官术网_书友最值得收藏!

論國際法與反霸權原則

盛愉[1]

在當今國際生活中,處處可以感受到霸權主義的存在。反對霸權主義已成為維護世界和平、推動歷史前進的一個決定因素。反霸權既是一個政治概念,又是一個法律概念,它同國際法的關系,在國際法律基本原則體系中所處的地位,已成為現代國際法的重大研究課題,在世界范圍內引起了熱烈的辯論,因為它不只是一個理論問題,而且有指導行動的現實意義。這場論爭方興未艾。

一 霸權概念的始源

據歷史記載,霸權一詞源自希臘,反映了公元前8世紀至前4世紀時,希臘城邦之間的一種支配與被支配的關系。當時,我國正處于春秋時期,列國諸侯之勢力最強、居于首領地位者稱霸主。在古代希臘和古代中國,霸權最初是指盟主所享有的優勢地位。在同盟內部,盟主行主持同盟事務、作出裁決之權,各盟國則交納貢賦并接受盟主領導。當時生產力水平很低,在各城邦、部族、諸侯之間力量強弱差距不大的條件下形成的優勢地位,受盟約和相互關系準則的約束,因此盟主只能有節制地利用這種優勢。一般盟約規定盟內成員之間和平相處,不得干涉內政,協商解決紛爭,共御外敵。以斯巴達為盟主的拉西第蒙同盟的重大事務,由全盟大會的多數通過,各城邦、部落不分大小都有一票。我國春秋諸侯的盟約規定“救災患、恤禍亂、同好惡、獎王室”。當時,盟主與盟國之間的霸權關系可概括為:(1)同盟內部關系根據盟約規定,應該是平等的,但各盟國都必須承認霸主的領導地位,因此在實際上是不平等的;(2)盟主的優勢地位受內部力量對比和相互關系準則的約束。在同盟的外部關系方面,即各個同盟之間,則按照條約和習慣,相互不得侵犯對方;但實際上常因擴張地盤,搶占土地、奴隸而發生沖突,甚至演變成一定規模的戰爭。這是同盟對外爭奪霸權的主要表現。媾和則一般通過訂立和約,恢復某種均勢。公元前421年的《尼西亞和約》為防止雅典和斯巴達再用武力爭奪霸權而規定:凡用武力損害對方之行為,無論采用何種方法和手段,其行為都是非法的。這是試圖用條約形式限制霸權行為。古代的霸權產生于一定的優勢地位,但霸國如果濫用這種優勢就會走向反面而喪失優勢,就會導致同盟解體。希臘第二次海上同盟因雅典違反條約規定的不干涉加盟各公社的內政而瓦解,另結新盟。我國春秋時期發生過幾次結盟諸邦聯合討伐盟主,如諸侯圍齊救魯而為“督揚之盟”,曰:“大毋侵小”。這是反對盟主濫用霸權而采取的反抗行為。霸權反映了盟主與盟國之間,以及結盟的集團之間的一種法律關系,并經法律文書所確認。因此,霸權早已是一個法律概念。國家之間的關系,有平等的和不平等的,二者必居其一,霸權關系在實質上是不平等的關系。

二 近代霸權政治與國際法

歐洲民族國家形成后,國際交往有了很大發展。從17世紀中葉到20世紀中葉,歐洲各強國交替爭奪大陸和海上霸權,300年間戰爭連綿不斷,波及世界各地。霸權政治成為支配近代國際關系的主要因素。隨著殖民體系建立、壟斷資本主義形成而進入帝國主義時代,列強之間的爭奪更加激烈,終于爆發了兩次世界大戰。列寧指出:“帝國主義的一個重要的特點,是幾個大國都想爭奪霸權。”[2]按照傳統國際法,在國際社會中,國家雖有大小、強弱之分,但各國在法律上是平等的。近代史上第一個國際公約——《威斯特伐利亞公約》(1643—1648)在確定歐洲大陸各國國界的同時,體現了國家不分大小,不論政體,以平等權利集合于國際社會的原則。但霸權政治使國與國之間的關系服從于強權原則,踐踏了國際法的基本原則。這個時期,國際法被認為只適用于歐洲“文明國家”之間,古老的東方國家和世界其他地區則被稱為未開化的野蠻民族,只能成為被征服的對象。洛里默在1883年將人類社會的成員分成三種:文明民族、未開化民族、野蠻民族。[3]他認為只有在“文明國家”之間才適用國際法原則,即所謂得到“完全的政治承認”;對于“未開化的民族”則是“部分承認”;而對于野蠻民族只能給予“自然承認”,即承認他們是人,僅此而已。奧本海承襲了這個觀點,但將國家分成五等,中國與波斯、暹羅、朝鮮、阿比西尼亞同被列入末一等,即“處于完全不能理解和執行國際法規的未開化的狀態”。[4]第二次世界大戰以后,古根海姆解釋說:“文明國家是指一切已經獲得獨立主權國家的尊嚴的國家。”[5]這種說法在客觀上使被壓迫民族永遠不能翻身。實際上,被列為“文明國家”的弱國小國同“未開化”和“野蠻”民族都是霸權政治的受害者,只是在形式和程度上稍有不同。歐洲的弱小民族所受的侵凌主要表現在以下兩方面。

其一,領土被兼并。歐洲幾個強國都是靠蠶食和吞并鄰國起家的,并通過條約使之合法化,變成自己的領土。1684年《勒根斯堡協定》承認法國兼并的一切土地。1713年《烏德勒支和約》規定西班牙和法國割讓給英國大片國土和在美洲的殖民地。俄國在19世紀吞并中亞細亞各汗國。這種兼并活動一直沒有停止,直到第二次世界大戰前夕希特勒兼并奧地利和捷克斯洛伐克的蘇臺德區。霸權主義的信條是“用武力來更準確地確定自己的邊界”,[6]以“合法兼并”代替了領土不可侵犯的原則。波蘭在18世紀后期20多年內三次被瓜分是一個值得剖析的實例。俄國、奧地利、普魯士三國為瓜分波蘭而簽訂的三個條約是了解近代霸權的重要參考材料,從中可以看到:(1)分割波蘭是俄、奧、普推行霸權政策的直接結果,是它們侵略擴張計劃中的一個重要步驟。沙皇俄國早在16世紀就提出瓜分波蘭的建議,因為波蘭歷來是俄國的重要戰略目標,“是實現俄國對世界霸權的貪欲的工具”。[7]奧、普兩國早就有意分羹,以擴大其爭霸實力。(2)波蘭是屬于歐洲“文明國家”的主權國家,但條約公開宣布要永遠分占波蘭領土,說明霸權利益是這些國家一切行動的最高準則。在今天的一些國際行為和法律文書中,仍可依稀看到當年瓜分波蘭的影子。

其二,對內政的干涉。歐洲中世紀時條約規定各公國領土不可侵犯,亦不得干涉其內部事務。法國資產階級革命后通過的憲法(1793年)規定“法蘭西共和國不干涉他國的政治,也不許他國干涉法國的政治”。但這條原則是直接同霸權政治相對立的。干涉行為是行使霸權的一個主要方式。列強之間簽訂各種公開和秘密條約,任意擺布別國命運。1764年俄國同普魯士締結所謂“防御同盟”,其秘密條款規定兩國在瑞典采取一致行動,不許波蘭政體有任何改變。當時瑞典還是歐洲的一個強國,波蘭也是一個主權國家。1804年的《提爾西特和約》規定俄國承認拿破侖在西歐所作的一切變動,以換取他承認俄國吞并摩爾達維亞、瓦拉幾亞和在芬蘭放手行事。1815年的“神圣同盟”更使強國的干涉行為“神圣化”,正式宣告實行干涉原則,鎮壓一切革命,以維護歐洲反動的“正統”。它通過了武裝干涉西班牙的決議,接連采取了幾次干涉行動。

列強對亞洲和非洲的被壓迫民族和國家的侵略擴張當然更加露骨和肆無忌憚。它們搶占殖民地,劃分勢力范圍,直接間接地強迫這些國家接受各種不平等條約。他們通常采用的形式有以下兩種。

(1)發動侵略戰爭。東方國家幾乎都有過這種遭遇。1840年第一次鴉片戰爭后100年內,帝國主義列強對中國發動大小侵略戰爭和軍事行動達13次。它們以武力脅迫清政府簽訂喪權辱國的不平等條約,割地賠款,使中國版圖日益縮小。英國在割占香港島后,進而強租九龍半島、香港附近各島嶼及大鵬、深圳兩灣,接著又出兵拉薩,步步滲入西藏,將印度的邊界線不斷推向與中國新疆、西藏接壤的地方,毫不費力地侵占了十幾萬平方公里土地。日本在吞并琉球后又迫使中國割讓臺灣、澎湖列島,占領中國東北和華北。俄國趁英、法發動第二次鴉片戰爭之際,“從中國奪取了一塊大小等于法德兩國面積的領土和一條同多瑙河一樣長的河流”。[8]在總共不到10年時間里,侵占中國領土達150萬平方公里。

(2)攫取各種特權。列強通過施加壓力迫使其他國家接受“保護”,讓與種種特權。甚至不經有關國家同意,帝國主義國家之間簽訂條約,擅自劃分和變更別國疆界,限制其對外關系和對內的行政管轄權。1906年歐洲列強共同簽訂的《阿爾黑西拉斯條約》即其中一例。條約規定由法國和西班牙“幫助”摩洛哥建立警察機關,對摩海關實行國際監督。列強通過不平等條約在亞洲和非洲國家取得了通商口岸、領事裁判權、內河航行、租借土地、監督財政關稅、貿易優惠等形形色色的特權。這個時期的國際法也相應出現了“無主地先占”、“利益均沾”、“門戶開放”等原則。

在近代國際關系中這類不平等條約多不勝數,說明霸權行為以權力作為基礎,徹底破壞了正常的國際關系。但是,有霸權也就有反霸權。各大洲風起云涌的民族解放和革命運動,沉重打擊了強權政治,摧垮了“一八一五體系”這個反動堡壘,給世界帶來了生機。但是,在當時的條件下,還未能形成有組織的聯合起來反對霸權的力量和有約束力的國際法律準則。這個時期留下的一個深刻教訓是,國際法只有譴責一切形式的強權行為,確立反霸權原則,保障國家主權平等,才能發揮它的真正作用,而不致淪為強權政治的工具。現代國際法正是由于重新確定了國際法的基本原則,并且制定了反映時代特點的新原則才取得了重要的發展。

三 現代霸權主義與世界反霸權

第二次世界大戰以后,國際社會的構成發生巨大變化,大批前殖民地和附屬國贏得了獨立。聯合國組織從50多個成員國增加到150多個主權國家,反對霸權的力量空前加強,這一形勢對國際法產生深刻影響,使它進入了一個新的發展時期。一些新原則的出現,包括反霸權原則,就是這個新時期的標志。《聯合國憲章》宣布大小國家主權平等的原則和國際關系中不得進行武力威脅或使用武力的原則,它擯棄了“文明國家”的概念。《聯合國憲章》規定,一個國家加入聯合國的基本條件必須是“愛好和平的國家”,比如國際聯盟盟約規定的“自治國家”無疑是一大進步。但是,在新的國際社會里,霸權現象依然存在,尤其是出現了妄圖“君臨天下”的超級大國以后,它們同世界各國的矛盾更有所發展,它們之間的爭奪也愈加激烈。世界格局從戰前的列強爭霸變成戰后初期的美國獨霸,再發展到美國和蘇聯兩個超級大國爭奪霸權的局面。如何從國際法的角度看現代霸權?它有哪些特點?《大不列顛百科全書》(1980年第15版)指出,“霸權是一個國家或國家集團在某個地區所建立的統治地位”,而“隨著美國和蘇聯兩個超級大國的出現,它們對其勢力范圍內的其他國家占有絕對優勢的統治地位”,點出了超級大國同霸權的關系。但是,這個解釋并沒有說明霸權的侵略擴張的實質,以及超級大國的最終目的是企圖在全世界建立其霸權統治,而絕不僅僅滿足于在其勢力范圍內占有統治地位。

現代霸權主義的基本特征有以下四個。

(1)它們以奪取整個世界為最終目的,寰宇之內沒有哪一個角落的情況不以某種方式加以考慮。超級大國已將世界每個地區同它們的全球戰略聯系起來,統治世界的野心發展到了頂點。這同當年彼得一世夢寐以求為俄羅斯帝國找到出海口,美國報刊在19世紀40年代鼓吹的要使“整個西半球屬于合眾國”,早已不可同日而語。它從根本上否定了國家之間的平等原則,企圖使世界上所有其他國家成為其附庸。

(2)它們的軍事力量已經占有空前集中的絕對優勢。美蘇兩國擁有世界有史以來最大的武器庫,包括絕大多數的核武器、核裝備和其他新式武器,并正在繼續擴軍備戰,憑借軍事優勢奪取世界霸權。這完全違反了不使用武力的原則。

(3)它們比老霸權主義有更強的侵略性。超級大國的侵略、干涉行動,使全世界在大戰結束以后沒有一天是在和平中度過的。從1945年到1975年30年間發生國際國內武裝沖突119起,一般都有超級大國插手。現在,地球上到處都有發生沖突的危險。尤其值得注意的是,地區霸權主義所充當的代理人角色,其侵略擴張行為是超級大國全球戰略的組成部分,也是為這個總戰略服務的。霸權主義公開以軍事行動和武裝占領代替了不侵犯他國領土的原則。

(4)現代霸權主義具有變化多端的表現形式。除軍事侵略、政治控制、經濟掠奪、文化滲透和顛覆暗殺等恐怖手段外,還采取各種更加隱蔽的方式,給它們的活動披上所謂“援助”、“經濟合作”、“保護性支持”等合法外衣,因之具有更大的欺騙性、虛偽性。

從法律角度看現代霸權主義,它是對立的國家之間和集團之間的一種法律關系,是建立在霸權基礎上的支配與被支配的關系,但是現代國際社會有一定的法律秩序,國家的對外行為不能不受國際法律規范的制約。這就是說,超級大國的一切霸權行為不能無視國際法律的規范原則。霸權與國際關系的基本原則相對立,在政治、道義和法律上遭到譴責和抵制,由此產生了反霸權原則,對當代世界格局的形成產生了深刻的影響。

當前的世界格局是怎樣形成的呢?

現在國際社會存在兩種力量:一方面是兩個超級大國,另一方面是由一百多個國家組成的一支強大的新興力量。它們分別代表霸權與反霸權,超級大國推行霸權政策,損害其他國家的利益,包括它們自己營壘里的盟國,這樣就把自己放在同絕大多數國家對立的位置。這兩種力量的對抗形成了世界反霸權格局。它雖是歷史上霸權與反霸權的繼續,但斗爭的規模和氣勢又具有現代的特點。現代國際法在政治、軍事、經濟領域反對霸權主義的斗爭中,起著積極支持和配合的作用,為反霸權斗爭提供了法律根據和基礎。當前,反對霸權主義具有兩個重要特點:世界各國聯合反霸的力量在發展,日益起著牽制和削弱超級大國的作用;反霸權原則正在進一步成為指導和調整國際關系的基本準則。

四 反霸權原則的發展過程

近代歷史上民族解放和爭取獨立的斗爭屢遭失敗挫折的一個重要原因是陣線不清,敵友不明,甚至認敵為友,功敗垂成。波蘭起義者曾向俄國尋求支持,而幾次倡議瓜分波蘭,反對波蘭復國最堅決的恰是幾代沙皇。希臘在爭取獨立的艱苦斗爭中,一再寄希望于英、法的支援,結果它們同俄國一起將“綏靖和約”強加于希臘。確立反霸權原則不僅提供法律和道義上的保證,而且由于目標明確而更有利于集合力量,使弱國小國團結起來,互相支持,抵制一切霸權行為,維護主權平等、不受侵犯等合法權利。小國敢于抵抗大國,弱國能夠擊敗強國,證明了反霸力量在發展,反霸權原則日益深入人心,并且正在變為具體的行動。

反對霸權既是政治領域的斗爭,同時也是法律領域的斗爭。面對不斷發生的霸權行為,國際法應該持什么態度,反霸權原則正回答了這個問題。什么是國際法的反霸權原則?簡單地說,就是以法律原則的形式,反對國際關系中一切霸權行為和表現,反對超級大國利用優勢地位侵略、壓迫、欺侮其他國家。大量國際實踐已經證明這個原則的存在,并正在發揮作用;但它是否已經成為公認的國際法基本原則,還有待于進一步論證。首先是看它是否具備構成國際法基本原則的要件,并且在國際關系中是否起到基本法規的作用。

什么是國際法基本原則必須具備的要件?

近年來國際文件和國際會議上提出了許多主張,其中哪些可以被認為已成為國際法的原則,對此各國學者提出了不同的標準。有一種主張認為,聯合國大會和安全理事會的決定,就是國際法律準則。還有主張兩個超級大國一致的意見,具有法律準則的效力和性質。根據近年來國際實踐所提供的情況,構成國際法律準則應該具備的要件大體上有三個方面。第一,它的內容必須符合歷史前進的方向,并同國際社會普遍承認的國際法基本原則相一致。這一點是很重要的,因為它保證了國際法發展的進步方向,并且有利于促進國際法各項基本原則的實施。一般情況下,國際條約和國際會議的決定固然要以某些國際準則作為依據,或是根據國際社會的需要而提出一些新的原則,但往往從政治或外交策略方面考慮而達成某種妥協,不能統統當作法律原則對待,必須對其內容細加審核。第二,必須得到國際社會的承認,以保證其有效性,并且表明它是代表了大多數國家的利益。但是,確立一個新原則,并取得普遍承認,有時要經過許多曲折反復,所謂“為各大國或某幾個大國所不承認的規范,也就約束不了它們”[9]的論點,實質上是為霸權主義張目,使超級大國的行動不受國際法規的約束,并使它們的霸權行為合法化。按照各種“大國意志論”,不經超級大國認可,大多數國家所需要的法律規范就不能成立。果真如此,則國際社會還有什么正常的法律秩序可言,國際法的原則又有什么價值呢?超級大國肆意踐踏公認的國際法原則,說明即使是它們已經承認的規范,也約束不了它們,但并不能因此而否定這些規范,恰恰說明國際社會更有責任共同維護國際法律原則的嚴肅性。由于大國的反對和阻撓而影響某些準則發揮作用的事例固屬有之,但是經過國際社會的共同努力,終于使新的進步的原則得到貫徹,則是當前的主流。第三,必須具備一定的法律形式,經過某種法律程序。當然,在暴力脅迫下通過的條約雖具有一定的法律形式,但在法律上是無效的,更談不上成為法律原則而加以援用。因此,代表主權國家意志的批準手續更有重要意義,它是構成法律原則所必不可少的。聯合國組織和國際外交會議通過的法律文書,再經過各國的批準,就產生了法律效力和約束力。經過必要的法律程序也體現了各國有參與制訂國際法規的同等權利。發展中國家廣泛參加國際立法,對于保證國際法的進步發展是十分必要的。

根據上述基本要件,再來看反霸權原則是否具備了這些條件。第一,反霸權原則的內容符合當代國際關系發展的趨勢和要求,有利于促進國際合作和建立法律新秩序。它既是主權平等、不干涉內政等國際法基本原則的自然發展,并使之達到新的高度,又為促進實現這些原則創造了條件。反霸權原則同和平共處五項原則一樣,是對國際法基本原則的新發展。第二,它已經得到大多數國家的承認,包括兩個超級大國的某種法律上的承認。第三,這個原則的確立經過一定法律程序,在雙邊和多邊國際文件中反復表述,因此具有法律效力。對于后面這兩條的發展過程,有稍加回顧的必要。

20世紀60年代,中華人民共和國領導人明確宣告中國永遠不謀求霸權,將反對霸權主義作為基本國策,并將反霸問題提上世界議事日程。到70年代初期,中國和日本談判結束戰爭狀態,恢復邦交正常化,后來中國建議在締結和約時寫入反霸條款,但遭到蘇聯的強烈反對,聲稱“不管什么形式,凡是寫有反霸條款的條約,我們就視為敵視蘇聯”。這樣公開干涉兩個主權國家的締約談判,其行為本身就是蔑視國際法基本準則,不尊重別國主權的霸權行為。但是,中國最終沖破阻力,分別同日本(1972年9月29日)、美國(1972年2月27日)、法國(1975年9月14日)、澳大利亞(1973年11月4日)共同確認了反霸原則,并同墨西哥(1973年4月24日)、喀麥隆(1973年4月2日)、馬來西亞(1974年5月31日)、菲律賓(1975年6月9日)、泰國(1975年7月1日)、緬甸(1975年11月15日)共同重申和發展了反霸原則。從保證自身不謀求霸權的不作為義務,到反對任何國家或國家集團在世界上任何地區建立霸權和勢力范圍的作為義務,并且對霸權主義的具體表現加以闡述。這些有影響、有代表性的主權國家明確表示接受反霸權原則作為指導和調整國家關系的準則,并賦予該原則以法律上的效力和約束力。

與此同時,反霸原則還在更廣泛的國際范圍得到確認。1973年不結盟國家和政府首腦會議在阿爾及爾通過的文件中宣布反對霸權主義,拒絕任何形式的奴役和依附、干涉和壓力,不管它們是政治的、經濟的還是軍事的,概括地闡明了霸權主義的主要內容。1974年聯合國通過的《各國經濟權利和義務憲章》提出“不謀求霸權及勢力范圍”的原則,把反霸權同尊重主權領土完整、政治獨立等原則共同作為各國經濟關系和政治關系以及其他關系的準則,明確肯定了反霸權原則作為國際法基本原則的地位。1979年聯合國通過反霸權主義決議,指出“霸權主義是一個國家或國家集團謀求在政治、經濟、思想或軍事上統治和壓制其他國家、人民或地區”,它的表現形式是:對別國內政施加壓力,使用或威脅使用武力,直接或間接侵略、占領,公開或隱蔽地干預和干涉,建立勢力范圍。這就進一步闡明了什么是反霸權原則以及它所反對的各種霸權主義的表現形式。

這些國際文件反映了一個過程,即反霸權原則成為國際關系準則的發展過程,向全世界宣告:“任何國家或國家集團不得在任何情況下或以任何理由在國際關系中推行霸權主義或在全球或世界任何地區尋求統治地位。”這可以說是十分明確地表達了國際社會的共同意志。

從20世紀60年代開始提出反霸權原則,到70年代末聯合國通過專門決議,中間只經歷了十幾年時間。回顧當年制定關于“侵略”的定義,從1923年國際聯盟開始審議到聯合國在1974年通過正式文件,前后經歷了半個世紀。聯合國從1950年起多次審議這個問題,經過20多年的反復過程才勉強達成協議。反霸權原則能在這樣短時間內得到廣泛承認,這個事實本身就很發人深思。它揭示了國際社會內部的有生力量正在起著日益重要的作用,當前的根本趨勢是需要建立符合各國人民利益的法律原則,以指導正在發展中的國際關系,而反霸權原則正是適應了這個要求。

五 反霸權原則在國際法基本原則體系中的地位

現代國際法取得重大發展的標志之一是建立了新的重要原則,如和平共處五項原則、自然資源的永久主權原則等,其中反霸權原則占有突出的地位,因為它具有普遍的和指導全局的性質。霸權關系表現在一切領域,包括政治、軍事、經濟等各個方面;同時,也體現在超級大國之間以及它們同一切國家之間的關系中,包括對立的國家和集團,以及同一集團內部的關系。反霸權原則對這一切關系都有效力和規范作用。它不是僅僅適用于某一地區或某個局部性問題的法律原則,而是對全局起一定的指導作用,并且同世界反霸格局是完全一致的。不能設想,在超級大國嚴重威脅世界和平和安全、破壞國際秩序和阻撓各國之間發展正常關系的時候,國際社會能聽之任之。因此,制定法律規范以約束霸權行為乃是事理之必然。反霸權原則表述了客觀存在的這個基本事實并使之上升為法律原則,從而將在今后國際關系的發展中進一步發揮指導全局的作用。

反霸權原則的重要地位也表現在它同國際法其他基本原則之間的密切不可分割的關系。主權原則是公認的國際法最基本的原則。主權同霸權是根本對立的,不反對霸權就不能保護主權不受侵犯。對此并不需要深奧的理論論證,因為道理很明白:一個國家是要獨立自主,還是接受別國控制,甘居依附地位,是維護主權、抵制霸權,還是放棄主權、屈從霸權,在國際法上是兩種地位、兩種原則,并無回旋余地。每個國家都在用自己的實踐作出抉擇。國際法的主權原則同反霸權原則是完全一致的。世界各國互相支持,進行聯合反霸斗爭,比一個國家單獨抵御強敵要有利得多。眾志成城,所以說齊心反霸是維護主權的保證。

平等權是國家的基本權利,平等原則是國際法的另一重要基本原則。在法律上,一國不受他國管轄。但現代國際社會中不平等的國際關系還大量存在,一方面是歷史上造成的不平等后果不會輕易消失,另一方面是超級大國的霸權政策在繼續制造新的不平等關系。取消霸權就是取消不平等關系,平等與反霸權兩者之間的依存關系也是很明顯的。

近年來,第三世界國家謀求發展的強烈愿望反映在國際法律關系方面,要求制訂有關發展的法律規范,調整各國的經濟關系,發展原則正在成為國際法的一個基本原則。現在,反對經濟領域里各種形式的霸權表現日益受到重視。聯合國反霸權主義決議中強調要繼續努力建立國際新經濟秩序,以保證一切國家,特別是發展中國家的經濟解放與自由,說明了發展與反霸權的密切關系。堅持反霸權原則有利于克服阻力和改變不平等的經濟結構,為發展創造條件。

國際法作為調整發展中的各種國家關系的法律,它自身也有不斷充實、完善的發展過程。它的各項原則構成統一的不可分割的整體。它們之間是互相補充、保證的關系,而不是互相排斥或替代。國際法是國家相互關系的行為規范,必然要對國際關系中存在的大量霸權行為有所規范,換言之,有霸權行為,就會產生約束它的法律準則。這是現代國際法的性質、任務所決定的。霸權與反霸權具有歷史的客觀內容。反霸權原則產生于國際實踐而又起指導實踐的作用,使國際關系沿著進步的方向發展,促進國際法律新秩序的建立、完善和鞏固。在國際關系中,反霸權原則的規范作用日益明顯,并將在實踐中繼續得到豐富和發展。這就是國際法的反霸權原則的意義、價值和作用。國際法在發展,反霸權原則也在發展,它將在今后的國際實踐中經受檢驗,不斷達到新的高度。

(本文原載于《法學研究》1982年第5期)


[1]盛愉,中國社會科學院法學研究所研究員。

[2]《列寧選集》第2卷,人民出版社,1972,第810頁。

[3]洛里默:《國際法法理概要(1883—1884)》。

[4]奧本海:《國際法》,1905。

[5]古根海姆:《國際公法》第1卷,1967,第39頁。

[6]貝勞林遜:《英國和俄國在東方》,1875,第103頁。

[7]《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16卷,第226、227頁。

[8]恩格斯:《俄國在遠東的成功》,載《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12卷,人民出版社,1962,第662頁。

[9]〔蘇〕伊·格·童金:《國際法理論問題》,劉慧珊等譯,世界知識出版社,1965,第187頁。

主站蜘蛛池模板: 陇南市| 涞水县| 九龙城区| 梨树县| 全南县| 东海县| 寻甸| 杭锦旗| 兴和县| 延川县| 江门市| 日照市| 汝阳县| 稷山县| 宜宾市| 武威市| 天门市| 正镶白旗| 富蕴县| 滁州市| 白朗县| 徐汇区| 陆川县| 灵武市| 清新县| 乌鲁木齐县| 西畴县| 琼中| 通河县| 郑州市| 万山特区| 武清区| 罗田县| 株洲县| 六枝特区| 柞水县| 延边| 德令哈市| 英吉沙县| 凤冈县| 武鸣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