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農村土地資源融合與業態創新
- 王英輝 李文陸
- 1696字
- 2019-10-21 15:07:37
序
隨著“三權分置”、“土地確權”以及“同地同權”等概念的提出以及相應政策的推出,農村土地改革的進程向更廣更深處推進。我們不得不面對改革進程中一系列障礙和問題,尤其是城鄉融合和產業融合所需要的政策、制度與社會環境條件,這是農業新業態形成和發展的基礎。
人口老齡化形勢在農村尤為嚴峻,現在從事農業活動的勞動力一般在50歲左右,再過20年中國農村農業勞動力的短缺將比城市更加嚴峻。雖然我國城鎮化率已經接近60%,相對于中國歷史上的農業人口比例,我國農業人口的數量下降速度是驚人的,但由于人口基數較大,在未來可預測的時期內農村人口仍舊保持三億人左右的絕對數量,所以,我們不得不一方面考慮農業勞動力短缺的問題,另一方面考慮如何在農業勞動力基數較大的基礎上讓農民能在農村土地改革的進程中利益不受損害。唯一可行的出路就是將農民現代化,將農業經營現代化,最終讓農業現代化。農業的現代化就是對現有的傳統農業的革命和創新,首先提出的就是農業經營模式的創新,農業經營模式的創新又離不開土地的自由流轉和規?;@是現代農業的基本規律。
可喜的是,隨著“三權分置”等一系列農業改革政策在十九大前后的推出和試點,土地市場化流轉的基本條件具備了,那就是土地產權的清晰化和土地財產性質的確定。新制度經濟學家科斯就提出在交易費用為零的情況下,產權無論賦予交易的哪一方都能夠使資源的配置達到帕累托最優的狀態。在現實中不可能有交易成本為零的情況,即必然存在交易費用,那就意味著在產權清晰的情況下,應該選擇交易費用最小的那種價格形成機制。在“三權分置”之前,我國沒有清晰界定農村土地產權束中不同子產權在交易過程中的權利界限,因此土地交易的收益就是不確定的,按照新制度經濟學的理論,這必然造成土地交易成本巨大。比如,征地過程中的社會沖突問題非常嚴峻。對農村土地的非市場化的不合理定價機制抑制了土地流轉的動機。科斯定理的精華在于發現了交易費用及其與產權安排的關系,提出了交易費用對制度安排的影響,為人們在經濟生活中做出關于產權安排的決策提供了有效的方法。根據交易費用理論的觀點,市場機制的運行是有成本的,制度的使用是有成本的,制度安排是有成本的,制度安排的變更也是有成本的,一切制度安排的產生及其變更都離不開交易費用的影響。交易費用理論不僅是研究經濟學的有效工具,也可以解釋其他領域很多經濟現象,甚至解釋人們日常生活中的許多現象。比如當人們處理一件事情時,如果交易中需要付出的代價(不一定是貨幣性的)太多,人們可能要考慮采用交易費用較低的替代方法甚至是放棄原有的想法;而當一件事情的結果大致相同或既定時,人們一定會選擇付出較小的一種方式。按照這個理論,給土地產權以市場化的定價,用最小的制度成本激勵要素的自由結合就有利于土地資源的最優配置。產業融合與城鄉融合就是在降低土地交易成本和建立市場化產權交易制度的基礎上形成的農業新業態的創造機制。有了這個機制,資本、勞動力、土地、技術以及農業企業經營者的能力才能進行市場化定價和自由融合,融合的過程就是新業態的成長的路徑。融合的過程也是產業間的對接、價值鏈的整合,以及供應鏈的優化過程。
我們以此理念為指針,針對我國城鄉資源融合的前提、城鄉融合中勞動力的組織資格權問題以及城鄉融合的土地產權市場化交易模式和機制問題進行了一系列探討。城鄉的融合必然是產業的融合,這兩者是相輔相成的。在土地產權具有了市場化定價機制的基礎上,產業融合就具有了效率,主要涉及資本要素與農村要素的整合問題。我們認為所有的技術都是隨著資本與其他要素進行整合的,因此重點探討了資本要素與土地要素進行整合的問題,為這些要素的整合探討了可行的路徑。城鄉融合與產業融合的結果是農業新業態的形成和發展。本書借助現有的新業態的研究成果,重新界定了各種業態的形成路徑。
雖然我們盡可能地搜集資料和調研,但是中國地域的廣闊,中國經濟發展之快速已經超過了我們思考的速度,我國農業試點區域工作進程之快也讓我們堅信,中國的農村土地改革必將提到一個新的高度。因為,中國新的《土地管理法》和《農村土地承包法》呼之欲出,一個嶄新的中國農業發展路徑正呈現在我們面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