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章 戰爭語境與“竹內魯迅”的誕生
竹內好(1910~1977),在20世紀四五十年代對于魯迅的研究(借魯迅精神來反省日本的文化、亞洲文化乃至日本的戰爭),曾被日本學界視為難以逾越的高峰。丸山昇在《日本的魯迅研究》中談到日本評論社1944年12月出版的竹內好的《魯迅》時,說它“是一本時至今日仍被稱為‘竹內魯迅’的對其后的魯迅研究起著決定性影響的著作。他以后的所有魯迅研究者,都從這本書繼承了很多東西。即便能夠提出在各個方面異于竹內的魯迅形象,也是通過堅持自己對‘竹內魯迅’的不同意見、深入發掘差異之處才產生的自己的魯迅形象,在這個意義上,依然處在竹內的強烈影響之下”[1]。可見竹內好的魯迅研究影響之深廣。然而,“竹內魯迅”誕生的過程卻與特殊的歷史語境相糾結。本章在竹內好學術與思想的變動歷程中,追溯作為“竹內魯迅”起點的《魯迅》如何在日本軍國主義叫囂“大東亞戰爭”的語境中艱難問世,進而嘗試解讀《魯迅》中以“欲說還休”的筆法表達的獨特論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