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協商民主:觀念與認知
- 陳家剛
- 1325字
- 2019-10-18 16:49:20
一 研究緣起
2012年,黨的十八大明確提出“健全社會主義協商民主制度”;2015年,中央印發了《關于加強社會主義協商民主建設的意見》,進一步明確了我國實踐協商民主的制度路徑,以及可操作性的程序設計。在這種背景下,國內學術界關于協商民主的研究日漸增多。學術界圍繞協商民主的理論和實踐進行了頗有成效的研究,研究的主要內容有:一是中國發展協商民主的必要性和可行性;二是協商民主的實踐形式;三是社會主義協商民主的價值及基本內涵;四是協商民主與其他幾種民主的關系;五是協商民主主體研究。在前四方面都有大量學者做了卓有成效的研究,但是國內學者關于協商民主主體的研究成果不多,僅在主體界定和主體平等性方面做了一定探討。陳懷平界定了協商民主主體的三個層次:具有直接利益相關性的公民,公共組織或公民代表以及民族國家。[3]楊守濤針對協商主體的不平等性,從價值、影響及對策三個方面進行了綜述。[4]但是關于協商民主主體意愿、態度等方面的研究不多見。在德雷澤克看來:“在更寬容的情形下,真實協商允許存在爭論、巧辯、詼諧、情感、陳述或者說謊,以及閑話。”[5]本文認為,在政府與公民就具體公共政策進行協商的過程中,主體的態度與意愿的真實性會影響到協商效果。在考量協商民主所達成的結果時,有必要評估協商主體在協商過程中是否表達了自己真實的意愿,并進行了理性而有為的溝通。
我國是“政府主導型協商民主”,即政府主導是協商民主在中國發展的一個必要條件[6],這與西方協商民主的發展路徑有很大的不同。這在某種程度上意味著,在協商過程中,政府及其代表政府官員是比較強勢的一方。在我國政府官員體系中,處級官員是特別重要的一環,處長不同程度地掌握一定的權力和資源,是公務員的重要組成部分和中堅力量,處長的工作水平代表了我國行政管理的總體水平;處長隊伍龐大、人數眾多,其職責涉及社會經濟各方面;處長工作承上啟下,其在工作中的意見往往成為最終的剛性規定。[7]處長的決策表現在執行過程中對具體事項(問題)的決策,或者是對一些具體事務和問題的處置,屬微觀決策范疇。[8]王振耀也提道:“由于中國的行政管理的特殊性,國家機關的處室客觀上在政策制定和推廣方面有著重要的作用”,“政府的管理行為,最終要落實到業務處”。有鑒于此,在我國的官僚體系中,素有“處長治國論”一說。所謂的“處長治國論”是指真正掌握政策執行權和行政操作權的政府官員是那些處級官員。[9]雖然 “處長治國論”這一說法有待進一步商榷,但這至少可以從一個側面說明,處長這一官僚體系中的層級對我國政策制定和執行有著重要的影響。由此可知,處長是政府與群眾進行協商民主實踐時,具體形式的設計者,那么這個群體對協商民主的認知是什么,對群眾參與協商民主的認知是什么,直接關系到他們在平時工作中是否愿意真正推進協商民主實踐,進而影響到協商民主在中國的實施效果。
在已有文獻的基礎上,本文根據“完善和發展社會主義協商民主問卷調查”的數據,把處級官員在協商民主中態度表達的真實性分為愿意真實表達、不愿意真實表達、看情況三種,以官員對協商結果的預期、對民主的認知、對官員和群眾關系的認知為解釋變量,采用多類別Logistic模型進行實證分析,以此來了解影響官員在協商民主中表達真實意愿的因素,并提供一定的政策建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