官术网_书友最值得收藏!

二 農業補貼政策理論依據

關于農業補貼的相關問題已經成為世界性的研究課題,眾多學者對農業補貼政策產生的原因從不同的角度進行分析,主要有以下幾方面的經濟學解釋。

(一)弱質產業扶持理論

糧食產業具有弱質性,其生產過程中自然風險和經濟風險并存。糧食生產過程受到氣候、土壤等生產要素的制約,容易受到洪澇、干旱、冰凍等自然災害的影響,自然風險很大,糧食生產具有不確定性,極易遭受很大損失。在經濟風險方面,糧食生產不但具有很長的周期性,而且具有很強的季節性,受市場經濟信息不對稱的影響,糧食產量通常與市場需求存在差異,這是糧食生產中存在的市場風險。這些風險會讓民眾產生顧慮,從而減少糧食的種植數量,對糧食的生產也產生影響。

糧食的供給和需求價格彈性并不平衡。糧食是人類生活的必需品,對其具有相對穩定的需求,因此其需求價格彈性較小。另外,糧食供給易受到自然災害、價格等因素的影響,糧食供給會相應表現出較大的波動,因此糧食的供給價格彈性較大。糧食需求價格彈性較小而供給價格彈性較大,會嚴重影響糧食的生產。當出現糧食供大于求的情況時,糧食的需求價格彈性較小,將引起糧價出現較大程度的下跌,因而農戶雖然增加了產量但其收入沒增長,反而會下降,農戶的種糧積極性會減弱,糧食種植面積減少,導致下一期糧食供給短缺局面的出現。當出現糧食需求超過供給的情況時,糧食的需求價格彈性較大,將引起糧價出現較大程度的上漲,從而促使農戶增加糧食的種植,導致下一期糧食供大于求局面的出現。這樣就會交替出現糧食過剩與短缺的現象,損害種糧農民的利益,國家的糧食安全也受到挑戰。隨著人們生活水平的提升,糧食需求彈性較小,糧食消費比重會越來越低,從而導致與其他產業相比種糧收益進一步下降,種糧積極性受到影響。

糧食生產資源緊俏,并且具有較低的投資回報率。一方面是人們生活水平不斷提高,對糧食的質量和品種也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而同時用于糧食生產的資源卻越來越緊缺,特別是城市化的推進導致耕地面積的減少,經濟發展帶來的土壤污染和水污染的加劇等因素都使得糧食生產受到影響。另一方面是糧食生產風險較大,投資回報率低,見效慢,投資回收期長,相對其他產業糧食生產的比較收益低,因而不能有效吸引資本進入。

從世界范圍內來看,相對其他產業而言糧食產業具有弱質性,因而政府需要對其進行扶植。特別是對我國來說,資源匱乏、農民眾多,糧食產業具有更為明顯的弱質性,從而對糧食產業進行補貼更為必要。

(二)正外部性理論

經濟學中的外部性是指某項經濟活動對其他人員產生的影響,而這種影響不能通過市場進行交易,價格機制無法發揮作用。外部性可以分為正外部性和負外部性。正外部性指的是某個項目可以帶給其他人好處,而自身卻無法從其他人員獲得的好處中獲得補償,因而個人利益小于社會利益,產生正外部性。如果一項經濟活動給其他人員造成損失并且很難彌補,經濟活動的私人成本小于社會成本,該項活動就具有負外部性。

糧食產業存在顯著的正外部性,并且是國民經濟的基礎產業,對人類生存、經濟發展有著舉足輕重的貢獻,使得非農部門具有更好的發展基礎,具有較低的生產成本,從而提升經濟效益,但造成農業部門比較收益下降。因此需采取措施將外部效應內部化,可以通過對農業部門進行補貼,鼓勵農業部門提供外部效應(宗義湘,2006)。

(三)工業反哺農業理論

一國工業化發展到一定時期后,工業需要反哺農業是工農關系和城鄉關系出現的新特征的一種概述。大部分國家當經濟發展到一定程度時,工業反哺農業的能力有所具備,為了使各產業的發展更加協調,經濟發展的基礎更加穩固,此時農業補貼相關政策開始實施。從世界范圍來看,工業由農業作為支撐進行發展,農業再受工業的反哺,是工業化經歷的過程。

在國家發展的初期,如果沒有農業剩余進行積累,則工業發展無法得到有效支持。農業支持工業的方式有:發展到一定程度的農業產生的剩余勞動力進入工業領域支持工業的發展;農業稅費的實施征收,使工業發展具備了資金的前期積累;較低的農產品價格與工業品相比產生的“剪刀差”,為工業發展提供了較低的成本;工業化還未發展起來時,通過農產品換取的外匯,為工業發展積累外匯。在經濟發展的初期,農業資源會對工業發展產生非常重要的作用。當工業化持續推進到一定時期,工業成為主導產業,具備依靠自身獨立發展的能力,工業發展不再需要農業提供資金支持,農業也就具有了國民經濟的基礎產業的作用,農業的歷史使命基本完成。在該時期為了達到國民經濟協調發展的目的,不僅要依靠市場機制,政府同樣需要采取有效措施,扶持農業發展、保護農業,使工業反哺農業發展。

工業反哺農業的時期分為轉折期和全面實施期。工業反哺農業的轉折期是一國進入工業化中期。工業化中期的標準是從最不發達國家到最發達國家完成1/3的過程,即人均GDP高于1064美元(以1992年為基期,以美元計價)、城市化率達到30.5%、農業產值比重低于39%、農業就業比重小于52%、初級產品出口占GDP的比重不高于10.5%。全面實施期區分的標志主要以各國的社會經濟活動和反哺農業政策的突出變化為標準。這一時期的主要經濟特征有:在歐美國家人均GDP位為5000~7000美元(購買力平價,下同),在新興工業化國家與亞洲國家人均GDP位于3500~4500美元;在歐美國家農業GDP占比不高于10%(法國例外),在亞洲國家不高于15%;農業GDP與工業GDP的比為1∶3左右;在歐美國家農業就業占比不高于27%,而在亞洲國家不高于30%;城市化人口比率達到50%。從以上標準來看,我國已經具備工業反哺農業的能力,在這時政府應采取輔助措施支持農業發展,保持與國民經濟的發展相協調。

(四)農業基礎地位理論

人類社會的生存基礎是農業,社會再生產需要依靠農業勞動,社會分工出現在農業勞動力和農產品出現剩余時,此時經濟得以進一步發展。

首先,食物是人類生存最基本也是最重要的生活資料,只有農業生產才能提供食物,植物的光合作用產生碳水化合物等營養成分的能力其他行業無法取代,糧食又是重中之重。

其次,農業是其他行業得以再現并進一步發展的基礎。農業和工業的分工出現是以農業生產效率的提高、產品剩余的出現為前提的,如果農業發展不好,其他產業的發展將無從談起,農業生產同時也會制約其他產業的發展。農業產業作為基礎產業,不僅提供原料,而且糧食價格和產量的相對穩定對其他產業的發展起著至關重要的作用。

農業在糧食、原料、市場和勞動力方面對國民經濟有著很大的貢獻,農業部門向國家繳納的稅費作為資金的積累,出口農產品又會形成外匯儲備,農業為經濟增長提供原動力,因此農業的基礎作用顯而易見。農業重要的基礎地位,決定了政府有必要采取措施保持農業發展的穩定。

(五)多功能性理論

與其他產業不同的是農業產業具有多重功能,其不僅提供糧食等農產品,還能保護生態環境、促進農村經濟發展、提供景觀等功能。農業的商品生產功能明顯,如提供糧食;同時還具有非商品生產功能,如保持水土、凈化空氣等功能。農產品不僅具有有形的價值,還具有無形的價值,農業的多功能性預示著農業需要進行保護和發展。日本的“稻米文化”是最早出現農業多功能性概念的,隨后在聯合國的文獻中又相繼出現農業多功能性的概念,如《21世紀議程》《羅馬宣言和行動計劃》等。越來越多的國家認同農業具有多功能性,歐盟等國家把農業的多功能性作為保護農業發展的依據,出臺了相關的保護措施,以維持農業可持續發展。在經濟發展過程中,農業的地位也隨著農業生產效率的提升而改變,農業的多功能性作用越來越明顯,并且可以在不同范圍內發揮作用,具體見表2-2。

表2-2 農業多功能性的作用概括

主站蜘蛛池模板: 安泽县| 阜康市| 平顺县| 平度市| 乐清市| 富阳市| 石台县| 长治县| 普兰县| 洪雅县| 宣恩县| 缙云县| 章丘市| 南岸区| 确山县| 高阳县| 云梦县| 容城县| 汝阳县| 雷波县| 长治市| 新民市| 永兴县| 潜江市| 南乐县| 瑞金市| 夏邑县| 洮南市| 周口市| 临高县| 毕节市| 隆化县| 长春市| 金溪县| 南昌县| 山东| 西青区| 遂昌县| 玛多县| 开江县| 治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