官术网_书友最值得收藏!

二 理論基礎

(一)新型農業經營主體理論

新型農業經營主體理論包括新型農業經營主體的類型、發展現狀、特征,其成長中面臨的問題、對農業現代化產生的作用、功能定位,培育的條件、建議等十分豐富的內容。

新型農業經營主體一般劃分為四種類型,第一種類型是專業大戶,第二種類型是家庭農場,第三種類型是農民專業合作社,第四種類型是農業產業化龍頭企業(孫中華,2012)。這四類新型農業經營主體的發展現狀如下。專業大戶的發展現狀是:專業大戶的數量大量增加,根據我國農業部所進行的準確的數據統計,我國2012年年底經營面積比6.67公頃還要大的專業種養大戶的數量達270萬戶(中國農村科技編輯部,2013)。由于具有一定的規模經營優勢,專業大戶具有比較高的收入水平。他們的發展速度十分快,在畜禽產品供給方面,其貢獻十分巨大。家庭農場的發展現狀是:根據我國農業部的統計,2012年年底,我國的家庭農場一共有87.7萬個,家庭農場的總經營耕地面積是1173公頃。與一般農戶相比,家庭農場具有較強的市場化意識和商品化意識,其以比較高的價格出售農產品(農業部新聞辦公室,2013)。最近一些年來,家庭農場在我國發展得比較快,然而較大的差異在東部、中西部及東北地區并沒有得到一定的消除,也就是,與中西部和東北地區相比,家庭農場在東部發展得較早,同時具有較多的數量;與東部地區相比,家庭農場在中西部地區以及東北地區發展得不是很快(孟麗等,2015)。農民專業合作社的數量出現了大量的增加,它們成了一種有效的載體,這種載體發揮了四種作用,一是組織農戶生產農產品,二是進行農產品加工,三是對接龍頭企業,四是從事市場營銷(張照新和趙海,2013)。截止到2012年年底,我國農民專業合作社的數量是63.4萬家,實有成員的數量是4436萬人,每個合作社的成員大約是70個(農業部,2002,2011,2012)。第四類新型農業經營主體農業產業化龍頭企業的發展現狀為:實力逐漸變得強大。其數量大量增加,截止到2012年年底,我國的農業產業化龍頭企業的數量大約是12萬家(農業部,2002,2011,2012)。21世紀以來,我國農業產業化龍頭企業發展的速度比較快,形成了一種新的發展格局,這種新的發展格局的基礎是9萬多家中小龍頭企業,核心是1253家國家重點龍頭企業,骨干是9000多家省級龍頭企業。農產品市場供應量的1/3是農業產業化龍頭企業提供的農產品和加工制品的數量,主要城市“菜籃子”產品供給量的2/3以上是其提供的農產品和加工制品的數量(農業部新聞辦公室,2011)。

新型農業經營主體的特征包括多個方面,即其呈現男性化、年輕化、知識化、組織化、社會化趨勢,實行的是規模化和集約化經營,經營水平比較高,從事的是專業化生產,并以市場化為導向,商品化率高,重視品牌建設,盈利能力較強,資金來源多元化,追求利益最大化等。代表性學者的具體觀點如下所述。新型農業經營主體的基本特征主要包括重視品牌建設,產品認證比例較高;市場導向明顯,銷售渠道各有千秋;盈利能力較強,資金來源多元化;經營規模較大,呈現輻射帶動效應(黃祖輝和俞寧,2010)。從實踐方面來看,新型農業經營主體的基本特征主要包括以下四個方面,即基礎是規模化、導向是市場化、標志是集約化、手段是專業化。孔祥智(2014)提出新型農業經營主體呈現男性化、年輕化、專業化、知識化和規模化的特征。新型農業經營主體的特征主要包括規模適度、經營集約化、生產專業化和具有比較高的市場化程度(劉倩倩,2014)。土地產出率、勞動生產率、商品化率高、實行規模化經營、融入現代生產要素是新型農業經營主體的主要特征(翁貞林和阮華,2015)。種稻大戶這一新型農業經營主體的基本特征可以用“五化”進行概括,即男性化、年輕化、規模化、知識化、專業化(朱萌等,2015a)。

新型農業經營主體在成長中面臨的問題比較多,不僅有來自農業體制、機制不順的問題,而且有來自地方政府和相關部門形成的障礙因素,歸納總結起來,一是國家扶持新型農業經營主體發展的相關款項沒有很好地得到落實,二是針對新型農業經營主體的亂收費現象依然存在,三是國家相關耕種補貼款存在錯配,四是在市場競爭中新型農業經營主體處于一種弱勢地位,五是農業保險體系不完善,對新型農業經營主體的發展壯大不利(汪發元,2015)。

新型農業經營主體是我國農業現代化的主導力量,其主要在三個方面對農業現代化產生作用。一方面是新型農業經營主體進行企業化運作,追求的核心目標是利潤,能夠實現農業的“三化”,即市場化、品牌化、綠色化。另一方面,新型農業經營主體的出現使農業變得有利可圖,越來越多的外出務工青年被吸引回鄉進行創業,他們組建農民專業合作社或者是家庭農場,使得農業“老齡化”進程得到了一定程度的延緩。此外,在農業生產經營過程中,先進的科技要素必然被實現了規模化經營的新型農業經營主體引進,使得“三率”即土地生產率、資金生產率、勞動生產率和集約化水平都得到提高(孔祥智,2014)。

新型農業經營主體的功能定位可以界定為其所確定的核心業務和業務邊界,這些核心業務和業務邊界是根據農村經濟發展水平、自身資源稟賦和相關制度環境所確定的。專業大戶的功能定位是:使我國農產品的供給得到穩定和增加;積極參與土地流轉;為傳統農戶提供一定的技術指導和信息指導;以農村致富能手做好對傳統農戶的示范。家庭農場的功能定位是:提高我國農產品的質量系數及安全系數;豐富我國農產品的供給;完善農業基礎設施;使當地尚未就業的勞動力得到一定程度的解決;在農村經濟領域中既實現現代工商企業管理模式的創新又實現現代工商企業管理模式的移植;使農業公共產品的供給得以增加。農民專業合作社的功能定位是:解決小生產與大市場的矛盾;打造區域特色農業;使農村優秀文化得到傳承和發揚;改造農村集體經濟;推動農民專業合作社社員的生產互助和優勢互補。農業產業化龍頭企業的功能定位是:使農業產業鏈得到延長,使農業比較收益得到提高;推動我國的農產品參加國際競爭;實現農產品保值增值;對我國農業發展提供管理示范、金融支持;使農業經營主體建立利益聯盟;發明先進的農業技術并進行創新和推廣(江維國,2014)。

新型農業經營主體培育的條件包括內在條件和外在條件。內在條件包括以下幾點:經濟利益是其根本;中堅力量是專業大戶或精英農戶、種養能人;重塑農民主體地位要以村社集體經濟組織為依托;把農業產業作為支撐是培育其內在的關鍵;其能夠健康發展的內部保證是完善的治理結構。外部條件包括以下幾個方面:通過引進技術、培育人才為新型農業經營主體的培育不斷注入新的活力;將發展規劃、政策扶持作為基礎,建立“四位一體”的培育政策支持體系,四位一體是指保險、信貸、稅收和金融;以法律的完善、制度的供給作為保證,塑造比較好的法律環境及制度環境;有效地結合市場機制和政府功能,協同推進培育新型農業經營主體(王國敏和翟坤周,2014)。

關于培育新型農業經營主體的建議,代表性學者的觀點如下。第一點是,土地流轉服務和土地流轉管理的進一步加強,利益分配機制的逐步完善,農民土地權益的逐漸明確,農業生產性建設用地問題的解決等使農村土地承包政策得到完善,也使土地流轉服務得到加強。第二點是,使支持政策得到進一步的完善,對其扶持力度逐漸加大。例如,一方面,可以增強對其直接補貼力度;另一方面,可以對其開展的社會化服務進行大力支持等。第三點是,通過就業優先戰略及更加積極的就業政策的實施、農村產權制度改革的深化、戶籍制度改革的深化及相關制度建設的協調推進等措施加快統籌城鄉發展步伐,使農業轉移人口市民化得到有序的推進。第四點是,通過農村中小金融體系的加快發展,支持規模經營主體參加農業保險,農村信貸擔保方式的創新使農村金融改革得以深化,使政策性農業保險得到加快發展(張照新和趙海,2013)。汪發元(2014)提出,首先,通過改革創新扶持政策、完善土地流轉政策、發展創業融資政策等促進新型農業經營主體成長;其次,通過制定農業土地流轉的規定以及實行農產品質量安全的監管等舉措推動其不斷壯大;最后,通過建立自下而上的行業協會、實現市場信息的通暢共享和個體權益的行業維護等增進新型農業經營主體權利。

(二)農戶行為理論

農戶具有多種多樣的行為,如生產、消費、投資、經營、決策等,這些多種多樣的行為從根本上來看都可以看成是經濟行為,我們可以從經濟學的角度進行分析。通過查閱相關研究資料發現,主要有三大流派研究農戶行為理論。第一個學派是理性小農學派,代表人物是舒爾茨;第二個學派是歷史學派,代表人物是黃宗智;第三個學派是生存小農學派,代表人物是恰亞諾夫。

①理性小農學派。美國農業經濟學家舒爾茨是理性小農學派的代表人物,其代表著作是《改造傳統農業》,在該著作中他提出,導致農業生產率比較低、產出也比較低這一狀況的原因是傳統農業思想的禁錮、定式化生產的基本特征及技術創新缺乏。然而貧窮并不代表資源配置的效率低下,在傳統農業中,農民是精明能干的,他們具有經濟理性,總是考慮如何能夠通過較少的付出換來最后的最大化產出。假如存在比較有效的鼓勵和投資機會,他們會努力地將黃沙變成黃金。傳統的農業是有效的,即使傳統農業貧窮。舒爾茨認為我們并不能夠把經濟增長的源泉確定為傳統農業,其中的原因是,人們投資的積極性不能被很低的投資收益率所刺激。與農場規模問題相比,要素均衡問題在改造傳統農業的過程中更加關鍵。更好地改造傳統農業的方法包括所有權與經營權合一的家庭農場、居住所有制形式。為了讓農民能夠學會使用新的生產要素,必須向他們進行教育、在職培訓等投資,強化他們的技能和知識積累。

②歷史學派。加利福尼亞大學洛杉磯分校的黃宗智教授是歷史學派的代表人物。他認為農村經濟發展要先后經歷三個階段,第一個階段是密集化歷史階段,第二個階段是過密化歷史階段,第三個階段是發展階段,在這三個階段中,我國的農村家庭生產正處于第二個階段。十分著名的“拐杖邏輯”由黃宗智教授在《華北的小農經濟與社會變遷》中提出,在《長江三角洲小農家庭與鄉村發展》中“拐杖邏輯”不僅得到了完善,而且形成了系統性的小農命題。小農命題認為,小農家庭收入包括兩個部分,第一個部分是農業家庭收入,第二個部分是非農收入,其中,非農收入主要包括手工收入、雇工收入等,第一個部分的拐杖是第二個部分,依靠這支比較特殊的拐杖的支撐,我國過密化生產的小農才能夠生活。過密化的后果是,多余勞動力的勞動機會成本幾乎等于零,只能繼續依附于小農經濟,即無法成為一個獨立的新群體。歷史學派指出,必須把追求最大化效用的消費者行為理論與追求最大化利潤的企業行為理論相結合,分析小農行為。

③生存小農學派。蘇聯農業經濟學家恰亞諾夫是生存小農學派的代表人物,《農民經濟組織》是其代表作。恰亞諾夫對農民家庭經濟活動的運行機理進行了研究,主要基于兩大理論基礎即“家庭生命周期論”和“勞動-消費均衡論”,運用靜態分析方法,從微觀層面進行研究。恰亞諾夫發現,小農家庭農場的運行機制還有運行規律與資本主義農場的運行機制和運行規律是完全不一樣的。前者運行機制的決定因素主要有兩個,第一個是家庭的消費,第二個是勞動的供給。農戶家庭的經濟活動量由兩個因素即勞動投入、消費滿足來決定。在辛苦程度與消費滿足感相均衡的時候,家庭的經濟活動量就會確定。此外,家庭經濟活動量會隨著人口構成中勞動者與消費者比例發生周期性變化及家庭人口規模而變化。獲取最大的利益不是小農所追求的,小農所追求的是滿足家庭消費。小農經濟并不是理性的,而是非理性的,此外,小農經濟的效率是比較低的。

(三)農業技術擴散理論

不僅技術踏車理論屬于農業技術擴散理論,創新擴散理論也屬于農業技術擴散理論,此外,新產品增長模型也屬于農業技術擴散理論。

①技術踏車理論。這一理論的主要內容是早期采用者最先嘗試農業先進技術,他們在獲取超額利潤時也使農業先進技術得到擴散。在早期采用者的帶動下,大批技術跟隨者開始接受農業技術并在生產經營活動中采用農業技術,于是對農業技術進行采用的跟隨者變得非常多,這導致農產品供給曲線出現逐漸朝右邊移動的情況,但是這時候消費需求曲線是不會發生變化的,因此,農產品的價格現在會出現降低的情況,最終沒有了超額利潤。如果農產品的價格既不高于平均水平,也不低于平均水平,而是與平均水平相等,農業技術即便被落后者采用,豐厚的利潤最后也不屬于他們。在這個時候,早期采用農業技術的人慢慢地不采用以前的農業技術了,而轉向尋找最終能夠給自己帶來非常多利潤的其他農業技術,上述過程重復循環,于是“踏車效應”形成了。

②創新擴散理論。在Rogers的這一理論中,農戶進行農業技術采用的過程一般分成五個階段,第一個階段是認識,第二個階段是興趣,第三個階段是評價,第四個階段是試用,第五個階段是采用或放棄。處于第一個階段時,農戶關注和重視的農業技術是什么?自己可以通過哪種或者是哪些方法對其進行操作?運用農業技術后自己的生活中會出現什么樣的好處?自己的生產中會出現怎樣的好處?處于第二個階段時,農戶可以大致判斷出自己在生活中遇到的困難,并可以借助某項農業技術進行解決,自己在生產中面對的問題也可以依靠某項農業技術進行處理,因而對某項農業技術有興趣,并對該項農業技術的相關信息進行積極主動地收集。在評價階段,農戶將依據自身的實況,評價某項農業技術,并對某項農業技術做出采用決策或拒絕決策。在試用階段,農戶會在自己的田間對某項農業技術進行小規模的試用,而且認真仔細地觀察自己的試用結果,假如認為其具有一定的可靠性,他們才會在農業生產活動中對該項農業技術進行引進。

③新產品增長模型。這一模型由Bass于1969年所建立,其假設條件有:隨著時間的推移,市場潛力是保持不變的;隨著時間的推移,產品的性能也是保持不變的;某種創新的擴散獨立于其他創新;擴散包括采用和不采用這兩個階段過程;市場營銷策略不對某種創新的擴散產生影響;供給約束不存在;采用者沒有差別;社會系統的地域界限不隨擴散發生變化。最初該模型被用來預測耐用消費品的銷售情況。該模型的應用十分成功,后來多個領域如農業、教育業、制藥業、零售服務業等也應用這個模型。將新產品增長模型應用在農業技術領域,對農業先進技術進行采用的農戶被劃分為兩大類,第一類是革新者,第二類是模仿者。對于農業先進技術,革新者往往會率先獨立地采用,模仿者并不是一開始就采用,而是先向革新者學習,然后才開始采用。在農業技術擴散時,第一類技術采用者和第二類技術采用者將會隨時間呈“S”形波動。后來,Feder和O’Mara(1981)對技術擴散的“S”形路徑進行了推倒驗證。在新產品增長模型的擴展研究中,Karshenas和Stoneman(1993)把技術擴散劃分為四種類型,即流行、排序、秩序、存量模型。

(四)農業技術推廣理論

農業技術推廣理論主要包括三種理論即框架理論、農業踏板原理、溝通理論。

①框架理論。農業推廣框架理論是阿布列奇特提出來的,他是德國著名的農業推廣專家。框架理論中提出,一個有組織的框架具有農業推廣服務及目標團體系統。其中,農業推廣服務系統是指農業技術推廣人員、農業技術推廣機構、農業技術推廣人員和推廣機構所處的外部宏觀環境;目標團體系統是指農民、農民所處的外部宏觀環境。農業推廣服務系統的作用是誘導農戶改變行為;目標團體系統的作用是對推廣策略及方法是否有效進行衡量。農業推廣服務系統與目標團體系統相互作用、滲透,它們相互作用、滲透的方式是溝通。外部宏觀環境對上述兩種系統的相互作用、相互滲透、產出、工作績效會產生影響,產生的影響主要分為兩大類,第一類是直接影響,第二類是間接影響。經濟、政治、社會文化、法律、農村社會區域環境等都屬于這一環境的范疇。

②農業踏板原理。農業踏板原理認為,農產品存在“兩低”,即價格低、需求彈性低。農業生產經營者為了獲得最大化的利潤,會對農業技術不斷地采用。農戶采用農業技術的過程主要包括五個階段,前兩個階段分別是認識、感興趣階段,第三個階段是評價階段,第四個階段是實驗階段,第五個階段是采用階段。農戶采用農業技術及其在農戶中間得到擴散會帶來兩個方面的好處,一方面是農業技術被大規模普及并被推動進步,另一方面是促進農業經濟發展(李俊利,2011)。

③溝通理論。早期的“技術傳輸”在20世紀70年代發展到雙向溝通階段。“雙向溝通”理論提出,推廣過程中的基本要素包括雙向溝通。在推廣過程中,推廣方法,也就是溝通方式顯得十分重要。原因是,一些主觀因素和客觀因素會對農戶產生影響,導致其對信息有不同的感受及理解。所以,在推廣過程中,為了獲得比較好的推廣效果,推廣人員及機構可以依據不同推廣對象的實況,采用不同的推廣方法。將推廣內容——信息與推廣方法——溝通這兩者相乘,便可以得到推廣效果(管紅良,2005)。“雙向溝通”理論還提出,溝通既要求技術擴散者傳遞信息給接受者,又要求技術接受者將其獲得的信息反饋給技術擴散者。也就是說,溝通并不是一個單向的過程,而是一個雙向的互動過程,這個雙向的互動過程會受到文化背景這一因素的影響。所以,溝通的循環過程由多個要素即技術擴散者、技術接受者、信息、反饋、渠道、文化背景等構成。

主站蜘蛛池模板: 杭锦旗| 威宁| 柳林县| 亳州市| 凤山市| 德保县| 怀远县| 花莲市| 鄱阳县| 邻水| 南皮县| 沅陵县| 淮安市| 东安县| 江川县| 夏邑县| 略阳县| 浑源县| 阿城市| 盐亭县| 金塔县| 金秀| 镶黄旗| 临城县| 赞皇县| 神池县| 巩义市| 咸丰县| 拉孜县| 阳春市| 宣威市| 田阳县| 延津县| 泽州县| 邵阳市| 清水河县| 长丰县| 肇源县| 台湾省| 广西| 西安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