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新型農業經營主體農業技術采用行為研究
- 朱萌 沈祥成
- 4523字
- 2019-10-11 16:34:42
四 研究內容、框架與方法
(一)研究內容及技術路線
本書分七章詳細深入地研究了種稻大戶這一新型農業經營主體的農業技術采用行為,以下是具體的章節安排。
第一章是本書的緒論。在緒論部分,首先介紹了研究的背景,在介紹了本書的研究背景之后詳細闡述了研究目的和意義,接下來在文獻綜述的基礎上,探討了本書的主要研究內容及技術路線,并交代了本書的研究框架及在進行研究時所運用的主要研究方法,在這一章的最后還對本書創新點進行了介紹。
第二章是相關概念界定與理論基礎部分。本章首先對本書所涉及的新型農業經營主體、種稻大戶、傳統散戶、農業技術、農業技術采用行為這五大核心和關鍵概念進行了詳細的闡述,有利于確保本書研究對象的清楚明確,接著回顧、梳理了本書研究的四大理論基礎:第一大理論基礎是新型農業經營主體理論,第二大理論基礎是農戶行為理論,第三大理論基礎是農業技術擴散理論,第四大理論基礎是農業技術推廣理論。這為研究種稻大戶這一新型農業經營主體農業技術采用行為提供了比較充實的理論支撐。
第三章是農戶農業技術采用的決策動機、特征及與需求的關系。本章在大量學習和梳理學者們研究成果的基礎上,對農戶采用農業技術的決策動機、農戶農業技術采用的一般特征、現階段農戶農業技術采用的特點、農戶農業技術采用行為改變的策略及農戶農業技術采用行為與需求的關系進行了探究和闡述。
第四章是種稻大戶這一新型農業經營主體農業技術需求影響因素實證分析。這一章是本書的重點內容之一。在此章中,以新品種技術、病蟲草害防治技術、測土配方施肥技術及機械化技術為例,運用江蘇省南部395戶種稻大戶的調研數據,實證研究影響以上四種農業技術需求的主要因素。
第五章是種稻大戶農業技術采用行為影響因素的實證探討。這一章是對種稻大戶這一微觀主體農業技術采用行為的進一步研究,也是本書的重點內容之一。本章的研究還是運用江蘇省南部395戶種稻大戶的調研數據,在對家庭特征因素、農業生產特征因素、糧食作物種植情況進行控制的前提下,研究糧食補貼政策這一個因素對種稻大戶采用增產型技術的影響。接著,將種稻大戶資源稟賦劃分為人力資本資源、社會經濟資源、自然資源、勞動力資源、信息資源五種,實證研究資源稟賦對其環境友好型技術采用行為的影響機理。
第六章是種稻大戶和傳統散戶農業技術采用行為影響因素對比研究。這一章依然是本書的研究重點所在。該章不僅利用湖北省四市,即荊門市、荊州市、枝江市、仙桃市320戶傳統散戶的調研數據,還運用江蘇省兩市,即蘇州市和無錫市395戶種稻大戶的調查數據,對這兩種不同類型稻農采用保護性耕作技術的主要影響因素進行對比研究,探究影響他們該種農業技術采用行為的主要因素及其異同,深入挖掘他們該種技術采用行為各個影響因素之間的層次結構與相互關系。
第七章是主要研究結論及對策啟示。這一部分對本書的主要研究結論進行了系統的總結和闡述,并在此基礎上提出了可供參考和借鑒的對策建議,最后提出了研究展望。
基于以上七章研究內容,本書按照提出問題(如何促進種稻大戶這一新型農業經營主體采用農業技術,保障我國糧食安全?)、分析問題(種稻大戶農業技術采用行為研究的相關概念及理論基礎,農戶農業技術采用的決策動機、特征及與需求的關系,種稻大戶新品種技術、病蟲草害防治技術、測土配方施肥技術及機械化技術需求影響因素分析,糧食補貼政策對種稻大戶采用增產型技術的影響分析及種稻大戶資源稟賦對其采用環境友好型技術的影響分析,傳統散戶和種稻大戶保護性耕作技術采用行為影響因素對比分析)、解決問題(促進種稻大戶采用農業技術,保障我國糧食安全的對策啟示)的三大步驟展開論述(技術路線見圖1-1)。
圖1-1 技術路線
(二)研究框架
研究戶主人力資本特征、農戶種糧意愿因素、糧食補貼政策因素、農業技術推廣服務因素對種稻大戶新品種、病蟲草害防治、測土配方施肥和機械化技術需求的影響,能夠厘清其以上四種農業技術需求的關鍵影響因素,提高其以上四種農業技術需求,促進它們的采用,保障我國糧食安全。研究糧食補貼政策因素對種稻大戶增產型技術采用行為的影響以及種稻大戶資源稟賦對其環境友好型技術采用行為的影響,能夠促進增產型技術和環境友好型技術的采用,保障我國糧食安全。對比研究稻農個人特征、稻農家庭特征、環境特征、要素流動對傳統散戶、種稻大戶保護性耕作技術采用行為的影響,有利于促進保護性耕作技術的采用,保障我國糧食安全。研究框架見圖1-2。
圖1-2 研究框架
(三)研究方法
本書進行種稻大戶這一新型農業經營主體農業技術采用行為研究時,運用的研究方法主要有文獻研究法和數理統計方法,其中,數理統計方法包括二元Logistic回歸模型、二元Probit回歸模型、LPM模型、邊際效應分析、解釋結構模型。
1.文獻研究法
首先,本書研究主題“新型農業經營主體農業技術采用行為研究——以江蘇省南部395戶種稻大戶為例”的確定,一定程度上是在現有國內外研究文獻上的一次創新性嘗試。其次,通過對大量國內外研究文獻的閱讀、整理與歸納分析,進行關于種稻大戶這一新型農業經營主體農業技術采用行為研究的文獻綜述,準確把握其農業技術采用行為研究的相關概念及理論基礎,農戶采用農業技術的決策動機、農戶農業技術采用的一般特征、現階段農戶農業技術采用的特點、農戶農業技術采用行為與需求的關系。最后,本書對種稻大戶農業技術,即新品種技術、病蟲草害防治技術、測土配方施肥技術及機械化技術需求行為的影響因素進行實證研究,對糧食補貼政策影響種稻大戶增產型技術采用行為和種稻大戶資源稟賦影響其環境友好型技術采用行為進行實證研究,對傳統散戶和種稻大戶這兩種不同類型稻農保護性耕作技術采用行為的影響因素進行對比研究,文獻回顧部分也運用了文獻研究法。
2.數理統計方法
(1)二元Logistic回歸模型
二元Logistic回歸模型適用于因變量是二分類變量的情況。在本書第四章中,種稻大戶對某種農業技術(新品種技術、病蟲草害防治技術、測土配方施肥技術、機械化技術)有需求用“1”表示,對某種農業技術(新品種技術、病蟲草害防治技術、測土配方施肥技術、機械化技術)沒有需求用“0”表示,由于因變量是二分類變量,因此,運用二元Logistic回歸模型分別分析種稻大戶新品種技術需求、病蟲草害防治技術需求、測土配方施肥技術需求、機械化技術需求行為的影響因素。二元Logistic回歸模型的基本形式為:
式中,Pi表示種稻大戶對某種農業技術(新品種技術、病蟲草害防治技術、測土配方施肥技術及機械化技術)有需求的概率;βj是4類因素(戶主人力資本特征、農戶種糧意愿因素、糧食補貼政策因素、水稻技術推廣服務因素)10個自變量(性別、年齡、是否兼業、受教育水平、水稻種植規模、種糧積極性、國家糧食補貼金額、對國家糧食補貼政策的滿意程度、是否參加農民專業合作社、是否參加過農業技術培訓)的回歸系數;n表示自變量的個數,n=10;Xij是自變量,表示第j種影響因素,i表示種稻大戶編號;α為回歸截距;ei表示隨機擾動項。
此外,在本書第五章中也運用二元Logistic回歸研究糧食補貼政策對種稻大戶采用增產型技術的影響及種稻大戶資源稟賦對其環境友好型技術采用行為的影響。
(2)二元Probit回歸模型
當因變量是二分類變量時,常用Logit和Probit等離散選擇模型。Logit模型雖然得到最早和最廣泛的使用,但是存在不能突破暗含成比例的替代形式以及隨機口味的變化等局限性,Probit模型能夠避免這些局限,并且在分析基于主體效用最大化原則的選擇行為時通常用該模型。在本書第五章中,種稻大戶采用增產型技術用“1”表示,不采用用“0”表示,由于因變量是二分類變量,因此,運用二元Probit回歸研究糧食補貼政策對種稻大戶采用增產型技術的影響。種稻大戶采用環境友好型技術用“1”表示,不采用用“0”,由于因變量是二分類變量,因此,運用二元Probit回歸研究種稻大戶資源稟賦對其環境友好型技術采用行為的影響。在本書第六章中,傳統散戶和種稻大戶采用、不采用保護性耕作技術分別用“1”“0”表示。所以,筆者利用二元Probit回歸對比研究這兩種不同類型稻農保護性耕作技術采用行為的影響因素及其異同。二元Probit模型的基本形式為:
Y*=P(Yi=1/X)=Φ(BXi)
其中,Y是因變量,代表稻農的農業技術采用行為;P(Yi=1/X)表示在給定X的情況下,稻農采用農業技術的概率;X為解釋變量向量,代表影響稻農農業技術采用行為的諸多因素;Φ表示標準正態分布的累積分布函數;B表示待估參數向量;i表示第i個觀測樣本。
(3)LPM模型
LPM模型即線性概率模型,該模型的基本形式為:
yi=β0+β1x1i+β2x2i+β3x3i+…+βnxni+μi
式中,yi為被解釋變量,當yi=1時,代表種稻大戶采用農業技術,當yi=0時,代表種稻大戶不采用農業技術;β0表示截距;β1,β2,β3,…,βn分別是解釋變量x1i,x2i,x3i,…,xni的回歸系數;μi表示樣本殘差項。
本書第五章運用LPM模型研究糧食補貼政策對種稻大戶采用增產型技術的影響及種稻大戶資源稟賦對其環境友好型技術采用行為的影響。
(4)邊際效應分析
邊際效應也被稱為邊際收益或邊際貢獻,是指增加一單位的生產要素所產生的收益。一般而言,邊際效應的基本形式為:
式中,MU表示邊際效應;ΔTU(Q)表示總效應的變化量;ΔQ表示數量的變化量。
本書第五章分別報告了糧食補貼金額、糧食補貼政策滿意度、務農人數所占比例、家庭人均月收入、人均耕地面積、專業化程度、水稻產量對種稻大戶采用增產型技術的邊際效應。也分別報告了戶主年齡、家庭農業總收入、家庭年收入、非農收入比重、是否參加農民專業合作社、技術信息獲取渠道種類對種稻大戶環境友好型技術采用行為的邊際效應。本書第六章不僅分別報告了性別、受教育程度、家庭人口數、家庭人均年收入、現有住房價值、是否參加農業技術培訓對傳統散戶保護性耕作技術采用行為的邊際效應,而且分別報告了受教育程度、水稻種植面積、家庭人均年收入、是否提供機械補貼、是否參加農業技術培訓、土地流轉對種稻大戶保護性耕作技術采用行為的邊際效應。
(5)解釋結構模型
解釋結構模型(ISM)是美國的J.N.Warfield為了對復雜社會經濟系統的結構問題進行研究而開發的一種有效的方法。這種方法的特點是:將比較煩瑣的系統進行分解,使其變為多個子系統要素,利用人們所具有的知識、實踐經驗以及計算機的協助,使得一個多級遞階結構模型得以構成,進而把模糊不清的思想轉變成具有良好結構關系、比較直觀的模型,在此基礎上對關鍵因素間的結構關系進行觀察,進而將最關鍵的因素找出來。現在,此種方法被學者們廣泛運用于研究影響因素之間的層次性與相互作用關系(尹洪英等,2010;孫世民等,2012)。運用解釋結構模型確定影響因素之間的層次結構與關聯性,具體包括以下六個步驟:第一步是確定影響因素間的邏輯關系;第二步是確定影響因素間的鄰接矩陣;第三步是確定影響因素間的可達矩陣;第四步是確定最高層的因素;第五步是確定其他層的因素;第六步是確定影響因素的層次結構。本書第六章通過二元Probit模型估計,分別明確了傳統散戶和種稻大戶保護性耕作技術采用行為的影響因素及其異同,但尚未進一步分別深入探討這兩種不同類型稻農采用保護性耕作技術各影響因素間的層次結構與相互關系。而利用解釋結構模型能夠找到影響因素之間的層次結構和邏輯關系(余霜等,2014),因此,本章運用這一模型進一步分別挖掘影響兩類稻農采用保護性耕作技術因素之間的層次結構與相互關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