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最優消費率與中國經濟穩定增長研究
- 趙鑫鋮
- 5837字
- 2019-10-11 15:26:58
第四節 結構安排
本書以經濟增長理論為背景,以最優消費率為主線,從理論上系統地研究了經濟體滿足最優消費率的條件、消費率隨經濟的可能演化路徑以及經濟在穩態上的消費率與最優消費率的關系;從實證上,運用動態效率、索洛模型、拉姆齊模型以及VAR模型對我國改革以來經濟增長的最優消費率進行了實證檢驗,并在對影響我國最優消費率的因素實證分析的基礎上,提出了提高我國經濟最優消費率的相關建議。本書按照理論研究——實證檢驗——對策建議的思路展開論述,主要內容如下。
第一章介紹了研究背景及問題的提出、研究思路、研究方法、相關概念界定及國內外研究現狀,在此基礎上開展理論和實證分析。
第二章分析了我國經濟發展過程中消費率與經濟增長穩定性演變的特征事實,具體來說主要包括消費率演變特征及國際比較,經濟增長穩定性的直觀評價,最終消費率影響因素的實證分析。
第三章將動態效率和最優消費率二者統一在動態效率分析框架下進行研究,并從實證角度研究我國經濟動態效率情況和最優消費率水平。本章將經濟實現黃金律增長時對應的消費率界定為最優消費率,則經濟動態效率為判斷現實經濟消費率與最優消費率之間的關系提供了一種思路:當經濟處于動態無效狀態時,現實經濟的消費率低于最優消費率;當經濟處于動態有效狀態時,現實經濟的消費率高于最優消費率。
第四章以索洛模型為基礎,通過理論模型推演,探討消費率對經濟增長的作用機制及經濟體滿足最優消費率的條件,并運用中國1978~2013年的數據進行了實證分析。
第五章運用拉姆齊模型來分析最優消費率問題。首先探討了拉姆齊模型中最優消費率的決定問題;然后結合我國經濟發展實際校準了相關參數,得到我國的最優消費率,并在此基礎上模擬了各種參數變化對最優消費率的影響。
第六章通過構建開放經濟條件下的一般均衡模型,討論開放經濟下的最優消費率決定問題,由于一般均衡模型的復雜性要獲得解析解較為困難,在理論模型構建完成后,最優消費率的求解及影響因素分析中采用了數值模擬的方法。
第七章通過構建動態隨機一般均衡模型研究消費率問題,由于DSGE模型是基于經濟主體最優化出發來研究相關問題的,出于方便的考慮本章將經濟處于穩態時的消費率界定為最優消費率,進而分析最優消費率和經濟產出對各種外生沖擊的響應。
第八章對中國經濟增長穩定性進行評價,并分析了經濟增長穩定性的影響因素。首先,依據相關經濟理論對需求結構、產業結構、要素結構、所有制結構等四種結構因素如何影響經濟增長穩定性進行分析;其次,構建計量模型將各影響因素統一在一個分析框架內,進而定量分析各因素對經濟增長穩定性的影響程度;最后,根據研究結論提出了改善中國經濟增長穩定性的政策建議。
第九章從三個層面分析消費率變動對經濟增長及其穩定性的影響。首先,從國民經濟核算層面,在消費、投資、凈出口對的增長率保持不變的條件下,假定消費率上升、投資率下降和凈出口率不變的情況下,模擬最終消費率變動對經濟增長的影響;其次,從投入產出分析層面,假定消費率上升、投資率下降和凈出口率下降的情況下,分析最終消費率變動對我國經濟增長的影響;最后,運用我國1978~2016年數據,通過建立最終消費率、投資率和經濟增長率的VAR模型分析消費率變動對我國經濟增長及其穩定性的影響。
第十章通過上述研究歸納研究結論,并提出使我國最終消費率向最優消費率收斂的政策建議。
[1] 運用幾何平均法計算。
[2] 需要注意的是,此處計算的最終消費率、居民消費率、政府消費率、農村居民消費率和城鎮居民消費率均以支出法國內生產總值為分母。
[3] 袁志剛、朱國林:《消費理論中的收入分配與總消費——及對中國消費不振的分析》,《中國社會科學》2002年第2期。
[4] 方福前:《中國居民消費需求不足原因研究——基于中國城鄉分省數據》,《中國社會科學》2009年第2期。
[5] 〔英〕馬爾薩斯:《人口原理》,朱泱等譯,商務印書館,1992。
[6] E.Phelps,“The Golden Rule of Accumulation:A Fable for Growthmen,” American Economic Review,1961,51(4):638-643.
[7] 〔美〕戴維·羅默:《高級宏觀經濟學》,蘇劍、羅濤譯,商務印書館,1999。
[8] 劉迎秋:《次高增長階段的中國經濟》,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2002。
[9] 楊圣明:《楊圣明文集》,上海辭書出版社,2005。
[10] 曾令華:《理論最優消費率之我見》,《求索》1997年第3期。
[11] 〔美〕霍利斯·錢納里、〔以〕莫伊斯·塞爾昆:《發展的型式:1950—1970》,李新華等譯,經濟科學出版社,1988。
[12] 聞潛:《消費啟動與收入增長分解機制》,中國財政經濟出版社,2005。
[13] 田衛民:《基于經濟增長的中國最優消費規模:1978—2006》,《財貿研究》2008年第6期。
[14] 吳忠群、張群群:《中國的最優消費率及其政策含義》,《財經問題研究》2011年第3期。
[15] 該指標解釋來源于國家統計局網站。
[16] 通常為一年或一個季度。
[17] 由于在現實中常用百分比來表示經濟增長,因此我們在公式中乘上了100%。
[18] 劉國光:《對我國經濟形勢與宏觀調控一些問題的看法》,《經濟學動態》1999年第10期。
[19] 劉國光:《中國經濟增長形勢分析》,《經濟研究》2000年第6期。
[20] 劉國光:《中國經濟增長形勢分析和前景展望》,《現代經濟探討》2000年第6期。
[21] 〔美〕霍利斯·錢納里、〔以〕莫伊斯·塞爾昆:《發展的型式:1950—1970》,李新華等譯,經濟科學出版社,1988。
[22] 肖澤群:《用科學發展觀協調投資與消費的比例關系》,《湖南社會科學》2004年第5期。
[23] 吳先滿、蔡笑、徐春銘:《中外投資、消費關系的比較研究》,《世界經濟與政治論壇》2006年第1期。
[24] 晁鋼令、王麗娟:《我國消費率合理性的評判標準——錢納里模型能解釋嗎?》,《財貿經濟》2009年第4期。
[25] 寧軍明、涂大坤:《投資率與消費率的國際比較及啟示——基于錢納里一般工業化模型》,《河南商業高等專科學校學報》2010年第4期。
[26] 付立春:《中國消費率問題研究》,博士學位論文,中國社會科學院研究生院,2011。
[27] 羅云毅:《我國當前消費率水平是否“偏低”》,《宏觀經濟研究》2000年第5期。
[28] 喬為國:《我國投資率偏高消費率偏低的成因與對策》,《宏觀經濟研究》2005年第8期。
[29] 江林、馬椿榮、康俊:《我國與世界各國最終消費率的比較分析》,《消費經濟》2009年第1期。
[30] 雷輝:《改革以來我國投資率、消費率的國際比較及趨勢分析》,《開發研究》2009年第4期。
[31] 羅云毅:《低消費、高投資是現階段我國經濟運行的常態》,《宏觀經濟研究》2004年第5期。
[32] 經濟增長前沿課題組:《高投資、宏觀成本與經濟增長的持續性》,《經濟研究》2005年第10期。
[33] 梁東黎:《我國高投資率、低消費率現象研究》,《南京師大學報》(社會科學版)2006年第1期。
[34] 戰明華、許月麗、宋洋:《轉軌時期中國經濟增長的可持續性條件及其轉換路徑:中國高投資、低消費經濟增長模式的一個解釋框架》,《世界經濟》2006年第8期。
[35] 龔敏、李文溥:《中國高資本報酬率與低消費率的一個解釋——基于動態一般均衡模型的分析與校準》,《學術月刊》2013年第9期。
[36] 呂冰洋、毛捷:《高投資、低消費的財政基礎》,《經濟研究》2014年第5期。
[37] 高敏雪:《隱性收入對當前中國居民消費率低估的影響機理——基于國民經濟核算原理和實務的探討》,《統計研究》2014年第7期。
[38] 王秋石、王一新:《中國消費率低估研究——兼議中國“投資過熱論”》,《山東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2013年第3期。
[39] 王秋石、王一新:《中國居民消費率真的這么低么——中國真實居民消費率研究與估算》,《經濟學家》2013年第8期。
[40] 朱天、張軍:《中國的消費率被低估了多少?》,《經濟學報》2014年第2期。
[41] 康遠志:《消費不足還是低估?——兼論擴大內需話語下適度消費理念的構建》,《消費經濟》2014年第2期。
[42] 羅云毅:《投資消費比例關系理論研究回顧》,《宏觀經濟研究》1999年第12期。
[43] 羅云毅:《關于最優消費投資比例存在性的思考》,《宏觀經濟研究》2006年第12期。
[44] 吳忠群:《中國經濟增長中消費和投資的確定》,《中國社會科學》2002年第3期。
[45] 譚小芳、王迪明、鄒存慧:《我國投資和消費結構合理區間的實證研究》,《財經問題研究》2006年第3期。
[46] 賀鏗:《中國投資、消費比例與經濟發展政策》,《數量經濟技術經濟研究》2006年第5期。
[47] 蔡躍洲、王玉霞:《投資消費結構影響因素及合意投資消費區間——基于跨國數據的國際比較和實證分析》,《經濟理論與經濟管理》2010年第1期。
[48] 吳振球、王芳、周昱:《我國經濟發展中合意消費率與合意居民消費率確定與預測研究》,《中央財經大學學報》2014年第11期。
[49] 荊林波、王雪峰:《消費率決定理論模型及應用研究》,《經濟學動態》2011年第11期。
[50] 陳夢根:《關于投資與消費最優結構問題的探討》,《財貿研究》2014年第2期。
[51] 歐陽峣、傅元海、王松:《居民消費的規模效應及其演變機制》,《經濟研究》2016年第2期。
[52] 其原文描述為“具體地說,當居民消費規模低于0.539時,居民消費率上升0.1,第2年經濟增長率僅上升0.077;居民消費率高于0.539時,居民消費規模上升0.1,第2年經濟增長率則上升0.121”。
[53] E.Phelps,“The Golden Rule of Accumulation:A Fable for Growthmen,” American Economic Review,1961,51(4):638-643.
[54] 具體條件是資本邊際產出等于人口增長率、技術進步率與折舊率之和,參見羅默(2014)。
[55] 〔美〕霍利斯·錢納里、〔以〕莫伊斯·塞爾昆:《發展的型式:1950—1970》,李新華等譯,經濟科學出版社,1988。
[56] 劉迎秋:《次高增長階段的中國經濟》,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2002。
[57] 楊圣明:《楊圣明文集》,上海辭書出版社,2005。
[58] 曾令華:《理論最優消費率之我見》,《求索》1997年第3期。
[59] 吳忠群:《最優消費率的存在性及其相關問題》,《中國軟科學》2009年第S1期。
[60] 吳忠群、張群群:《中國的最優消費率及其政策含義》,《財經問題研究》2011年第3期。
[61] 紀明、劉志彪、岑樹田:《消費率穩態、演進及中國經濟持續均衡增長的現實選擇——基于R-C-K模型的分析框架》,《經濟與管理研究》2013年第4期。
[62] 毛中根、孫豪、黃容:《中國最優居民消費率的估算及變動機制分析》,《數量經濟技術經濟研究》2014年第3期。
[63] 林艷玉:《我國中上等收入階段最優消費率測算》,《成都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16年第3期。
[64] 劉金全、王俏茹:《最終消費率與經濟增長的非線性關系——基于PSTR模型的國際經驗分析》,《國際經貿探索》2017年第3期。
[65] 王小魯:《結構調整與中國經濟增長前景》,《比較》2016年第5期。
[66] 袁志剛、宋錚:《人口年齡結構、養老保險制度與最優儲蓄率》,《經濟研究》2000年第11期。
[67] 萬春、邱長溶:《基于福利經濟學的最優自愿性儲蓄率分析——從中國養老保險制度角度》,《數量經濟技術經濟研究》2005年第12期。
[68] 鄭純雄:《中國最優儲蓄率的決定及宏觀經濟效應》,博士學位論文,中共中央黨校,2008。
[69] 丁海云:《中國經濟增長的最優儲蓄率研究》,碩士學位論文,首都經濟貿易大學經濟學院,2014。
[70] 范祚軍、常雅麗、黃立群:《國際視野下最優儲蓄率及其影響因素測度——基于索洛經濟增長模型的研究》,《經濟研究》2014年第9期。
[71] 喬為國、潘必勝:《我國經濟增長中合理投資率的確定》,《中國軟科學》2005年第7期。
[72] 弓戈:《最優投資率及其實現途徑》,碩士學位論文,華北電力大學(北京),2010。
[73] 李稻葵、徐欣、江紅平:《中國經濟國民投資率的福利經濟學分析》,《經濟研究》2012年第9期。
[74] 劉樹成:《論又好又快發展》,《經濟研究》2007年第6期。
[75] 張軍:《中國特色的經濟增長與轉型》,《學習與探索》2012年第3期。
[76] 陳樂一、李玉雙、李星:《我國經濟增長與波動的實證研究》,《經濟縱橫》2010年第2期。
[77] 〔美〕曼昆:《宏觀經濟學》(第6版),張帆譯,中國人民大學出版社,2006。
[78] 李延軍、金浩:《經濟增長質量與效益評價研究》,《工業技術經濟》2007年第2期。
[79] 呂小寧:《山西經濟增長的穩定性分析》,《生產力研究》2002年第3期。
[80] 劉華軍、李運勝、尹奧:《山東經濟增長的穩定性與持續性實證分析》,《山東輕工業學院學報》2004年第3期。
[81] 鈔小靜、惠康:《中國經濟增長質量的測度》,《數量經濟技術經濟研究》2009年第6期。
[82] 李萍、馮夢黎:《利率市場化對我國經濟增長質量的影響:一個新的解釋思路》,《經濟評論》2016年第2期。
[83] 陳守東、劉洋:《經濟增長的穩定性測度與經驗分析》,《山東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2016年第4期。
[84] 〔美〕曼昆:《宏觀經濟學》(第6版),張帆譯,中國人民大學出版社,2006。
[85] 李延軍、金浩:《經濟增長質量與效益評價研究》,《工業技術經濟》2007年第2期。
[86] 向愛保:《改革以來我國經濟增長穩定性研究》,碩士學位論文,湖南大學,2008。
[87] O.Blanchard,and J.Simon,“The Long and Large Decline in U.S.Output Volatility,” Brookings Papers on Economic Activity,2001,32(1):135-164.
[88] 〔美〕曼昆:《宏觀經濟學》(第6版),張帆譯,中國人民大學出版社,2006。
[89] 劉金全、劉志剛:《我國經濟周期波動中實際產出波動性的動態模式與成因分析》,《經濟研究》2005年第3期。
[90] J.H.Stock,M.W.Watson,“Has the Business Cycle Changed and Why?” NBER Macroeconomics Annual,2002,17(1):159-218.
[91] B.Bernanke,“The Great Moderation,” Remarks at the Meetings of the Eastern Economic Association,2004.
[92] O.Blanchard,and J.Simon,“The Long and Large Decline in U.S.Output Volatility,” Brookings Papers on Economic Activity,2001,32(1):135-164.
[93] 〔美〕杰夫里·弗蘭克爾、〔美〕彼得·歐爾薩格:《美國90年代的經濟政策》,徐衛宇等譯,中信出版社,2004。
[94] Todd E.Clark,“Is the Great Moderation Over?An Empirical Analysis,” Economic Review-Federal Reserve Bank of Kansas City 94(2009):5-42.
[95] 林建浩、王美今:《中國宏觀經濟波動的“大穩健”——時點識別與原因分析》,《經濟學(季刊)》2013年第2期。
[96] 楊繼軍、范從來:《“中國制造”對全球經濟“大穩健”的影響——基于價值鏈的實證檢驗》,《中國社會科學》2015年第10期。
[97] A.Eggers,and Y.M.Ioannides,“The Role of Output Composition in the Stabilization of U.S.Output Growth,” Discussion Papers,2006,28(3):585-595.
[98] 方福前、詹新宇:《我國產業結構升級對經濟波動的熨平效應分析》,《經濟理論與經濟管理》2011年第9期。
[99] 干春暉、鄭若谷、余典范:《中國產業結構變遷對經濟增長和波動的影響》,《經濟研究》2011年第5期。
[100] 楊天宇、劉韻婷:《中國經濟結構調整對宏觀經濟波動的“熨平效應”分析》,《經濟理論與經濟管理》2011年第7期。
[101] 李強:《產業結構變動加劇還是抑制經濟波動——基于中國的實證分析》,《經濟與管理研究》2012年第7期。
[102] 李猛:《產業結構與經濟波動的關聯性研究》,《經濟評論》2010年第6期。
[103] 紀明、劉志彪:《中國需求結構演進對經濟增長及經濟波動的影響》,《經濟科學》2014年第1期。
[104] 楊天宇、劉韻婷:《中國經濟結構調整對宏觀經濟波動的“熨平效應”分析》,《經濟理論與經濟管理》2011年第7期。
[105] 沈利生:《最終需求結構變動怎樣影響產業結構變動——基于投入產出模型的分析》,《數量經濟技術經濟研究》2011年第12期。
[106] 李建偉:《投資率和消費率的演變規律及其與經濟增長的關系》,《經濟學動態》2003年第3期。
[107] 趙鑫鋮:《中國經濟增長穩定性評價及其影響因素分析》,《工業技術經濟》2015年第1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