官术网_书友最值得收藏!

一 文化創意產業興起

文化創意產業興起是現代性進程和全球化的結果,是人類社會經歷了第三次技術革命并遭遇資源危機、環境危機之后,自身發展方式的一次重要調整。文化創意產業概念在英國的首次提出及其發展歷程,正體現了這一基于“危機反應”的戰略轉變。20世紀七八十年代,隨著經濟全球化的推進,制造業中心逐漸轉移到了擁有豐富資源和廉價勞動力的第三世界國家,撒切爾夫人執政的英國喪失了“世界工廠”的地位,經濟萎靡不振,英聯邦下屬的澳大利亞等國經濟也隨之陷入低迷。1994年,澳大利亞的通信技術與藝術部推出了一份旨在保護民族文化、增強民族認同感的“創意之國”(Creative Nation)政策,英國政府隨即派人赴澳考察,醞釀本國的創意產業戰略。在三年后的英國大選中,發展“創意產業”(Creative Industries)成為工黨領袖托尼·布萊爾的一張王牌,以此來體現他的競選綱領的新意所在。布萊爾當選之后,果然踐行諾言、改組內閣,成立了英國文化、媒體和體育部(Department for Culture,Media and Sports,DCMS),由大臣克里斯·史密斯直接領導“創意產業工作組”(Creative Industries Task Force),推進本國創意產業的發展。DCMS創意產業工作組于1998年和2001年兩次頒布《英國創意產業路徑文件》(Creative Industries Mapping Document),其中1998年的文件第一次完整提出了創意產業的定義,“所謂創意產業,就是指那些從個人的創造力、技能和天分中獲取發展動力的企業,以及那些通過對知識產權的開發可創造潛在財富和就業機會的活動”,并把創意產業的類比分為15大類:“廣告、建筑、藝術、古董市場、手工藝、設計、時尚設計、電影、互動休閑軟件、音樂、電視和廣播、表演藝術、出版和軟件等。”[1]這一定義體現了該工作組首席專家約翰·霍金斯對文化創意產業研究思考的成果。此后,創意產業工作組又發布了《創意經濟方案》(The Creative Economy Program,2005)等文件,這一系列政府主導的發展規劃推動了創意產業成為英國經濟的支柱性產業。英國發展創意產業的時間比澳大利亞稍晚,但已成為僅次于美國的世界第二大創意產品生產國,其出版業每年外銷產值超過10億英鎊,是全世界最大的出版物出口與再出口國;電視產業年產值約120億英鎊,擁有歐洲最大的數字電視市場;音樂產業年產值約50億英鎊,銷量居世界第三位,凈收益超過鋼鐵業;電子游戲制作產出居全球第四位。[2]

英國是迄今為止發展文化創意產業最成功的國家之一,其發展模式與美國自20世紀90年代以來推廣的“新經濟”模式形成對比,兩者雖然有所交叉,都以經濟全球化為背景,由政府政策推動、借助于高新技術,但前者凸顯了文化創意的引領作用,其發展較之后者更加穩健、具備可持續性,從而引起全世界的矚目和效仿。20世紀90年代以來,各國的創意產業概念政策和發展計劃紛紛出爐(見表2-1),歐盟各國及澳大利亞、日本、韓國、加拿大、新西蘭、新加坡等國,以及中國臺灣地區,都把創意產業作為調整產業結構的戰略步驟,形成了創意產業在全球范圍內蓬勃發展的總體態勢。全球金融危機爆發后,各國政府更加意識到創意產業的重要性,掀起了新一輪全球范圍的發展熱潮。這其中美國的情況稍有不同,“創意產業”帶有文化國策性質,與美國文化產業的自由市場理念不太一致,雖然美國文化產業十分發達,這一術語使用得并不多[3],主要以“版權產業”來指代相關產業。

表2-1 世界部分國家和地區的文化創意產業文件

續表

中國文化創意產業的興起有自己的內在原因,即人民群眾日益增長的精神文化需求同落后的文化生產之間的矛盾,人民日益增長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的發展之間的矛盾。而從發展方式轉型的角度來看,同樣屬于“危機反應”的產物:中國的經濟已經發展進入了一個產業結構調整轉換的新階段,發展文化產業和文化創意產業對于轉變我國的經濟社會發展方式,從“中國制造”走向“中國創造”有著十分重要的意義。北京、上海和國內其他一些大城市提出并積極發展文化創意產業,這其實是選擇了一條參與國際城市高端競爭的發展之路。

主站蜘蛛池模板: 和田市| 独山县| 南平市| 黄大仙区| 越西县| 普定县| 高要市| 进贤县| 海门市| 乐亭县| 太湖县| 阿荣旗| 南溪县| 淮滨县| 清水河县| 垫江县| 漯河市| 丹江口市| 洮南市| 济阳县| 图木舒克市| 阿克| 县级市| 拜泉县| 淄博市| 桂阳县| 杂多县| 高邑县| 夏津县| 天柱县| 崇州市| 马尔康县| 庆阳市| 焦作市| 昭觉县| 永昌县| 若羌县| 班戈县| 黄陵县| 临漳县| 西乡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