官术网_书友最值得收藏!

四 結語

清末民國時期,關注中緬邊界問題和維護國家領土主權之舉動,雖并非只有西南邊疆地區本土有識人士為之,像姚文棟、童振藻和徐益棠等非西南籍之中國有識人士也在積極作為。而本研究專門選取西南籍本土有識人士之邊界意識作為考察對象,主要基于一種對本土“局內人”之國家認同民力基礎的評估與考量。國家認同之民力基礎,概言之,主要體現為民眾和民心,尤以民心為關鍵,難以具體而標準化。民心系民眾之思想認知和對國家情感認同之綜合表現。而有識人士多為民心彰顯、民意表率之綜合推力代表,系國家認同民力基礎之扛鼎推動劑。因此,考察清末民國時期西南邊疆地區本土有識人士之邊界意識,亦是一種對西南邊疆地區民眾、民心之基本認知和考量,進而以典型代表案例折射西南邊疆地區本土民眾之國家認同民力基礎。其中,閔為人先生和尹明德先生,系清末民國時期中英界務爭端最前沿地區,即騰越廳地區之本土“局內人”代表,他們之邊界意識,具有邊土民眾國家認同民力基礎之典型代表性;徐之琛先生之出生地大理府,亦是中英界務交涉過程中邊界危機的前沿陣地之一,即英國人對怒夷和俅夷地區的染指,已縱深到大理府邊界。因此,他亦可歸為大理府地區之本土“局內人”代表,其之邊界意識,亦體現著邊土民眾維護國家領土主權之拳拳愛國之心。方國瑜和周光倬先生,他們一個是麗江府人,一個系昆明人,是當時中國關注邊疆問題的本土學者群代表,所以他們之邊界意識,亦代表著云南本土學者對家鄉邊土問題關注的“桑梓情懷”。幾位云南邊土有識人士之邊界意識,還不僅限于對滇緬界務危機之憂心,對英國人借道滇緬北段地區染指西藏、四川之野心,以及其英國獨特的舉動亦是警覺于文思。

基于上述寫作立意思考,文章以“邊界意識”為主題詞,以清末民國時期,時人圍繞中緬南北段界務交涉所作之文獻作為解讀材料源,專門考察了該時期西南邊疆地區本土有識人士之邊界認知意識。借考察本土有識人士邊界意識之立意,透視邊疆地區本土民眾,即所謂“局內人”的國家認同民力基礎。而縱觀幾位有識人士之邊界意識后不難發現,西南邊疆地區之國家認同民力基礎是相當厚重的,正由于在西南邊疆地區存在著深厚的國家認同民力基礎,才致使中英界務交涉數十年亦不得解,這種界務交涉擱置狀況,對于處于內憂外患中的弱方中國來說,是較為有利的,這為后來中緬最終劃界爭取到了有利的時機和優勢。最后,限于筆者認知水平有限,上述立意和認知思考難免膚淺和遺漏百出,誠請求教于諸多方家之批評指正。


[1]本文系國家社科基金重大招標課題“滇藏緬印交角地區交流互動發展史研究”(15ZDB122)、云南省高等學校科技創新團隊“云南邊疆治理體系的歷史梳理與現實建構”的階段性研究成果。

[2]方天建,云南師范大學歷史與行政學院講師,主要研究方向為西南邊疆問題。

[3]筆者通過相關文獻資料庫搜索發現,在對西南邊疆地區本土有識人士邊疆與邊界意識的研究中,對彭桂萼和李根源兩位先生的研究成果較為豐富,而對閔為人、徐之琛、尹明德、周光倬、方國瑜等,在中緬南北段劃界過程中做出過積極努力的西南邊疆本土人士的邊疆與邊界意識,展開系統研究的成果卻鳳毛麟角。其中專門對彭桂萼先生的邊疆思想研究的成果文章約20篇,對李根源先生的邊疆思想研究的成果文章數十篇,另有幾部相關著作。對方國瑜先生之邊疆思想進行專門研究的成果文章不到5篇。而對閔為人、徐之琛、尹明德和周光倬等先生的邊疆思想進行專門研究的成果則較為有限。

[4]陳向明:《質的研究中的“局內人”與“局外人”》,《社會學研究》1997年第6期。

[5]Judith M. Gerson,Kathy Peiss,Boundaries,Negotiation,Consciousness:Reconceptualizing Gender Relations,Social Problems,Vol. 32,No. 4,1985,pp. 317-331.

[6]塞繆爾·亨廷頓:《文明的沖突與世界秩序的重建》(修訂版),周琪等譯,新華出版社2010年版。

[7]詹姆斯·多爾蒂、小羅伯特·普法爾茨格拉夫:《爭論中的國際關系理論》(第五版),閻學通、陳寒溪等譯,世界知識出版社2003年版,第188頁。

[8]David B. Carter,H. E. Goemans,The Making of the Territorial Order:New Borders and the Emergence of Interstate Conflict,International Organization,Volume 65,Issue 02,2011,pp. 275-309.

[9]阿倫·梅吉爾:《邊界與民族國家》,張旭鵬譯,《山東社會科學》2009年第12期。

[10]《牛津高階英漢雙解詞典》(第6版),商務印書館2004年版,第100、352頁。

[11]Judith M. Gerson,Kathy Peiss,Boundaries,Negotiation,Consciousness:Reconceptualizing Gender Relations,Social Problems,Vol. 32,No. 4,1985,pp. 317-331.

[12]筆者通過中國知網,輸入“邊界意識”這一主題詞,搜索到相關性很高的文章篇名不少于50篇,分別涉及哲學、歷史學、法學、文學、文化學、政治學、心理學、社會學、教育學等學科。

[13]張文:《論古代中國的國家觀與天下觀——邊境與邊界形成的歷史坐標》,《中國邊疆史地研究》2007年第3期。

[14]馬小軍:《邊界意識,也要進入國際體系》,《世界知識》2009年第17期。

[15]林開強:《清王朝國家疆域邊界意識簡析》,《社會科學研究》2010年第1期。

[16]王麗娜、朱金春:《西南跨界民族的邊界意識與身份認同——基于相關研究的分析》,《四川文理學院學報》2013年第4期。

[17]趙現海:《長城與邊界:明朝北疆邊界意識及其前近代特征》,《求是》2014年第4期。

[18]弗·阿·科洛索夫:《國家邊界學理論:新的研究方法》,牟沫英譯,《國外社會科學》2013年第5期。

[19]拉鐵摩爾:《中國的亞洲內陸邊疆》(第二版),唐曉峰譯,江蘇人民出版社2010年版,第166頁。

[20]王麗娜、朱金春:《西南跨界民族的邊界意識與身份認同——基于相關研究的分析》,《四川文理學院學報》2013年第4期。

[21]對于李根源先生的治邊思想的研究可參見洪崇文《李根源治邊事跡考》,《云南師范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1999年第4期;張鳴祥、陳九如《李根源治邊思想探析》,《內江師范學院學報》2009年第5期;楊潔鈺《論李根源的治邊實踐及治邊思想》,云南大學碩士學位論文,2014年;等等。具體到李根源先生自己的著作,可參閱沈云龍主編、李根源《近代中國史料叢刊第二輯·雪生年錄》,臺灣文海出版社1966年版;沈云龍主編,李根源著《近代中國史料叢刊第三輯·曲石文錄》,臺灣文海出版社1966年版。對于方國瑜先生邊疆思想的研究可參考林超民《方國瑜與西南邊疆史地研究》,《思想戰線》1988年第6期;潘先林《家國情懷 書生本色:方國瑜先生的中國邊疆學研究》,《西南古籍研究》2014年00期;周永健《方國瑜,行走在中緬邊境(上)》,《中國民族報》2013年2月1日;周永健《方國瑜,行走在中緬邊境(下)》,《中國民族報》,2013年2月22日;具體到方國瑜先生自己的著作,可參考方國瑜《滇西邊區考察記》,云南人民出版社2008年版等。對于彭桂萼先生邊疆思想的研究可參考臨滄高等師范專科學校楊寶康教授對其進行的系列研究,其中代表性研究有:楊寶康:《彭桂萼的邊疆研究述略》,《云南師范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2006年第4期等。

[22]殷承鈞:《瀘水志》,臺灣成文出版社1975年版,第41~42頁。

[23]呂昭義:《英屬印度與中國西南邊疆(1774~1911年)》,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1996年版,第349頁。

[24]朱昭華:《中緬邊界問題研究:以近代中英邊界談判為中心》,黑龍江教育出版社2007年版,第177頁。

[25]馬玉華主編,閔為人撰《片馬緊要記》,黑龍江教育出版社2013年版,第66~68頁。

[26]馬玉華主編,徐之琛撰《關于片馬交涉案條約成案匯錄》,黑龍江教育出版社2013年版,第85~86頁。

[27]馬玉華主編,徐之琛撰《關于片馬交涉案條約成案匯錄》,黑龍江教育出版社2013年版,第92頁。

[28]馬玉華主編,徐之琛撰《關于片馬交涉案條約成案匯錄》,第92~93頁。

[29]馬玉華主編,徐之琛撰《關于片馬交涉案條約成案匯錄》,黑龍江教育出版社2013年版,第86頁。

[30]馬玉華主編,尹明德撰《滇緬界務北段調查報告》,黑龍江教育出版社2013年版,第226頁。

[31]馬玉華主編,閔為人撰《片馬緊要記》,第75頁。

[32]馬玉華主編,徐之琛撰《關于片馬交涉案條約成案匯錄》,第86頁。

[33]馬玉華主編,徐之琛撰《關于片馬交涉案條約成案匯錄》,第92頁。

[34]馬玉華主編,尹明德撰《滇緬界務北段調查報告》,第228頁。

[35]馬玉華主編,閔為人撰《片馬緊要記》,第65頁。

[36]馬玉華主編,閔為人撰《片馬緊要記》,第66頁。

[37]馬玉華主編,徐之琛撰《關于片馬交涉案條約成案匯錄》,第100頁。

[38]馬玉華主編,尹明德撰《滇緬界務北段調查報告》,第213頁。

[39]因未搜集到尹明德先生之《滇緬南界勘察記》資料,在此對于其對南段未定界地區之認識和邊界意識,僅根據其《滇緬界務北段調查報告》中的相關評述加以簡要論證。

[40]周光倬:《滇緬南段未定界調查報告》,成文出版社1967年版,第101頁。

[41]馬玉華主編,尹明德撰《滇緬界務北段調查報告》,第245頁。

[42]方國瑜:《滇西邊區考察記》,第71頁。

[43]周光倬:《滇緬南段未定界調查報告》,第102~103頁。

[44]方國瑜:《滇西邊區考察記》,第71~75頁。

[45] 周光倬:《滇緬南段未定界調查報告》,第105頁。

[46] 周光倬:《滇緬南段未定界調查報告》,第123頁。

[47] 方國瑜:《滇西邊區考察記》,第84頁。

[48] 方國瑜:《滇西邊區考察記》,第85頁。

[49] 方國瑜:《滇西邊區考察記》,第10頁。

[50] 周光倬:《滇緬南段未定界調查報告》,第9頁。

[51] 周光倬:《滇緬南段未定界調查報告》,第10頁。

[52] 方國瑜:《滇西邊區考察記》,第91頁。

[53]轉引自董曉京《尹明德年譜》,載《西南古籍研究》,云南大學出版社,2008年版,第446頁。

[54]方國瑜:《滇西邊區考察記》,第1頁。

[55]方國瑜:《滇西邊區考察記》,第50頁。

[56]馬玉華主編,閔為人撰《片馬緊要記》,第76頁。

[57]馬玉華主編,閔為人撰《片馬緊要記》,第64頁。

[58]馬玉華主編,閔為人撰《片馬緊要記》,第64頁。

[59]馬玉華主編,閔為人撰《片馬緊要記》,第65頁。

[60]馬玉華主編,閔為人撰《片馬緊要記》,第65頁。

[61]馬玉華主編,徐之琛撰《關于片馬交涉案條約成案匯錄》,第99頁。

[62]馬玉華主編,徐之琛撰《關于片馬交涉案條約成案匯錄》,第100頁。

[63]騰沖縣志編纂委員會編《騰沖縣志》,中華書局1995年版,第697頁。

[64]馬玉華主編,尹明德撰《滇緬界務北段調查報告》,第213頁。

[65]馬玉華主編,尹明德撰《滇緬界務北段調查報告》,第213頁。

[66]方國瑜:《滇西邊區考察記》,第91頁。

[67] 周光倬:《滇緬南段未定界調查報告》,第122~123頁。

[68]周光倬:《滇緬南段未定界調查報告》,第11頁。

[69]方國瑜:《滇西邊區考察記》,第1頁。

[70]具體保山段劃界情況可參考云南省保山地區地方志編纂委員會編《保山地區志(上卷)》,中華書局1999年版,《第五編·政務·第八章·外事》中《第一節·勘劃界務》,第517~520頁;《騰沖縣志》《卷十九·僑務 外事》中《第三章·界務》,第693~702頁。怒江段劃界情況可參考怒江傈僳族自治州地方志編纂委員會編《怒江傈僳族自治州志(上冊)》,民族出版社2006年版,《第十一編·邊務》中《第三章·界務》,第559~564頁;云南省瀘水縣志編纂委員會編《瀘水縣志》,云南人民出版社1995年版,《第十八篇·邊務》中《第一章·邊界》和《第二章·界務》,第315~322頁;福貢縣地方志編纂委員會編《福貢縣志》,云南民族出版社1999年版,《第二編·政治》中《第七章·邊務》,第117~120頁。臨滄段劃界情況可參考臨滄地區地方志編纂委員會編《臨滄地區志(上冊)》,北京燕山出版社2004年版,第579~598頁,等等。

[71]董曉京:《尹明德年譜》,《西南古籍研究》2008年,第442頁。

[72]董曉京:《尹明德年譜》,《西南古籍研究》2008年,第453~454頁。

主站蜘蛛池模板: 巴彦县| 进贤县| 项城市| 九江市| 山东省| 阳新县| 盐池县| 南开区| 上林县| 高邑县| 惠安县| 天峻县| 句容市| 阿图什市| 水城县| 文水县| 东城区| 灵丘县| 张北县| 铅山县| 晋城| 辽阳市| 永清县| 柞水县| 陆丰市| 岢岚县| 桐梓县| 锡林浩特市| 定陶县| 额尔古纳市| 德化县| 虎林市| 调兵山市| 喀喇沁旗| 新和县| 福安市| 久治县| 吉安市| 南宁市| 义马市| 石河子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