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數量經濟研究(2019年·第10卷·第1期)
- 張屹山
- 780字
- 2019-10-18 16:37:18
4 結論
本文依據中國經濟的發展歷程,從不同維度探析新中國經濟增長的動力機制,分階段考察中國經濟的動力特征,并以全要素生產率表征經濟增長效率,基于馬爾科夫區制轉移向量自回歸模型分析全要素生產率增長率系統的非線性區制屬性,以及不同要素對于全要素生產率增長率在不同區制內的影響。結果發現以下方面。
(1)不同類型經濟增長動力均在經濟增長過程中扮演重要角色。在全樣本1952~2016年中,要素投入方面,固定資本存量、勞動力、人力資本一直是拉動經濟增長的主要動力;結構因素方面,城鄉結構、外貿依存度、產業結構對于經濟增長具有正向促進作用,金融結構對于經濟增長具有顯著負向阻礙作用;體制方面,政府主導對于經濟增長的作用強于市場化程度。
(2)不同類型經濟增長動力存在周期性和非一致性作用特征。從分階段回歸過程可以發現,人力資本、技術進步、城鄉結構對于經濟增長的作用在逐漸增強,金融結構扭曲在各個階段始終存在,產業結構在1978~1991年對于經濟增長具有促進作用,而在1992~2016年對于經濟增長的作用并不顯著,說明產業結構亟須優化。外貿依存度受到全球經濟的聯動影響,在1992~2016年對于經濟增長的影響為負向作用。在制度因素方面,在改革開放前主要是政府主導在發揮作用,改革開放后市場化程度的作用逐漸顯現。
(3)經濟增長效率存在雙區制特征且其動力機制也存在周期性趨勢。在雙區制屬性值中,維持在低增長區制內的概率與維持在高增長區制內的概率大致相同。在低增長區制內,城鄉結構、金融結構、產業結構、政府主導對于全要素生產率增長率具有阻礙作用。在高增長區制內,可以發現城鄉結構、產業結構對于全要素生產率增長率的影響雖然還是阻礙作用,但是阻礙的程度明顯變小而且不顯著了,政府主導轉而對全要素生產率增長率具有促進作用,市場化程度對于全要素生產率增長率具有阻礙作用。但外貿依存度對于全要素生產率增長率的正向影響在兩區制內保持一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