官术网_书友最值得收藏!

第三節(jié) 研究意義

一 理論上可能存在的創(chuàng)新

目前,國外有關流動與性別的研究一般有兩種看法。一種看法比較樂觀,認為流動會推動性別關系走向平等。這類研究多用資源理論來解釋。資源理論認為,通過流動,婦女們獲得了從事有薪工作的機會,由此增加了對家庭的經濟貢獻以及對家庭資源的控制,相應地擁有了對家庭事務更大的決策權;婦女從事有薪工作,因而也可能導致夫妻在家務分工上發(fā)生變化,如要求男性承擔比從前更多的家務勞動。因此女性的流動會有助于推動性別之間的關系走向平等,父權制會因流動而弱化。另一種觀點則認為,流動不會推動性別關系走向平等。解釋邏輯是:流動盡管可以導致女性就業(yè)參與率的增加,但由于父權意識形態(tài)、階層和種族背景等的存在,流動后婦女即使從事有薪工作,也只是低層次的工作。婦女們從事有薪工作所帶來的收入難以轉化為家庭中的權力和權威。父權文化賦予了男性更多的家庭權力,男性的責任是養(yǎng)家糊口,女性的角色是料理家務。即使女性對于家庭的經濟貢獻超過男性,女性也要承擔更多的家務勞動。婦女們不僅在家庭中要與男性對抗,而且在就業(yè)過程中還要與男權制抗爭。

綜上所述,國外的研究多用資源理論(經濟資源)和父權制理論對流動與性別關系進行解釋。已有研究的缺陷在于:在研究性別關系時,主要是從經濟地位、家務分工、家庭權力等客觀指標來研究性別之間的平等問題,沒有從主觀方面考察被研究者對家務分工、家庭權力分配以及家庭經濟分工的看法,缺乏主體視角;多從結構維度如家務分工、家庭權力分配結果考察夫妻平等問題,缺少過程維度的考察,即沒有對家務分工、家庭權力分配的形成過程進行考察。

國內關于農民工外出流動與性別的研究也分為兩派。樂觀派認為,流動會推動性別關系走向平等,因為外出從事非農活動導致女性農民工對家庭經濟貢獻的增加,進而增強了其對家庭經濟資源的控制,這使得婦女在家庭中的權力和地位上升,所做家務勞動減少,從而推動性別關系走向平等。悲觀派則認為,流動并沒有推動性別關系走向平等,因為受戶籍制度以及其他相關制度安排的影響,農民的這種非農轉移是過渡性的。也就是說,這些女性農民工遲早要回到農村,回歸到傳統(tǒng)中去的(譚深,1997:45)。流動對傳統(tǒng)的改變是有限的,而農村傳統(tǒng)就是男權。

已有研究過多強調經濟因素在推動性別關系走向平等方面的作用,而忽視了對其他因素如文化因素的考慮。另外,已有研究只從家務分工、家庭權力分配的結果來衡量性別平等,缺少過程維度的考察,沒有對家務分工、家庭權力分配的形成過程進行考察。

另外,國內已有的研究很多是照搬國外的理論。國外的理論確實有一定的解釋力,但我們知道,每一種理論都有其適用的背景。對于國外的理論,我們在借鑒的時候,必須考慮我國的特殊社會文化背景。

已有研究認為,夫妻之間的交換類似于市場中的直接交換。夫妻之間用各自所擁有的資源進行交換,因此資源擁有量多的配偶一方在交換中獲得了權力,而資源擁有量少的一方選擇了順從。筆者認為,家庭中夫妻交換模式受社會文化的影響。受儒家倫理本位和家庭本位文化的影響,我國農民工夫妻間的交換更多是間接的交換,這種交換是關系取向的。它不同于市場取向的交換,市場取向的交換由市場規(guī)則引導,市場取向的交換認為交換雙方的利益是對立的,交換雙方追求各自的利益,追求交換的公平。而關系取向的交換則強調關系的和諧與利益的一致,它受社會規(guī)范如互惠、信任、義務等引導。

鑒于此,在理論視角上,筆者采用關系取向的社會交換視角。采用社會交換視角一方面可以繼承已有研究成果,整合已有研究的理論視角,如資源理論和父權制;另一方面,筆者試圖采用一種與以往不同的視角來分析家庭中的平等問題,嘗試從夫妻日常互動過程來揭示其中隱含的夫妻關系。本研究認為,用于交換的資源不僅包括經濟資源,而且包括非經濟資源如家務勞動、理解、體貼、愛、尊重、性別角色意識等。

另外,國內關于流動與性別的研究主要針對丈夫一方流動而妻子留守這種情形下的夫妻性別平等問題,而對于夫妻雙方共同流動可能引起的夫妻性別關系的變化則缺少研究。筆者擬從上述方面做出努力。

二 方法上可能存在的創(chuàng)新

本研究采用定性研究中的多個案研究。首先筆者對農民工的夫妻流動進行了分類,在分類的基礎上進行了比較研究;其次筆者在研究過程中對反面證據保持開放心態(tài),運用相反個案進行對比研究。

對農民工夫妻關系的考察,筆者采用“過程-事件分析”策略或“關系/事件分析”策略。“過程-事件分析”策略由孫立平提出,該研究策略能夠再現(xiàn)復雜而微妙的事件并能夠對其進行清楚解釋。能夠解釋事物深層邏輯的是那些社會行動形成的事件和過程,甚至可以說這種“微妙性”也正是隱藏在人們的社會行動中,特別是事件性過程中,而研究的目的就是對這樣的事件和過程進行敘事性再現(xiàn)和動態(tài)關聯(lián)分析(孫立平,2005:347)。

“關系/事件分析”策略是指對任何一件事總是作為關系來加以把握,而任何一種關系又并不是以化減(凝固化)為結構,而總是將之視為事件(李猛,1997:6~7)。

必須說明的是,“過程-事件分析”策略與“關系/事件分析”策略并無本質上的不同。兩者都是通過事件的分析,揭示事件中展現(xiàn)出來的關系。兩者都主張,關系通過事件展現(xiàn)出來,關系同時通過事件來形塑。

本書的研究問題是農民工夫妻流動是否會引起作為兩性的夫妻關系的變化及其原因。而夫妻關系無論是平等的還是不平等的,都是通過家庭生活中的一系列事件尤其是家庭大事體現(xiàn)出來的,通過對發(fā)生于家庭的事件尤其是大事的分析,就可以了解到事件中展現(xiàn)出來的夫妻關系。關系既是結構性的,也是過程性的。任何關系結構都是在過程中形成的。本研究既關注夫妻關系的結構,也關注夫妻關系結構形成的過程。要了解夫妻關系的形成過程,“過程-事件分析”與“關系/事件分析”策略具有可行性。“過程-事件分析”與“關系/事件分析”具有同一性,本質上是相同的。兩種分析策略都是從過程的角度分析關系的結構及其形成過程,都是通過對事件的分析,把握事件中展現(xiàn)出來的關系。

三 現(xiàn)實意義

對于個人而言,絕大多數(shù)的人已經、正在或即將進入婚姻過程。本研究有助于讀者了解、分析是什么因素影響了夫妻平等,進而有助于讀者調適夫妻關系,促進個人的婚姻幸福。

對社會而言,家庭是個人生存的基本單位,也是社會的細胞。了解家庭中的夫妻平等問題,對于夫妻關系的和諧、家庭的穩(wěn)定乃至社會的穩(wěn)定都有重要作用。

因此本書具有現(xiàn)實意義。

主站蜘蛛池模板: 武陟县| 曲阳县| 宾川县| 东丰县| 灵璧县| 项城市| 佛山市| 仲巴县| 清涧县| 应城市| 开封县| 门源| 永仁县| 南安市| 温宿县| 上林县| 石狮市| 潜江市| 民和| 长泰县| 康定县| 青浦区| 彰化县| 广饶县| 岗巴县| 庄浪县| 伊金霍洛旗| 金川县| 枣强县| 济南市| 云龙县| 贺兰县| 安宁市| 靖边县| 河西区| 若尔盖县| 佛教| 闽清县| 济源市| 屏东县| 玛纳斯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