官术网_书友最值得收藏!

第三節 民初四川政局變動對重慶電業的影響

一 軍閥混戰對重慶電力事業的影響

民國初期,西南地區軍閥林立,社會處于無組織的狀態之中,充斥著眾多小專制集團。各軍閥集團更是相互傾軋,進行混戰,長達20多年的軍閥混戰給西南社會經濟造成了巨大損傷。以四川為例,從1911年至1933年,發生大小戰爭470余次,大小軍閥各據一方,自設防區,橫征暴斂,稅卡林立,一件商品從南充到重慶僅百多公里就要經過三個防區、數十個稅卡。[98]這嚴重阻礙了重慶的經濟發展。同一時期,重慶近代工業因受軍政局勢的影響,發展緩慢,電力事業也處于基本停滯的狀態。[99]中國工程師學會四川考察團考察了四川電業發展情況后,在其報告書中指出:“原動設備陳舊不堪,為經過數次轉售而來,年代有在20年代以上者,此種舊機,效率過低。而小電廠投資甚高,容量甚小,機件不堪應用,營業亦無從推廣。”[100]

在官僚軍閥的抑制之下,重慶燭川電燈公司僅有的400千瓦發電設備始終沒有更新,公司亦不能求得正常發展。[101]公司設備為蒸汽機、火車頭式鍋爐、直流發電機,供電范圍僅限于附近幾條街,電壓低,燈光暗淡。由于經營不善,“在1912~1913年,燭川股東紛紛要求退股幾致倒閉。旋由湖北軍閥胡寅安出面接辦,借其權勢向銅元局調來鍋爐兩座和柴油機一臺,勉強繼續發電,維持六七年。1920年由胡交其學生軍閥曾子維接辦兩年。1922年又租頂給商人黃麗生辦理,增資10萬元,又應付了九年。但設備線路已腐舊不堪,無法繼續發電,當時對興辦公用事業,人皆視為畏途。鑒于對電燈的需要,當時(1926年前后)政府曾指派專員到該公司檢查,擬具整理方案,責成限期改進。又曾擬議由自來水公司兼辦電燈,但效果甚微,一切原封未動,毫無起色”。[102]爾后“荏苒六七年之久,公司債臺高筑,設備未見改進,業務仍無起色”。[103]

總而言之,燭川電燈公司長期之慘淡經營與民初重慶地區政治不穩定有較大的關系。回到歷史語境,自辛亥革命以后,皇權體制崩潰,而近代意義上的民主共和制尚未建立,地方黷武主義在中國尤其是內地四川得以衍生。重慶因其具有重要戰略地位,成為各路軍閥覬覦之處。張瑾指出:“民初以來,重慶成為各派軍閥搶奪的目標,其戰略價值甚至超越軍事政治的實力。因而在辛亥后,重慶政權不斷更換。在軍閥混戰中,重慶常常處于此據必爭,甲退乙來,幾乎無一年之安生。”[104]重慶的政局隨軍閥更迭而動蕩不已。“從1912年至1926年巴縣縣長就有28位之多,反映出民初川東地區的政治不穩定。”[105]政局動蕩產生的負面效應是社會民生凋敝,有益于民生的電力事業欲想得到良性發展則無從談起。

盡管如此,民國以來的城市現代化進程仍是一股不可阻擋的潮流。尤其是對于開埠已久的工商業城市重慶來講,一般的市民仍能感受到電燈比油燈方便,且更明亮。“這一時期,各商業用戶因營業需要,紛紛要求接線裝燈。現代工業的發展,也迫切需要電力。在這種情況下,重慶迫切需要形成較為完善的電力工業。”[106]

二 川政統一與重慶電業發展

第一,不可否認,“歷史的發展總是復雜多樣的,即使軍閥統治時期,西南地區也并不是只有破壞而沒有建設,只有停滯和倒退而沒有發展和進步,在某些特定時期和特定區域,經濟開發仍然得到了一定程度的發展”。[107]20世紀20年代至30年代“許多軍閥也打著愛國主義、民族主義的幌子,以使他們的行動合法化”。[108]在四川,1926年前后,以打倒列強、反封建為宗旨的國民革命轟轟烈烈地展開,這促使相對“標新”的四川速成系軍閥從形式上效忠國民政府,以“革命軍人”自居。在這樣的歷史背景下,四川軍閥劉湘被國民政府任命為第21軍軍長、四川省善后督辦入渝主政。“劉湘占據重慶這個西南最大的商業交通中心,扼住了當時陸路交通不甚發達的四川省的咽喉。據有這個城市的軍閥就能對其敵手的主要稅源進行征稅或干脆切斷。”[109]他的優勢是明顯的,其勢力也是川省最大的。此時四川仍處于幾大軍閥爭奪利益與權力的混戰局面。對占有重要城市重慶、經濟資源豐富、實力相對較強的劉湘來說,打破防區體制,實現全川政局統一是首要任務,而他本人“不愿與南京國民政府在政治上糾纏過密”。[110]因而,劉湘在1932年前后初步實現“川政統一”的目標后,建設四川、發展四川成為由他主導的地方政府的首要任務。這與劉湘相對“趨新”的思想有一定的關系。

1927年以后的劉湘,以維護民族利益為口號,強調反對帝國主義,同時,其宣布“歸順”南京國民政府本質上是出于對自身利益的考慮,即披上革命的外衣以減緩革命浪潮的沖擊,維持其統治秩序。劉湘采取了一系列推動地方經濟發展的措施,其中也包括發展電業的措施。因為地方實力派“看到電這個商品,認為可以為他們的統治服務,能作為鞏固政權的一種工具”。[111]這“在相當程度上也獲得重慶地方紳商的支持與認同”。[112]從另一個角度來講,“劉湘強大的權威是重慶城市工商業人士依賴的基礎”,[113]為重慶工商業發展提供了政治保障,營造了穩定的社會經濟環境,并構建了“軍-紳”政權的合作模式。于是,地方紳商重組和整頓重慶燭川電力公司、創建新型電力企業、發展工商經濟的要求,得到了劉湘的認可和支持。

從某種程度上講,“軍閥官僚對其所投資的企業,雖然有利用他們的權力關系為本企業謀取政府的某些支持和保護的現象,但私人投資活動,不僅體現了當權者對資本主義經濟利益的認同和追求而反映出他們的資產階級化趨向,而且體現了中華民國和孫中山先生的民生主義精神所引發的‘振興實業潮流’”。[114]這在實現川政統一后的劉湘身上亦有體現。1932年11月,劉湘明令:“重慶市政府收購接管燭川電燈公司全部資產,并接受其專利權。1933年8月15日,燭川電燈公司正式移交給重慶市政府。”[115]1934年開始籌備重慶電力公司,重慶電力企業的建設工作得以重啟。

第二,重慶燭川電燈公司已不適應20世紀20年代中后期重慶工商業經濟的發展。“1920年燭川電燈公司改組,并修訂章程及電費標準。由于機器設備陳舊破敗,私燈竊電嚴重,公司經營失敗,虧損甚巨。1927年,重慶商埠公署指令該公司另招新股,購置新的機器設備,限期進行整頓。以后發電設備雖經更新,街道市面照明也有所改善,但虧損仍未扭轉,直至公司結束,折扣退股”,[116]公司一直呈現不景氣狀態。1921年重慶商埠公署成立,“籌劃擴大城區、修筑馬路、興建碼頭的同時,委托重慶燭川電燈公司在都郵街、陜西街、朝天門、小什字等城區主要街道安裝了街燈(公用燈100余盞)”。[117]“1926年四川軍閥混戰暫告一段落后,重慶市面上呈現出短時的穩定狀態,商業日趨繁榮,更彰顯出電力設備和電力供應不敷使用的現象。雖然當時一些較大的企業如第50兵工廠、第一紡織廠、大渡口鋼鐵廠、第34兵工廠及自來水公司等,利用自己的發電設備,將多余的電力轉供市民使用,仍然不能滿足市場的要求。”[118]加之“燭川電燈公司資本微弱,設備簡陋,1929年的重慶大火中又燒毀部分發電設施”,[119]然“市府迭次振新,卒以無法改進,重慶近年市政欲張,工商發達,需用電力既急且巨,初擬由自來水廠附帶經營,亦未舉辦,為應時勢之需要躋市場之繁榮,實非從新創一偉大完整之組織,不克供給”。[120]因而重慶迫切需要組建一家新式電力企業以適應城市社會經濟的發展。

第三,辛亥革命后重慶市政建設的近代化是20世紀30年代組建重慶電力公司的又一動因。辛亥革命是一場民族民主革命,推動了中國政治與經濟民主化進程,也使得城市現代化建設成為一股不可阻擋的潮流和趨勢。這表現在從“以王權和神權為中心的傳統城市向著以物權為中心,以工商業為重心的現代化城市轉變,形成了新的與城市經濟功能相適應的現代化城市格局”。[121]因而,城市是一個以人為主體、具有經濟性和社會性功能的復合體,在現代化進程中扮演著重要的角色。

近代城市社會的大變革要求重慶對城市功能做出相應調適,故當局對重慶市政建設比較重視。1926年劉湘入駐重慶后,便著手開展重慶城市建設,其在擬定的《重慶市政計劃大綱》中指出:“重慶為四川交通實業之中心,華洋雜處,商務繁盛,誠吾國西隅一大市場也。然市政窳敗,街道之狹隘、溝渠之穢污、煤煙之蒸蔽。”[122]1927年當局將商埠改設為市政廳時,其所轄地域僅為兩江上下游南北兩岸30華里以內的市區,沒有明確的邊界,可見當時重慶市政建設十分滯后。為改變城市面貌,當局開啟了重慶建市的現代化進程。1929年2月,重慶從巴縣分離,正式建市,編制為國民政府二級乙等省轄市。重慶建市以后,擴大了市區規模。市區界域已包括巴縣城區及長江南岸彈子石、海棠溪等地和江北縣江北鎮、溉瀾溪、劉家臺、香國寺等地,形成舊城、南岸、江北這種地跨兩江、三足鼎立的格局。[123]新設立的重慶市“設江北市政管理處、南岸市政管理處,開始了重慶地跨兩江的布局。到1933年,全市面積共有187平方公里”,[124]“形成了現代重慶城市橫跨兩江、鼎足三分的基本格局,并開辟出自臨江門沿嘉陵江經雙溪溝達牛角沱、自南紀門沿長江經菜園壩抵兜子背、自通遠門外經觀音巖至兩路口的三大塊新市區”,而“昔日殯宮,皆成沃壤”。[125]到20世紀30年代初,重慶城區“面積增加了兩倍左右,城市人口已有30余萬,市容面貌也大為改觀。在城市交通干道經過的地區,美豐銀行、川鹽銀行大樓等高層建筑開始出現。繁華區域逐漸由兩江沿岸向城市交通干道兩側轉移”。[126]重慶城市空間的拓展亦要求相應的市政功能應予以完善,如“籌辦自來水,以為清潔之飲料;改良電燈,以現全市之光明;添購電話,以靈各界之消息”。[127]“然昔重慶的電力事業,只有燭川公司,而機器陳舊,經營不善,僅供給市民電燈一項,已感電力微弱,供不應求,至于生產之用,即付闕如。”[128]1932年,川籍實業家胡光麃先生(1919年畢業于美國麻省理工學院電機工程科)回到重慶時,“看到供應全市電源的重慶電燈廠僅有一臺300kV發電機,而這臺購自德國的老式機器因為機器和外線都很陳舊失修,容量太小,電壓太低,雖有若無,路燈不亮,只見幾縷紅絲,于是胡氏對劉湘的第一項建議便是充實重慶的發電容量,改換全市的輸電設備。他說電氣動力是發展工業的基本條件,電燈照明對市容和治安更關重要。胡氏的‘有了充足電源,才能吸引外間人們來此觀光,繼以資金和技術從事建設和生產一席話’深得治川熱情極高的劉湘贊同,劉氏極以我言是,就責成重慶市長潘文華和劉航琛為電力廠正副籌備主任,并委托華西公司擬具全部計劃”。[129]當年(1932年)劉湘即指令重慶市政府“以24萬元購買燭川電燈公司,并接收其專利;在1933年8月15日正式接管公司一切事務”,[130]并籌建重慶電力股份有限公司,“以期實現整頓電氣事業,以完成渝市繁榮之主要動力,庶形成現代化之市場雛形”。[131]

第四,從工業發展的進程看,20世紀20年代末,重慶工業門類逐漸齊全,電力需求較為迫切。開埠以后的“重慶發展成為了長江上游之一大商埠,為川滇黔三省進出口貿易之總匯,戶口稠密,商業繁盛,各種近代化之輕重工業,漸次推動,須用電力,尤為切要”。[132]“19世紀70年代到20世紀20年代的半個世紀里,重慶已經發展成為四川及西南的商業、金融中心,具有近代資本主義性質的近代工業也初步建立。”[133]從20世紀20年代末至1936年,重慶工業行業“在火柴、繅絲、采煤、水電、玻璃、棉織、皮革以及鋼鐵、機械、化學等許多部門出現了近代工廠”。[134]在諸多企業中,日用輕化工企業仍為重慶近代工業發展的主流,但是大多數企業已逐步引進了機器設備,具有新式企業的特征。20世紀30年代前后重慶興起的新式企業主要有:(1)重慶電力煉鋼廠,最早籌建于1919年,由四川督軍熊克武發起創辦。1934年4月劉湘決定成立重慶煉鋼廠籌備委員會,重組重慶煉鋼業。(2)1935年劉湘組織創建四川水泥股份有限公司。(3)1933年起重慶陸續興建了9家提煉煤油的煉油廠。(4)1932年,重慶設立油漆廠。(5)1935年重慶創辦了唯一的一家生產酸類的廣益化工廠。(6)1935年5月民族資本家吳蘊初將在上海創辦的天廚味精廠、天原化工廠、天利氯氣廠遷至重慶江北。(7)在煤礦供給方面,1928年重慶北碚成立了寶源礦業實業股份有限公司。1932年成立天府煤礦股份有限公司。[135](8)1932年重慶成立工程技術企業華西公司。(9)實業家盧作孚先后在重慶創辦了民生實業股份有限公司及北川鐵路公司、三峽染織廠。特別是三峽染織廠,“是四川棉織工業中首先使用機器生產的企業,具有開辟性意義”。[136]這些企業大多采用機械化生產,以電力為生產原動力。但“燭川電燈公司機械陳舊,經營不善,其營業要目,僅以供給市民電燈用電一項,尚感電力微博,供不應求。至于供給電力,則付闕如,實為燭川電燈公司失敗之最大原因”。[137]因此,在20世紀30年代初眾多新式企業相繼在重慶建立,對電力的需求日益迫切的背景下,當局主導地方民營資本成立了重慶電力股份有限公司。正如公司第一次臨時股東大會報告書中所言:“本公司之經營電氣事業,得以在渝市日臻發展者,其最大因素,為本公司之企業,已合于現代渝市社會之一般的需要。故足以促進各種輕重工業之循序進展,而同時形成今日渝市社會之繁榮。是則本公司之興起,有其備具之必然條件在,實亦為復興渝市社會經濟的當務之急,可斷言也。”[138]


[1]《重慶電力公司概況》,《建設周訊》第2卷第7期,1937年,第7~9頁。

[2]南京西華門首都電力廠印行《首都電力廠月刊》第31號,1933年9月1日。

[3]余英時:《文史傳統與文化重建》,三聯書店,2012,第146頁。

[4]〔美〕列文森:《儒教中國及其現代命運》,鄭大華、任菁譯,廣西師范大學出版社,2009,第41頁。

[5]王靜雅:《建設委員會電業政策研究(1928~1937)》,碩士學位論文,華中師范大學,2011,第11頁。

[6]湖南省地方志編纂委員會編《湖南省志第9卷工業礦產志電力工業》,湖南出版社,1993,第15頁。

[7]四川省電力工業志編輯室編《四川電業志資料匯編1》,第2頁。

[8]黃晞:《舊中國電力發展史略》,《中國科技史料》1985年第3期。

[9]劉克祥、吳太昌主編《中國近代經濟史(1927~1937)》,第326頁。

[10]孫毓棠主編《中國近代工業史資料(1840~1895)》下冊,科學出版社,1957,第 1018~1019頁。轉引自劉文豐《抗戰時期國民政府的電力工業建設》,碩士學位論文,廣西師范大學,2007,第4頁。

[11]黃晞:《舊中國電力發展史略》,《中國科技史料》1985年第3期。

[12]朱英:《辛亥革命前期清政府的經濟政策與改革措施》,華中師范大學出版社,2011,第6頁。

[13]交通部鐵道部交通史編纂委員會編《交通史電政編》第3集,中華書局,1936,第6章第1頁。轉引自王靜雅《建設委員會電業政策研究(1928~1937)》,碩士學位論文,華中師范大學,2011,第21頁。

[14](清)王德尚輯《西政維新策》卷3,上海書局,1902年石印本,第15a頁。轉引自黃興《電氣照明技術在中國的傳播、應用和發展(1879~1936)》,碩士學位論文,內蒙古師范大學,2009,第31頁。

[15]黃晞:《舊中國電力發展史略》,《中國科技史料》1985年第3期。

[16]建設委員會編《中國各大電廠紀要》,中國電業史志編輯室、湖北省電力志編輯室編《中國電業史料選編》(上),第1~114頁。

[17]陳真編《中國近代工業史資料》第4輯,三聯書店,1961,第871頁。

[18]李代耕編《中國電力工業發展史料——解放前的七十年(一八七九~一九四九)》,第4~5頁。

[19]陳無我:《老上海三十年見聞錄》,上海書店出版社,1997,第320頁。

[20]建設委員會編《中國各大電廠紀要》,中國電業史志編輯室、湖北省電力志編輯室編《中國電業史料選編》(上),第1頁。

[21]宋子良、王平、吉小安:《通向工業化之路》,中國經濟出版社,1993,第262頁。

[22]建設委員會編《中國各大電廠紀要》,中國電業史志編輯室、湖北省電力志編輯室編《中國電業史料選編》(上),第115頁。

[23]陳旭麓:《近代中國社會的新陳代謝》,上海社會科學院出版社,2006,第346頁。

[24]王靜雅:《建設委員會電業政策研究(1928~1937)——以長江中下游地區為例》,碩士學位論文,華中師范大學,2011,第21頁。

[25]陸仰淵、方慶秋主編《民國社會經濟史》,第148頁。

[26]全國電氣事業指導委員會編《十年來之中國電氣事業建設》,中國電業史志編輯室編、湖北省電力志編輯室《中國電業史料選編》(上),1987,第135頁。

[27]陳中熙:《三十年來中國之電力工業》,中國電業史志編輯室、湖北省電力志編輯室編《中國電業史料選編》(上),第356頁。

[28]張靜如、劉志強主編《北洋軍閥統治時期中國社會之變遷》,中國人民大學出版社,1992,第30頁。

[29]虞和平主編《中國現代化歷程》第2卷,江蘇人民出版社,2005,第366頁。

[30]劉克祥、吳太昌主編《中國近代經濟史(1927~1937)》,第118~119頁。

[31]孫中山:《中國實業如何能發展》,《孫中山全集》第5卷,中華書局,2006,第135頁。

[32]朱英主編《辛亥革命與近代中國社會變遷》,華中師范大學出版社,2011,第44頁。

[33]馬敏:《孫中山與張謇實業思想比較研究》,《歷史研究》2012年第5期。

[34]孫中山:《建國方略·實業計劃》,《孫中山全集》第6卷,中華書局,2006,第250~251頁。

[35]胡敬修:《中國電氣事業概況》,中國電業史志編輯室、湖北省電力志編輯室編《中國電業史料選編》(上),第121頁。

[36]朱大經:《十年來之電力事業》,中國電業史志編輯室、湖北省電力志編輯室編《中國電業史料選編》(上),第407頁。

[37]劉克祥、吳太昌主編《中國近代經濟史(1927~1937)》上冊,第336頁。

[38]張福記:《近代中國社會演化與革命:新民主主義革命發生發展的歷史根據研究》,人民出版社,2002,第61~62頁。

[39]陸仰淵、方慶秋主編《民國社會經濟史》,第371頁。

[40]陳真編《中國近代工業史資料》第3輯,三聯書店,1961,第774~775頁。

[41]胡敬修:《中國電氣事業概況》,中國電業史志編輯室、湖北省電力志編輯室編《中國電業史料選編》(上),第140頁。

[42]惲震編《建設委員會電氣事業專刊》,建設委員會圖書館,1932,第52~53頁。轉引自黃興《電氣照明技術在中國的傳播、應用和發展(1879~1936)》,碩士學位論文,內蒙古師范大學,2009,第74頁。

[43]沈嗣芳:《發展民營電業之途徑》,《電業季刊》第4期,1934年,第1頁。

[44]朱大經:《十年來之電力事業》,中國電業史志編輯室、湖北省電力志編輯室編《中國電業史料選編》(上),第408頁。

[45]陸仰淵、方慶秋主編《民國社會經濟史》,第371頁。

[46]陳中熙:《三十年來中國之電力工業》,中國電業史志編輯室、湖北省電力志編輯室編《中國電業史料選編》(上),第348頁。

[47]朱大經:《十年來之電力事業》,中國電業史志編輯室、湖北省電力志編輯室編《中國電業史料選編》(上),第408頁。

[48]朱大經:《十年來之電力事業》,中國電業史志編輯室、湖北省電力志編輯室編《中國電業史料選編》(上),第448~449頁。

[49]朱大經:《十年來之電力事業》,中國電業史志編輯室、湖北省電力志編輯室編《中國電業史料選編》(上),第407頁。

[50]楊德才:《中國經濟史新論(1840~1949)》,經濟科學出版社,2004,第474頁。

[51]吳承明:《論工場手工業》,《中國經濟史研究》1993年第4期。

[52]許紀霖、陳達凱主編《中國現代化史》,學林出版社,2006,第390頁。

[53]孫瑜:《日本侵略者掠奪中國東北電力》,《中國社會科學報》2016年8月15日,第 4版。

[54]陸仰淵、方慶秋主編《民國社會經濟史》,第370頁。

[55]陳真編《中國近代工業史資料》第4輯,第876~877頁。

[56]陸仰淵、方慶秋主編《民國社會經濟史》,第370頁。

[57]劉克祥、吳太昌主編《中國近代經濟史(1927~1937)》上冊,第332頁。

[58]黃興:《電氣照明技術在中國的傳播、應用和發展(1879~1936)》,碩士學位論文,內蒙古師范大學,2009,第78頁。

[59]陳真編《中國近代工業史資料》第4輯,第873~874頁。

[60]周勇主編《重慶通史》,第460頁。另參閱隗瀛濤主編《重慶城市研究》,第3頁。

[61]隗瀛濤主編《中國近代不同類型城市綜合研究》,四川大學出版社,1998,第352頁。

[62]隗瀛濤主編《近代重慶城市史》,第514頁。

[63]凌耀倫:《中國近代化與中國資本主義》,四川大學出版社,2011,第129~130頁。

[64]周勇主編《重慶通史》,第843頁。

[65]比較典型的企業有:1.1891年,川商鄧云笠、李南城、盧干臣創辦的森昌泰和森昌正火柴廠,這是重慶第一家近代民族工業企業。2.棉織業:1900年,印用卿率先在江北沙灣創辦了吉厚洋布廠,使用24臺木機織布,1905年,開始使用鐵輪機織布,帶動了整個重慶棉織業的大發展。3.1891年,英商立德樂在重慶南岸創辦了第一家洗房(豬鬃加工廠)。4.煤礦:1904年,英商立德樂在江北廳開辦“華英合辦煤鐵礦務有限公司”,后江巴兩縣士紳桂榮昌、楊朝杰、趙資生等成立江北礦務公司,贖回了華英公司全部財產。5.1906年創辦的鹿嵩玻璃廠是重慶第一家使用現代技術設備生產日用玻璃和美術玻璃的工廠。6.皂燭業:1907年重慶商人開辦了祥合肥皂廠。7.絲業:重慶蜀眉廠,1908年創建于南岸界石鄉,采用日本進口蒸汽繅絲機。

[66]隗瀛濤主編《重慶城市研究》,第16頁。

[67]周勇主編《重慶通史》,第534~535頁。

[68]朱英主編《辛亥革命與近代中國社會變遷》,第461頁。

[69]隗瀛濤主編《辛亥革命與四川社會》,成都出版社,1991,第116~118頁。

[70]張榮祥:《20世紀上半葉重慶城市——區域人口研究》,楊光彥、秦志仁主編《跨世紀的大西南——近現代西南經濟開發與社會發展歷史考察》,第363頁。

[71]隗瀛濤主編《中國近代不同類型城市綜合研究》,第26頁。

[72]王建西:《重慶建市與現代化進程》,楊光彥、秦志仁主編《跨世紀的大西南——近現代西南經濟開發與社會發展歷史考察》,第226頁。

[73]隗瀛濤、周勇:《重慶開埠史》,第101頁。

[74]四川省電力工業志編輯室編《四川電業志資料匯編1》,第28頁。

[75]《四川商務總局飭查重慶試辦電燈于民情有無疑阻札》(光緒廿六年六月廿六日),四川省檔案館編《四川保路運動檔案選編》,四川人民出版社,1981,第68~69頁。

[76]周勇主編《重慶通史》第442頁。

[77]四川省電力工業志編輯室編《四川電業志資料匯編1》,第28頁。

[78]四川省電力工業志編輯室編《四川電業志資料匯編1》,第39頁。

[79]四川省電力工業志編輯室編《四川電業志資料匯編4》,第91~92頁。

[80]四川省電力工業志編輯室編《四川電業志資料匯編1》,第114頁。

[81]王笛:《跨出封閉的世界——長江上游區域社會研究(1644~1911)》,第264頁

[82]周勇、劉景修譯編《近代重慶經濟與社會發展(1876~1949)》,四川大學出版社,1987,第209頁。

[83]四川省電力工業志編輯室《四川電業志資料匯編1》,第113頁。

[84]重慶市渝中區政協文史資料委員會編《重慶渝中區文史資料》第14輯,內部刊行,2004,第186~190頁。

[85]隗瀛濤、周勇:《重慶開埠史》,第101~102頁。

[86]張學君、張莉紅:《四川近代工業史》,四川人民出版社,1990,第187頁。

[87]重慶市地方志編撰委員會編著《重慶市志》第3卷,西南師范大學出版社,2004,第337~338頁。

[88]周勇、劉景修譯編《近代重慶經濟與社會發展(1876~1949)》,第324頁。

[89]張學君、張莉紅:《四川近代工業史》,第187頁。

[90]四川省電力工業志編輯室編《四川電業志資料匯編1》,第114頁。

[91]周勇主編《重慶通史》,第442頁。

[92]四川省電力工業志編輯室編《四川電業志資料匯編1》,第1頁。

[93]李禹階、管維良主編《三峽文明史》,重慶出版社,2007,第352頁。

[94]李紫翔:《勝利前后的重慶工業》,《四川經濟季刊》第3卷第4期,1946年,第4頁。

[95]張榮祥:《20世紀上半葉重慶城市——區域人口研究》,楊光彥、秦志仁主編《跨世紀的大西南——近現代西南經濟開發與社會發展歷史考察》,第363頁。

[96]隗瀛濤主編《近代重慶城市史》,第478頁。

[97]隗瀛濤主編《近代重慶城市史》,第480頁。

[98]凌耀倫:《中國近代化與中國資本主義》,第108頁。

[99]四川省電力工業志編輯室編《四川電業志資料匯編1》,第36頁。

[100]四川省電力工業志編輯室編《四川電業志資料匯編1》,第36~37頁。

[101]四川省電力工業志編輯室編《四川電業志資料匯編1》,第114頁。

[102]四川省電力工業志編輯室編《四川電業志資料匯編1》,第115頁。

[103]傅友周:《記重慶電力股份有限公司》,中國人民政治協商會議四川省委員會、四川省省志編輯委員會編《四川文史資料選輯》第4輯,第42頁。

[104]張瑾:《權力、沖突與變革——1926~1937年重慶城市現代化研究》,第78頁。

[105]張瑾:《權力、沖突與變革——1926~1937年重慶城市現代化研究》,第78頁。

[106]何潤生主編《中華人民共和國電力工業史·重慶卷》,中國電力出版社,2004,第6~8頁。

[107]潘洵、楊光彥:《近代西南地區經濟開發述論》,楊光彥、秦志仁主編《跨世紀的大西南——近現代西南經濟開發與社會發展歷史考察》,第30頁。

[108]張瑾:《權力、沖突與變革——1926~1937年重慶城市現代化研究》,第89頁。

[109]〔美〕柯白:《四川軍閥與國民政府》,殷鐘崍、李惟健譯,四川人民出版社 ,1985,第49頁。

[110]〔美〕柯白:《四川軍閥與國民政府》,殷鐘崍、李惟健譯,第81頁。

[111]何潤生主編《中華人民共和國電力工業史·重慶卷》,第6~8頁。

[112]張瑾:《權力、沖突與變革——1926~1937年重慶城市現代化研究》,第127頁。

[113]張瑾:《權力、沖突與變革——1926~1937年重慶城市現代化研究》,第133頁。

[114]虞和平主編《中國現代化歷程》第2卷,第394~395頁。

[115]何潤生主編《中華人民共和國電力工業史·重慶卷》,第6頁。

[116]重慶市地方志編撰委員會編著《重慶市志》第3卷,第337~338頁。

[117]隗瀛濤主編《近代重慶城市史》,第480~481頁。

[118]重慶市渝中區政協文史資料委員會編《重慶渝中區文史資料》第14輯,第186~190頁。

[119]隗瀛濤主編《近代重慶城市史》,第481頁。

[120]重慶市政府秘書處編印《九年來之重慶市政》,1936,第67頁。

[121]朱英主編《辛亥革命與近代中國社會變遷》,第488頁。

[122]張瑾:《權力、沖突與變革——1926~1937年重慶城市現代化研究》,第150頁。

[123]張瑾:《權力、沖突與變革——1926~1937年重慶城市現代化研究》,第152頁。

[124]隗瀛濤主編《重慶城市研究》,第22頁。

[125]隗瀛濤主編《中國近代不同類型城市綜合研究》,第365頁。

[126]重慶市地方志編纂委員會編《重慶市志》第7卷,第7頁。

[127]楊光彥、秦志仁主編《跨世紀的大西南——近現代西南經濟開發與社會發展歷史考察》,第236頁。

[128]《重慶電力公司概況》,《建設周訊》第2卷第7期,1937年,第7~9頁。

[129]胡光麃:《近代中國史料叢刊續編 第62輯 逐波六十年》,臺北:文海出版社,1974,第295~296頁。轉引自張瑾《權力、沖突與變革——1926~1937年重慶城市現代化研究》,第22頁。

[130]四川省電力工業志編輯室編《四川電業志資料匯編4》,第91頁。

[131]《重慶電力公司一瞥》,《四川經濟月刊》第7卷第5~6期合刊,1937年,第15頁。

[132]《重慶電力公司一瞥》,《四川經濟月刊》第7卷第5~6期合刊,1937年,第15頁。

[133]周勇主編《重慶通史》,第842頁。

[134]周勇主編《重慶通史》,第422頁。

[135]周勇主編《重慶通史》第850、853~854頁。

[136]張學君、張莉紅:《四川近代工業史》,第317頁。

[137]《重慶電力公司一瞥》,《四川經濟月刊》第7卷第5~6期合刊,1937年,第15頁。

[138]《重慶電力股份有限公司資產負債表、損益計算書、財產目錄、各項收入詳表等》,重慶市檔案館藏,檔案號:0219-0002-00003,第8~9頁。以下檔案如果未標明藏所,均為重慶市檔案館藏。

主站蜘蛛池模板: 巨野县| 惠来县| 厦门市| 轮台县| 凤翔县| 高尔夫| 昂仁县| 南华县| 集贤县| 景谷| 保康县| 潞城市| 西畴县| 宁安市| 弥渡县| 碌曲县| 烟台市| 天祝| 二连浩特市| 石狮市| 沙湾县| 龙海市| 吉水县| 且末县| 巍山| 兰坪| 漠河县| 抚松县| 如皋市| 土默特右旗| 黑河市| 墨江| 榕江县| 荥经县| 高州市| 茌平县| 偃师市| 洪泽县| 黎川县| 普兰店市| 海安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