官术网_书友最值得收藏!

三 蘋果合作社治理理論分析及假設

基于委托代理理論、利益相關者理論、交易成本理論和產權理論四個視角的蘋果合作社治理理論對治理結構、治理行為及治理績效分別進行理論述評,構建本書研究框架,提出本書研究假設。

(一)蘋果合作社治理理論

1.委托代理視角的蘋果合作社治理

在所有權與控制權分離的基礎上,經濟組織則產生委托代理關系。由于公司治理過程中所有者、控制者與惠顧者是完全分離的,其委托代理關系相對簡單,而在蘋果合作社治理過程中,所有者、管理者與惠顧者的角色是完全同一的,三者在不同的委托代理關系中可能是委托人,也可能是代理人,即產生相對復雜的委托代理關系。在雙層委托代理關系中,作為所有者的全體成員(委托人)選舉產生理事會,從而委托理事會(代理人)對合作社進行經營管理,理事會作為委托人,委托經理人或理事長對合作社進行日常經營管理和決策,由此可知理事會既有委托人身份,也有代理人身份(見圖2-3)。

圖2-3 蘋果合作社各相關利益主體之間的委托代理關系

2.利益相關者視角的蘋果合作社治理

利益相關者是任何能夠影響合作社治理目標的實現,或者受合作社治理目標實現影響的團體或個人。由于組織是由多種形態的所有者組成的,從而產生通過個人或團體方式行使對組織直接或間接影響的利益相關者理論。這一理論將合作社治理的外部環境和外部團體納入分析框架。根據Pestoff(1999)提出的多元利益相關者概念,多元利益相關者之間的利益訴求需要達成一個平衡狀態,而不是只追求單一目標,從而使合作社滿足不同利益相關者的利益訴求,降低合作社組織形態的異化程度。

對于蘋果合作社治理而言,其利益相關者可以劃分為組織內部利益相關者和組織外部利益相關者。組織內部利益相關者主要包括全體成員、理事會成員、監事會成員、經理人(理事長)以及其他管理人員(會計、庫管等),其中理事會成員、監事會成員和理事長都是合作社成員,合作社成員是集所有者、管理者和惠顧者三種角色于一體的。組織外部利益相關者主要包括上游農資供應商(農資經銷商或農資企業等)、下游蘋果收購商(蘋果經紀人、蘋果客商、蘋果收購企業等)、與合作社有業務往來的非合作社成員、其他蘋果合作社、果品加工企業、村委會或村干部、政府相關部門[17]等(見圖2-4)。

圖2-4 蘋果合作社利益相關者

3.交易成本視角的蘋果合作社治理

根據交易成本理論,果農聯合或合作的初衷就是降低管理型和市場型交易成本,提高蘋果種植收益水平。首先,果農在蘋果種植過程中需要進行必要的資產、勞動力等投資,如農用機械、果園管理技術培訓、蘋果倉儲設施等方面的投資,從而形成大量的專用性物質資產和人力資產;其次,由于農業生產具有季節依賴性和生產周期性特征,果農在蘋果生產過程中面臨的自然災害和市場失靈更加明顯,因而面臨更大的自然風險和市場風險,從而難以做出準確的生產決策,即信息不對稱問題在蘋果種植生產過程中更加突出;最后,蘋果種植生產的地域性和市場中買賣雙方談判能力極不均衡的特征,使果農面臨更多的區域市場壟斷和人為壓低農產品價格的市場風險。因此產生了專業合作的需求,一是降低果農被“敲竹杠”的風險;二是降低果農所面臨的自然風險和市場風險;三是提高果農的市場談判能力。Cook(1995)曾指出合作是單個生產者為應對市場價格波動和克服市場失靈帶來的機會主義和套牢風險而做出的防御性的應對行為。合作社是一種通過由分散的農業生產者所組成的正式群體來展現尋租行為的方式,是聯合了投資者驅動的股份公司和惠顧者驅動的集體行動這兩大制度框架優勢的集體企業家精神的體現(Cook and Plunkett,2006)

根據合作社交易主體不同可將合作社交易制度劃分為非公開市場交易制度下的內部交易和公開市場交易制度下的外部交易(見圖2-5)。當果農在合作社內部交易的機會收益大于其在公開市場交易制度下的外部交易收益時,果農則有積極性參與合作社治理。

圖2-5 合作社內部交易與外部交易制度

4.產權視角的蘋果合作社治理

在產權經濟學家看來,合作社不同于投資者所有企業(IOFs)的一個重要方面是合作社的所有權界定不清晰,因此合作社采取了特殊的原則和所有權結構,也就產生了不同于其他經濟組織的特殊的產權結構,從而產生特殊的控制權和收益權(見圖2-6)。

圖2-6 蘋果合作社治理產權制度安排

在蘋果合作社治理過程中,控制權是除合作社章程、合同等“契約”規定外,管理者對蘋果合作社中由于不確定性而難以特別規定的經營管理活動進行決策的過程,即合作社的剩余控制權。由于成員異質性明顯,合作社主要剩余控制權多集中在核心成員,普通成員僅擁有與其出資相對應的選擇控制權,如選舉、異議或退出等權利。但剩余控制權對合作社治理的影響作用有限,由于合作社成員委托人身份的權利較弱,代理成本較高,難以促使理事長或經理人的治理行為符合全體成員利益。

收益權是果農參與合作社治理的核心問題。蘋果合作社的收益權指對合作社總收入扣除所有固定契約支付(如管理型交易成本、工資等)后的盈余的要求權,即蘋果合作社的剩余索取權,該權利被限定在合作社成員內部,不可轉讓、分離和市場化,當成員保持對合作社的惠顧時才會存在,一般包括對盈余的剩余索取權和對公共積累的剩余索取權兩個方面。

(二)蘋果合作社治理結構分析

結構一般指構成某一系統的各要素之間的內在聯系方式及其特征。在蘋果合作社治理過程中,治理結構是指在監事會或執行監事的監督下形成以全體成員為委托人、以理事會為代理人以及以理事會為委托人、以理事長(經營管理人員)為代理人的雙層委托代理關系,其核心是合理配置合作社的剩余索取權和剩余控制權的契約安排,即合作社成員大會、理事會、監事會和經理人(理事長)之間利益協調和制衡關系的制度安排(見圖2-7)。

圖2-7 合作社內部機構設置的層級關系

基于成員同質性假設條件的蘋果合作社治理結構如圖2-8所示。成員大會選舉產生理事會,形成以全體成員為委托人,以理事會為代理人的委托代理關系,理事會選舉產生理事長或外聘專業經理,形成以理事會為委托人、以經理人(理事長)為代理人的委托代理關系。在監事會對成員大會、理事會和經理人(理事長)監督的情況下,通過所有者、管理者與惠顧者行使其權利以實現優化合作社治理結構,改善合作社治理績效的目標。

圖2-8 基于成員同質性假設條件的蘋果合作社治理結構

基于成員異質性假設條件的蘋果合作社治理結構如圖2-9所示,此時全體成員與理事會之間的委托代理關系分化為“普通成員-核心成員”以及“核心成員-理事會”的雙層委托代理關系,從而使委托代理關系更加復雜。

圖2-9 基于成員異質性假設條件的蘋果合作社治理結構

(三)蘋果合作社治理行為分析

行為是指組織為實現其目標而采取的適應組織結構的各種措施和機制設計。蘋果合作社治理行為指合作社內部組織機構在既定外部治理環境下配置其股權結構和權利責任關系,行使決策權和控制權,監督各組織機構的權力運行,享有利益分配權,激勵和約束經營管理人員以及行使退出權等一系列行為過程,具體包括利益分配行為、股權結構設置、決策行為、監督行為、激勵約束行為、退出行為和經理人(理事長)治理等。成員參與治理行為指合作社成員通過正式的途徑參與合作社民主管理和重大事項的決策,從而提高合作社治理水平,促進合作社規范發展,即成員通過成員大會按照“一人一票”的基本表決方式對合作社經理人(理事長)、理事會、監事會等權力機構進行選舉以及對合作社的財產處置、盈余分配、基礎設施建設或投資活動等重大事項進行決策。對于規模較大的合作社,成員可通過區域性成員大會參與合作社民主選舉和重大事項決策,并選出成員代表,通過成員代表影響成員大會的選舉和決策,從而實現其參與合作社治理的目標。

1.利益分配對蘋果合作社治理行為的影響機理

利益分配行為是農民合作社內部可分配盈余的分配方案的執行過程。理事會和經理人(理事長)主導合作社決策權,決策行為是理事會及經理人(理事長)對合作社各項業務進行經營管理決策的過程。監督行為指監事會對合作社各項經營活動和管理過程進行監督的過程。產權結構安排是合作社規范運行和治理的關鍵,對合作社持續有效發展具有重要作用和影響,主要包括所有權結構和控制權結構。在合作社治理過程中,其利益分配行為對合作社決策行為、監督行為、所有權結構和控制權結構具有顯著影響。

2.蘋果合作社成員治理行為及其影響機理

計劃行為理論主要包括態度、主觀規范、知覺行為控制、行為意向和行為五方面要素,所有可能影響行為的因素都是經過行為意向來間接影響行為表現的,而行為意向受到三項相關因素的影響,一是源于個人態度,二是源于外在主觀規范,即會影響個人采取某項特定行為的主觀規范,三是源于知覺行為控制。個人對某項行為的態度和主觀規范愈正向時,個人的行為意向愈強,而當個人態度和主觀規范愈正向且知覺行為控制愈強時,則個人的行為意向愈強。此外,性別、年齡、文化背景、個性等個人因素通過影響行為態度、主觀規范和知覺行為控制對行為意向產生間接影響,并最終影響個體行為。成員參與合作社治理的行為是在農戶參與程度、收益及風險變化后的理性選擇,這種選擇既受到合作社發展狀況、治理結構及服務功能等方面的影響,也受到成員與合作社的信任關系、家庭特征、個人資源稟賦、文化水平的制約。

(四)蘋果合作社治理績效及其影響機理

蘋果合作社治理績效指蘋果合作社內部治理結構的運作效率及其對外部治理環境的適應力和影響力,決定合作社治理的意義和價值。合作社治理績效是評估合作社規范化程度的,對合作社規范發展和有效運行具有重要參考價值。合作社治理績效可以從結構變量和情境變量兩個方面進行測度,結構變量包括治理結構和治理行為兩方面,情境變量包括組織規模和外部環境兩方面。合作社治理績效受到其決策機制、監督機制、執行機制、激勵機制、成員退社及外部扶持的影響。本書研究的是蘋果合作社治理績效,而并非蘋果合作社經營績效,因此其評價指標體系是基于治理結構、治理行為、組織規模和外部環境四個方面設計與測度的。

(五)蘋果合作社治理:結構-行為-績效關系

綜上理論分析,本書提出蘋果合作社治理結構-行為-績效的邏輯關系分析框架如圖2-10所示。在蘋果合作社治理結構、治理行為和治理績效的分析過程中,治理結構是合作社治理的內部利益相關者的構成與設置,作為蘋果合作社治理行為的基礎,治理結構從某種程度上決定了蘋果合作社的治理行為,而蘋果合作社的治理結構和治理行為共同反映合作社治理績效水平。

蘋果合作社治理結構決定其治理行為。合作社治理結構是成員大會、理事會、監事會和經理人(理事長)之間有效運轉和制衡的關系。在監事會或執行監事的監督下形成以全體成員為委托人、以理事會為代理人以及以理事會為委托人、以理事長(經營管理人員)為代理人的雙層委托代理關系,其核心是合理配置合作社的剩余索取權和剩余控制權的契約安排。合作社治理行為是內部組織機構在既定外部治理環境下配置其股權結構和權利責任關系,行使決策權和控制權,監督各組織機構的權力運行,享有利益分配權,激勵和約束經營管理人員以及成員入社與退社等一系列行為過程,具體包括股權結構設置、決策行為、監督行為、利益分配行為、激勵約束行為、成員入社和退社以及經理人(理事長)治理行為等。蘋果合作社治理不僅需要一套完備有效的治理結構,還需要一系列基于治理結構基礎上的治理行為,治理行為是合作社治理結構的內部各利益相關者之間相互作用的內在工作方式和運行過程,以及影響合作社治理結構因素的作用方式,是在蘋果合作社治理結構框架下,保證合作組織治理內部各利益相關者主體履行責任和義務、獲取相應利益和完成組織治理目標的一系列行為過程。

蘋果合作社治理結構和治理行為共同反映其治理績效。蘋果合作社治理績效是內部治理結構的運作效率及對外部治理環境的適應力和影響力,進而決定合作社治理的意義和價值。合作社治理績效可以從結構變量和情境變量兩個方面進行測度,結構變量包括治理結構和治理行為兩方面,情境變量包括組織規模和外部環境兩方面。可見治理結構和治理行為是蘋果合作社治理績效評價與測度的核心組成部分。治理結構是蘋果合作社治理績效的作用主體,治理行為是蘋果合作社治理績效的表現方式,兩者共同成為蘋果合作社治理績效評價的關鍵內容。此外,情境變量即組織規模與外部環境也是蘋果合作社治理績效評價的重要組成部分。

基于上述分析本書提出有待驗證的理論分析結論:“成員大會-理事會”治理結構模式優于“普通成員-核心成員-理事會”治理結構模式,成員分化不利于合作社持續有效發展;合作社利益分配行為對其決策行為、監督行為、所有權結構和控制權結構具有顯著影響,成員的業務與管理參與有利于提高其參與合作社治理程度;蘋果合作社治理績效水平普遍偏低,合作社決策機制、監督機制、執行機制、激勵機制、成員退社和外部扶持對其治理績效具有顯著影響。具體來說內容如下。

(1)“成員大會-理事會”治理結構模式與“普通成員-核心成員-理事會”治理結構模式相比,前者的成員參與程度更高,而且在管理型交易成本和市場型交易成本的節約方面具有優勢,其原因主要體現在成員行為動機與利益訴求存在差異,委托代理關系存在的邏輯構架不同,成員間存在明顯的信息不對稱以及市場型交易成本不同四個方面。

(2)利益分配是成員參與合作社治理的核心問題,對合作社治理具有重要作用和影響。蘋果合作社利益分配行為對合作社的決策行為、監督行為、所有權結構和控制權結構具有顯著影響。

(3)成員是合作社治理結構的重要組成部分和治理機制的主要運行載體,合作社持續發展也離不開成員的積極參與和支持。成員參與合作社業務和管理的程度越高,其參與合作社的積極性越高,行使選舉權和決策權的可能性越大,即參與合作社治理程度越高。

(4)合作社治理績效評價是評估合作社的規范化程度,對合作社的規范發展和有效運行具有重要參考價值。理事會是合作社決策機制的關鍵部分,財務公開是成員監督合作社的重要方式,執行機制關系到合作社經營管理狀況,激勵機制是促進成員效用最大化的有效途徑,對成員退社沒有限制和要求有利于改善合作社治理績效。

圖2-10 蘋果合作社治理結構-行為-績效關系

主站蜘蛛池模板: 汨罗市| 博乐市| 邵阳县| 弥渡县| 仙桃市| 清流县| 文安县| 曲水县| 彭山县| 乌审旗| 云阳县| 大方县| 阿拉善左旗| 张家口市| 醴陵市| 阳信县| 云南省| 东丽区| 舞钢市| 昂仁县| 卢湾区| 汉源县| 长白| 昭平县| 邹平县| 绥滨县| 崇州市| 都江堰市| 孝感市| 绥德县| 定陶县| 石柱| 珲春市| 武宣县| 应城市| 红原县| 布尔津县| 宜黄县| 镇康县| 辽阳县| 南和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