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當代中國政治研究報告(第16輯)
- 黃衛平 汪永成 陳家喜主編
- 2416字
- 2019-10-11 17:13:12
五 結論
從集體行動組織學的角度出發,本文重新界定了政黨的概念,深入挖掘了政黨的組織邏輯,從而試圖解釋為什么政黨會是一種組織形態,為何和如何形成,以及為何和如何變化等等有關政黨組織的重大問題。簡言之,政治精英需要與他人合作(開展集體行動)才能實現執政治國的目標,但是合作并不會自發產生,需要組織,也就是政治精英需要針對目標并結合具體情境條件,制定任務和分派任務并進行控制協調。政黨就是這樣形成的一種組織體系。同時政治精英組織合作也是一個博弈的過程,所以這個組織邏輯并不能保證所有政治精英都能成功地組織或改變政黨。但是政治精英必然要遵循這個組織邏輯,所以只要輸入多樣且變化的起始條件,運用這個組織邏輯,也許就有助于解釋政黨組織形態的多樣性和變化性。
[1]古洪能,貴州師范大學政治學系副教授,政治學博士。
[2]吳輝等:《西方政黨學說史》,時事出版社,2015,第91~92頁。
[3]Maurice Duverger,Political Parties:Their Organization and Activity in the Modern State,London:Methuen & Co.,Ltd.,1954,p.xv.
[4]Richard S.Katz & William Crotty(eds.),Handbook of Party Politics,London:Sage Publications,2006,p.6.
[5]Maurice Duverger,Political Parties:Their Organization and Activity in the Modern State,London:Methuen & Co.,Ltd.,1954,p.xv.
[6]〔英〕艾倫·韋爾:《政黨與政黨制度》,謝峰譯,北京大學出版社,2011,第80~95頁。
[7]〔英〕艾倫·韋爾:《政黨與政黨制度》,謝峰譯,北京大學出版社,2011,第53~58頁。
[8]Marjorie Randon Hershey,“Political Parties as Mechanisms of Social Choice,”in Richard S.Katz & William Crotty(eds.),Handbook of Party Politics,London:Sage Publications,2006.
[9]Richard S.Katz & William Crotty(eds.),Handbook of Party Politics,London:Sage Publications,2006,pp.76-77.
[10]〔法〕克羅戴特·拉法耶:《組織社會學》,安延譯,社會科學文獻出版社,2000,第1頁,第110頁。
[11]〔法〕米歇爾·克羅齊耶、埃哈爾·費埃德伯格:《行動者與系統:集體行動的政治學》,張月等譯,上海人民出版社,2007,“導論”。
[12]〔美〕曼瑟爾·奧爾森:《集體行動的邏輯》,陳郁等譯,上海三聯書店,1995,第2頁。
[13]在法蘭西學派看來,權力意味著不對等的相互關系,它不是某種權威結構的簡單體現和產物,而是行動者在某個特定的博弈結構中動用其控制的不確定性因素而導致的一種偶然結果,用來保證與其他博弈者之間的關系和交易。(《行動者與系統:集體行動的政治學》,第14頁)。這些可為行動者控制的不確定性因素主要有:專門技能或專業功能;與環境的關系;信息溝通;組織規則。(《行動者與系統:集體行動的政治學》,第65~66頁。)
[14]〔美〕曼瑟爾·奧爾森:《集體行動的邏輯》,陳郁等譯,上海三聯書店,1995,第41~42頁。
[15]比如,按照奧爾森的邏輯,兩口之家恐怕是最小的團體了,因此其內部合作肯定不成問題,但離婚、家庭糾紛等現象證明這是不符合事實的。
[16]比如,秦始皇發動軍隊、戍卒、罪犯各色人等修筑長城,這是集體行動毫無疑問,但顯然不能說參與者都有共同目標。參見林劍鳴《秦漢史》,上海人民出版社,2003,第72頁。
[17]迪韋爾熱認為政黨深受其起源的影響,所以研究政黨組織問題就不可能不先研究政黨的起源。(Maurice Duverger,Political Parties:Their Organization and Activity in the Modern State,London:Methuen & Co.Ltd.,1954,p.xxiii.)但是迪韋爾熱關于政黨起源的研究完全是歷史主義的,缺乏邏輯的分析,他沒有從政治精英出發并以之為線索去深入探究政黨的組織邏輯,所以他在政黨起源和政黨組織形態之間建立的關系只是表面的。此外,由于他不是以政治精英為出發點和線索的,所以即便按照歷史主義的研究方式,他對政黨起源的研究也還存在視野寬度不夠和時間長度不夠的問題,對政黨起源的解釋不夠充分。
[18]Larry Diamond and Richard Gunther(eds.),Political Parties and Democracy,Baltimore:The Johns Hopkins University Press,2001,p.8.
[19]楊公達:《政黨概論》,神州國光社,1933,第35頁,第37頁。
[20]Richard S.Katz & William Crotty(eds.),Handbook of Party Politics,London:Sage Publications,2006,p.6.
[21]劉金源:《論近代英國政黨政治的興起》,《史學月刊》2009年第11期。
[22]參見〔美〕小阿瑟·施萊辛格主編《美國民主黨史》,復旦大學國際政治系編譯,上海人民出版社,1977。
[23]吳國慶:《法國政黨和政黨制度》,社會科學文獻出版社,2008,第105~106、130~131頁。
[24]〔德〕羅伯特·米歇爾斯:《寡頭統治鐵律:現代民主制度中的政黨社會學》,任軍鋒等譯,天津人民出版社,2003,第9~10頁。
[25]有沒有例外?比如在實行世襲制的地方,繼承者可能無須與他人合作便可實現執政的目標。但是一方面,即使是實行世襲制也往往免不了繼承者之爭,所以繼承者不與他人合作就難以繼位執政;另一方面,即便繼承者在無爭斗的情況下順利繼位,也只是達到了執政的目標,而治國顯然是任何人都無法獨立完成的,還是需要與他人合作。所以總的來說,政治精英不與他人合作而實現執政治國目標的例子極為罕見甚至是不可能的。
[26]〔英〕埃德蒙·柏克:《美洲三書》,繆哲選譯,商務印書館,2003,第297頁。
[27]Maurice Duverger,Political Parties:Their Organization and Activity in the Modern State,London:Methuen & Co.Ltd.,1954,pp.xxiv-xxv.
[28]〔法〕托克維爾:《論美國的民主》(上卷),董果良譯,商務印書館,1988,第195頁。
[29]Larry Diamond and Richard Gunther(eds.),Political Parties and Democracy,Baltimore:The Johns Hopkins University Press,2001,p.28.
[30]Bogdan Szajkowski(ed.),Political Parties of the World(6th ed.),London:John Harper Publishing,2005,p.334.
[31]Neil Schlager and Jayne Weisblatt(eds.),World Encyclopedia of Political Systems and Parties(4th ed.),New York:Facts On File,Inc,2006,p.677.
[32]Richard S.Katz & William Crotty(eds.),Handbook of Party Politics,London:Sage Publications,2006,p.339.
[33]Richard S.Katz & William Crotty(eds.),Handbook of Party Politics,London:Sage Publications,2006,p.338.
[34]組織的制度化有助于降低交易成本,這是由經濟學家科斯(Ronald Coase)提出來的。他觀察到,如果說按照價格機制進行的市場交易是充分有效的話,那為什么還會出現企業這種組織形態呢?他的解釋是,制度化的企業可以節約市場交易成本。參見〔美〕羅納德·哈里·科斯《企業、市場與法律》,盛洪、陳郁譯校,上海三聯書店,1990,第7頁。
[35]李永全:《俄國政黨史:權力金字塔的形成》,中央編譯出版社,1999,第76~85頁。
[36]Larry Diamond and Richard Gunther(eds.),Political Parties and Democracy,Baltimore:The Johns Hopkins University Press,2001,p.337.
[37]中國社會科學院蘇聯東歐研究所本書編寫組:《蘇聯東歐國家政治體制及改革》,求實出版社,1987,第21~22頁。
[38]〔美〕斯蒂芬·E.弗蘭澤奇:《技術年代的政黨》,李秀梅譯,商務印書館,2010,第23頁。
[39]Richard S.Katz & William Crotty(eds.),Handbook of Party Politics,London:Sage Publications,2006,p.6.
[40]Giovanni Sartori,Parties and Party Systems:A Framework for Analysis,Colchester:ECPR Press,2005,p.40.
[41]中國社會科學院蘇聯東歐研究所本書編寫組:《蘇聯東歐國家政治體制及改革》,求實出版社,1987,第24~26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