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當代中國政治研究報告(第16輯)
- 黃衛平 汪永成 陳家喜主編
- 1647字
- 2019-10-11 17:13:13
一 西方民主制度觀念的產生和發展歷程
西方民主制的觀念普遍認為起源于亞里士多德(Aristotle),亞里士多德比較了多數人的統治(民主制democracy/協商制政體polity)、少數人的統治(寡頭制oligarchy/貴族制aristocracy)和一個人的統治(苛政tyranny或者當今獨裁autocracy/專制monarchy)。他同時認為任何一種政體都有一種好的和壞的變種(在其理念中,民主制是協商制政體的退化形式)。[3]從詞源來看,demo在希臘語中本來就是對未受過教育的大眾的蔑稱,cracy則指代統治,democracy的原意是指由缺乏知識的無組織大眾進行的統治,包含了對這種統治將造成混亂的暗示。此外,對于亞里士多德來說民主的要義是自由,因為只有在民主制中市民才能夠享有自由。在這里自由主要有兩個方面:被統治和輪流統治,因為每個人都是等價的,這種等價取決于算術身份而不是個人價值,同時,他們可以按照自己高興的方式去生活。
在現代政治理論家中,存在三種競爭性的基礎原教旨主義的民主概念:整合民主(aggregative democracy)、協商民主(deliberative democracy)和激進民主(radical democracy)。[4]整合民主理論宣稱民主過程的目標是為了篩選民眾的喜好,并把它們整合起來,以決定何種社會政策應該被采納。因此,該理論的支持者認為民主參與應該集中在投票上,獲得最多選票的政策就應該得到實施。在最低限度上,民主是賦予一個政治家團隊在一個選舉周期內行使統治的權利。依據這種理論,民眾不能也不應該行使統治權,因為他們在多數時間、對多數事情都沒有清晰的觀念或者觀念存在問題(這點很重要,因為隨著科技的進步、咨詢的發達,這個前提性的條件變量逐漸被顛覆了)。約瑟夫·熊彼特(Joseph Schumpeter)在他的名著《資本主義、社會主義與民主》中對這種觀念有清晰的表述。[5]近期的最低限度民主理論的支持者包括:William H.Riker、Adam Przeworski和Richard Posner等人。相對的,根據直接民主理論,民眾應該對法律提案直接投票,而不是通過他們的代理人。政治活動有其自身的價值,可以有效地教育民眾和使民眾社會化。而且廣泛地參與可以有效限制強大的精英。最重要的是,除非直接參與法律法規制定,不然根本不能算是享有民主。
在協商民主這一邊,其理論基礎是民主由協商治理。與整合民主不同,協商民主認為一個民主決議的制定不只需要通過投票整合社會偏好,還需要經過權威協商。所謂權威協商是指在不受因經濟或者利益集團因素所產生的不平等的政治權利影響的前提下,作決定的人之間進行的協商。[6]如果這些做決定的人無法通過協商達成共識,那么他們就用投票的方式來解決問題,少數服從多數。
激進民主理論是建立在一個社會中存在有傳承性的反動勢力這個基本假設之上。民主的作用是通過允許有反對派和異議存在的決策過程,來明確地挑戰這些反對勢力。
除上述民主理論外,還存在三種所謂的理想形態的民主理論:包容性民主(Inclusive Democracy)、參與性政治(Participatory politics)和大同民主(Cosmopolitan democracy)。包容性民主是一種試圖在社會生活的方方面面推行直接民主的理論和政治計劃。該理論來自政治哲學家Takis Fotopoulos的《指向包容性民主》,并被《民主與自然》雜志發展完善。在包容性民主中,一個基本的決策單元是國民集體。現今,包容性民主只能在那種建立在其委員都是通過面對面的普選產生的管理委員會網絡的聯邦制民主政體中實施。這里的委員會和代議民主制中的委員會不同,它是純粹管理和執行性的。參與性政治是一種認為民眾應該按照受政策影響的程度來分配決定權的民主理論形態。在這種民主制度中,依舊是由交織的委員會進行管理。地方委員會一般由25~50個完全隨機選出的、自治的委員組成,只對他們產生影響的事情負責,并且向更高層的委員會派出代表。這些委員可以在任何時間被免職,而且全民公投也可以經過大多數低層委員會投票,在任何時間進行。大同民主也被稱為全球民主或世界聯邦主義,是一種通過直接或者代議的方式在全球范圍內推行民主制度的政治體系。該理論一個最重要的修正是保證那些會受到政治決定影響又不能參與到民主決定中來的“非國民”取得對與自己利益相關的政策的表決權。[7]這個理論得到了一系列來自政治學領域以外的人士的支持如物理學家愛因斯坦[8]、作家Kurt Vonnegut、環境學家George Monbiot等。[9]2003年創立的國際刑事法庭被認為是這一理論在實踐中的巨大成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