書名: 中東歐的差異性、復雜性和中國與之合作的“精準性”作者名: 孔寒冰本章字數: 2679字更新時間: 2019-10-18 17:32:19
引言
“一帶一路”(The Belt and Road)是“絲綢之路經濟帶”和“21世紀海上絲綢之路”合并起來的簡稱,是由習近平主席在2013年9月和10月分別提出的合作倡議。這個倡議主張充分依靠中國與有關國家已有的雙邊或多邊合作機制,積極發展與沿線國家的經濟合作,共同打造政治互信、經濟融合、文化包容的利益共同體、命運共同體和責任共同體。2017年10月18日,習近平在中共十九大上的報告中再次明確地指出:“中國堅持對外開放的基本國策,堅持打開國門搞建設,積極促進‘一帶一路’國際合作,努力實現政策溝通、設施聯通、貿易暢通、資金融通、民心相通,打造國際合作新平臺,增添共同發展的新動力。”[1]
中國古代興盛的原因是多方面的,其中重要之一就是與外部世界建立起了廣泛的聯系,西漢之于中亞、西亞以及地中海地區,唐代之于日本、印度、東南亞以及阿拉伯地區,明代之于東南亞、東非,清初之于沙俄,均屬此類。絲綢之路溝通了中國與世界。通過它們,中國承認了外部,外部也接受了中國。貨物交換,人員交往,文化交流,情感交融,中外共同創造和傳承人類社會的物質文明和精神文明。1978年以后,中國社會發生翻天覆地的變化的重要原因之一,就是在對外開放政策的引領下中國一步一步走向世界。進入21世紀,新的國內外形勢要求中國更緊密地與世界聯系在一起,經濟實力和國際影響力的增大也要求開放的中國走向世界,為人類發展做出自己的貢獻,“一帶一路”可以視為其中的一個重要舉措。
“一帶一路”倡議是在新的歷史條件下對古絲綢之路的傳承和提升,超越了中國的西北、西南和中亞、西亞,擴展到了整個歐洲,將亞太和歐洲兩大經濟圈連在一起,形成了一個擁有自然、礦產、能源、旅游等重要資源,發展前景廣闊的經濟大走廊。更為重要的是,“一帶一路”倡議的價值和意義會遠遠超出經貿領域,成為東西方之間政治溝通、文化交流的橋梁。用創新模式共同建立一個可以使歐亞各國經濟聯系更加緊密、相互合作更加深入、發展空間更加廣闊的經濟帶。這是一種戰略思維的重大轉變,凸顯了大國外交的魄力,為中國今后發展地區外交乃至構建全球戰略都做出了有益的探索。
“一帶一路”沿線所及的國家和地區共有65個,其中,東亞有11個,西亞有18個,南亞有8個,中亞有5個,獨聯體有7個,中東歐有16個。這些區域以及各個區域中的國家都各有特點,與中國也都有內容有別、各具特色的關系與合作。但比較起來,中東歐地區連接亞洲和西歐,是“絲綢之路經濟帶”連接西歐和非洲的西部終端。由于與中國關系比較密切并且合作程度比較深、成效比較大,中東歐地區實際上成了“政策溝通、設施聯通、貿易暢通、資金融通、民心相通”的“示范區”或“試驗田”,在許多方面已經取得了長足的進展,成績斐然。在“一帶一路”沿線國家中,中東歐地區占有舉足輕重的地位。
在“一帶一路”倡議正式提出的前一年,中國與中東歐16國的合作機制(即“16+1”)就已經開始形成。2012年4月,中國與中東歐國家領導人首次會晤在波蘭首都華沙舉行。時任總理溫家寶宣布了十二條推進同中東歐國家務實合作的具體措施,其中包括成立中國與中東歐國家合作秘書處、設立總額100億美元的專項貸款、發起設立“中國—中東歐投資合作基金”、中方將向中東歐國家派出“貿易投資促進團”并采取切實措施推進雙方經貿合作、成立“中國—中東歐交通網絡建設專家咨詢委員會”、倡議2013年在中國舉辦“中國—中東歐國家文化合作論壇”、倡議成立“中國—中東歐國家旅游促進聯盟”、設立“中國與中東歐國家關系研究基金”、舉辦“中國與中東歐青年政治家論壇”等。
在這樣的背景下,中國與中東歐16國的各方面交往與合作急劇升溫,同時也成為學術界研究的一個“熱點”。就前者來說,中國與中東歐國家領導人會晤已經機制化,從2012年起每年舉行一次,到2017年11月已經舉行了6次。李克強總理2017年11月27日在布達佩斯第六次中國—中東歐國家領導人會晤上的講話中總結說:“在領導人會晤的引領下,‘16+1合作’力度不斷加大,機制日趨成熟,各領域合作取得長足進展,成為具有重要影響的跨區域合作機制,也是多邊開放合作中的一道亮麗風景線。”在這五年中,中國制定了《中國—中東歐國家合作中期規劃》,在經貿、地方、農業、衛生、旅游等領域搭建起20多個機制化交流平臺,提出了修建匈牙利至塞爾維亞鐵路、“中歐陸海快線”、“三海港區合作”等多個重大倡議,推出200多項具體舉措。中國企業對16國累計投資從30億美元增長到90多億美元,中國從中東歐國家進口農產品年均增長13.7%。中歐班列累計開通超過6000列,中國與中東歐國家之間新開6條直航航線,到訪中東歐的中國游客從28萬人次增加到93萬人次,雙向留學生規模翻了一番。[2]中國的許多大學還增設了中東歐國家語言專業,大量招收本科生。就后者來說,原本十分寂靜的中東歐研究一下子熱鬧起來,許多高校和研究單位紛紛成立智庫性質的中東歐研究中心或研究院、中東歐國別研究中心等。有關中國與中東歐關系的國際性的、全國性的、地區性的各種學術討論會、論壇一個接一個,經年不斷,數以百千計。與此相適應,有關中國與中東歐16國各方面關系的文章、文集也大量出現。中國的中東歐研究出現了空前的“熱潮”。
然而,越是“熱點”,越需要“冷思考”。2015年11月,在里加第六屆中國—中東歐國家經貿論壇上的講話中,李克強總理提出了平等協商、互尊互助,互利互惠、合作共贏,開放包容、攜手同行,聯動發展、共創共享四項原則。這些原則毫無疑問是中國和中東歐國家關系順暢發展并舉行卓有成效合作的重要保障。中國與中東歐國家的“關系”“合作”都是雙方構建的。但是,在“16+1”合作機制中,雙方卻是不對稱的,中國是一個世界性的大國,而另一方卻是由16個中小國家組成的中東歐。合作和發展經貿往來的雙方可以超越許多差別,不一定要求在國家規模等方面對稱。合作與交往可以不以對稱作為前提,但是,卓有成效的合作與交往則要求必須認清合作對象,并且根據合作對象的實際情況確定合作的內容。所以,詳細了解、正確認識和評估中東歐16國的歷史與現實,它們的多樣性和差異性,是中國同它們發展友好關系和進行合作的基本前提。不僅如此,為了使中國同中東歐的關系順暢發展、進行的合作富有成效,還應當清楚地了解中國和中東歐16國之間的差異性在哪兒,互補性到底有多大等。在此基礎之上,中國與中東歐國家實現點對點、面對面的“精準”合作。這些對于從具體操作層面有效推動中國與中東歐國家的“關系”與“合作”,不僅是非常必要的,而且是必需的,也是踐行“一帶一路”倡議所必需的基礎。
[1]習近平:《決勝全面建成小康社會 奪取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偉大勝利》,人民出版社,2017,第60頁。
[2]http://www.gov.cn/xinwen/2017-11/29/content_5243037.htm,最后訪問日期:2018年4月9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