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糧食直接補貼政策效果及影響路徑:以陜西省為例
- 張彥君 鄭少鋒
- 6960字
- 2019-10-11 16:48:59
二 陜西省糧食直接補貼主要內容
早在2004年,陜西省就出臺了相應的糧食直補方案。陜西省也是響應國家發展需要,根據相關法律法規并結合自身農業發展現狀,制定了符合本省農業發展的糧食直補政策。大致也是以保護主產區的農民利益為基礎,切實補貼農民種糧,以提高當地農民收入、維護糧食穩定為目的的。
(一)陜西省糧食直補的內容
(1)糧食直補的范圍。根據國家政策以及結合自身情況,在糧食生產的主要地區的28個縣之中,對小麥、水稻、玉米這三個種類的糧食發放相應補貼。
(2)糧食直補的計算依據。糧食直補主要是以種植面積為依據的,由鄉鎮根據有關規定統計實質性種植戶的種植面積,并向上級財務部門匯報。
(3)糧食直補的標準。每年的糧食直補標準都是按照以前年度近五年的平均糧價計算的。
(4)糧食直補方式和計算辦法。糧食直補都是根據實質性農戶種植面積來乘以每單位種植面積的補貼金額來計算的(剔除半年內不能恢復糧食生產的經濟作物和養殖的面積)。
下面以2015年為例,具體介紹陜西省糧食直補政策所包含的內容。
一是統計出直補縣糧食具體產量。把2010~2015年糧食的平均收購量確定為直補縣享受補貼的商品糧常量。
二是計算出糧食直補金額(按照商品糧數量衡量)。根據以前五年為衡量標準確定的商品糧常量乘以相應的單位補貼標準,進而得出補貼總金額,即2015年糧食直補總金額=以2010~2015年為衡量標準確定的商品糧常量×單位補貼標準。
三是每畝直接補貼金額的確定。針對按種植面積計算來獲得糧食直補金額的農戶而言,既要確定種植面積,又要按照相關規定,用上級部門劃分下來的補貼金總額除以種植面積總數來確定每畝平均補貼標準。
四是計算出糧食直補金額(按照種植面積衡量)。計算方式很簡單,就是用每畝平均補貼標準乘以直補縣農戶的種植面積數,這樣就計算出了直補縣每戶農戶應該享有的補貼金額。2015年每戶補貼總金額=該農戶計稅面積數(剔除半年內不能恢復糧食生產的經濟作物和養殖的面積)×該縣每畝平均補貼標準。
(5)陜西省糧食直補資金來源。各市的糧食直補金額全部來自本市糧食風險基金,只有當市里的補貼金額遇到調整時,市里沒有能力解決糧食直補的所有金額,此時,省財政部門才會適當地替其承擔一部分補貼金額。
(6)陜西省糧食直補資金的管理。補貼資金實行專戶管理,所有糧食直補的金額都得經過專戶進行接收或發放。
(7)陜西省糧食直補具體實施步驟。陜西省糧食直補的步驟是根據國家糧食直補政策的規定和該省自身實際情況來具體執行的。首先,縣農村稅費改革領導小組辦公室就要根據鄉鎮報上來的具體糧食直補戶以及糧食直補面積的明細,當然針對上報的實際情況各相關部門還是要進行進一步的實地確認。其次,實地確認之后,再由相關稅改部門辦公室審核,審核通過之后,才能夠具體地發放補貼資金。
(8)補貼資金的發放辦法。資金發放工作通常是由基層政府負責的,財政所承接了上級部門劃撥下來的補貼總金額,再根據每戶的具體補貼金額進行發放。根據一般情況而言,補貼金的發放需要農民自己攜帶一些有效證件或資料到指定的地點在指定日期內領取補貼金額,這樣能夠更好地維護農民的利益,防止徇私舞弊現象發生。
(9)糧食直補相關工作經費的來源。糧食直補政策的整個實施流程包含著許多工作,其間包含的宣傳費、印刷費、資料費等大都是由各市(縣)自己承擔的,當然,特殊情況下,省財政部門也會給予適當的補助。
近些年來,陜西省在糧食直補政策這一塊工作上也做出了比較大的努力,糧食直補范圍不斷擴大,補貼標準也逐漸完善,在很大程度上,已經達到了調動農民種糧的積極性,提高糧食生產能力的效果。
首先,糧食直補范圍不斷擴大。享受糧食直補政策的地區比政策剛實行的初期翻了好幾倍,受補貼的糧食數量和種糧面積逐漸增多,越來越多的農戶享受到了糧食直補的優惠政策。
其次,糧食直補標準不斷提高。糧食直補標準隨著各省份生產總值的提高又與國家大力扶持農村發展計劃相結合,從而提高了農業生產補貼的相應標準,進一步提高了農民的積極性。
最后,規范了補貼資金發放的要求。糧食直補資金何時、怎樣才能全額到達自己手中,是許多農戶切實關心的問題之一。為了消除農民對領取補貼金額的顧慮,相關部門從開始統計到發放的具體時間都在相應地點進行了公示,有些地點還會配備專門的答疑人員。針對補貼資金的發放還向相應發放人員提出了“五到戶”和“五不準”的要求,工作人員不能憑借個人臆斷就決定補貼金的發放與否,更不能占用補貼金額進行私用,相關監督部門也制定了相應的獎懲措施。
(二)陜西省農資綜合補貼內容
根據前文相關介紹,我們可以知道農資綜合補貼政策是針對農民種糧前期的化肥、柴油等的補貼,是為了降低農民種植成本而制定的。陜西省也在解讀國家農資綜合補貼政策的基礎之上,根據當地實際情況制定了本省農資綜合補貼標準以及執行程序,進而來維護省內農民利益、保證糧食安全、維護糧食產業穩定發展。以下就是陜西省農資綜合補貼政策的詳細實施辦法。
1.確定省農資綜合直補范圍以及補貼方式
陜西省根據國家對于農資綜合補貼內容的定義,并結合自身實際情況,將范圍規定為全省范圍內的種糧農民。
農資綜合補貼方式就是按照農民實質性種植面積來確定的。例如,2015年的農資綜合補貼面積就是以2015年該省農民實質性種植面積來計量的,當然其中仍然要剔除掉一些不符合補貼政策規定的耕地面積。
2.陜西省農資綜合直補計算方式與發放原則
陜西省綜合直補的執行一直都堅持“綜合算賬、突出重點,一次發放、直補糧農”的原則。具體解釋如下。
(1)省相關部門應該著眼于整體,在充分考慮陜西省的農用柴油量、農民種糧面積、糧食產量、糧食收購量等因素后,根據具體的補貼標準來測算各個補貼資料的價格,這樣就能夠更加精確地控制一些變量因素,更好地監督政策的執行。當然,還要突出重點,在根據上述觀點計算補貼資金時,要與上級部門強調的重點產糧區情況相結合。
(2)省財政廳應該根據國家的要求為農資綜合直補設立專門的補貼賬戶,從糧食風險基金中劃撥相應的直補金額到各市的專門農資直補賬戶,層層撥款到專門賬戶。最后,由基層財政部門發放到農民手中的農資綜合直補專門賬戶中去,農民自行領取。在執行過程中涉及的相關部門人員應意識到該項補貼資金的重要性,切不可隨意將該項資金留作自用資金,以損害農民甚至是集體的利益來滿足自身利益。
3.陜西省農資綜合直補資金的計算依據與標準
(1)補貼計算依據。農資綜合直補是由化肥、柴油、種子、農機不同部分組成的,因此計算時也應該單獨計量。化肥、柴油、種子根據每畝使用的平均使用量來衡量,而農機則是根據各市的種糧面積以及糧食產量來衡量,最后采用平均加權法來計算。
(2)具體農資綜合補貼標準。陜西省內農資綜合補貼實施的是差異化標準政策,因為陜西省南部、北部、中部地區種糧具體情況存在差異,所以不能實行統一的補貼標準。據有關資料統計,陜北的每畝補貼金額相對較低,但是戶均總有種糧面積較多,因此換算下來,每戶得到的補貼金額較多;而陜南是陜西省的糧食主產區,補貼標準更高一些,人均擁有種植面積也較多,因此是三個地區中每戶獲得的補貼金額最多的地區。相比較陜北和陜南兩個地區而言,關中地區每戶獲得的補貼金額就相對較低一些,這也是其補貼標準適中,但人均擁有種植面積少造成的。這種分區域實行補貼政策,更好地促進了糧食主產區的發展,兼顧了非主產區的利益。
4.陜西省農資綜合直補資金的發放流程和方式
(1)農資綜合直補是有專門的糧食風險基金專戶管理的標準的。農資綜合直補從糧食風險基金中獲得補貼金額,省財政部門根據先前上報的并通過國家審核的農資綜合補貼金額劃撥到市財政部門,市里也設有基金專戶進行管理,市里面再根據具體情況下放到各個縣財政部門的糧食風險基金專戶中逐級進行劃撥,最后由基層財政部門發放給具體享受農資綜合直補政策的農戶。
(2)在整個農資綜合直補政策的實施過程中,首先就是要正式通知農民,而且要在通知中明確表明綜合直補資金的金額、標準等明細。
陜西省在實施農資綜合直補政策時,在不同的市(縣)采取了差異化的補貼標準,但差異并不大。陜西省的整體補貼力度卻小于糧食主產區的省(市),之所以會產生這種差異的原因之一就是國家在制定農資綜合直補政策時就明確表示了對糧食主產區的補貼力度要較其他地方的力度大,以達到鼓勵更多農民投入生產更多優質的糧食之中去,進而達到提高農業生產產量,促進地區農業發展的要求。另外,陜西省又屬于糧食產銷平衡省份,非糧食主產區自然補貼力度就會較小。從補貼標準來看,關中、陜南畝均補貼都達到了全國平均水平,陜北畝均補貼雖然低于全國平均水平,與關中和陜南地區補貼標準有一定差距,但由于其人均種糧面積大,人均補貼仍為全省最高。
(三)陜西省農機具購置補貼內容
根據《陜西省2015—2017年農機購置補貼實施方案》,農機具購置補貼的主要內容如下。
1.享受農機具購置補貼的地區及補貼資金使用情況
(1)享有農機具購置補貼的地區。基本上所有省內的農業縣城都享有農機具購置補貼政策。
(2)補貼資金使用情況。省里相關部門按照國家規定,接收到的補貼金額,并結合地方種植面積、糧食作物的特點以及對特定農機具的需求,最終確定農機具購置補貼資金總額,然后將資金計劃直接下放到各個市(區)農機主管部門。
市(區)農機具主管部門同財政部門結合本區具體耕地情況和農機具使用情況,負責向管轄區發放資金使用計劃,年度內可結合補貼資金實施的實際調配余缺,并報省農機局、省財政廳備案。省農機局、省財政廳核實上報的資金使用計劃是否合理,然后結合整個陜西省的綜合情況,擬定資金使用計劃,在出臺正式使用計劃之前,可根據具體情況變動加以調整,這樣就可以保證資金使用計劃的完整性。
2.農機具購置補貼種類
(1)農機具購置補貼種類的確定。陜西省農機具購置補貼品種大致與國家農機具購置補貼品種相一致,結合當地發展需求的特點,具體確定農機具購置補貼的品種,實行分類補貼。省內重點發展的糧油農作物實行全程機械化,果、畜、菜、茶等優勢特色產品實行特定機械化流程。2015年,陜西省也對農機具購置補貼的具體范圍和品種進行了詳細公示。
在分類補貼過程中,對于農機具的種類選擇,根據補貼金額的配比與不同的購機需求相結合的要求,又可具體確定補貼農機具種類為深松機、玉米收獲機、糧食烘干機等一類重點品。對于果、菜等需要保鮮儲存的產品而言,陜西省積極整合簡易保鮮儲藏設備補貼資金,重點支持千噸以上庫群建設,形成聚集效應。
除了省里規定的農機具購置補貼品種之外,各地也可以根據自身發展特點與需求,向上級匯報所需農機具購置補貼品種,上級部門又會根據具體核實情況來確定是否給予該品種農機具購置補貼。這樣上下結合起來更能夠合理地確定各農機具購置補貼品種,更好地促進地方農業的發展,進而增強農業實力。
(2)符合農機具購置補貼種類的資源。農機具購置補貼品種確定后,并不是所有該類型的產品都可以加入農機具購置補貼政策之中,陜西省相關部門會選擇優質的資源品種,來具體規定哪種農機具可以實施該政策。通常被選中的農機具都是已經經過國家有關部門鑒定且符合標準的,那些未經專業部門鑒定的農機具不能夠納入補貼名單。相關廠商在提供農機具購置補貼申請的同時就要將專業部門的鑒定證明提交給地方農業部門,農業部門的員工經過核實再確定是否將該項農機具納入補貼范圍內。當然,農戶在選擇農機具時,要分清所選農機具是否在補貼名單中,否則就要承擔失去農機具購置補貼優惠的后果。
(3)確定補貼標準。對于全國通用類的農機具購置補貼產品,陜西省就是按照國家相關規定,對同一類型和檔次的品種實施定額補貼,而對于那些依據當地發展申請的非通用類農機具,則在不超過規定的最高補貼金額下,根據具體情況由省相關部門測算補貼金額。
3.農機具購置補貼對象和經銷企業
(1)補貼對象。陜西省在確定農機具購置補貼對象的時候,也是根據國家對農機具購置補貼政策實施的內容來確定的。補貼對象就是陜西省內實質性種糧、養殖等農戶個人或生產經營組織。補貼對象基本涵蓋了整個從事農業生產的個人或組織,對于促進省內農業全面、全方位發展起到激勵作用。
根據具體情況,陜西省對于農機具購置補貼的辦理發放也是有特定先后順序的,符合規定中能夠優先辦理補貼的農戶個人或者單位,可以優先辦理補貼。具體哪些農戶和組織符合優先補貼的政策,陜西省相關部門會具體制定符合標準的一些條件,相關農戶或組織可自行查閱自己是否符合該標準,進而可以了解自身補貼的優先排序情況。
針對個人而言,享有補貼政策的農機具申請數量一年內不得超過2臺套(2臺主機和6臺作業機具),針對農業生產經營組織原則上則規定不得超過6臺套(6臺主機和18臺作業機具)。陜西省除了對于農機具數量的申請有限制之外,對于補貼金額的享有也設有嚴格的限額制度,通常而言,無論是個人還是農業生產經營組織,其申請的金額都不能超過省里規定的最高補貼金額。如果超過最高限額,則由相關部門審核,決定是否增加金額。
另外,雖然省里規定了具體的農機具購置補貼品種,農戶個人或生產經營組織仍然有權利自主選擇農機具的品種,可以自主選擇獲取該農機具的渠道,當然,根據權責一致原則,購買農機具所享有的風險由購買的農戶個人或生產經營組織自行承擔。
(2)確定經銷企業。確定了農機具具體補貼品種明細后,對于選擇合作的經銷企業,陜西省也制定了一系列的標準。農機具生產企業除了保證簽約的農機具質量外,還要自主選擇經銷企業,并向全社會公眾公布消息,讓相關個人和生產經營組織了解該信息,進而到符合規定的經銷企業中購買相應農機具。對于經銷企業而言,不得欺瞞買主,應本著誠信守法的經營理念,切實將享有補貼政策的農機具賣給買主。為了監督規范經銷企業的經營行為,陜西省規定農機具生產企業享有向經銷企業做好相應的培訓、監督等義務,對于那些違法行為,也制定了相應的處罰制度。陜西省對經銷企業的嚴格控制,從源頭上推動農機具購置補貼政策的順利實施。
(四)陜西省良種補貼內容
國家大力推行良種補貼政策是為了普及良種在全國范圍內的使用,提高農業生產效率。為了響應此政策,陜西省也根據國家要求針對本省內良種補貼政策規定了具體要求,主要內容如下。
(1)良種補貼對象及范圍。省相關文件規定,對于那些購買良種的農戶進行良種補貼,這里的良種是指當地主產品種。良種補貼的范圍與糧食直補政策的補貼范圍大致相同,就是針對全省范圍內的糧食生產區,尤以主產區為重點。近些年來,陜西省規定的良種補貼范圍逐漸擴大,由原來2004年規定的只在12個試點縣實行良種補貼政策到2015年基本上涵蓋了所有所轄縣,補貼力度也逐漸加大。良種補貼政策范圍的擴大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政策激勵了更多的農戶選擇優良品種,良種普及率大大提高。
(2)良種補貼標準的確定。陜西省良種補貼的標準是根據農戶購買的良種數量和每公斤良種的價格之積來計算的。農戶購買的良種數量也要與當地具體的種植面積來確定,省農業廳會根據上報的種植面積進行核實,并根據核實的結果來下達具體的補貼面積。良種補貼的標準也呈現出了遞增的趨勢,陜西省農業產量大大增加,農戶收入也隨之增加。
(3)良種培育。良種補貼政策能否達到預設效果與良種的選擇有著非常重要的關系。因此,陜西省對于良種的培育工作十分重視,省發改委對于“小麥”三田政策十分推崇。該項目的建設計劃列入了省發改委的工作行程之上,以市為單位,農業部門組織實施,并與相關科研單位合作,省發改委、財政部門監督資金使用,切實做好良種培育工作。
陜西省在2012年又開始實行了糧食直補與農資綜合直補的調整政策,此次調整針對發放程序做了規定,決定將兩項補貼同時發放,也就是現在的“糧食綜合補貼”政策,該政策的實行也依然延續了傳統,根據陜西省不同的區域特色,來制定有關的補貼范圍、補貼品種以及補貼標準。陜北、陜南與關中三個地方由于影響其種植的因素有所不同,所以就利用差異分析法,按照不同的影響因素來區分各地的標準。2015年的數據顯示,陜北每畝補貼金額為56元,關中的每畝補貼金額為81元,陜南的每畝補貼金額為72元,陜西省財政部門表示這一標準在近幾年可能不會發生改變。分區域實行補貼標準符合陜西省農業發展實際情況的決定,更有利于推動當地農業發展,提高當地農民收入。
(五)陜西省農業“三項補貼”政策
陜西省當時出臺了相關方案,決定2016年在全省范圍內推行“三項補貼”政策,該項政策在陜西省內實行涵蓋糧食補貼政策的最重要的三個方面,將全方位地讓當地農民享受到種糧帶來的補貼優惠,進而能夠更好地推動當地農業改革力度,推動農業規模經濟的發展,有利于現代化農業發展。
該項政策是依據“誰多種糧食,就優先支持誰”的原則來進行執行的,因此更多的農戶愿意承包土地種植糧食,這樣就會帶動大規模種植經濟的發展。而規模經濟自身所帶有的能夠降低中間成本、簡化種植操作環節等特征,使得農民的實際每畝收入呈現上漲趨勢。對于農用機械方面的補貼又可以督促相關廠商開發機械化效率更高的質優價廉的產品,在這其中國家也會對于開發新產品、推廣新技術給予貸款優先優惠的政策,鼓勵創新。除了上述優惠項目,該項補貼政策還涉及了許多其他優惠項目,不再一一贅述。總而言之,“三項補貼”政策是對現有糧食補貼政策的精細化與完善,更好地順應了時代發展需求,也確實能夠帶動陜西省整體農業實力的提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