體現出不同的特點。但這不會改變文化產業把文化作為資源進行文化產品和文化服務的生產、分配、交換的本質內涵,也不會改變文化產業既具有文化性因素又具有經濟性因素、“既保持各自的特殊性又把二者合為一體”[35]的特點。

表2-5 《文化及相關產業分類》2004年版、2012年版、2018年版內容比較

續表

(2)文化產業與文化事業

要準確把握文化產業,除了理解其概念、分類與特征外,還需明確文化產業與文化事業的區別,而且本書所研究的區域民族文化產業的生態化發展與文化事業具有密切的互動關系,因此,有必要對文化產業與文化事業加以區分。

①文化事業。文化事業既指具有一定目標、規模和系統而對社會發展有影響的文化活動,也指文化事業組織。

新中國成立后,文化領域由國家核撥經費,統稱為文化事業。20世紀90年代以后,隨著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的建立與完善,文化體制改革也逐步開始并不斷深化,文化事業的指代逐漸發生了變化,實踐中,“經營性文化事業”“經營性文化產業”“文化產業”等詞被混用。

在文化體制改革的過程中,中央文件和學界研究都認同文化事業改革中分類改革的基本思路,因此,對文化事業改革的分類一直都是研究的重點,曾經有過“四分法”[36]、“三分法”[37]和“兩分法”,其中“兩分法”由于對文化事業內涵和外延的把握更加科學而受到更多的認可?!皟煞址ā卑盐幕聵I分為公益性文化事業和非公益性文化事業[38]:公益性文化事業為社會成員無償提供文化產品和文化服務,它們具有公共物品和公共服務的屬性,與市場屬性和產業屬性不兼容,產業化運作機制無法運轉,需要政府作為主體投入財力來支撐;非公益性文化事業則是和公益性文化事業相對的具有私人產品性質的物品和服務,它們可以用市場化、產業化的機制來運作。文化產業正是非公益性文化事業的主體。當然,在文化體制改革逐步深入的過程中,非公益性文化事業中還存在一些非完全公益性的文化事業,它們介于公益性文化事業與非公益性文化事業之間,可以根據具體情況選擇是否產業化或者部分產業化以及如何產業化[39]。自此,公益性文化事業就被簡稱為文化事業,而非公益性文化事業也被明確為文化產業。國家統計局發布的《文化及相關產業分類(2012)》采用的也是這種分類。

②文化產業與文化事業的區別。第一,本質特征不同。文化事業將經過歷史積累和沉淀所形成的、成為全民族共同財富的公共文化產品和服務作為主體,公益性是其本質特征;而文化產業則是在人類文明成果的基礎上創造、生產滿足人類生活需求和精神文化需求的文化產品和服務,迎合市場需求,經營性是其本質特征。第二,生產目的不同。文化產業以營利為目的進行文化產品的生產、流通、經營和相關服務性活動,在兼顧社會效益的同時追求最大限度的經濟效益。文化事業則生產提供公益性的產品和服務。第三,機構性質不同。文化事業單位是政府機構、非營利性組織,不能通過市場獲取利潤。文化產業是經營性企業,通過市場行為獲取利潤。第四,投資渠道不同。文化事業單位需要政府財政資金全額投入,必要時也可通過政府運作以獲取金融機構或其他組織的扶持或捐助。文化產業機構的投資渠道廣泛,既可由企業通過市場經營獲取利潤形成資本積累,也可從金融機構獲取信貸資本或以其他方式吸納民間資本、社會資本、個體資本等。第五,管理方式不同。文化事業單位由政府按行政方式管理,由國家財政提供經費維持生產與服務活動,由國家直接調控,采用行政命令的方式要求其生產相關文化產品,提供相關文化服務。文化產業的主體是企業,按照市場規律自主經營、自主管理,參與市場競爭,國家只能以法律、稅收政策、價格杠桿等實施間接調控。

③文化產業與文化事業的互動關系。文化產業與文化事業相輔相成、相互促進,共同構成廣義上的文化事業整體。第一,文化產業為文化事業提供經濟保障和物質支持,文化事業為文化產業提供精神文化資源,指明方向并營造文化生態環境。第二,文化產業的成果除滿足當期消費外,會有部分積累轉化為公共文化產品和服務,成為文化事業的重要組成部分,而文化事業的發展與繁榮持續激發各種原創作品的不斷涌現,成為文化產業發展的源泉和動力。

2.2.1.5 區域民族文化產業

(1)區域民族文化產業的概念

學界目前少有專門對“區域民族文化產業”的界定,但有些研究中給出了“民族文化產業”的概念,而且都強調民族文化產業是文化產業的一種形態、以民族文化為依托生產和經營文化產品、通過產業化運作創造經濟效益的特征。

本書認為,對“區域民族文化產業”的界定需把握以下兩點。

①“區域民族文化產業”是文化產業的一種形態,也是文化產業的重要組成部分。它具備文化產業的一切要素,但由于它以區域民族文化作為核心資源要素開發產品或提供服務,它又不同于文化產業的其他形態。

②“區域民族文化產業”是“民族文化產業”,它們都以民族文化作為產業的核心資源,但“區域民族文化產業”以特定區域和該區域特色民族文化作為最突出的特征,地域范圍上的限制更體現了本區域民族文化產業與眾不同的特點。

因此,本書將“區域民族文化產業”定義為:特定區域以該區域民族文化作為核心資源稟賦,通過產業化組織和市場化運作,向社會公眾提供文化產品和文化相關產品并能創造經濟效益的生產活動的集合。

區域民族文化產業是特色產業,是該區域社會經濟產業中一個門類的產業群,它以特定區域的特色民族文化作為資源,以產業化為手段,圍繞特色民族文化產品和服務進行綜合開發,以滿足大眾的消費需求。

(2)區域民族文化產業的屬性和特征

①區域民族文化產業具有一般文化產業的屬性,即經濟性、政治性、社會性、文化性、意識形態性等多重屬性[40]。

經濟性強調區域民族文化產業經營的特性,文化產業是市場經濟形態,講究投入產出,追求經濟效益,其主客體關系表現為純粹的經濟行為和經濟關系,其運動和發展要遵循市場經濟規律。政治性強調區域民族文化產業與國家政治具有一定的相關性,這是基于其內容生產所包含的對現行政治行為肯定或否定的態度會造成相應的社會影響而形成的。社會性強調區域民族文化產業通過滿足人們的精神消費需求而作用于人的精神世界,從而會影響人的價值觀、世界觀、生活方式、思維模式并進而影響人的社會行為。文化性強調區域民族文化產業的生產和交換承載的文化符號與意義可以改變人的生存理念從而影響人的生存方式,它在技術和產業形態上的升級在加深人們對世界了解的同時,也會使先行者實際掌控文化生產與文化傳播權,從而影響民族文化的獨特性與多樣性,影響國家文化安全。意識形態性強調區域民族文化產業的內容蘊含著特定的價值選擇,會作用于人的精神世界并最終形成社會意識形態,文化產業充當意識形態革命的傳播工具和實現渠道,掌握了文化產業演變的主導權就掌握了關于社會意識形態演變的主導權。

②區域民族文化產業還具有不同于其他文化產業的特征。

第一,具有區域性特征。

區域民族文化產業的區域性特征體現在三個方面。

一是產業民族文化資源的區域性。民族文化在特定族群的特定活動中產生并延續,根植于當地的自然生態環境,并在數千年的歷史發展過程中不斷烙上了本族群和本區域獨特的印記,形成特有的歷史傳統和文化習俗,如果離開特定地域,民族文化也會成為另一種文化。民族文化資源的區域性使區域民族文化產業呈現明顯的差異。二是產業發展水平的區域性。不同區域的文化生產能力受當地經濟社會發展水平的影響而有所不同,不同區域人們對民族文化產品的消費需求差異也會使文化產業呈現不同特點,不同類型的民族文化產業基于對市場和資源要素需求的不同而選擇不同區域,而不同的區域也會依據本區域的特色民族文化資源發展相應的民族文化產業類型。此外,不同區域同類民族文化產業內部分工的深化與產業邊界的拓展程度也有差異。因此,區域民族文化產業發展水平有明顯的區域性特征。三是產業所在地域自然生態環境的區域性。自然生態環境是民族文化產業賴以存在的地理空間與環境空間,同時也是民族文化資源所賴以形成和延續的自然條件,但不同地域自然生態環境的地形、地貌、植被、生物、氣候等各種自然條件有很大差異,這些差異會通過自然生態環境與民族文化及產業的互動機制反作用于民族文化以及民族文化產業,使其呈現明顯的區域性特征。

第二,具有基于民族和地域帶來的競爭優勢。

區域民族文化產業圍繞區域民族文化資源進行開發、生產和經營,而區域民族文化往往又由本民族全體成員或特定人員所掌握,并且因為民族文化是該族群與當地自然生態長期互動形成的特定生產生活方式,離開本地域,自然生態環境發生變化,民族文化的內容與形式也會改變。因此,對特定區域的民族文化產業而言,本地域的特定民族由于對資源和技術等因素存在事實上獨占的優勢,在民族文化產業的發展中自然也就具備了競爭優勢,從而以比較成本的相對優勢在產業競爭中占得先機。

第三,產業發展要注重對民族文化資源的開發與保護。

區域民族文化具有稀缺性和生態脆弱性。如果時空場域發生變化,離開特定族群、特定地域和特定時間,民族文化就會產生相應的變化,原有民族文化或者被破壞或者消失或者形成新的文化形態,民族文化的多樣性隨之喪失。即便是那些流傳下來的民族文化,作為文化遺產,也只是歷史長河中極少的部分,具有明顯的稀缺性。但民族文化缺失會使區域民族文化產業喪失資源依托,無以為繼。因此,區域民族文化產業的發展一定要注重對民族文化資源的合理開發、有效保護與積極傳承,維持民族文化生態系統的穩定,以保障區域民族文化產業的可持續發展。

第四,具有經營的分散性特征。

我國現有的各種民族文化分布很零散,遍布全國各地,散落于民間,這種分布格局既容易造成民族文化資源的破壞和流失,更使依托于其上的區域民族文化產業經營具有了分散性的特點。

第五,產業鏈具有一定的特殊性。

區域民族文化產業的產業鏈相較于其他文化產業呈現短而單一的特點,造成這種情況的原因有兩點,一是區域民族文化資源的稀缺性,二是民族文化產業依托于科技與信息技術的內容較少。

第六,兼具內容產業和創意產業的性質。

雖然各國、各地對文化產業的稱謂不同,但相比較而言,“文化產業”“內容產業”“創意產業”各自的側重點還是有所不同的?!皟热莓a業”是指以生產精神文化內容為核心的產業,是對一定的文化內容進行產業化加工和銷售的過程,是文化產業的核心層次。它包括印刷品內容、電子出版物內容、電波傳播內容和各種消費軟件等。內容產業強調文化產品因其內容而具有的價值,內容在文化產業鏈的推進過程中發揮著最本質的關聯作用,內容生產是關系文化產業成敗的關鍵?!皠撘猱a業”則是指那些通過知識和智慧的創新和創意而帶動的商品生產或市場服務行為,包括很多行業。創意產業強調的是文化產業與內容產業中具有創造性的部分[41]

民族文化產業的產品和服務都是圍繞展示各民族獨具特色的傳統文化而展開,具有內容產業的性質。但具體如何生產和開發民族文化資源,如開發的形式、手段、方法等,則需要各種文化創意來實現,民族文化產業需要將各種各樣的巧思妙想和靈感創意貫穿于產品設計、服務創新、生產經營、項目開發、活動構想等民族文化資源產業化的全過程,它同時也具有創意產業的性質。

第七,對文化事業的依賴性較強。

區域民族文化產業與文化事業在以下四個方面具有密切的互動關系:一是文化事業在區域民族文化的發現、保護、傳播、傳承、延續等方面發揮著極其重要的作用,是為區域民族文化產業提供資源的重要途徑;二是區域民族文化產業的發展為文化事業的發展提供了一定的經濟保障與物質支持;三是對民族文化的保護、傳播、傳承和延續,作為一種動態保護手段,區域民族文化產業與文化事業有異曲同工之妙;四是區域民族文化產業與文化事業保護民族文化資源的方式與途徑不同,文化事業的保護更強調政府的支持與引導,更加專業和系統,但較為被動,不容易發揮公眾的力量,而區域民族文化產業的保護則比較主動,更容易調動公眾參與的積極性,能通過民族文化產品和服務的生產與消費把民族文化的所有者、企業、消費者等都納入保護民族文化的隊伍。

區域民族文化產業對以公共民族傳統文化產品和服務為內容的文化事業的依賴性較強,原因有二:一是由于民族文化資源的獨特性、稀缺性以及生態脆弱性和難以保護等特點,區域民族文化資源在產業化運作過程中面臨更多保護不力或開發過度造成的資源消亡風險和經營困難,需要相關部門給予特別關注,文化事業在民族文化資源的保護與傳承中對區域民族文化產業資源開發發揮著重要作用;二是伴隨著區域民族文化產業與文化事業的互動,該產業的成果會隨著民族文化的發展和積淀逐漸轉化為區域公共民族文化產品和服務,成為區域文化事業的重要組成部分。同時,區域文化事業的繁榮反過來又會激發民族文化主體的創造性,進一步促進區域民族文化的發展,成為區域民族文化產業的源泉。

(3)區域民族文化產業的類型

區域民族文化產業的類型較廣,涉及民族文化產品制造業、民族體育業、民族文化音像制品生產、民族文化景觀旅游、民族歌舞表演經營、民族出版物的生產經營、民族醫藥的生產經營、民族飲食文化的經營等[42]。也有學者將其發展模式概括為民族演藝經營模式、民族文化體驗模式、民族節慶會展模式、民族工藝品輸出模式、民族文化市場模式、民族文化產業園區模式、民族文化創意產品開發模式[43],還有學者將其分為工藝美術商品型、旅游資源開發型、文學藝術經營型、文化會展生意型、民族醫藥商業型、土產副食產業型[44]。

目前我國民族文化產業趨同化現象嚴重,其發展主要集中于民族文化旅游產業(如基于各民族地區特定自然生態環境和民族風情的旅游村)、民族工藝文化產業(如各類民族文化器具的制造)、民族文化藝術產業(如各地民族歌舞樂藝術展演)、民族節日文化產業(如民族節日文化與活動展示)、宗教民俗文化產業(如各類宗教祭祀儀式和民俗文化展示)、民族飲食文化產業、民族服飾文化產業等方面。此外,民族建筑文化產業和民族醫藥文化產業近年來也有一定發展。

(4)區域民族文化產業的功能

作為文化產業的主要類型之一,區域民族文化產業對促進國民經濟快速增長發揮著重要作用,具有強大的經濟功能。此外,健康可持續發展的區域民族文化產業還具有一定的文化功能與生態功能。

①經濟功能:推動區域經濟快速發展。區域民族文化產業通過對民族文化資源的產業化開發和利用,將其轉化為巨大的生產力,創造出巨大的經濟價值,對區域經濟發展具有巨大的拉動作用。

作為文化產業的一部分,民族文化產業與文化產業一樣具有綠色生產、優化結構、擴大消費、增加就業、促進跨越等優勢。同時,民族文化產業還具有投入低、效益高、發展速度快、財富創造能力強、區域外輻射力強、影響力大等特點,是我國各地經濟發展新的增長極。

尤其是在我國現階段區域經濟發展不平衡的情況下,民族文化產業為經濟發展較為落后的中西部地區和邊疆地區提供了一條加速發展的有效途徑。這些地區擁有極其豐富的民族文化資源,而且正是由于其經濟落后、交通不便,民族文化反而較少受到其他文化的影響與同化,得以保持自身的原生性、獨特性和多樣性,從而具有了先天的資源優勢。在這些地區生活的特定民族由于對資源和技術等要素存在事實上獨占的優勢,選擇發展民族文化產業自然就具備了民族身份和地域便利所帶來的競爭優勢,從而以比較成本的相對優勢在產業競爭中占得先機,民族文化產業也因此成為這些地區的支柱性產業,成為促進經濟發展的強大的推動器。

②文化功能:動態保護區域民族文化。對民族文化的保護有靜態與動態兩種方式:靜態保護是運用現代化技術手段將面臨消失危險的民族文化的形式和內容記錄下來;動態保護則是運用各種手段和方法讓民族文化在變異和創新的過程中繼續存活并不斷傳承與發展。靜態保護與動態保護相互促進、互為補充,一起構成了民族文化的保護與傳承機制。

健康發展的區域民族文化產業即是對區域民族文化進行動態保護的有效途徑之一,它對民族文化的動態保護主要體現在以下五個方面。

第一,民族文化產業的健康發展為保護民族文化提供了一種全新的方式,民族文化產品和服務帶給消費者更多的是精神和意識層面的主觀感受,在消費過程中,消費者大腦和意識中會產生各種深刻、獨特的印象。比如,在民族文化旅游過程中,消費者在吃穿住用行等各方面親身體驗了旅游地的民族文化后,對這一切都會有自己的認識,之后也會不斷解讀其感受,這個過程逐漸傳播了民族文化并激發人們的興趣,由此對該民族文化起到傳播、保護、傳承、發揚的獨特作用。

第二,民族文化產業發展通過對民族文化資源的開發,將新的科學技術、文化創意融入民族文化,可以激發生命力與創造力,甚至產生新的民族文化類型,保護民族文化生態平衡。

第三,民族文化產業對民族文化的開發與傳播,能加速提升民族文化自信與自覺,提升民族文化的共識與凝聚力,增強民族文化自豪感,從而更好地維護民族文化生態,為民族文化的保護與傳承創造良好的環境。

第四,民族文化產業發展過程中對民族文化資源從產品設計、生產、營銷推廣到傳播、消費等產業化開發的整個過程,能有效對抗其他文化對該民族文化的侵襲,增強其生命力。

第五,民族文化產業的發展能夠提升區域經濟實力,從而為民族文化保護提供雄厚的資金支持和物質保障。

③生態功能:節約自然資源,保護區域生態環境。健康發展的區域民族文化產業還有益于區域生態環境保護,主要體現在兩個方面:第一,民族文化產業的核心資源稟賦是民族文化資源,相較于其他產業,它利用的自然資源很少,屬于典型的低能耗、低污染、低排放的綠色產業,發展民族文化產業有益于節約日益稀缺的自然資源,有益于減少環境污染,保護生態環境;第二,民族文化中有很多傳統生態文化,它們是人類代代相傳積累下來的教化人與自然和諧相處的智慧,將這些生態文化作為資源進行開發和利用,生產產品或提供服務,消費者在消費這些產品或服務的過程中會逐漸認同和接受這些充滿智慧的生態文化,并將其內化為自己的意識,指導自己的行為,從而形成有益于生態環境保護的習慣和生產生活方式。而且,當每個人保護生態環境的意識、行為、習慣逐漸形成、匯集、相互影響并慢慢形成社會的整體意識時,這些融合了現代社會特征的生態文化就會以更加豐富的內涵傳承下去,并繼續指導人們的行為,使人類與自然更加和諧地相處,為人類社會的可持續發展作出更大的貢獻。

2.2.2 生態化發展

2.2.2.1 生態化

將“生態”一詞最早用于描述生物與環境關系的是德國動物學家赫克爾(E.H.Haeckel),他于1866年在《有機體普通形態學》一書中正式提出了“生態”一詞,指出生態就是生物與環境的關系。他認為,一切生物都是環境整體的一部分。

在我國,“生態”和“環境”通常被并列組成“生態環境”一詞使用,如“生態環境問題”“生態環境建設”“生態環境質量”等,不僅媒體報端頻見此表述,在法律法規規章和政府文件中也常見到。1982年《憲法》第26條就表述為“國家保護和改善生活環境和生態環境”,其后1988年、1993年、1999年、2004年四次對《憲法》的修訂也都是如此。此外,生活中也經常將生態、環境和資源并用。

區別生態、環境、資源三者的關系有助于我們厘清生態的內涵與外延(見圖2-2、表2-6)。

“化”經常被解釋為“使成為、使變成”的意思,表示轉變成某種性質或狀態[45],“××化”在漢語表達中很常見,如市場化、產業化、法制化、全球化等等,均取此意。

“生態化”一詞在各個行業都可見到,表達著可持續發展、無害化無污染可循環、生態環境建設和生態系統優化、自然與人和諧統一、把生態學原理與原則滲透到人類活動中、用人和自然協調發展的理念思考認識經濟社會文化等不同的意義。

表2-6 資源與環境和生態的關系

圖2-2 資源、環境和生態的關系

在學術界,“生態化”一詞也被廣泛使用于生物科學、環境科學、其他自然科學、人文科學的研究中,由于學者們的研究領域和角度不同,對該詞的界定也有所不同。例如:生態化的生物產業體系,其生態化實際上是“生態學化”,是繼農業革命、工業革命之后物質生產體系的又一次質變[46];經濟社會發展的生態化即從非生態的經濟社會發展模式向生態的經濟社會發展模式轉變[47]

對“生態化”的研究有兩個領域是學者們比較感興趣的,一是產業領域,二是制度領域。產業領域對生態化的研究主要涉及產業生態化的基本理論、動因機制、系統構建、耦合發展、路徑、評價模型和指標體系的構建、制度保障、區域產業的生態化發展、具體產業的生態化發展等方面。制度領域的研究如《深化環境資源法學研究,促進人與自然和諧發展》[48]《科學發展觀與法律發展:法學方法論的生態化》[49]《能源法律制度生態化研究》[50]《歐盟稅收制度生態化研究》[51]《專利法生態化法律問題研究》[52]《刑事訴訟生態化研究》[53]《知識產權制度生態化研究》[54]《經濟立法的生態化理念研究》[55]等,都主張將生態學的基本理論、原則和方法引入具體制度領域并成為該領域發展所遵循的指導思想。

本書認為,可將“生態化”理解為“使……轉變成注重生物及其環境整體關系的模式”。

2.2.2.2 發展

在經濟學中,“發展”指的是“經濟發展”,指隨著經濟的增長而發生的投入結構、產出、一般生活水平和分配狀況、衛生健康狀況、文化教育狀況、自然環境和生態等社會經濟多方面的變化[56]。它強調數量與質量的統一,描述的是人們生活質量提高的同時,在人口規模與構成、本地工作數量與類型、當地生產的商品與服務的價格等各方面都發生了變化。單純的經濟增長不一定能實現經濟發展,只有那些不僅關注局部的短期利益而更看重全局的長期利益的增長才能實現經濟的發展。

學者們對經濟發展的研究已延續了幾個世紀,自資本主義萌芽以來,很多經濟學家都曾根據他們所處時代的國內外社會環境觀察經濟增長與發展的狀況,并提出了各自關于經濟發展的思想或學說。對發展的認識經歷了從不可持續發展到可持續發展的觀念轉變,經歷了從經濟增長與生態系統相互對抗和“有增長無發展”的實踐洗禮,到如今形成了世界各國一致認可的保持經濟在生態系統可承受的范圍內增長,實現生態、經濟、社會全面發展的可持續發展理念,并被逐步貫徹到經濟社會實踐中。

目前,對經濟發展一般認為需要從定性和定量兩個維度考慮:定量衡量經濟發展帶來的收益,如增加財富和提高收入水平、豐富商品和服務供給,強化財政保障等;定性則包括在一個區域內創造更多的社會或經濟上的公平,獲得可持續發展,擴大就業范圍和提高生活質量。經濟發展強調結果,也強調過程:結果更注重達到既定的產出;過程更注重以政策、策略、手段以及資源的應用獲得期望的產出,包括制度上的調整[57]

2.2.2.3 生態化發展

綜合前述論證,本書將“生態化發展”界定為:關注主體與周圍環境的整體關系,可持續性的全方位增長和提高。

對它的理解應該把握以下四點:①它以發展為目的,且這種發展是全方位的,除了有數量上的增長,更注重質量上的提高,不能以犧牲質量換取數量;②它以生態化的各種方式作為實現發展的途徑,不是一味通過增加資源投入量、擴大生產等方式提高物質產出,而是要通過各種技術、手段、策略、制度等,調控發展的速度、目標、模式等;③它是注重發展主體與周圍環境整體關系的發展模式;④它不會為了局部的短期利益犧牲全局的長期利益,它注重社會和經濟的公平,追求可持續發展。

主站蜘蛛池模板: 广饶县| 永定县| 泸水县| 宜都市| 固阳县| 衡东县| 周宁县| 米易县| 民乐县| 萝北县| 衡阳县| 仁化县| 台前县| 桓仁| 兴海县| 丹凤县| 资源县| 仁寿县| 宝鸡市| 常宁市| 二连浩特市| 沂南县| 岫岩| 平定县| 渝北区| 固阳县| 长汀县| 锡林浩特市| 正安县| 阿鲁科尔沁旗| 昆山市| 威信县| 清原| 工布江达县| 辉南县| 新邵县| 潜山县| 龙南县| 商水县| 石门县| 德令哈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