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新型農業經營主體農業技術采用行為研究
- 朱萌 沈祥成
- 1290字
- 2019-10-11 16:34:42
第一章 緒論
一 研究背景
糧食安全始終是一個具有全局性的重大戰略問題,它既與我國的國民經濟發展密切相關,又與我國的社會穩定和諧緊密相連。我國的糧食消費需求在人民生活水平逐步改善及人口數量逐漸增加的情況下出現了一種剛性增長的狀態,但是糧食生產受到一系列問題的嚴重束縛,這些問題包括氣候的變化、耕地的減少等,我國糧食的供給和需求將在很長的一段時間內呈現“緊平衡”的狀況,保障糧食安全成為我國一個十分艱巨的任務(周波,2011)。保障糧食安全,提升糧食生產能力,必須依靠農業科技創新。2015年中央“一號文件”中提到要特別重視和關注農田水利“最后一公里”、農業基礎設施投入等,這有利于使我國糧食綜合生產能力得到一定程度的提高。為了提高糧食綜合生產能力,尤為重要的是堅信“科學技術是第一生產力”,在關鍵領域,推動農業科技創新,實現重大的突破。然而,農業科技創新在促進我國糧食綜合生產能力提高時遇到的主要問題是農業科技成果轉化比較難且其轉化率不是很高。據統計,在21世紀初,發達國家農業科技成果的轉化率在70%~80%的水平,我國的農業科技成果轉化率雖然在同時期增加了10%,但是大概只有41%,比發達國家的農業科技成果轉化率低很多(王佳寧等,2015)。在農業生產中,農戶處于主體地位,而且是需求和采用農業技術的主要對象。農戶接受十分先進的農業科技成果,并對其進行消化,最后在農業生產活動中應用農業科技成果,它們的作用才會得以發揮。鑒于此,我們在深入探究農業技術的運用以及推廣的時候,一開始把農戶如種稻大戶這一種新型農業經營主體作為要進行深入研究的對象,然后對他們采用農業技術的行為進行重點分析,這有利于農業技術的廣泛運用和廣泛推廣,保證糧食產量不斷增加,提高生態環境質量,保障我國糧食安全。
通過梳理現有相關研究成果,筆者發現,國內外學者從“采用”觀點出發,對農戶特別是種稻大戶這一新型農業經營主體農業技術采用行為研究還遠遠不夠,這不利于誘導種稻大戶采用農業技術、促進農業科技創新成果向現實生產力轉化、實現農業現代化以及保障國家糧食安全。鑒于此,筆者在大量整理國內外農戶農業技術采用行為相關研究成果的基礎上,首先對種稻大戶農業技術采用行為研究的相關概念進行界定,對其采用技術行為的理論基礎進行系統梳理,對農戶農業技術采用行為的決策動機、特征、改變策略及農戶農業技術采用行為與需求的關系進行詳細介紹。其次,基于江蘇省南部395戶種稻大戶的調查數據,實證研究種稻大戶多種農業技術,即新品種技術、病蟲草害防治技術、測土配方施肥技術及機械化技術需求的影響因素。接著,本書實證研究糧食補貼政策對種稻大戶增產型技術采用行為的影響及種稻大戶資源稟賦對其采用環境友好型技術的影響。再次,基于湖北省傳統散戶和江蘇省種稻大戶的微觀調研數據,本書對前者和后者采用保護性耕作技術行為的影響因素及其異同進行實證研究,并在此基礎上分別對他們該種技術采用行為各影響因素之間的層次性與關聯性進行分析。最后,基于本書的研究結論,提出相關對策建議,以便提高農業技術采用率,促進農業技術的廣泛應用和推廣,轉變傳統農業生產方式,提升糧食生產能力,實現農業可持續發展,保障我國糧食安全。
- Agricultural Supply Chain in Ghana: Risks, Mitigation Strategies and Performance=加納農業供應鏈:風險,規避策略及其對績效的影響(英文版)
- 旅游企業業務流程再造
- 中國都市化進程報告2014
- 低碳經濟下中國天然氣產業發展戰略
- 落地生根:讓智能制造回歸價值
- 房地產基礎知識:房地產入門培訓一本通
- 食品工業發展報告(2019年度)
- 2018—2019年中國智能制造發展藍皮書
- “三位一體”農協機制研究:基于新農村建設組織路徑的農合體系創新
- 文化地產戰略
- 文化旅游融合創新典型案例研究
- 農地生產效率研究:以黃淮海地區為例
- 2015年全國一級建造師執業資格考試歷年真題精解+專家預測密卷:建設工程項目管理
- 中國資源型城市可持續發展研究
- 中國企業海外耕地投資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