官术网_书友最值得收藏!

第一節 研究背景及意義

一 研究背景

科學技術是第一生產力,金融是現代經濟的核心。加強和引導金融資源向技術創新領域配置,使金融創新和發展成為技術創新的觸發器、引擎閥和加速器,進而成為促進科技成果轉化、培育戰略性新興產業、提升產業創新活力的必要條件。歷次產業革命發生、發展、演化的實踐規律證明,技術與金融的緊密結合是全社會生產方式和生活方式發生根本性變革的重要引擎。第二次世界大戰結束后,特別是20世紀80年代以來,技術創新與金融發展日益成為經濟發展的兩翼:金融發展可以使技術創新盡快獲得資金支持和經濟回報;技術創新產生的經濟增長點又為金融發展提供實體經濟載體。伴隨2007年全球金融危機的爆發,全球經濟快速增長的時代宣告結束,全球宏觀經濟面臨再次調整的機遇和挑戰,技術創新推動各國經濟轉型發展勢在必行。

較高的技術創新水平和有效的金融創新服務是我國建設創新型國家的重要戰略支撐。早在1985年,按照黨中央、國務院頒布的《關于科學技術體制改革的決定》中有關“銀行要積極開展科學技術信貸業務”精神,中國人民銀行、國務院科技領導小組辦公室發布了《關于積極開展科技信貸的聯合通知》,標志著科技金融工作的啟動。隨后,科技與金融的結合逐年深入,有關部委出臺了一系列促進科技與金融融合發展的政策措施,推動科技金融創新向更廣領域、更深層次開展。從20世紀90年代的“科技興國”戰略到21世紀初的“建設創新型國家”戰略,中國的科技創新活動進行得如火如荼,已經取得重大的經濟效益和社會效益。在這樣的背景下,我國把自主創新能力的培養提高到戰略高度。

2005年,黨的十六屆五中全會審議通過《中共中央關于制定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第十一個五年規劃的建議》,首次將增強自主創新能力作為重要內容;同年,我國完成了國家中長期科學和技術發展戰略規劃的制定,自主創新成為這幅未來中國科技發展藍圖的基本色調。與此同時,國家也密集出臺了各種促進科技進步的政策措施。2006年國務院頒布了《國家中長期科學和技術發展規劃綱要(2006-2020年)》,從而確立了“自主創新、重點跨越、支撐發展、引領未來”的發展戰略,把增強自主創新能力作為戰略基點,并把“實施促進創新創業的金融政策”作為一條重要的政策和措施被專門提出。2006年中共中央、國務院《關于實施科技規劃綱要增強自主創新能力的決定》的出臺,將自主創新提升為國家戰略,并明確提出到2020年使我國進入創新型國家行列的目標,標志著中國進入“以實施自主創新戰略為方針”、全面推進國家創新體系建設的新階段。此后,國家各部委為落實綱要的精神,出臺了一系列政策措施,如《實施國家中長期科學和技術發展規劃綱要的若干配套政策》《關于商業銀行改善和加強對高新技術企業金融服務的指導意見》《促進國家高新技術產業開發區進一步發展增強自主創新能力的若干意見》等。所有這些都表明,在經濟全球化的今天,中國的經濟社會發展發生了重大的戰略轉變,將從資源粗放型的增長方式逐步向資源集約化的增長方式過渡,而在這個過程中扮演關鍵角色的就是科技進步。

近年來,科技和金融結合工作取得了長足的進步。2010年12月,科技部、中國人民銀行、中國銀監會、中國證監會、中國保監會聯合印發《促進科技和金融結合試點實施方案》,該方案明確,培育和支持符合條件的高新技術企業在中小板、創業板及其他板塊上市融資。支持和推動科技型中小企業開展股份制改造,完善非上市公司股份公開轉讓的制度設計,支持具備條件的國家高新區內非上市股份公司進入代辦系統進行股份公開轉讓。2011年,為落實《國家中長期科學和技術發展規劃綱要(2006-2020年)》和《國家“十二五”科學和技術發展規劃》,促進科技和金融結合,推進自主創新,培育發展戰略性新興產業,支撐和引領經濟發展方式轉變,加快建設創新型國家,科技部、財政部、中國人民銀行、國務院國資委、國家稅務總局、中國銀監會、中國證監會、中國保監會等八部委聯合發布了《關于促進科技和金融結合加快實施自主創新戰略的若干意見》(國科發財〔2011〕540號)。該意見共8大項26條,是迄今為止參與部門最多、最系統、最全面的關于技術創新金融支持的政策建議。2011年10月,科技部、中國人民銀行、中國銀監會、中國證監會、中國保監會聯合下發了《關于確定首批開展促進科技和金融結合試點地區的通知》(國科發財〔2011〕539號),確定多個省份為促進科技和金融結合試點地區。加快促進科技和金融結合是深入貫徹落實科學發展觀、推動創新驅動戰略實施和創新型省份建設的重要舉措,對于加快科技成果轉化、增強自主創新能力、促進經濟轉型升級,具有重要意義。此后各地方政府積極參與科技金融建設,形成各有側重點的科技金融模式。2012年7月6日至7日,全國科技創新大會在北京舉行,大會強調,要促進科技和金融的結合,鼓勵金融創新,拓展金融為企業科技創新服務的方式和途徑,特別要加強對科技型中小企業的金融支持。要引導金融機構綜合運用買方信貸、賣方信貸、融資租賃等方式,加大對科技型中小企業的信貸支持力度。充分發揮資本市場支持科技型中小企業創新創業的重要作用。大力發展創業風險投資基金,形成規范化、可持續的市場融資機制。2012年9月,為加快推進創新型國家建設,全面落實《國家中長期科學和技術發展規劃綱要(2006-2020年)》,充分發揮科技對經濟社會發展的支撐引領作用,深化科技體制改革、加快國家創新體系建設,中共中央、國務院頒布的《關于深化科技體制改革加快國家創新體系建設的意見》進一步明確強調,要促進金融與科技的結合,創新金融服務科技的方式和途徑。在中央政策的大力支持和引導下,以政策性金融和銀行貸款為主體,其他融資方式為補充的科技創新金融支持體系已經初步建立。

黨的十八屆三中全會通過的《中共中央關于全面深化改革若干重大問題的決定》明確提出要“深化科技體制改革”。其中關于“發揮各類創新要素配置的導向作用,激發中小企業創新活力,改善科技型中小企業融資條件,完善風險投資機制”的表述,為新時期我國科技創新金融支持體系建設指明了方向。2015年3月,中共中央、國務院《關于深化體制機制改革 加快實施創新驅動發展戰略的若干意見》中明確指出,創新是推動一個國家和民族向前發展的重要力量,也是推動整個人類社會向前發展的重要力量。面對全球新一輪科技革命與產業變革的重大機遇和挑戰,面對經濟發展新常態下的趨勢變化和特點,面對實現“兩個一百年”奮斗目標的歷史任務和要求,必須深化體制機制改革,加快實施創新驅動發展戰略。其中,迫切需要強化金融創新的功能,大力鼓勵金融創新,特別是企業債券、產業整合融資、私募基金、風險投資等各種新金融手段,培育壯大創業投資和資本市場,提高信貸支持創新的靈活性和便利性,形成各類金融工具協同支持創新發展的良好局面,以此推動科技創新和產業升級換代。2015年12月,國務院《關于進一步顯著提高直接融資比重優化金融結構的實施意見》中明確提出:我國的金融改革方向就是建立以資本市場為主導的金融體系,不斷提高直接融資比重。到2020年,基本建成市場化、廣覆蓋、多渠道、低成本、高效率、嚴監管的直接融資體系,直接融資比重顯著提高。2016年出臺的《“十三五”國家科技創新規劃》更是提出要建設國家科技金融創新中心,強調要發揮金融創新對創新創業的重要助推作用。

當前,全球孕育新一輪創新競爭高潮。“歷史表明,每一次大的危機常常伴隨一場新的科技革命;每一次經濟的復蘇都離不開技術創新。通過科學技術的重大突破,創造新的社會需求,催生新一輪的經濟繁榮。”格哈特·門施(Gerhard Mensch)在《技術的僵局》[1]中寫道,“重大基礎性創新的高峰均接近于經濟蕭條期,技術創新的周期與經濟繁榮周期‘逆相關’,因而經濟蕭條是激勵創新高潮的重要推動力,技術創新又將是經濟發展新高潮的基礎。”要把握住新一輪技術革命的機遇,全面深入推進科技與金融結合勢在必行。

在過去三十多年里,總體看來,我國支持技術創新的金融結構的發展現狀表現有以下兩點。一是金融機構的多元化框架基本形成,已經具備了“全套金融機構”的基本特點(Goldsmith,1968)[2]。商業銀行開始積極開展面向小微企業和科技企業的專門貸款,開發性銀行也加大對技術創新的支持力度,科技銀行模式在全國范圍內迅速開展。但也應該看到,金融機構同質化、服務單一化帶來的金融服務的可及性和彈性仍然較差,中小創新型企業的融資成本仍然偏高甚至得不到資金支持。二是多層次資本市場初步建立,但規模、功能和子結構等方面仍存在缺陷。有數據表明:截至2014年底,滬深兩市上市公司2613家,其中,主板1475家、中小企業板732家、創業板406家,全年新增124家。滬深兩市總市值37.25萬億元,居全球第二位,僅次于美國,全市場流通市值31.56萬億元,同比分別增加55.83%和58.14%;流通市值占總市值的84.72%,同比上升1.24個百分點。2014年,滬深兩市總市值占國內生產總值(GDP)的58.53%。[3]但中國多層次資本市場在功能與結構、機制與層次、品種與服務等諸多方面還存在缺陷。

可見,長久以來,我國金融體制中存在深層次的結構性失衡和固有缺陷。對于現行金融體制下的我國金融結構來說,發展不合理甚至失衡狀況導致了金融體系資源配置的低效性,制約了產業結構的調整和優化,從而阻礙了國民經濟的健康、持續發展。

從全球范圍來看,以互聯網、人工智能、大數據等為核心的新一代信息技術不斷涌現、快速興起,已成為世界各強國改造傳統產業、重塑實體經濟競爭優勢的重要戰略。經過改革開放近40年的快速工業化進程,我國實體經濟總體表現為“大而不強”的明顯特征。黨的十八大以來,雖然處于工業化后期的我國經濟增長呈現增速趨緩、結構趨優的新常態,但推進實體經濟由大變強仍然是緊迫的戰略任務。當前,我國正處在實施創新驅動戰略、建設創新型國家、實現經濟發展方式新舊動能轉換、促進經濟結構轉型升級的關鍵時期,加強引導金融資源向科技領域配置,促進科技與金融結合發展,是激發創新活力、增強創新動力的根本要求,是加快科技成果轉化的重要舉措,是深化科技體制和金融體制改革的必然選擇,是增強自主創新能力、建設創新型國家的戰略需要。特別是高科技產業和戰略新興產業的發展,對金融結構的優化和(資本市場)直接融資的發展提出了非常迫切的現實要求,提高直接融資比重的任務也愈加緊迫。

黨的十九大提出推動互聯網、大數據、人工智能等新一代信息技術和實體經濟深度融合,為新時期實體經濟發展指明了新的融合方向,新一代信息技術和實體經濟的關系正從初步融合邁向深度融合的新階段,數字經濟浪潮正成為引領新常態、壯大新經濟、打造新動能的主要“引擎”和推動供給側結構性改革的“發動機”。因而,通過優化金融結構,促進金融資源更多流向實體經濟特別是新數字經濟,是提高實體產業的勞動生產率和全要素生產率,防止“脫實向虛”,從而打造制造強國、網絡強國的重要戰略選擇。

二 研究意義

在理論上,本書研究的意義主要在于兩方面。一方面,從理論層面闡述創新型國家建設的動力系統構建問題。相關的理論發展和體制機制的研究,可以加深對創新驅動產業經濟轉型發展的“技術-金融”雙維動力及其協同演化的系統性理論認識,這對于后發國家的轉型發展理論具有一定的學術價值。另一方面,可以從新的視野豐富和發展我國金融結構和技術創新理論,為我國創新型國家建設過程中選擇金融結構與技術創新的最佳結合方式和路徑提供一個有效的理論工具和解釋框架。

在實踐上,我們看到,雖然國家科技創新戰略實施多年,在一些領域、一些方面我國科技創新也不斷取得新的進展,但技術創新與我國經濟社會發展的總體要求仍有較大距離,特別是標志性的、引領世界科技與產業發展的原始性技術創新成果依然鮮見。同時,在具有鮮明“父愛”特色的傳統政府主導型經濟發展模式下,政府仍然在金融體制和制度安排方面處于主導作用,金融制度演化呈現典型的“政府主導型”金融制度演化特點,這使得金融服務于技術創新的實踐不盡如人意,科技與金融的耦合仍然不夠深入,相關金融服務的體制和機制仍有待健全。這說明我國技術創新與金融結構的結合仍然存在較大問題,尚未形成金融結構助推技術創新的有效動力機制。本書以破解這一問題為主要目標,在正確把握我國技術創新與金融結構匹配的階段性特點和制度性要求的基礎上,具體設計技術創新與金融結構結合的最優方式和路徑,并提出相關對策建議。這對于全面增強我國自主創新能力、促進創新型國家建設具有應用價值和實踐參考意義。

主站蜘蛛池模板: 平舆县| 河源市| 卫辉市| 瓮安县| 凤阳县| 陵水| 广德县| 涟水县| 同德县| 江口县| 法库县| 敦煌市| 萍乡市| 哈密市| 黑河市| 开远市| 东丽区| 龙州县| 营口市| 瑞昌市| 政和县| 岗巴县| 将乐县| 堆龙德庆县| 杨浦区| 德安县| 搜索| 桐庐县| 德州市| 永善县| 三穗县| 叙永县| 平果县| 县级市| 砚山县| 夏邑县| 厦门市| 岗巴县| 咸丰县| 龙岩市| 时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