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國外投融資體制研究與借鑒
- 林勇明
- 1122字
- 2019-10-11 16:51:56
二 住宅房地產市場一直與美國宏觀經濟的興衰緊密相連
美國住宅房地產業的興衰與美國經濟形勢的興衰緊密相連。美國經濟學家Green發現,住宅投資對于美國的經濟增長率來說,是一個很重要的指標,非住宅投資則不是。Gauger和Snyder認為,住宅投資在總產出中的比例雖不算很大,但在美國經濟周期中卻起著“不合比例”的作用。Leamer甚至認為,由于住宅投資是更能反映經濟周期景氣的可靠指標,主張以反映住宅狀況的指標替代GDP作為美國貨幣政策調整的參考依據。Benjamin等人則發現住宅財富變動比金融財富變動更能影響美國的居民消費。
從19世紀末開始,美國迅速發展成為世界經濟強國。其根本原因就在于:美國借助工業化帶動的城市化把80%以上的居民轉化為城市居民,而剩余的20%農民又通過土地流轉、轉讓和組合等方式把土地所有權和使用權轉移到少數人手中,形成了農業生產的集約化與產業化。此外,美國在工業化、城市化的進程中,重點利用了房地產這個經濟杠桿,通過對其加大投入,拉動了鋼鐵、化工、汽車、飛機、造船等重工業的發展,也相應促進了銀行、保險、飲食、服裝和旅游等第三產業的發展。
也就是說,在美國早期發展史上,三次產業的優化調整,對于釋放全社會的生產潛力起到了十分重大的作用。而在美國三次產業結構調整的過程中,始終伴隨著住宅房地產業的高速發展。
但是,由于缺乏政府宏觀調控,1929年美國爆發了歷史上著名的經濟大蕭條。隨后,在宏觀經濟學對市場經濟強有力的調控指導下,加以微觀經濟學的靈活操控技術,經濟下滑很快得到控制,國民經濟開始復蘇。在經濟復蘇過程中,美國政府又抓住了住宅房地產業這個經濟杠桿,制定了許多促進住宅房地產業健康發展的規劃和政策。自1935年開始,美國住宅房地產業完成了60年的發展周期,至1995年發展到了頂峰。這時也是美國經濟達到鼎盛的時期。
隨后,在1995年、2008年受美國貨幣產品繁多、泡沫含量不斷加大等諸多因素的影響,美國經濟出現了兩次強烈震蕩并迅速滑落,開始出現由盛轉衰的跡象,這可以說都與以美國住宅市場為主的房地產市場發展到鼎盛、缺乏進一步的增長潛力而由盛轉衰的趨勢有著密切的關聯。美國經濟周期的變化明顯地反映出“成也房地產,敗也房地產”的特征。
此外,美國城市化每一次大的階段性變化都與住宅房地產業的發展、制度創新及政策演變有著緊密的關聯,例如美國早期移民的土地購買和租約,19世紀鐵路公司興起的鐵路建設,20世紀初的合同建造房屋和預售房屋,經濟大蕭條之前的保險公司開發城市公寓、家庭住房抵押貸款的盛行,“新政”之后FHA(聯邦住房管理局)的興起,“二戰”后的VA(退伍軍人管理局)住房貸款擔保計劃,1977年的《社區再投資法案》(鼓勵金融機構對中低收入地區發放住房開發、重建和消費貸款)。這些都為美國的城市化以及“后城市化”的推進提供了強勁的動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