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農村土地資源融合與業態創新
- 王英輝 李文陸
- 2字
- 2019-10-21 15:07:37
導論
第一節 關于土地和農民的歷史和現實
“皇天后土”典出《尚書·武成》:“予小子其承厥志,底商之罪,告于皇天后土。”《左傳·僖公十五年》:“君履后土而戴皇天。”可見,后土與皇天是相對的,處于次要的地位。古代有“皇天后土”的說法,主管“土”的神地位極高,人們把掌管土地之神放在極高的地位頂禮膜拜說明土地對我們來說何等重要。到后來,“皇天后土”甚至成為人們賭咒發誓的一個常用詞:“皇天后土可鑒……”據神話傳說,盤古開天辟地是我們人類歷史的開始,天離我們很遙遠,地卻離我們很近。女媧也是用地上的泥土造就人類的。所以,對天的感知是朦朧的,對地的感知是真實的,對土地的感覺是實在的。不只是人類,動物也是如此。非洲草原的獅子每天都要巡視自己的“領地”,通過噴灑尿液來宣示“領地”的范圍。一旦有入侵者進入自己的“領地”,獅子就要拼死“決斗”,以維護“領地”的完整。據說貓科動物大都如此,大凡看過動物世界的都知道“地盤”的概念關系一個動物種族的生死延續,是“重之重者也”。看來,動物們比我們更注重領地的概念。人類只不過是高級動物而已,圈地的行為一點也不例外。
人類歷史就是一部圍繞土地斗爭的歷史。
離我們太遙遠的和位置太邊遠的就不說了。從春秋戰國到清朝,多數戰爭不是為了疆土又是為了什么?說起土地最有感情的是農民,也許有點絕對但是絕對真實,只要是農民的兒子,不管后來的職業離農民有多遠,他總會對農民、農村、農業敏感而多情。中國城市居民倒回去三代基本都是農民,農民之于土地,如同漁夫之于大海,牧者之于草原。所以,到這里,我們基本可以理解,為什么農民把土地看得如此之重要,不惜用生命去捍衛。土里刨食大概就是對孔子“民以食為天”這句話的農民語言的闡釋吧!如果土都沒了,食就沒有存在的基礎了。失去土地的農民有太多的傷悲和無奈。
農民,怎么解釋?它是一個階層還是一個職業?是一個身份還是一個群體?是黏著在土地上一輩子土里刨食的“把式”還是可以隨意游走于江湖的手藝人?是闖入城市工作但又必須落葉歸根的農民工?是打拼于世界,功成名就的第一代企業達人?任何研究“三農”的人細思起來,對這個詞既熟悉又陌生。對于任何有農村成長經歷的人,這個標簽從出生起就已經烙在身上了,尤其是農民的孩子,自記事起就知道農民要跟土地打交道,自上學就了解“農戶”與“非農戶”的區別,自高考起就清楚考上和考不上的天地之別,考得上就可能脫離農民身份,考不上自己只能扛鋤鋤大地。在改革開放之初,農村的孩子們只知道除了個別的招工以外唯一可以不做農民的渠道就是高考。不是每個人都很幸運,有的人參加了多次高考才真的躍出了農門,不做農民了。為的是大學畢業的時候,履歷表上寫的是干部,看到干部的身份,眼睛是發光的,有的甚至特意拿回去在父母面前諞了很久。對于外人,這樣的一個舉動不過是一個小小的傲嬌,但是從社會分層的角度去看待“農民”這一稱謂是我們無法不去面對的一個歷史和現實,農民這個詞已經無法讓我們輕松地一帶而過。
農民,這個詞在中國很簡單但又不簡單,很明顯,厚重的歷史和現實已經把農民打造成一個內涵和外延都無比豐富的詞。
比較起來,外國的“農民”含義相對簡單。在百度翻譯里打出“農民”這個詞,有四種翻譯,farmer、peasant、husbandman和boor。farmer有農場主的意思,大概相當于我們對地主的稱謂,但遠比地主缺少政治含義。peasant是農夫的意思,說白了就是直接干農活的工人,西方人習慣稱之為農業工人。husbandman在牛津字典里解釋為經營農場的人,大概相當于farmer,但給人的感覺有一家之主的意思,應該是工業革命前男人在農業生產中的地位決定了丈夫(husband)起主導作用,因此“農民”整體就用“老公”來代替了,用“丈夫”代替“農民”也未嘗不可,畢竟工業革命以前,農業是西方各國的主要產業,農民與fishman同名。至于boor,那多少有些貶低的意思,類似于鄉巴佬、粗人、魯莽人的意思。我們且不管它,好在時間總會讓一切改變,農民也是如此,十年河東,十年河西。農民在今天已經不是任何一個人可以隨意打扮的石灰膏模特。
作為“三農”研究者,不弄清楚中國的農民到底是一群生存在什么樣的權力森林體系下的生物群落,這個群體要走向何方,我們就無法真正理解中國的“三農”問題。農業不只是一個產業,它還是一個造就共和國經濟發展的中流砥柱,工農產業“剪刀差”已經讓農業為新中國的發展做出了犧牲,今天農業的改革肯定能影響中國改革的走向。在改革的大潮下,我們有必要為這個歷史上曾經位于第二等級的群體做個詳細的梳理(在封建社會里,士農工商,農排在第二位,不過,這里面的農應該是指階層,但也說明其重要)。究竟將農民界定在一個什么樣的地位上才能讓中國的農業有個清晰而明確的出路,中國的供給側改革才能夠風生水起,真正實現“三步走”的戰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