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民族文化產業的生態化發展與制度保障
- 王雅霖
- 11315字
- 2019-10-21 17:32:04
2.1 主要理論基礎
2.1.1 經濟學相關理論
2.1.1.1 區位論
區位論也稱經濟區位論、空間經濟學,是研究人類經濟行為的空間區位選擇及空間區內經濟活動優化組合的理論。它研究人類社會經濟活動的空間分布規律,揭示了各區位因子(因素)在地理空間形成發展中的作用機制。
一般認為,區位論的發展經歷了古典區位論、近代區位論和現代區位論三個階段。古典區位論以杜能的“農業區位論”和韋伯的“工業區位論”為代表,特點是以單一的企業為研究對象,著眼于成本、運費最省。近代區位論以費特的“貿易區邊界區位理論”、俄林的“貿易與工業綜合區位論”、克里斯塔勒的“中心地理論”、廖什的“市場區位論”等為代表,研究方向轉向追求市場的擴大。現代區位論開始運用動態的研究方法研究區域總體的生產、交換、價格與貿易等,以解決現實的社會經濟問題。
區位論認為,區位是人類行為活動的空間,是自然地理區位、經濟地理區位、交通地理區位等在空間地域上的有機結合,它強調地理要素與經濟社會活動之間的相互作用在空間位置上的反映。區位論的研究主要包括區位主體、區位因素、區位條件、區位優勢、區位選擇等幾個部分,它們緊密關聯、相互作用。
區位主體是指企業經營活動、個人活動等與人類相關的經濟和社會活動。區位主體在空間區位中的相互運行關系被稱為區位關聯度,它會影響投資者和使用者的區位選擇,其選擇總是傾向于成本最低的區位。區位條件是指區位本身具有的特點、屬性、資質等,它由各種區位因素所構成。區位因素(也稱為區位因子)則是指促使區位地理特性與各種功能形成、變化的原因或條件,它是影響區位主體分布的原因,包括自然因素、社會經濟因素、技術因素等。自然因素具體包括地理位置、地形地貌、氣候水體、自然資源、區位形狀等因子,社會經濟因素具體包括人口、民族、文化、政策、管理、教育、資金、市場、旅游、交通等因子,技術因素主要指科技水平因子。有利的區位條件和區位因素如資源、勞動力、工業聚集、地理位置、交通等會形成區位優勢,但區位優勢是一個綜合性概念,單項的有利條件往往難以形成區位優勢。區位優勢會隨著區位條件和區位因素的變化而不斷發展變化。
區位論告訴我們,在進行區位選擇時,應遵循因地制宜和動態平衡的原則,根據具體經濟活動的內容和地點,綜合考慮影響區位活動的各種因素,尤其是市場、交通、政策、技術等不斷發展變化的動態因素,促使經濟活動能合理充分地利用當地各種資源,從而降低成本,提升經濟效益。同時,也應該遵循統一性原則,將區位看作一個開放的復雜巨系統,分析該系統及其內部各組分以及外部環境之間的相互作用機制,在保持區位系統內部各要素、區位系統與其他系統的協調統一以及區位活動經濟效益、社會效益、環境效益協調統一的基礎上作出選擇。
本書的研究對象是區域民族文化產業,該產業是在民族文化資源、自然生態環境、地理位置以及社會、經濟、科技、管理、旅游、交通等各方面形成的綜合資源與條件優勢的基礎上發展的,區位論是本書研究論證的基礎。
2.1.1.2 比較優勢理論
比較優勢理論起源于西方古典經濟學家對國際貿易理論的研究。這里的比較優勢主要是指兩個國家或地區通過比較體現出來的優勢或有利條件。比較優勢理論主要包括亞當·斯密的絕對優勢理論、大衛·李嘉圖的相對比較優勢理論、赫克歇爾與俄林的生產要素稟賦理論。邁克爾·波特的競爭優勢理論也被一些學者認為是對比較優勢理論的發展。
英國古典經濟學家亞當·斯密于1776年在其《國民財富的性質與原因的研究》一書中提出了絕對優勢理論,也被稱為絕對利益理論。該理論認為,每個區域都有一定的絕對有利的生產條件,以這些條件進行分工和生產的成本更低,各區域相互之間的交換會使每個區域的資源得到最有效的利用,從而提高區域生產率,增進區域利益。這里的絕對有利的生產條件即絕對優勢,它可以是自然形成的,也可以是后天獲得的。絕對優勢理論并未說明無任何絕對優勢即生產成本和效率都處于絕對劣勢的國家和區域如何參與分工并從中獲利。
英國經濟學家大衛·李嘉圖繼承和發展了絕對優勢理論,在1817年出版的《政治經濟學及賦稅原理》一書中系統提出了相對比較優勢理論,也被稱為比較利益理論。該理論認為,每個國家或地區沒必要生產所有產品,即便是具有絕對優勢的國家和地區,也都應該選擇生產優勢最大的產品,相反,那些處于劣勢的國家和地區則應該選擇生產不利程度最小的產品。換言之,每個國家或地區都應該集中力量生產那些利益較大或不利較小的產品,并從這種分工與貿易中獲得比較利益。在該理論中,比較優勢既存在于絕對優勢的最大優勢里,也存在于絕對劣勢的最小劣勢里。一般認為,絕對優勢理論是相對比較優勢理論的特例,后者具有更普遍的適用性。相對比較優勢理論并未對比較優勢原理的形成作出合理解釋。
瑞典經濟學家伊·菲·赫克歇爾(Eli F Heckscher)在1919年發表的《國際貿易對收入分配的影響》一文中探討了各國資源要素稟賦構成與商品貿易模式之間的關系,認為要素絕對價格的平均化是國際貿易的必然結果。其后,他的學生瑞典經濟學家戈特哈德·貝蒂·俄林(Bertil Ohlin)在1933年出版的經典著作《地區間貿易與國際貿易》一書中對這個理論進一步加以闡釋和發展,形成了赫克歇爾—俄林生產要素稟賦理論,簡稱H-O定理。該理論認為,國家或地區分工產生的基本原因是每個國家或地區的生產要素稟賦不同,假定生產要素流動存在障礙且忽略需求因素的影響,國家或區域利用其相對豐裕的生產要素進行生產就會處于有利地位,相互依賴的多種生產要素的差異是比較優勢的源泉。該理論闡釋了比較優勢的成因,補充和推進了比較優勢理論。
第二次世界大戰后,以要素分析為基本方法的“里昂惕夫之謎”、技術差距論、新要素理論、產品差異化理論、產品生命周期理論以及規模經濟、集聚經濟等概念的應用使比較優勢理論得到了全新的發展。
美國經濟學家邁克爾·波特提出了國家競爭優勢理論。該理論認為,國家競爭優勢來源于生產要素、需求狀況、相關產業和支持產業表現、企業戰略/企業結構與競爭對手這四個基本因素以及機會、政府作用這兩個輔助因素,它們共同構成打造國家優勢的鉆石體系。企業的競爭優勢來源于其所在國的國家競爭優勢。土地、勞動力、資本、自然資源等是競爭優勢的低級要素,機制、政府質量、管理水平、人力資源、品牌、技術創新等動態可變的高級軟要素在更高層次上決定了競爭力。有學者認為,比較優勢與競爭優勢是對立的,后者應取代前者,波特本人就持這種觀點,但熊賢良[1]、林毅夫[2]等學者則認為,競爭優勢與比較優勢具有一致性,兩者相輔相成,競爭優勢是擴大了的比較優勢,其建立以比較優勢的發揮為基礎,是對比較優勢理論的補充與發展。
本書探討的是民族文化產業的生態化發展問題,民族文化產業屬于特色經濟,不同區域的民族文化產業在民族文化資源、產業發展水平、自然生態環境等方面都具有各自的優勢,也有很大的差異,具有典型的區域性特征,需要運用比較優勢理論對其進行科學的分析與論證。
2.1.1.3 資源稀缺論
資源稀缺以及由此產生的資源分配問題是經濟學研究的核心命題,也是可持續發展理論研究的起點。隨著資源稀缺對經濟發展制約的日益凸顯,闡釋資源稀缺問題的理論不斷出現,資源稀缺論即為其一。古典經濟學家關于資源稀缺對經濟增長的約束通常被歸納為資源絕對稀缺論與資源相對稀缺論兩種。
資源絕對稀缺論的代表人物是馬爾薩斯。該理論認為,自然資源的總量相對于人類無限的需求而言,在任何時候都是有限與稀缺的,會逐漸耗竭,一旦沒有替代品出現,就會對經濟發展構成絕對的約束。該理論從供給和生產成本的角度來建立自然資源的稀缺及其效應理論,認為人口在不受阻礙的情況下將以幾何級數增加,而人類生存所需的生活資料只以算術級數增加,二者極不平衡;動態來看,前者終有超過后者的趨勢,此時就會導致經濟停滯,也會導致人口災難性的減少,技術進步和社會發展也不會對此有所改變,因此,應該控制人口增長,使其與生活資料的增長保持平衡。學界普遍認為,資源絕對稀缺論低估了技術進步的力量,忽視了收入水平、教育水平的提高以及人們家庭態度和生育觀念的改變對資源稀缺與經濟增長關系的影響。也有學者認為,對該理論的完整理解并不準確,其也體現了一定的相對稀缺的思想[3]。該理論后來被增長極限論所發展。
資源相對稀缺論的代表人物是斯密(A. Smith)和李嘉圖(D. Ricardo)。該理論從土地質量存在的差異性和收益遞減規律出發,以資源質量下降的相對稀缺否定了資源的絕對稀缺。它認為資源雖然是有限的,但不是絕對稀缺的,當資源被消耗時,稀缺性上升,單位生產邊際成本提高,在市場經濟中會以價格的形式反映出來;此時,經濟系統會對該價格信號作出相應的回應,不斷增加的成本會刺激技術進步,替代資源會出現,或者會通過各種方式更有效地開發利用資源;因此,雖然資源分布不均會造成局部的資源稀缺,但一定時空內資源的總供給能夠滿足總需求。該理論強調資源稀缺會使經濟增長出現暫時的、不斷增加的相對性稀缺,但不會構成絕對約束。資源相對稀缺論后來被新古典主義所發展,成為其經濟分析的核心。
本書運用資源稀缺論對民族文化產業的資源稟賦進行了分析。民族文化產業的資源有兩種,一種是其核心資源稟賦民族文化,另一種則是民族文化依托的物質載體所需要的自然資源。自然資源是稀缺的,民族文化資源基于其特殊的發展變遷規律也具有稀缺性,二者都制約著區域民族文化產業的發展。本書即在運用資源稀缺論分析民族文化資源與自然資源的基礎上展開對區域民族文化產業可持續發展的研究。
2.1.1.4 可持續發展理論
傳統的經濟增長方式導致了世界各國陷入生態環境危機,給人類的發展帶來了巨大的挑戰,人們開始深刻反思,探求能夠帶領人類走出資源與環境困境的發展方式。可持續發展理論就是伴隨著各國經濟社會發展的實踐需求,在各國學者與國際組織不斷努力的基礎上逐漸發展起來的。
(1)可持續發展的理論淵源
從理論淵源看,可持續發展理論就是針對資源稀缺與發展的矛盾展開的。很多經濟學家都對資源的稀缺與經濟增長的宏觀前景提出了自己的觀點,如斯密的“人口與經濟增長的限度論”、李嘉圖的“資源相對稀缺論”、穆勒的“靜態經濟論”等,它們都是可持續發展的理論思想資源,但對可持續發展理論的形成最有影響的還是1972年發表的《增長的極限——羅馬俱樂部關于人類困境的研究報告》提出的“增長極限論”。它認為,世界人口、經濟、糧食消費、資源消耗和污染都是按照指數式增長的,增長是有極限的[4],并由此提出了經濟“零增長”觀。雖然增長極限論被認為存在各種缺陷,遭到了很多經濟學家的批評和反對,但它第一次明確提出自然資源與生態環境是人類發展的必要支撐,促使人們開始考慮如何實現經濟社會與自然生態系統和諧發展,為可持續發展理論的產生奠定了基礎。
(2)可持續發展理論的演化過程
從可持續發展理論形成的里程碑事件來看,它經歷了從最初僅強調對自然資源與環境的保護發展到現在強調人口、資源、環境與經濟協調發展的演化過程(見表2-1)。
表2-1 可持續發展理論形成大事記
續表
(3)可持續發展的概念
許多不同研究領域的學者從不同角度對可持續發展的概念作出了或側重于自然屬性或側重于社會屬性或側重于經濟屬性或側重于科技屬性或側重于空間屬性等不同的闡述。但目前,國際社會運用最廣泛的仍是1987年布倫特蘭夫人提出的“可持續發展是指既滿足當代人的需要,又不損害后代人滿足需要的能力的發展”這個概念。
(4)可持續發展理念的內涵
可持續發展理念,體現了人類對自身發展強烈的憂患意識,是人類對自身與自然的關系理性思考后確定的發展目標與發展模式。它把經濟發展建立在生態可持續、社會公正和人民積極參與自身發展決策的基礎上,將人口、資源、環境、經濟與科學技術及其之間的相互作用看作一個復雜的以人的發展為中心的“生態—經濟—社會”三維復合的可持續發展系統,追求在一定的時空范圍內和一定的科技發展水平下人口、資源、經濟、環境和科學技術等的持續、穩定、協調、均衡發展,是在資源和環境支持的限度內既滿足當代人的需要,又不損害后代人利益的發展。
生態持續、經濟持續、社會持續、科學技術是可持續發展的四大內涵。其中,生態持續是基礎,地球的自然資源和環境為人類提供發展的空間;經濟持續是核心,要通過經濟總量的增加和質量的提高實現人類生活質量的不斷提高;社會持續是目的,生態持續發展與經濟持續發展的目的就是實現人類福利的最大化和社會的持續發展,而人是實踐的主體,只有人們普遍具有可持續發展的意識并廣泛參與才能真正實現生態持續和經濟持續,因此,發展要以人為本,實現人的全面發展,促進社會的發展進步,并反過來進一步促進生態持續與經濟持續,最終實現社會持續;科學技術是手段,憑借不斷進步的科學技術節約與保護自然資源,尋求開發替代性資源,探索少污染或無污染的生產與生活方式。
(5)可持續發展的原則
可持續發展的實現需要堅持公平性、可持續性、和諧性、需求性、高效性、階躍性[5]、共同性等原則。
第一,公平性原則,即當代人在滿足自己的需求與消費時不能剝奪后代人對資源與環境的權利,同代人之間在全球范圍內每一個國家或地區之間應該擁有公平的分配資源與公平發展的權利。此外,還應考慮人與其他生物之間的公平性。
第二,可持續性原則,即人類應調整自己的生產生活方式,保障經濟社會活動不超越生態環境和自然資源的承載能力。
第三,和諧性原則,即促進人與自然和人類相互的和諧。
第四,需求性原則,可持續發展是滿足所有人的基本需求而非只注重市場的發展,它強調人均財富不因代代更迭而下降,人們應該合理利用資源與環境。
第五,高效性原則,不僅經濟生產要高效,滿足人們的基本需求也要高效,可持續發展追求的是人類整體發展的高效。
第六,階躍性原則,即人類需求的內容具有不斷從較低層次向較高層次發展的階躍性特點。
第七,共同性原則,地球是一個整體,世界各國在地球上共同生活,相互依存,只有在正視各國歷史、文化與發展水平差異的基礎上展開全球的聯合行動,每一個國家和個人都共同堅持可持續發展理念,才能互惠共生,真正實現可持續發展。
本書研究的核心就是區域民族文化產業的可持續發展,本書在分析民族文化產業運行機理的基礎上,結合其他理論的應用探究了區域民族文化產業實現自身可持續發展的路徑。
2.1.2 系統科學相關理論
2.1.2.1 系統論與系統方法論
一般認為,系統論是由奧地利理論生物學家貝塔朗菲(L.V.Bertelanffy)提出的。自20世紀20年代起,他多次發表文章表達了一般系統論的思想,隨后,他又在1932年發表《理論生物學》、1934年發表《現代發展理論》、1945年發表《關于一般系統論》,并于1954年發起成立一般系統論學會,出版《一般系統年鑒》,不斷闡明完善該思想。1968年出版了一般系統論的綱領性著作《一般系統論——基礎、發展和應用》。幾經波折,在20世紀60~70年代,一般系統論最終被人們重視并承認。隨后,系統論作為一門新學科,伴隨著運籌學、控制論、信息論等學科與理論的發展而迅速發展,人們對系統的認識不斷深化,很多新的系統科學理論不斷被提出,更加深刻地揭示了系統的性質和規律。
貝塔朗菲認為,系統是“處于一定的相互關系之中并與環境發生關系的各種組成部分(要素)的總和”[6],并在其理論中強調了系統、動態、等級的觀點。他認為,有機體都是一個由相互作用的諸要素組成的系統;一切生命現象本身都處于積極的活動狀態,生命機體是一個能保持動態穩定的系統。我國學者在此基礎上突出了系統的功能性,認為系統是“由相互作用和相互依賴的若干組成部分相結合的具有特定功能的有機整體”[7]。
系統論認為自然界、人類社會和人類思維描述的各個領域的事物普遍以系統的形式而存在。要素是構成系統的最基本的單位,系統由兩個以上要素組成;各要素相互之間的有機聯系形成了系統內部的結構和秩序,同時,每個系統又是更大系統的要素;每個要素之間、系統與要素之間、系統與環境之間存在相互作用的機制;系統內部的有機聯系和結構決定了任何系統作為一個整體都具有特定的不同于各組成要素的新功能[8]。系統的結構決定功能,功能反作用于結構,二者相互依存、不可分割。
系統具有組分(component)的整體性、結構的有序性、功能的整合性、結構與功能的可控性等性質。組分的整體性是指任何系統都有邊界,并具有水平分離[9]和垂直分離[10]的特征。結構的有序性指系統的各個組分之間存在一定的量比關系并由其決定系統的特性和功能,各組分各層次分工合作,共同完成系統的整體功能,某一組分的變化會對其他組分造成影響并最終影響系統整體。功能的整合性是指系統各組分相互作用產生的集體效應與整體功能大于各部分的功能之和。結構與功能的可控性是指可通過系統控制改變系統的組分與結構,從而影響系統的功能。
演化是系統的普遍屬性。系統的結構和功能隨著時間的推移而發生的變化即為系統的演化,自組織理論能有效地描述系統演化的過程。一個系統在外界條件不變的情況下經過一定的時間會達到一個宏觀上看并不隨著時間的變化而變化的平衡態,但平衡態的系統是最無序最混亂的狀態,非平衡態才存在有規則的物質與能量流動的有序的狀態。一個系統如果能隨著時間的推移一直保持從無序走向有序或從低度有序走向高度有序的有序性,就成為一個自組織系統,系統自己走向有序結構的過程就是系統的自組織。自組織是自然界和社會長期演化的過程中形成的非常優化的進化方式,它也在自然界各個子系統的演化中形成了一套有效利用資源、物質和能量的循環方法。自組織理論群包括耗散結構理論、協同理論、突變理論、超循環理論、分形理論和混沌理論。
系統也是一種方法論體系,它是指用系統的概念去認識和解決各種實際問題,強調把研究對象當作一個系統,從整體出發,從各要素之間、系統與要素之間、系統與環境之間相互關聯、相互促進、相互制約的關系綜合地考察事物,得出科學的結論,以便對問題的處理達到最佳狀態。它具有整體性、綜合性、最佳化的特點。一般認為,系統方法論的哲學依據是唯物辯證法,其核心是對立統一,體現在系統科學領域,就是不同方法和描述形式之間的融會貫通,主要表現為還原論與整體論相結合、定性描述與定量描述相結合、局部描述與整體描述相結合、確定性描述與不確定性描述相結合、理論方法與經驗方法相結合、分析方法與綜合方法相結合、靜力學描述與動力學描述相結合、精確方法與近似方法相結合,等等[11]。
本書既運用了系統方法論,也運用了系統的基本理論,將區域民族文化產業看作一個復合系統,通過分析該系統與其內部各子系統的關系和運行機制以及構建區域民族文化產業生態系統,以期尋求能充分發揮區域民族文化產業經濟功能、文化功能、生態功能并促進該產業可持續發展的路徑。
2.1.2.2 協同論
協同理論是由德國物理學家、斯圖加特大學教授赫爾曼·哈肯(H.Haken)創立的。他在1971年提出“協同”的概念,1977年出版了《協同學導論》一書,系統論述了協同理論,此外,他還著有《高等協同學》等論著。協同理論是目前研究系統演化最成熟的理論,它越來越多地被用來解釋和預言各種系統的非平衡有序現象,具有哲學的一般意義,被認為適用于整個系統物質世界,有普適性與客觀性,除了物理學、化學、生物學外,它在天文學、經濟學、管理學以及社會學等領域也被廣泛應用。
協同理論的基本思想是,當生命和非生命的開放系統內各個系統處于一定條件時,會通過非線性的相互作用而產生協同作用與相干效應,在一定范圍內,當漲落達到一定的臨界點,就可以通過自組織而使系統的舊有結構在時間、空間、性質、功能等諸方面發生變化,產生新的有序結構[12]。換言之,協同理論研究的是各種不同系統相互之間從無序轉為有序結構的協同合作的規律。
協同理論提出了三個基本原理:不穩定性原理、序參量原理和役使原理。不穩定性在新舊結構轉換中起重要的媒介作用,由此產生序參量,序參量又導致役使的發生。役使原理包括慢變量原理、絕熱消去原理和中心流形原理,它們是說明系統在臨界點附近競爭與協同的動力學理論[13]。
協同理論的基本內容包括協同放大原理(指整體大于局部之和)、協同進化(其結果是形成和諧系統)、協同的開放性(這是產生有序結構的直接原因)[14],這些都是通過自組織與協同作用實現的。
自組織是系統自己走向“有序結構”的過程(既包括從無序走向有序,也包括從較低程度的有序走向較高程度的有序),具體演化進程如下:如果系統處于不變的外界條件下,一段時間后它一定會達到宏觀上不隨時間變化的狀態并長久保持這種平衡態,此時,雖然它的分子仍在持續進行熱運動,但系統的宏觀觀測值不變。平衡態的系統最無序、最混亂,熵(熱力學熵)也最大。隨著時間的推移,如果系統能抵消內部增熵并保持或不斷增加其有序性,它就會逐漸走向存在規則的物質能量流動的非平衡態,成為一個“自組織系統”。這里有一個前提,即在開放的條件下,系統的自組織才能克服其內部的增熵。
自組織是通過協同作用而進行的。系統內部各要素或各子系統之間相互作用與有機整合產生的協同作用左右著系統相變的特征和規律。系統由于其各子系統的協同作用可達到熵產生為最小的有序結構,使其組成的大系統達到最優的結果,從而實現系統的自組織。也就是說,協同通過減弱系統內各組分之間的離散和抵觸狀態而形成有序的整體合力與整體功能,減少內耗,發揮整體效益,使系統最終走上協同發展的道路[15]。
系統協同進化的過程是系統所承受的外力內力(即外部環境壓力與內部要素變化的內力)合力造成的結果。外部環境對系統施加外力時,系統會根據受力的大小與自身的穩定性作出相應的反應。當外力在系統所能承受的閾值范圍內時,系統會僅僅通過功能上的調整與新的環境達成相對的功能耦合狀態,不會發生結構上的變化,但當外力增強、超出系統閾值時,微漲落變為巨漲落,系統會由“穩恒態”(即“平衡態”)進入“非平衡態”,為能更好地保證功能的實現,系統進入新的耗散結構,達到新的結構與功能的平衡。新的有序結構具有一定的穩定性,能夠通過自我調節適應外界對其處于閾值之內的干擾,保持其結構與功能,但當干擾的強度再次超出系統所能承受的閾值時,系統無法再實現自我調節,其結構發生改變,功能受到破壞,于是又開始了新一輪由無序到有序的變化過程。系統也正是在這樣一輪又一輪從無序到有序的轉變過程中完成它的協同進化(見圖2-1)。
圖2-1 系統協同演化進程
協同作用會產生協同效應,即不同系統通過協同作用產生的效應大于這些系統的簡單相加,也就是“1+1>2”的結果[16]。正如“蜜蜂與花”的啟示:蜜蜂采蜜原本是自身生存的必需手段,但在采蜜過程中,蜜蜂有意無意地對花的傳粉授粉起到了幫助作用,花因此可以繼續繁衍,而花的存在反過來也進一步保障了蜜蜂的生存。從經濟學角度講,即兩個正外部性系統疊加帶來了放大效應的結果[17]。
協同是為了發展,協同也是發展的前提。復雜大系統內各子系統之間互相協作、互相促進,各種因素相互調整、適應、聯動,形成良性循環,實現和諧的發展。換言之,協同作用的最終目標是實現良性發展,通過系統的不斷協調和各要素的共同優化,達到各子系統的比例關系處于良性發展的狀態,讓系統實現階段性的、層次性的量變到質變。協同發展不能等同于協調發展,但它與協調發展具有極其密切的關系:協同發展是系統內部存在的、固有的、必然協同的客觀要求,是協調發展的內在根源和動力,協同決定協調,而協調則是協同的表現[18]。
本書運用協同理論分析了區域民族文化產業的發展過程,將其看作一個復雜巨系統,通過厘清其內部各要素與各子系統及其相互之間的關聯,分析其協同作用機制,以期發揮區域民族文化產業系統的整體合力,實現大于其內部各組分功能之和的系統整體功能。
2.1.3 生態學相關理論[19]
2.1.3.1 生物食物鏈理論
食物鏈是指所有生物在生存繁衍過程中所必需的從低級生物營養級逐漸向高級生物營養級進行資源(營養物資及其所包含的能量)轉移的鏈狀連接。所有生物都要消耗資源才能生存與繁衍,因此食物鏈是自然界最基本的運行方式。食物鏈的主要環節是營養級,通常有四個,分別是發掘者、生產者、消費者和分解者。同一營養級中,還可以根據相同的生存方法、棲息地和捕食行為的物種群體再細分為資源種團。
在食物鏈中蘊藏著生態系統的物質循環和能量流動,二者不可分割、相輔相成,能量是物質循環的驅動力,物質是能量流的載體,能量在流動過程中隨營養級的上升而減少,物質則相反,能量在流動過程中會衰變為熱能并最終離開生態系統,而物質則是循環往復且不滅的。生物在物質循環中發揮著重要作用,是物質循環的動力并調節著物質在生態系統內的分配。各種不同物質的循環過程相互聯系不可分割。物質循環也受到生態系統穩態機制的控制,具有一定的自我調節能力。
2.1.3.2 種內生存理論
種內生存理論包括群聚理論、種內競爭與自疏理論、隔離與領域性理論、種群的社會等級及分工理論。
(1)群聚理論,即生物營養級或資源種團內部形成的大小不同的群,根據種的生理特點、溫度降水等環境條件、種的分工合作方式等呈現非隨機分布狀態。群聚可以增強種群的能力和力量,也會使群內個體間的競爭加劇,過疏或過密都會對種群產生限制性影響,種群也總會盡量避免過疏或過密,從而獲得最佳的生存條件。
(2)種內競爭與自疏理論,即自然界物種內個體之間普遍存在競爭,而且這種競爭直接受到密度制約,有限的環境中,種群的數量與個體競爭得到的資源呈反比,與個體受到的影響呈正比,換言之,種群數量越多,個體得到的資源越少,個體受到的影響越嚴重,會直接導致死亡率和出生率的變化,因此,物種內競爭可以調節種群數量的動態趨勢。
(3)隔離與領域性理論,即種群內個體之間或小群體之間為減少生存競爭會保持間隔或產生一定的隔離,以此來調節種群,有些種群個體或家族往往會將它們的活動局限在被稱為領域的特定區域并加以保護。隔離會減少生物種群之間的競爭,而領域則是保持間隔或隔離的積極機制。
(4)種群的社會等級及分工理論,即生物種群在進化過程中形成了社會等級,以保證種內的強者在食物、棲所、交配、生育等方面的優先權,等級的數量和配置情況構成了種群的社會結構,也有利于種群的保存和延續,伴隨著社會等級的形成,生物種群也會逐漸在行為、生理形態等方面形成分工與合作,并由此推動該種群整體的發展。
2.1.3.3 種間關系理論
(1)種間正相互作用理論,即生物種間存在的原始合作、互利共生、偏利共生這三種相互促進的作用。原始合作是指兩個生物種群一起生活,彼此都有所得但并不互相依賴的關系。互利共生是指兩個生活在一起的生物種群相互依賴并互相得益的關系。偏利共生是指共生的兩種生物一方得利但對另一方卻無害的關系。
(2)種間負相互作用理論,即生物種間存在的相互影響、相互制約的作用,包括競爭、捕食、寄生、偏害等,負相互作用使種群增長率降低,但也具有增強自然選擇能力、產生新適應的作用。
(3)種間協同進化理論,即物種之間相互適應、相互作用、共同進化的關系。一個物種的進化會改變作用于其他生物的選擇壓力,從而引起它們的變化,而它們的變化反過來又會引起該物種的變化。
2.1.3.4 生物冗余及多樣性原理
冗余是指生物體所具有的各種功能組分超過它正常生命活動所需的現象。它非常普遍地存在于自然界中。從個體來看,生物體具有冗余現象;從整體來看,生態系統也有冗余的表現。物種的多樣性即為如此,豐富的物種在功能上彼此近似或重疊,因而具有一定的互補性,不會因為一個或幾個物種的消失而使其功能發生明顯變化。
生物的多樣性包括遺傳的多樣性(即存在于生物體內、物種內和物種間的基因多樣性)、物種的多樣性(即物種水平的生物多樣性)、生態系統的多樣性(即生物圈內生境、生物群落、生態過程的多樣性和生態系統內生境差異、生態過程變化的多樣性)。
一定程度的生物多樣性有助于維持群落的穩定性。群落的穩定性是指一定時間內維持物種互相結合與各物種數量關系的能力以及受到擾動時恢復到之前平衡狀態的能力。一般情況下,物種多樣性高的群落,其物種相互之間的關系更復雜,食物鏈和食物網也更趨復雜,群落內部的能量流動途徑更多,對外界環境變化和內部種群波動的反饋系統比較強大,相應緩沖就會比較大,群落比較容易維持穩定。反之,群落的穩定性則較差。但生物的多樣性并不能等同于群落的穩定性,在一些更復雜的系統中,物種更多,但穩定性反而較差,如熱帶雨林相較于溫帶森林或沼澤地等生態系統而言即為如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