官术网_书友最值得收藏!

二 學術史的回顧

節日一直是民俗學和社會學研究的重要內容,成果豐碩。20世紀80年代以來,隨著社會生活史研究的興起,作為社會生活重要組成的節日逐漸為歷史學者所重視,其中不乏頗有新意的研究和深入的思考。與此同時,在近年來弘揚傳統節日文化的呼聲下,越來越多的民俗學研究者也開始將目光投注到歷史時期的節日文化變遷中,以期對當代節日文化建設有所裨益。多學科的交叉融合在推動節日研究深入開展的同時,也不斷豐富著人們對社會生活的認識和理解。就本課題而言,相關研究大致可分為兩個方面。

一是從民俗學角度,對歷史時期節日文化的變遷過程進行考察。如張勃的《唐代節日研究》(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2013),從國家節日制度安排、宮廷與民間社會的節日生活等方面,展現了唐代新興節日的興起發展以及傳統節日的演變過程。作者提出,節日決定著唐人的生活節奏,豐富著唐人的日常生活,生產和維護著個體的社會關系,激發著個體的生活熱情和生命意識,也培養了他們的認同感、歸屬感和創新精神。常建華的《歲時節日里的中國》(中華書局,2006),通過對地方資料的細致梳理,對中國古代歲時節日的起源與流變、實態與性質進行描述分析,展現了中國古代漢族歲時節日的基本面貌。法國學者葛蘭言的《古代中國的節慶與歌謠》(廣西師范大學出版社,2005),嘗試借助中國古典文獻《詩經》和在其他文獻中得以保留甚至在現代中國地方、基層人們的生活中仍然有所保留的歌謠、節慶等,來了解中國古代的宗教習俗和民族信仰。

此外,楊景震的《中國傳統歲時節日風俗》(西北大學出版社,2006)、劉曉峰的《東亞的時間:歲時文化的比較研究》(中華書局,2007)、王文章主編的《中國傳統節日》(中央編譯出版社,2010)、李松、張士閃主編的《節日研究》等論著也都從民俗和文化的角度,對中國傳統節俗進行深入探討。從上述研究可以看出,歲日研究已遠遠超出了傳統民俗學的范疇,歷史學、人類學、民族學等多學科學者的參與,使研究方法更加多元,研究視角更加寬闊,關于節日性質、節日功能、節日流變、節日比較等方面的認識不斷深入。

二是社會史視角下,對節日生活以及節日生活所反映出的國家與社會關系的探討。在社會史學家看來,節日從來不僅僅是一個單純的文化或民俗事項,其背后有著豐富的社會歷史內涵。通過對節日生活的探究,發掘中國社會變遷的內在軌跡,成為很多歷史學研究者的自覺選擇。代表作如趙世瑜的《狂歡與日常——明清以來的廟會與民間社會》,作者通過考察民間廟會這一宗教節日活動,再現了明清社會轉型時期的民眾生活。趙世瑜、杜正貞的《太陽生日:東南沿海地區對崇禎之死的歷史記憶》一文,對流傳于東南沿海的太陽生日及其傳說、信仰進行了研究,認為節俗信仰背后隱含著當地明代遺民對滅亡的明代的懷念。文章反映了作者以社會史的角度重新解讀歷史時期節日文化活動的學術取向。[1]左玉河在《從“改正朔”到“廢舊歷”——陽歷及其節日在民國時期的演變》一文中,通過對民國時期陽歷及其節日在地方社會推行過程的分析,再現了民國政府與基層社會以歷法為中介的權力博弈,展現了傳統與現代因素在近代中國社會的碰撞融合過程。[2]李學智對民國北京政府時期國慶活動的研究表明,國慶活動經歷了由民初的官民一體共同慶祝到官民分立或對立的變化過程,國慶成為時人表達政治意愿,進行政治活動的重要場合。[3]

此類研究還有王笛的《中國城市的公共生活與節日慶典——清末民初成都的街道、鄰里和社區自治》、姜瑞學的《北洋政府與中華民國國民塑造——以“雙十節”為中心的考察》、邵志擇的《從“外國冬至”到“圣誕節”:耶穌誕辰在近代中國的節日化——以〈申報〉為基礎的考察》等。[4]這些研究的突出特點就是研究視角的轉換和多學科方法的綜合運用,研究者在對特定節日和節日活動進行深描的同時,尤其關注節日活動背后的社會意義,嘗試以節日入手,探討國家與社會在文化層面的互動過程。

就本書所涉及的戰爭時期的地方節日文化生活來看,相關的研究成果還較為有限,且大多集中在革命史、制度史范疇內對文化政策、文化事項的梳理方面,從社會生活層面對節日以及節日文化背后官與民之間互動關系的考察尚待豐富。盡管如此,仍有一些研究值得關注。如魏宏運的《抗日戰爭時期太行山的春節文化風貌》,再現了抗戰時期太行山春節期間的新舊風俗,認為太行山抗戰期間的春節出現了一個前所未有的文化環境,它改變了農民古老的生活秩序,新文化進入山區,激發了人們的感情,成為推動社會進步的巨大推動器。[5]薛云、李軍全的《論華北抗日根據地的春節娛樂(1937—1949)》,對華北抗日根據地的春節娛樂活動進行了深入分析,指出根據地的春節娛樂不僅僅具有宣教意義,也成為民眾社會生活的現實表演,這種變化無論如何都是中共政治話語成功滲入基層社會的表現。[6]李俊領在《民國時期中共根據地與解放區的紅色禮俗》一文中指出,在根據地和解放區,不斷傳播的紅色禮俗逐漸取代了傳統禮教,重新塑造了民眾的行為和觀念,在革命運動中發揮了重要的社會動員和政治整合作用。[7]此外,韓曉莉的《抗日根據地的戲劇運動與社會改造》、李軍全的《中共“雙十節”紀念述論(1937—1949)》等文章也都在具體研究中表現出從節日文化入手,發掘政府與地方社會互動關系的努力。

近年來,以文化入手觀察中國社會已成為國內外很多學者的共識,對節日的研究不再僅僅局限于民俗學范疇內,更成為社會學、人類學、歷史學領域極具吸引力的課題。就目前研究來看,多學科的交流融合在節日研究中漸成趨勢,其中社會文化史視角下,關于節日對社會生活的影響,節日文化生活中官與民的互動、傳統與現代的碰撞等問題正引起越來越多研究者的興趣。

主站蜘蛛池模板: 渝北区| 萨嘎县| 安新县| 清镇市| 西丰县| 县级市| 宝应县| 新闻| 磴口县| 嘉兴市| 长乐市| 新兴县| 石门县| 衡东县| 菏泽市| 溧水县| 河北区| 延庆县| 离岛区| 资阳市| 肇庆市| 辽宁省| 内丘县| 四子王旗| 宜兰县| 高雄市| 屏山县| 屯昌县| 锡林浩特市| 凉城县| 资源县| 荥阳市| 同仁县| 奉化市| 石楼县| 新蔡县| 来宾市| 陆丰市| 古蔺县| 修文县| 武功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