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祁連行
- 徐黎麗 韓靜茹
- 2717字
- 2019-10-11 16:29:22
第一天 冰山上的“來客”
祁連山,中國北方眾多高聳入云的山脈之一,之所以沒有被忘卻,不僅因為它孕育的“山水林田湖草”資源適合人類的生存,更因為它具有連接北部蒙古高原與南部青藏高原、東部眾多平原與西部沙漠戈壁綠洲的通道功能。“兵家必爭之地”是對這條山脈及其相鄰區域的最好描述。今天,當祁連山區生態重建成為甘肅省各級政府及民眾的重大任務之時,坐落于甘肅省的蘭州大學積極響應,繼第一次青藏高原科學考察順利完成后,“第二次青藏高原科學考察祁連山段綜合考察”團隊經過緊鑼密鼓的準備,在祁連山研究院整裝待發。
圖1 蘭州大學黨委書記袁占亭教授出席科考授旗儀式并講話
圖2 科考隊隊長,蘭州大學祁連山研究院、資源環境學院院長勾曉華教授
圖3 科考隊副隊長,蘭州大學祁連山研究院、資源環境學院副院長李育教授
圖4 車隊與隊旗
2018年5月4日8:00左右,在這個青年人過節的早晨,蘭州大學黨委書記袁占亭教授將“第二次青藏高原科學考察祁連山段綜合考察”的旗幟授予祁連山研究院院長勾曉華教授之后,由蘭州大學6個學院8個一級學科的教師組成的綜合科考隊與中央電視臺、甘肅廣電總臺一起,正式踏上了祁連山科考之旅。
接近中午,科考隊來到了“東接永登縣民樂、通遠鄉,南鄰河橋鎮,北連青海省互助縣,西接青海省樂都區和甘肅省天祝縣”的兩省三縣交界地帶—連城鎮。鎮子雖然不大,卻有十二連城之稱。早在明洪武三年(1370年),連城就成為魯土司衙門所在地,歷經明、清、民國至今,留下魯土司衙門舊址,內含妙因寺、顯教寺、雷壇等古跡,被確定為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又于2007年被公布為中國歷史文化名鎮。但這個城鎮的神奇絕不僅僅因為它擁有眾多人文景觀,還因為它是國家級自然保護區。保護區有核心區、緩沖區、實驗區,有各類植物109科444屬1397種,有哺乳動物5目12科24種,有鳥類9目21科64種,還有國家重點保護的野生動物32種。這里也是蘭州大學資源環境學院的科研教學研究基地。當科考隊來到這里,看到滔滔不絕的大通河水環繞巍巍祁連山的情景時,才真正意識到:祁連山科學考察開始了。
圖5 大通河邊的祁連山東段山脈
圖6 已搬遷的連城鋁廠宿舍
圖7 青海省互助縣峽塘鎮邊的橋頭村
趁著午餐準備時間,我們來到大通河邊,仰望被清澈河水映襯的祁連山東段山峰,再回頭看看已經搬遷的連城鋁廠宿舍,初步感受到了甘肅省人民政府治理祁連山的力度之大。與路邊散步的連城鋁廠退休職工交談后得知,共有1萬多人生活在連城,其中連城鋁廠有1000多名職工。由于祁連山上的礦石已經被禁止開采,因此鋁廠所用原料由外地供應。雖然成本增加了一些,但政府給予一定補貼后仍然可以繼續生產。除鋁廠職工以外,還有從事各類服務業的居民。這里水源豐富,物價、房價較低,空氣質量并未因鋁廠生產而下降,交通也因位于甘肅、青海兩省交界處而四通八達,是個宜居之地。
圖8 峽塘鎮悠閑的土族居民
快速用完午餐后,在勾曉華院長“列隊完畢,向祁連進發”的號令下,車隊按順序第一次穿越祁連山東段山區。一路上“小橋、流水、人家”的景色,呈現給科考隊員一幅人與自然和諧相處的畫卷。
科考車隊沿著流入黃河的湟水支流大通河經過甘肅省永登縣和天祝藏族自治縣后,進入青海省互助土族自治縣。互助土族自治縣轄8個鎮、9個鄉、2個民族鄉,總人口為37萬人(2011年),是全國唯一的土族自治縣,土族人口約占全縣總人口的17%,還有藏族、回族、蒙古族、撒拉族等,漢族人口最多。土族人在漫長的歷史進程中形成了如五彩袖(土族婦女的袖子用紅、黃、黑、綠、白等不同顏色拼成,恰似彩虹)、土族婚禮、輪子秋(類似秋千)、安昭舞等具有鮮明民族特色的文化,并被列入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進入南門峽鎮后,我們看到只有一條街道的峽塘鎮的居民在午休時間非常悠閑地打牌,便與他們攀談起來。經過了解得知,全鎮總面積為265.29平方公里,有1個居委會、14個村委會、52個自然村。漢族人口最多,藏族、土族、蒙古族、回族等少數民族人口占全鎮總人口的30.8%。峽塘鎮的主要景點有卻藏寺和南門峽水庫。
圖9 青海互助縣境內的大通河南門峽水庫區域景色
圖10 進入祁連雪山
經過南門峽鎮不久,科考車隊便進入大通河南門峽水庫區域,這里的山逐漸增高,山的背陽坡面分布著青海云杉,河谷地帶則分布著落葉林。河水清澈,但因深而不能見底。
圖11 寧纏河冰川自然景觀
漸漸地,綠水環繞青山的景色被上升的雪山所代替,空氣也由清涼變得寒冷起來。因為海拔不斷升高,感覺季節又從春末變回嚴冬。經過1個多小時的車程后,我們在1號車的帶領下,停在了寧纏河冰川的前面。
蘭州大學資源環境學院的耿豪鵬副教授是科考第一天的主持。他在總結中國科學院姚檀棟院士關于地貌過程野外觀測站數據和蘭州大學潘保田教授關于氣象觀測網絡數據的基礎上講述道,祁連山共有現代冰川1973 平方公里,冰儲量達954億立方米,寧纏河冰川共有6條,其中寧纏河1號冰川花桿觀測結果表明冰川變化明顯。另據冰川編目與冰川遙感結果對比,發現1972年至今包括寧纏河冰川在內的冷龍嶺地區冰川面積退縮約30%。冰川厚度平均減薄18米,雪線升高約200米,目前雪線至4700米左右,寧纏河1號冰川的積累區已經消失,預示著該冰川面臨較為強烈的退縮。
圖12 寧纏河冰川科考圖
從他的講述中我們得知,寧纏河冰川作為石羊河最大支流西營河的源頭之一,在1萬年的時間內從溝底上升到現在的位置。如今的山坡已經變成藏族牧民的夏季牧場,也有一兩戶回族居民與藏族居民一樣以放牧為生,河谷地帶則分散地居住著漢族居民,除此之外還有采礦人。祁連山生態重建工作加大力度后,礦區已經停止開采,采礦人便陸續遷出。這是本次科考隊員第一次近距離觀察祁連山環境惡化的場景,也對不同民眾在不同海拔區域為適應自然環境而采取不同生計方式的觀點有所印證。
圖13 耿豪鵬副教授講解冰川知識以及蘭州大學寧纏河冰川學術成果
其他的學者、學子在耿豪鵬副教授錄制節目時便立刻投入各自的取樣研究當中。如蘭州大學生命科學學院的教授以及博士、碩士研究生就地挖土取樣,植物學科學者也在草地上分辨不同物種,人文學科的學者們自然就成為學習和拍攝的主力。
圖14 學者、學子們在寒冷的冰川中取土樣、觀察地表植物分布
天色漸暗,科考隊員不得不離開寧纏河冰川,沿冰川所在的西營河向西北方向穿越祁連山后前往武威。由于道路為沙石路,且多處受雪水和降雨影響而形成積水,因此車行緩慢且顛簸,但也給科考隊員提供了觀察河谷地帶地形與植被的機會。不久夜色來襲,學者、學子們在無法觀察河谷地帶自然環境的情況下啟動了步話機學術討論模式。不同學科的學者針對冰川提出了不同的問題,被提問的學者則應答討論,文理交流,理工討論,直到進入武威。蘭州大學在寧纏河冰川區域多年來的研究表明,寧纏河冰川在枯水季節為石羊河補充了必要的冰雪融水,但冰雪融水本身就是冰川后退的結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