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文化資本與北京文化創意產業
- 陳鐳
- 795字
- 2019-10-18 17:27:46
導論
一 問題的提出
20世紀90年代,西方發達國家在第三次科技革命和知識經濟興起的大背景下,開始把文化創意產業作為一項重要發展戰略。1994年,澳大利亞推出建立“創意之國”的文化政策,英國和其他國家及地區的創意產業概念、政策也紛紛出爐,文化創意產業在發達國家的城市轉型和產業結構優化中發揮了重要作用,相關研究隨之在全球范圍勃興。發達國家的文化創意產業概念各有側重,但大多強調了“創新”“創意”“知識產權”的重要地位。由于文化工業、文化產業的理論研究在西方國家開展得較早,半個多世紀的理論實踐已經為繼起的文化創意產業研究做了很好的鋪墊,使其擁有豐富的理論資源和跨學科綜合的特征,也與本國產業實踐有很好的互動。
國內的文化產業研究在進入21世紀后迅速興起,特別是從國家“十一五”規劃實施以來,取得了長足進步。理論界對文化產業的概念范疇、基礎理論、行為主體、產業結構、發展現狀等主要方面進行了研究,涉及文化產業發展的政策制度、融資環境、品牌培育、集聚區、產業鏈以及知識產權保護等具體問題,為研究更高形態的文化創意產業做出了鋪墊。目前,對于北京文化創意產業的研究已積累不少成果,奠定了本領域的研究基礎,但是“時文”性質的動態研究、局部研究和評論文章較多,研究著作偏少,因此從“文化資本”這個新的理論維度進行系統研究是十分必要的。
從實踐角度看,北京文化創意產業的快速發展,也對文化創意產業的理論研究提出了新的要求。據北京市發改委公布的數據,北京的文化創意產業在“十一五”時期已經發展成為僅次于金融業的重要支柱產業,GDP占比為12.3%,2016年達到14.3%,預計2020年將達到15%左右。文化創意產業是北京經濟的新增長點,近年來保持較高的年增長速度。2017年前11個月,北京規模以上文化創意產業實現收入1.36萬億元,同比增長9.4%,占地區生產總值的比重居全國各省區市首位。當下,北京的文化創意產業步入新的歷史階段,被寄予更高的期待,需要以新的理論視角進行專項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