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人民幣國際化與中國金融安全
- 劉東民 李雪蓮 宋爽 李遠芳
- 2138字
- 2019-10-11 16:16:46
第一章 金融安全:概念、視角、預設與分析框架
國外學術界對于金融安全的提法并不多見,涉及金融安全的問題多數以金融穩定(Financial Stability)、金融韌性(Financial Resilience)等概念來表示。國內學者近年來對金融安全做了大量研究,紛紛提出了各自對于金融安全的理解。有關的文獻綜述已經有很多,這里不再贅述。本書重點借鑒三份報告的觀點。
首先,本書直接采用“國際政治與金融安全”課題組在《國際政治與金融安全報告》[1]所給出的概念界定。該報告依據《中華人民共和國國家安全法》和中央政治局第四十次集體學習中習近平的講話,提出“安全”是指個人、機構或國家等主體的利益相對處于沒有危險和不受威脅的狀態,以及他們保障持續安全狀態的能力。在界定了“安全”概念之后,該報告進一步論述了“金融安全”的內涵,即金融安全是金融環境、金融市場和金融機構相對處于沒有危險和不受威脅的狀態,以及它們保障持續金融安全狀態的能力。金融安全是國家安全的重要組成部分,是經濟平穩健康發展的重要基礎。從上述概念界定中可以看出,“不受威脅”對于“安全”和“金融安全”兩個概念來說都是一個關鍵詞。本書對于金融安全分析框架的建立就從這一點著手。
其次,西南財經大學金融安全課題組對于“金融安全”的分析視角也對本書研究提供了啟發。該課題組在《中國金融安全報告2015》當中提出,“金融安全評估包括經濟和政治兩個視角……經濟視角重點評估金融穩健性……政治視角重點評估金融自主權,分析在金融開放的過程中如何維護自身的主權,把握開放的進程,進而在全球政治經濟新秩序重構中分享最大化利益。”[2]重視政治視角的金融安全,是本書的特色與亮點。本書沿用這一思路,同時考察政治和經濟兩個領域中人民幣國際化對中國金融安全的影響,重視政治安全的理念,在后文的研究中深入分析論述了“金融制裁”“假幣、洗錢與恐怖主義”“數字貨幣與全球跨境支付”等與國家政治安全高度相關的議題。
最后,本書借鑒了《總體國家安全觀干部讀本》[3]的觀點,強調要兼顧發展和安全,兼顧維護國內發展安全和開展國際合作競爭博弈。對于中國這樣一個大國經濟體,“開放是國家繁榮發展的必由之路”,不能為了獲得絕對安全而阻礙發展,也不能為了獲得絕對安全放棄開放。安全是相對的,絕對安全并不存在,保障中國金融安全的核心是掌握金融自主權和不發生系統性風險,局部風險是可以存在的,也是必然會發生的。有了這樣的底線思維,把握了保障金融安全的度,才能夠不斷促進金融創新,構建創新型國家,從而有力地支持中國經濟和社會的持續發展。因此,逐步實現我國市場經濟體系的充分對內、對外開放,是本書研究的一個基本預設,所有的研究都是建立在這一基本預設基礎之上的。本書分析、論證和判斷在中國經濟體系不斷開放過程中,人民幣國際化對中國金融安全的影響,不再對預設本身開展深入的論證分析。
在明確了金融安全的概念界定、分析視角和基本預設之后,本書對金融安全提出一個新的分析框架:消極金融安全和積極金融安全。如前文所述,“不受威脅”是“安全”和“金融安全”的核心內涵。如何做到不受威脅?本書提出,可以通過兩種方式實現“不受威脅”,即防御威脅和消除(或者制衡)威脅。通過增強防御威脅的能力而實現的金融安全是消極金融安全;通過消除或者制衡威脅而實現的金融安全是積極金融安全。在消極金融安全模式下,威脅是會發生的,經濟體通過增強自身的損失吸收能力和抗打擊能力來提高金融韌性,從而有效地抵御威脅。在積極金融安全模式下,威脅要么被消除,要么被有效制衡,從而不會實際發生。舉例而言,巴塞爾協議Ⅲ要求銀行提高資本充足率,這增強了消極金融安全。中國通過人民幣國際化并利用人民幣跨境支付系統建設實現大宗商品人民幣結算,消除了美國利用SWIFT和CHIPS系統對中國實施金融制裁的威脅,這提升了積極金融安全;或者,中國通過人民幣國際化導致全球對美元債券的需求下降,形成了對美國的有效金融制衡,這也會帶來積極金融安全的增強。
美國蘭德公司1994年在給美國國防部提交的報告《國家安全的經濟維度》[4]中提出,美國經濟安全應涵蓋兩個維度。第一個維度與應對不確定性有關,是指美國有能力保護自身經濟利益免受某些事件的損害。這些事件既可能來自國內,也可能來自國外;既可能是人為活動,也可能是自然力量。在這個維度上,國家維護經濟安全的目標是降低不確定性對整體經濟福利的傷害,以及降低不確定性傷害超過所能承受底線的可能性。第二個維度是指美國有能力在制定國際規則方面于世界上扮演主要角色,從而塑造對自身經濟有利的國際政治、經濟和軍事環境。蘭德公司所提出的兩個維度與本書所提出的消極金融安全和積極金融安全有某些相通之處。第一個維度類似于本書提出的消極金融安全,在這個維度上,維護國家經濟安全是為了應對不確定性事件的發生,就像消極金融安全是對威脅的抵御而不是消除威脅。第二個維度類似于本書提出的積極金融安全,在于主動改變和塑造外部環境以利于自身的經濟安全。
[1] “國際政治與金融安全”課題組:《國際政治與金融安全報告》,2018年1月。
[2] 金融安全協同創新中心、西南財經大學中國金融研究中心編《中國金融安全報告2015》,中國金融出版社,2015。
[3] 《總體國家安全觀干部讀本》編委會:《總體國家安全觀干部讀本》,人民出版社,2016。
[4] Neu,C.R. and Wolf,C.,The Economic Dimensions of National Security(Rand Corporation,199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