官术网_书友最值得收藏!

第三節 推動產業高質量發展的政策建議

推動北京產業高質量發展,必須牢牢把握首都城市戰略定位,順應城市功能調整的要求,落實城市總體規劃的空間安排,推動產業布局、發展與城市戰略定位相適應、相一致、相協調。必須深入把握北京發展的階段性特征,研究減量發展的新路徑,強化創新發展的新動能,推動經濟發展質量變革、效率變革、動力變革。必須積極推進京津冀協同發展,加快建設協同創新共同體,在構建世界級城市群的過程中,提升北京產業的核心競爭力、影響力和輻射帶動能力。

一 構建與城市戰略定位相適應的現代產業體系

首都城市戰略定位是首都產業高質量發展的重要遵循和依據。當前北京市產業發展中存在的一些問題,在一定程度上是由于產業發展方向、路徑與功能定位相偏離所造成的。所以,必須緊緊圍繞提升首都功能推動調整產業結構,有舍有得,“進退優提”,構建具有首都特點與優勢的現代產業體系?!斑M”是進一步完善和強化“四個中心”功能相關的產業支撐體系,特別是從全國科技創新中心、文化中心、國際交往中心功能出發,謀劃發展科技創新、文化創意產業集群以及與首都功能相匹配的總部經濟、平臺經濟等,吸引聚集重點領域的人才、技術、資本、研發機構、國際組織等高端要素,增強對國家戰略的服務能力、對全國產業的引領能力和對全球資源的配置能力?!巴恕笔怯行蛲顺龇鞘锥脊δ墚a業。持續實施“疏解整治促提升”專項行動,有序淘汰“散亂污”等低端業態和落后產能,完善新增產業、禁止限制目錄,探索非首都功能產業動態優化、退出機制,通過功能減負、要素減量為產業升級騰出空間?!皟灐笔莾灮a業內部結構。推動三次產業細分結構調整,強化第一產業的生態保育和城市人文服務功能,大幅提高戰略性新興產業和高技術產業在第二產業中的比重,促進制造業服務化、智能化發展,推動從生產型制造業向研發服務型、集成平臺型轉變,增強服務業科技含量和專業化程度,強化科技創新、現代金融、人力資源等對實體經濟的服務能力?!疤帷笔翘嵘a業發展層級。發展高精尖的產業、產品和服務,聚焦十大高精尖產業的關鍵環節,占據產業鏈制高點,在互聯網、大數據、人工智能等領域培育新業態,在中高端消費、新興人文服務等領域培育新供給,加快發展創新引領、高端高效、融合協調的高精尖產業。

二 以非首都功能疏解為契機重塑產業空間格局

隨著北京城市總體規劃落地實施和非首都功能疏解的深入,首都城市空間結構面臨新調整。一是加強產業布局調整統籌機制。整合全市產業政策、資金和項目資源,加強產業布局市級統籌,細化中心城、城市副中心、郊區新城的產業定位,分區給予不同政策優惠,促進各區集中打造優勢產業,避免同質化競爭。通過實施中心城與郊區水電氣熱等資源差別化價格、產業準入差別化門檻等措施,以及環保、能耗等管理標準,構建中心城區與郊區新城產業發展的梯度政策機制,引導中心城區產業向郊區輻射外溢。二是推動中心城區產業“騰籠換鳥”。加快中心城區城市更新,高效利用騰退空間發展“高精尖”產業,轉變以增量開發為主的投資、建設管理機制,研究存量土地二次利用的政策,特別是明確自主升級改造、調整規劃用途等操作細則。三是提升郊區產業承載能力。結合郊區新城各自發展優勢和功能定位,比照中心城區,全面提升基礎設施、公共服務水平,優化郊區產業配套環境,將功能設施、公共資源與企業項目等打包組合、轉移承接。比如,在高等院校、醫療機構疏解中搭配其他功能設施、企業或項目,謀劃建設科教園區或醫藥小鎮,按照“大院大所+大企業+項目組團”模式,整體提高新城產業發展層級。四是分類推進產城融合。分類梳理調整產業與城市功能布局,強化天通苑、回龍觀等居住集中區周邊的產業功能,促進部分產業園區特別是以服務業為主的園區向城區轉變,推動集中建設區外的制造業向產業園區集中布局。

三 發揮創新資源優勢,加快培育經濟發展新動能

創新資源富集是首都產業發展的稟賦優勢,強化創新驅動是在減量約束下實現產業高質量發展的根本路徑。一是加快建設原始創新高地。推進“三城一區”創新主平臺建設,承接建設國家重大科技基礎設施、國家實驗室,吸引聚集國際化、市場化的專業研究機構或新型科研院所,培育引進企業技術創新研發中心,打造多方主體、多元體制競合協作的原始創新集群。增強對前沿技術特別是國內“卡脖子”技術的研發供給,組建技術聯盟集中攻關,切實發揮原始創新策源地的作用。二是加速促進創新成果轉化。加強創新制度供給,構建以企業為核心的創新體系,完善企業創建研發組織、加大研發投入的稅收等優惠政策。整合現有技術產權交易機構,吸引科研機構、風險投資及企業,研究創建創新研發在線服務交易平臺。依托高等院校、科研院所建設一批技術孵化器,建立研發資源共享或企業有償使用機制,完善科研人員創新成果市場定價、轉讓入股等激勵政策。三是完善創新創業生態。推動創新資源與金融資本、專業服務有機融合,聚集創業投資與知識產權、人力法律財務專業服務機構,補充補強中試機構、模具試制等環節,形成“研發中心+專業服務+核心生產”創新轉化生態環境。此外,尤其要在疏解整治中,為年輕人創新創業保留或提供低成本空間,保護好創新發展的底層元氣。

四 深化政策管理措施促進產業質量效益提升

推動產業高質量發展,必須堅持質量第一、效益優先,有效提高產業發展的質量和效益,以更少的要素資源投入創造更多的經濟價值。這需要建立、健全產業高質量發展的政策管理機制,倒逼數量驅動向質量驅動轉變,提高科技進步貢獻率和全要素生產率,推動粗放擴張式增長轉變為集約內涵式發展。一是建立高質量的評價考核指標體系,借鑒浙江“以畝產論英雄”的經驗,改變以GDP規模、增速為主要指標的評價考核體系,建立以地均產值、人均稅收、單位產值能耗、水耗等效率指標為主的評價考核體系。在高精尖產業指導目錄的基礎上,鼓勵各區、各園區建立適應自身發展需求的準入機制,引導各區(街鎮)、各園區及行業企業轉向高質量發展。二是完善要素集約高效利用的管理機制。強化高質量的標準管理,提高政府投資領域的環保節能、智能等方面技術標準,鼓勵引導行業制定或更新技術規范、質量管理等標準。制定土地集約利用標準,修訂各類設施用地標準,加強建設用地開發強度、投資強度、人均用地指標及用途管控,實施涵蓋土地利用動態監管、績效評估的全生命周期管理。推廣亦莊工業用地彈性出讓、項目承諾制經驗,在降低土地成本的同時提高周轉效率。三是構建產業發展的大數據管理平臺。整合統計、稅務、國土、供電等部門數據,逐步搭建重點產業發展的信息數據平臺。比如,建立包含銷售、納稅、用地、用能等情況的規模以上工業企業大數據平臺,建立包括各園區基礎信息、經濟運行、產業發展等情況的產業園區大數據平臺,為精確服務企業、考核園區提供信息支撐。

五 加強京津冀產業協同、建設區域創新共同體

強化城市群發展已成為當前全球城市競爭的主要形式,紐約、東京等城市都已形成具有全球影響力的城市群經濟。京津冀協同發展為建設以北京為核心的世界級城市群提供了歷史機遇,也為首都產業高質量發展提供了更廣闊的經濟腹地。京津冀協同發展有利于北京創新資源在低成本空間上延伸產業鏈,有利于提高產業競爭力和輻射帶動力。一是優化區域內產業分工。立足三省市功能定位和資源稟賦,推動產業轉移對接,理順產業分工協作關系,形成以北京研發、津冀成果轉化的創新產業鏈,依托京津、京雄、京保石、京唐秦等區域通道,推動產業要素聚集,培育發展產業協同軸帶。二是協同打造制造業集群。結合“中國制造2025”的戰略布局,利用好北京創新資源和津冀制造業基礎,在首都功能轉移中,統籌考慮產業鏈條的對接、整合和協作,選取高端制造、智能裝備、新能源及新材料等若干行業,共同打造區域優勢產業集群。三是創新產業合作模式。廣泛開展多層面的產業合作,特別是在省市政府合作之外,調動各區、各園區以及各企業等多方主體協同的積極性。綜合實施對口援助、園區共建、飛地經濟以及共建產業走廊、實行園區代管等多種模式,推動三地產業協同向縱深發展。四是完善產業協同機制。破除阻礙產業協同、要素流動的政策機制,研究建立制造業疏解承接、產業園區共建中面臨的產值分計、稅收分成機制,推動三地產業管理政策統一,加大政府、院校、企業等人員的交流力度,力爭在重點區域、重點領域形成互補共生的產業環境。

六 持續深化改革開放,釋放產業高質量發展活力

全面深化改革是推動產業高質量發展的關鍵動力。當前,尤其要突破制約創新發展的體制機制障礙,調整不適應減量發展的政策措施,進一步釋放推動產業高質量發展的制度紅利。一是深化“放管服”改革,逐步取消或下放行政審批權限,利用互聯網優化審批流程,大幅削減企業或個人到政府辦事的時間。以更好的營商環境,降低各種制度性交易成本,對沖房價租金成本、用工成本、物流上漲等的不利影響。二是推動服務業擴大開放試點。深入推進服務業擴大開放試點,對接國際經貿規則,借鑒國內自貿區的政策創新,在服務貿易、金融業開放等領域創新政策。比如,放寬外資進入金融業的限制,擴大外資在銀行、證券、保險、電信、旅游等領域經營范圍,塑造北京服務業發展的獨特制度優勢。三是激發民間投資活力。創新城市公共服務提供方式,完善基礎設施等領域PPP政策,鼓勵社會投資文化、體育、養老、健康醫療等新興業態,破除民營企業投資的政策障礙,降低民營企業進入成本,進一步激發民間投資活力。四是提高政府服務產業發展的水平。加強市區產業政策統籌,完善產業基金、政府補貼、稅收優惠、企業認定、政府采購等政策規則,提高產業政策的有效性和公平性。推進供給側結構性改革,持續改善營商環境,加強城市精細化治理,為產業發展提供更方便的服務、更大的空間,降低交通出行等外部成本,營造兼顧城市品質與運行效率的良好發展環境。


[1]習近平:《決勝全面建成小康社會 奪取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偉大勝利——在中國共產黨第十九次全國代表大會上的報告》,人民出版社,2017,第30頁。

[2]數據來源:《2017年北京市政府工作報告》。

[3]數據來源:北京市統計局:《2017年國民經濟與社會發展統計公報》。

[4]數據來源:北京市統計局:《新經濟蓬勃發展、拓展新領域新空間》。

[5]數據來源:北京市統計局:《2017年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統計公報》。

[6]數據來源:《2017年北京市政府工作報告》。

[7]《2017年北京市政府工作報告》。

[8]《發改委22城營商環境排名出爐:北京第一》,《法制日報》2018年9月6日。

[9]北京經濟信息中心:《2017年北京市投資形勢分析及2018年展望》。

[10]數據來源:北京、天津、河北三省市《2017年度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統計公報》。

[11]數據來源:《2016年北京技術市場統計年報》。

主站蜘蛛池模板: 义乌市| 津市市| 霞浦县| 抚松县| 台山市| 寻甸| 台州市| 陇川县| 玉田县| 绥中县| 安多县| 吴忠市| 友谊县| 永善县| 金川县| 五峰| 远安县| 康定县| 苍溪县| 武平县| 义马市| 阿拉善盟| 张家港市| 南宁市| 通州市| 深州市| 正定县| 探索| 延长县| 丹巴县| 修水县| 兴隆县| 平凉市| 泸定县| 通化县| 庄浪县| 蒙阴县| 丰镇市| 离岛区| 儋州市| 佳木斯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