官术网_书友最值得收藏!

第3章 存養(yǎng)類——懂得守護本心的方法

“存養(yǎng)”思想,源于孟子,是建立在“性善說”基礎之上的。宋明理學秉承了孟子的“存養(yǎng)”說,加以完善和體系化,從而建立起一套修身養(yǎng)性的基本方法。它認為,每個人都秉承著上天賦予的善良本心,此稱為“性分”,也就是說每個人都有成為堯舜的潛質,只要將自己的“性分”守護好,就可以成為堯舜那樣的圣人。因此,本篇許多格言都是圍繞如何“存養(yǎng)”展開的,格言所強調的就是,一個人如何去守護自己的本心,并用它來對抗各種欲念、誘惑,以省察、節(jié)制、涵養(yǎng)、謙退之法,培養(yǎng)自己的浩然之氣,成就圣賢之道。

【原典】

性分不可使不足,故其取數(shù)也宜多:曰窮理,曰盡性,曰達天,曰入神,曰致廣大、極高明。情欲不可使有余,故其取數(shù)也宜少:曰謹言,曰慎行,曰約己,曰清心,曰節(jié)飲食、寡嗜欲。

【譯文】

充分發(fā)揮人的本性稟賦,因為人的天性良知是不可缺的,這樣就會有很多可取之處:譬如窮究事理,盡其本性,明白自然規(guī)律,全神貫注,就可使身心收放自如,造就寬廣的胸懷和高尚的品德。人的情欲不可以太盛,所以可取之處也有許多:如謹慎言行,嚴以律己,清心寡欲,節(jié)儉衣食,減少嗜好與欲望等。

【跟進解讀】

人們對人生一般抱有兩種心態(tài):一些人是享受主義者,認為人活著就應該及時行樂,享受生活。甚至有些人縱情放任,一味地索取,為了自己的享樂,貪贓枉法,殺人放火,最終走向犯罪,后悔莫及。另外一些人是拼搏主義者,認為人活著就是要做一些有意義的事情,人生短暫,光陰如梭,稍縱即逝;他們會珍惜時光勤奮學習,奮力拼搏,追求自己的事業(yè),事業(yè)的成就,就是他們最大的樂趣。

【原典】

大其心,容天下之物;虛其心,受天下之善;平其心,論天下之事;潛其心,觀天下之理;定其心,應天下之變。

【譯文】

心胸寬廣,便會包容天下事物;擁有虛心嚴謹?shù)膽B(tài)度,便會接受天下的真知美德;心態(tài)平和,才能談論天下的優(yōu)劣得失;潛心鉆研,才能探討天下的學說事理;堅定信念,才能應對天下的風云變幻。

【跟進解讀】

人生在世,既有快樂又有煩惱,如何使自己幸福快樂,一定要有寬廣的胸懷,要心地寬厚,沉淀煩惱痛苦,享受幸福快樂。為人處世要豁達大度,要寬厚仁慈。

佛陀常常告誡弟子們,“比丘常帶三分呆”,就是要弟子們大智若愚,凡事不要太計較,即使遭到了別人的非禮也要寬恕他們,因為寬恕別人也是升華自己。所以圣嚴法師說:“佛的寬恕,是一種凈化。當我們手捧鮮花送給他人時,首先聞到花香的是我們自己;而當我們抓起泥巴想拋向他人時,首先弄臟的就是我們自己的手。”

現(xiàn)實中,寬恕別人并不困難,但也不容易,關鍵看我們的心靈是如何選擇的。用佛陀的話說:“對憤怒的人,以憤怒還牙,是一件不應該的事。對憤怒的人,不以憤怒還牙的人,將可得到兩個勝利:知道他人的憤怒,而以正念鎮(zhèn)靜自己的人,不但能勝于自己,也能勝于他人。”這就是寬恕的力量。

【原典】

清明以養(yǎng)吾之神,湛一以養(yǎng)吾之慮,沉警以養(yǎng)吾之識,剛大以養(yǎng)吾之志,果斷以養(yǎng)吾之才,凝重以養(yǎng)吾之氣,寬裕以養(yǎng)吾之量,嚴棱以養(yǎng)吾之操。

【譯文】

神智清楚來培植我們的神思,用心專一來培養(yǎng)我們的思慮,深沉警惕來培養(yǎng)我們的膽識,剛正大度來培養(yǎng)我們的志氣,辦事果斷來培養(yǎng)我們的才干,端莊穩(wěn)重來培養(yǎng)我們的氣質,胸懷開闊來培養(yǎng)我們的抱負,嚴峻肅然來培養(yǎng)我們的節(jié)操。

【跟進解讀】

完善自我的工具就掌握在我們自己手中。我們所要做的就是充分地利用這些工具。一把生銹的斧頭,如果我們想要使用它,就得花費更多的力氣。同樣,如果你擁有的機會有限,那么你就要花費更多的精力,付出更多的努力。一開始,進步可能會來得很慢,但是只要堅持,就能夠獲得勝利。

“直線是向前伸展的,而感知則需要不斷深入發(fā)掘。”我們可以將這句話看作是塑造心智的一條規(guī)則。只要我們辛勤地付出了,那么在適當?shù)臅r候我們就會有所收獲。反之,如果沒有付出相應的努力,那么我們自然無法實現(xiàn)心中的夢想。

【原典】

自家有好處,要掩藏幾分,這是涵育以養(yǎng)深;別人不好處,要掩藏幾分,這是渾厚以養(yǎng)大。

【譯文】

自己的優(yōu)點長處,要掩藏幾分,這是通過涵養(yǎng)化育來培養(yǎng)深沉的品格;別人有缺點短處,要替他遮掩幾分,這是用淳樸敦厚來培養(yǎng)自己宏大的風度。

【跟進解讀】

中國有句俗語:槍打出頭鳥。其意是說人出名容易被攻擊。所以行事不要太聲張,低調一些,以保護自己。

《菜根譚》中有這樣一句名言:“路徑窄處,留一步與人行;滋味濃時,減三分讓人嘗。此是涉世一極安樂法。”這句話的意思是說,凡事要謙讓,做人要低調。告誡人們在道路狹窄的地方,給他人留出一條路來,與人方便;有好東西,不要自己獨吞,要懂得與他人分享。何謂低調?低調是一種人生姿態(tài),是俯下身軀卻胸懷大志的行動,是謙遜有禮卻雄心萬丈的氣概,是退讓有節(jié)卻勇于進取的情懷。低調不是低微,也不是低賤,更不是低人一等,處處退縮。掌握這些原則,也就理解了低調做人的真諦。低調做人正是藏在匣中的寶劍,一旦出鞘必定是光華奪目,寒芒閃閃;低調做人正是雪壓枝頭的梅花,春來之日必定會迎風怒放,霞彩滿天。

但是,低調絕非與世無爭,那些懼怕面對復雜社會而隱逸世外的人,我們只能說他們是消極避世,而非真正的低調。真正懂得低調的人即使暫時隱逸,也是暗中養(yǎng)精蓄銳,等待時機,以圖獲取更大的成功。

【原典】

以虛養(yǎng)心,以德養(yǎng)身,以仁養(yǎng)天下萬物,以道養(yǎng)天下萬世。

【譯文】

用謙虛清靜來養(yǎng)護自己的心性,用品行道德來養(yǎng)育自己的身心,用仁愛之心愛戴天下萬物,用道德來教導子孫后世。

【跟進解讀】

謙虛是修身養(yǎng)性的好品質,謙虛的人肯學別人的長處,學別人友善的行為,那么就會得到善行,日積月累,就會形成自己的高尚品德。尤其是進德修業(yè)的人,一定要學會謙虛為人,這樣自己的德業(yè)才會迅速進步。

滿招損,謙受益。驕傲自滿是我們前進中的絆腳石,它就像有色眼鏡一樣,使我們看不到別人的閃光點,自以為是,止步不前。驕傲自大的人會在自己與外界之間豎起一道無形的“城墻”,使自己與外界產(chǎn)生隔膜,從而變得狹隘、自私、目中無人,如井底之蛙,看不到更廣闊的世界。

星云大師也曾說過:“越是成熟的麥穗,頭垂得越低。成熟的果實,開花可以向上,結果卻都是向下。”有了成就,謙虛更該如影隨形,因為具有謙虛的胸懷,才能使人永遠保持正確的前進方向,才能一步一步接近勝利的巔峰。

【原典】

涵養(yǎng)沖虛①,便是身世學問;省除煩惱,何等心性安和!

【注釋】

①沖虛:比喻懷抱淡泊空虛。

【譯文】

涵養(yǎng)虛心便是安身立命的學問;排除煩惱心性便自然安靜祥和。

【跟進解讀】

宋代大文豪蘇東坡與佛印禪師是好朋友,兩人經(jīng)常在一起暢談佛學。令蘇東坡不服氣的是,自己的文才與佛印不相上下,佛學功底也不淺,但總是被佛印禪師占了上風。所以他百般用心,總琢磨著怎么才能贏過禪師。

一天,兩人對坐默默坐禪,東坡腦筋下轉,突然詰難佛印禪師曰:

“請問禪師,你看我此時坐禪的樣子像什么?”

佛印禪師心平氣和地答道:“依我觀之,居士好比一尊清凈無染的佛啊!”

東坡聽后,現(xiàn)出滿懷得意的樣子。

此時,佛印禪師反問道:“居士看我此時坐禪的樣子像什么?”

蘇東坡正在忘形之時,看到佛印一身褐色僧服,便揶揄道:“和尚活像一堆牛糞。”

佛印禪師聽了,不怒反笑,默然不語,然后怡然自得地閉目養(yǎng)神。

東坡很是得意,回家后迫不及待地向妹妹蘇小妹炫耀了一番,并且說:“今天總算占了佛印禪師的上風。”

蘇小妹聽后,首先禁不住“呸”了一聲,問他:“且問哥哥,是佛名貴呢,還是牛屎名貴?”

蘇東坡瞪大眼睛,不明白妹妹的話是什么意思。

蘇小妹笑道:“哥哥!你今天輸?shù)米顟K啊!佛說‘相由心生’,因為佛印禪師內心清凈,心里想的是佛,不雜妄念,所以禪師視一切眾生皆是佛。而你心中妄念紛飛,全是污穢不凈的念頭,所以你把六根清凈的佛印禪師,竟然看成了一堆牛糞,難道你這還不算輸?shù)煤軕K嗎?”

東坡聽了瞠目結舌,方才恍然大悟。

萬法為心造,一個人的心性有多高,修養(yǎng)有多高,看出來的境悟就有多高。擁有一顆澄明寬容的心,就會擁有一個寬容的世界。如果心靈是陰暗的,那么眼中的世界也不會光明。

【原典】

顏子四勿①,要收入來,閑存工夫,制外以養(yǎng)中也。孟子四端,要擴充去,格致工夫,推近以暨遠也。

【注釋】

①顏子四勿:非禮勿視,非禮勿聽,非禮勿言,非禮勿動。語出《論語·顏淵》。子曰:“克己復禮為仁。一日克己復禮,天下歸仁焉。為仁由己,而由人乎哉?”

【譯文】

顏子的勿意、勿必、勿固及勿我“四勿”應牢記于心,在悠閑無事的時候,要克服外在的誘惑,培養(yǎng)心中的正氣。孟子的仁、義、禮、智“四端”也要盡力補充,下功夫研究事物的原理而獲取知識,并影響他人。

【原典】

喜怒哀樂而曰未發(fā),是從人心直溯道心①,要他存養(yǎng);未發(fā)而曰喜怒哀樂,是從道心指出人心,要他省察。

【注釋】

①道心:道德之心。

【譯文】

喜怒哀樂的情緒能不表現(xiàn)于外,這是由人性的自然而直接追溯圣賢克己的功夫,要他學習克制人性的涵養(yǎng)。沒有表現(xiàn)出人的本性卻說出了喜怒哀樂之情,這是由圣賢克己的功夫指出人性的缺失,要他學會反省檢查自己。

【跟進解讀】

有涵養(yǎng)的圣賢,喜怒哀樂不表現(xiàn)出來,這是一種修養(yǎng),不是什么人都可以做到的。有的人能把情感的變化深藏于心底,從不輕易向外表露,這是因為他們能夠控制住自己的情感。有的人喜怒哀樂皆掛在臉上,一點情感也隱藏不住,沉不住氣。性情浮躁,做事難免要吃虧。所以一定要提高自己的修養(yǎng),讓自己變得沉著冷靜。有些人沒有表現(xiàn)出喜怒哀樂的情緒,但對于情緒的變化卻用言語表達得十分貼切,這是因為他們從多變的情緒中早已悟出了感悟的豐富性,并時刻反躬自問,從而使自己能更加通曉世事。

【原典】

存養(yǎng)宜沖粹,近春溫;省察宜謹嚴,近秋肅。

【譯文】

存心養(yǎng)性宜謙虛專一,像春天一般溫和;反省檢查自身宜謹慎嚴格,像秋天一般肅然。

【原典】

就性情上理會,則曰涵養(yǎng):就念慮上提撕①,則曰省察;就氣質上銷镕,則曰克治。

【注釋】

①提撕:警覺,提醒。

【譯文】

對性情上的領會便是修身養(yǎng)性,對每一個念頭警覺就是反省明察,在氣質上的修煉融匯就是克制自己。

【跟進解讀】

一個人要學會控制自己的情緒,做到凡事處之泰然,方可提高自己的涵養(yǎng)。

現(xiàn)實生活中,一個人如果沒有自制力,聽任感情發(fā)泄,那會有什么結果呢?任憑情感的潮流激蕩、沖動、涌撞,不用意志的堤壩加以控制,潮流便泛濫開來,悲劇就可能發(fā)生。

不久前,電視上報道了一則刑事案件:某男子跟鄰居爭論場地里一棵小樹的歸屬問題。雙方言高語低,越說越激動。男子怒從心頭起,找來一把刀,將鄰居一家四口全殺死了。當他被逮捕歸案后,自己都鬧不明白:我怎么會為了一棵樹闖出這么大的禍呢?其實,不是一棵樹的問題,而是率性而為的習慣在支配他的行為。有了這種習慣,一棵樹,都可能將人引向毀滅。

有一句俗話說得好:“看得破,忍得過。”一個人只要知“常”、把握住道的本源,就懂得做人,就懂得做事。知“常”便能“容”,胸襟可以包容萬象,蓋天蓋地。因為有此胸襟,智能的領域擴大,不可限量。對普通人來說,要達到此種境界,恐怕很難,但起碼要學會“叫停”,讓事情停留在危險的邊緣。

【原典】

一動于欲,欲迷則昏;一任乎氣,氣偏則戾。

【譯文】

一旦動了欲念,被欲望所迷惑就會變得昏庸,一旦任性動氣,氣盛就會變得暴戾。

【跟進解讀】

人心不足蛇吞象,人的欲望是無止境的,不要讓自己成了貪欲的犧牲品。怎么才能使自己不貪婪,這需要不斷修養(yǎng)。性情的修養(yǎng),不是為了別人,而是為自己增強生活能力。難道有人不愿意成為生活中的強者嗎?過度貪婪會斷送人們的前程甚至是生命,所以要從小就培養(yǎng)人們克制貪欲的品質。遠離貪欲,就會免受貪欲的害處,讓自己做一個清心寡欲的人。放縱任性是沒有教養(yǎng)的表現(xiàn),脾氣暴躁是一種卑劣的品質。管仲說:“善氣迎人,親如弟兄;惡氣迎人,害于戈兵。”所以性格暴躁就容易惹事生非,越煩惱人就越愛生氣,內心難于平靜,充滿了煩躁,生活中沒有快樂沒有幸福,痛苦的終究是自己。

【原典】

人心如谷種,滿腔都是生意,物欲錮之而滯矣。然而生意未嘗不在也,疏之而已耳。人心如明鏡,全體渾是光明,習染熏之而暗矣。然而明體未嘗不存也,拭之而已耳。

【譯文】

人心好像是谷種,滿腔充滿著盎然的生機,只因物欲或心中的欲望禁錮了生機的發(fā)展,而使之停滯了。然而生機不是不在了,只不過是距離遠了一些罷了。人心好像明鏡一樣,全身都是光明,只因沾染了污垢而使之變暗了。然而光明之體不是不存在了,只因少了擦拭而已。

【原典】

果決人似忙,心中常有余閑;因循人似閑,心中常有余忙。

【譯文】

辦事果斷的人外表看起來好像忙碌,其實心中常有悠閑的時候;疏懶閑散的人外表看起來好像很清閑,其實心中常有許多顧慮。

【原典】

寡欲故靜,有主則虛。

【譯文】

欲望少因此能恬淡平和,有主見因此處世謙虛。

【跟進解讀】

在當下,人們越來越浮躁,似乎很難靜下心來去干一件大事。而成就一番事業(yè)的往往是能靜下心來的人,這也算是一個客觀規(guī)律。人為的靜心頗不容易,它需要一個人具有堅定的目標,堅忍的意志。或許每個人都有自己“遠大的目標”,有些人缺乏持之以恒的耐性,最終導致一事無成。而缺乏耐力的原因就是靜不下心來,禁不住來自外界的誘惑。不為外界的事物所誘惑就稱為心靜。心情要保持平和,為人處世要做到謙虛,就需要刻苦修煉自己的涵養(yǎng)。

【原典】

無欲之謂圣,寡欲之謂賢,多欲之謂凡,徇欲之謂狂。

【譯文】

沒有欲望的人稱為圣人,欲望少的人稱為賢人,欲望多的人稱為凡人,縱欲的人稱為狂人。

【跟進解讀】

保持心地清凈寡欲,是人們修身養(yǎng)性所追求的目標。佛教說人應該無欲無求,四大皆空,沒有七情六欲,以得到心靈的平靜。人生本來就有喜怒哀樂,修身養(yǎng)性是為了讓自己人生的幸福快樂多一些,痛苦煩惱少一些。要使自己內心平靜,必須清心寡欲。清心寡欲需要刻苦修煉。如果心上打掃不凈,就無法窮通事理,易被身外之物所擾,產(chǎn)生過多的私心雜念,而使自己為利益所驅,不能自主行事。總之,要求人們做到清心寡欲,無欲無求,最終目的讓人們知足常樂,擁有幸福遠離痛苦。

【原典】

人之心胸,多欲則窄,寡欲則寬。人之心境,多欲則忙,寡欲則閑。人之心術,多欲則險,寡欲則平。人之心事,多欲則憂,寡欲則樂。人之心氣,多欲則餒,寡欲則剛。

【譯文】

人的心中欲念多心胸就會變得狹窄,欲念少心胸就會變得寬廣。人的心境欲念多就會變得忙亂,欲念少心境就會變得悠閑。人的內心欲念多就會變得險惡,欲念少內心就會變得平和。人的心事多欲就會變得憂愁,欲念少內心就會變得快樂。人的心氣欲念多就會變得軟弱,欲念少內心就會變得剛強。

【跟進解讀】

現(xiàn)代人生活在節(jié)奏越來越快的年代,成就感的誘惑始終存在,有太多的誘惑,太多的欲望,也有太多的痛苦,因此我們身心疲憊不堪。人生看不破“貪欲”二字,就會終身受到羈絆。古人就此為我們開具了一副快慰人生的良方:養(yǎng)拙,無妄。養(yǎng)拙是幸,無妄是福。所以,不妨做個癡人,看淡名利,當一個人有了這樣一份淡泊的心境,人生才會多幾絲溫暖和幾分安寧。

人性中有喜、怒、哀、懼、愛、惡、欲七情,所以生活中才會有財、色、利、貪、懶等潛伏在我們的周圍,像看不見的灰塵一樣無孔不入。時間長了,不去清掃,人的心上就會積上厚厚的一層,靈智被蒙蔽,善良被遮擋,純真亦不復見。

【原典】

宜靜默,宜從容,宜謹嚴,宜儉約,四者切己良箴。忌多欲,忌妄動,忌坐馳①,忌旁騖,四者切己大病。常操常存,得一恒字訣;勿忘勿助,得一漸字訣。

【注釋】

①坐馳:身不動而心有旁騖。

【譯文】

宜安靜沉默、從容不迫、嚴謹及勤儉節(jié)約,這些都是激勵自己的良言。忌多欲、盲目行事、心不專一,以此避免自己的缺失。在實踐這些修養(yǎng)的過程中,能體會到“恒”字的秘訣。而在不間斷的過程里,能體驗出“漸”字的秘訣。

【跟進解讀】

安靜沉默、從容不迫、謹慎嚴肅及勤儉節(jié)約是規(guī)諫勸誡自己的良言,也是一種優(yōu)秀的品質。在喧囂的社會中能夠保持安靜的心態(tài),在快節(jié)奏的工作中保持從容不迫的品質,在生活水平提高中保持勤儉節(jié)約的美德,真的很可貴。希望人人都能過上舒適的生活,不為世俗的紛擾所困惑。其實過什么樣的生活,都由自己選擇,要使自己生活幸福,就不能隨波逐流,要有坦然淡定的心態(tài)。人生本來就有喜怒哀樂、聚散離合,要好好修煉自己的涵養(yǎng),追求幸福快樂,遠離煩惱痛苦。

【原典】

敬守此心,則心定;斂抑其氣,則氣平。

【譯文】

嚴格謹慎堅守善良的本性,就會心靈安定;收斂抑制浮躁的脾氣,就會心氣祥和。

【原典】

人性中不曾缺一物,人性上不可添一物。

【譯文】

人性的內涵中不能缺少一分善性,而人性的需求中不能多添一分欲念。

【跟進解讀】

“人之為善,百善而不足;人之為不善,一不善而足。”這是楊萬里的名言,意思是人做好事,做一百件也不夠;人做壞事,做一件就足夠了。

善行有時會獲得意想不到的結果,甚至有時我們都無法察覺。英國的威廉·渥茲涯斯說過:“一個好人生命中最珍貴的那一部分,就是他微小、默默無聞、不為人知的、發(fā)自仁慈與愛的善行。”所以,當你在面對他人的時候,不論在你面前的是一個不名一文的乞丐,還是一個身價百萬的富豪;也不論他是個不諳世事的孩童,還是耄耋之年的老者,你都要對他們持有一顆慈善的心。給人一個微笑,幫人一個小忙……你的成功,就藏在這些善意的行動中。

【原典】

君子之心不勝其小,而氣量涵蓋一世;小人之心不勝其大,而志意拘守一隅。

【譯文】

君子心中的欲望很小,但氣量宏大可以涵蓋一切;小人心中的欲望很大,但因心胸狹窄卻拘泥一角。

【跟進解讀】

君子是才德出眾的人。宋代王安石在《君子齋記》中說“故天下之有德,通謂之君子。”嚴以律己、寬以待人是君子的品質,君子之所以氣度宏大,是因為他心中的私欲雜念很少,能夠寬容理解他人,寬容理解可以使人們的關系和諧。寬容是人類性情的空間,這個空間很寬廣。小人與君子恰恰相反,縱容自己,苛求別人。小人心中因欲望膨脹,而心胸狹窄。為人不能過于苛刻,過于自私,否則使他走上絕路的必定是他自己;處世不可精明太甚,一心想占盡天下好事,否則孤立他的也必定是他自己。

【原典】

怒是猛虎,欲是深淵。

【譯文】

憤怒猶如傷人猛虎,欲望猶如無底深淵。

【跟進解讀】

心理學家認為:心存怨氣的人會發(fā)怒,如果怒氣不化解則會抑郁成疾,而長期抑郁不消,就等于慢性自殺。憤怒是無助無能的表現(xiàn),是心情煩躁的表現(xiàn),于人于己都是有百害而無一利,經(jīng)常憤怒會使人的身體受害,引發(fā)疾病,如心慌、氣短、胸悶等。俗話說,怒傷肝,恐傷腎,思傷脾,憂傷肺。可見憤怒會傷害身心,所以要學會控制情緒,遏制憤怒。

憤怒是用別人的過錯來懲罰自己,憤怒只會讓自己失去理智,喪失冷靜,憤怒的人是永遠體會不到快樂的。快樂和寬容就像是一對孿生姐妹,密不可分。如果喪失了寬容之心,生活就會被無休止的憤怒所充滿,人將終日生活在心靈的幽暗之中。生活中少一分憤怒,就會多一分快樂。

【原典】

忿如火,不遏則燎原;欲如水,不遏則滔天。

【譯文】

憤怒的情緒好像火焰,不及時阻擋就會燃燒掉一切;欲望好像洪水,如果不遏制就會淹沒一切。

【原典】

懲忿如摧山,窒欲如填壑。懲忿如救火,窒欲如防水。

【譯文】

控制憤怒要像摧毀山陵般堅定,救火一樣迅速。斬斷欲念要像填塞深溝般努力,阻擋洪水一樣急切。

【原典】

心一松散,萬事不可收拾;心一疏忽,萬事不入耳目;心一執(zhí)著,萬事不得自然。

【譯文】

心如果松散了,則什么事都做不好;若用心疏忽,什么事都不能專心致志;若用心固執(zhí),什么事都不可見其本來面目了。

【原典】

-念疏忽,是錯起頭;-念決裂,是錯到底。

【譯文】

一念粗心大意,就會導致錯誤的開始;一念不能善,始善終就會一錯到底。

【跟進解讀】

粗心大意常常會使自己犯錯,“失之毫厘,差之千里。”就是因為粗心疏忽造成的。做事情一定要態(tài)度端正,一心一意,方可取得成果。如果心亂如麻,就先平靜自己的心情,然后再做手里的事情。俗話說,磨刀不誤砍柴工,就是告訴我們做事情不能急于求成,要注重提高工作效率。無論是高深精密的科學研究,還是平常生活中的小事,都要認真地對待,如稍有疏忽就可能會影響到整個事情的進程,甚至會半途而廢。做事不但要專心,而且要有恒心。如果不能戰(zhàn)勝挫折,不能堅持到底,將永遠與成功失之交臂,遺憾終生。

【原典】

古之學者,在心地上做功夫,故發(fā)之容貌,則為盛德①之符:今之學者,在容貌上做功夫,故反之于心,則為實德②之病。

【注釋】

①盛德:美德。

②實德:實際的道德品行。

【譯文】

古時候的學者在內心涵養(yǎng)上下工夫,所以從內在到容貌上都是德高望重的;現(xiàn)在的學者只在外表上下工夫,對于內心涵養(yǎng)而言便是德性的缺失。

【跟進解讀】

很多時候,我們總覺得將自己偽裝起來才活得安全,用偽裝來作為自己人生的盾牌,到頭來才發(fā)現(xiàn),不僅沒有得到自己想要的,還丟了自己最初擁有的。那么,當初為什么就不能尊重自己的本性,做那個最真的自己?也許正是因為沒有徹悟。

【原典】

只是心不放肆,便無過差;只是心不怠忽,便無逸志。

【譯文】

只要心不放縱便不會犯錯誤;只要心不懈怠不疏忽,就沒有不能堅持的志向。

【原典】

處逆境心,須用開拓法;處順境心,要用收斂法。

【譯文】

身處逆境時,就要開拓思維開動腦筋;身處順境時,就要收斂言行約束自己。

【跟進解讀】

要學會正確看待人生的順境與逆境。尤其在遇到逆境的時候,一定要淡定,不能悲觀畏懼,要樂觀面對,發(fā)散思維,變不利因素為有利因素。

弘一大師說:“人生中有許多不順利的地方,對于這些我們應該把它們看作是真實受益之處。而聲色名利、美食華服等在順境中得到的東西,都應該看作是毒藥毒箭等一些能置人于死地的東西。”在弘一大師看來,順境對人來說比逆境更可怕。孟子說:“生于憂患,死于安樂。”逆境能夠鍛煉一個人的毅力,培養(yǎng)人吃苦耐勞的精神,激發(fā)他們內在的潛能,從而獲得成功。順境容易使人迷惑,迷惑在安逸舒服的生活當中,從而失去斗志,安于現(xiàn)狀,不思進取,從而被歷史的潮流所淘汰。

【原典】

世路風霜,吾人煉心之境也;世情冷暖,吾人忍性之地也;世事顛倒,吾人修行之資也。

【譯文】

人生仕途的滄桑是磨煉我們意志的環(huán)境,世情的冷暖炎涼是鍛煉我們克制性情的地方,人情世故的是非顛倒是磨煉我們修身實踐的依據(jù)。

【跟進解讀】

人生充滿了酸甜苦辣,人生要經(jīng)歷春夏秋冬,人生需要經(jīng)歷炎熱的夏天和嚴寒的冬天。人生就是磨煉心智的過程。譬如,溫室中的花經(jīng)不起風吹雨打,生命脆弱;梅花香自苦寒來,梅花獨傲寒霜中,還能夠綻放精彩的生命,生命堅強。要使自己變成生活的強者,就必須在挫折中磨煉堅強的意志。挫折是每個人生活中都會遇到的,只是形式、大小不一而已。只有經(jīng)歷過挫折才能激發(fā)勇氣,才能像雄鷹一樣勇敢地在天空中翱翔。我們要學會正視挫折,在挫折面前不能畏懼,而應該用“吃一塹,長一智”的心態(tài)鼓舞自己,在挫折面前勇往直前,這樣我們才會成為生活的強者。

【原典】

青天白日①的節(jié)義,自暗室屋漏中培來;旋乾轉坤的經(jīng)綸,自臨深履薄②處得力。

【注釋】

①青天白日:比喻清白、光明磊落。

②臨深履薄:比喻小心謹慎。

【譯文】

光明正大的行為,是從拒絕誘惑克服困難中得來;扭轉天地的治世能力,是從如履薄冰的謹慎挫折中得來。

【跟進解讀】

人們都喜歡追求物質享受,不希望自己吃苦。所以,生活是越方便越好,越輕松越好。弘一大師曾經(jīng)對別人說過這樣一段話:“若諸位有空,可以到我房間里來看看,我的棉被面子,還是出家以前所用的;還有一把洋傘,也是1911年買的。這些東西,即使有破爛的地方,請人用針線縫縫,仍舊同新的一樣,由我盡情受用!不過,我所穿的小衫褲和羅漢草鞋一類的東西,卻需五六年一換,除此以外,一切衣物,大都是在家時候或是初出家時候制的。”弘一法師的生活十分儉樸,他把物質享受放到了最不重要的位置上,可見,大師并沒有把生活的苦放在心上。佛家一貫提倡清修——不問凡塵瑣碎之事,在清靜、清貧中修行,修煉個人的道德,修煉自己的內心世界。所以,佛家看淡清苦。

的確,艱苦的生活對人來說是一種磨煉,是鍛煉一個人意志品質的一個重要方式,同樣也是培養(yǎng)人們具有遠大的人生志向和浩然正氣的途徑。能夠忍受住苦難生活的磨煉,在人生道路上遇到任何艱難險阻都不會害怕了。

【原典】

名譽自屈辱中彰,德量自隱忍中大。

【譯文】

人的名望與聲譽,在委屈侮辱中才能得以顯揚,德行與度量在強力克制忍耐中才能得以發(fā)揚光大。

【跟進解讀】

孟子云:“天將降大任于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勞其筋骨,餓其體膚,空乏其身,行拂亂其所為,所以動心忍性,增益其所不能。”自古人們就看到,苦難不是磨滅人意志的工具,而是激發(fā)人成長的階梯。弘一大師的人生經(jīng)歷正好詮釋了孟子的話,他一生歷經(jīng)苦難,受盡折磨,但他從來沒有怨言,并不以此為苦,而是把吃苦看作人生前進的階梯,最終取得巨大成就,修成正果。

【原典】

謙退是保身第一法,安詳是處事第一法,涵容是待人第一法,恬淡是養(yǎng)心第一法。

【譯文】

謙虛禮讓是保護自身的最佳方法,安靜祥和是立身處世的重要方法,涵養(yǎng)寬容是屈己待人的最好方法,恬靜淡泊是培養(yǎng)心境的重要方法。

【原典】

喜來時,一檢點。怒來時,一檢點。怠惰時,一檢點。放肆時,一檢點。

【譯文】

沾沾自喜的時候要對自身檢查約束,憤怒的時候要對自身檢查約束,懶惰的時候要對自身檢查約束,放縱的時候要對自身檢查約束。

【跟進解讀】

退一步海闊天空,有時候,換個思維想一想,對于生活中一些無關緊要的小事,憤怒實在是沒有必要,凡事總能找到解決的途徑,憤怒只會使事情陷入僵局。正如一句俗語:一個憤怒的人對著圍滿鏡子的四周咆哮不已,結果鏡子里所有的人都向他齜牙咧嘴。你怎樣對待別人,別人就會怎樣對待你。告別憤怒,讓寬容化解恩怨,人生苦短,多留些快樂的日子給自己吧!

【原典】

自處超然,處人藹然,無事澄然,有事斬然,得意淡然,失意泰然。

【譯文】

個人獨處時能超然世外,與人共處時能和藹可親,無事可做時能寧靜,有事時能果斷,得意時能淡泊,失意時能順其自然。

【跟進解讀】

一個人居住的時候,要體驗孤獨寂寞,同時也是享受寧靜;身處繁華的都市,喧鬧的街巷,耳目里全是嘈雜。在寧靜的環(huán)境中可以陶冶人平和的心性,與人相處時就會顯得和藹可親。享受寧靜,與人和睦相處有利于修養(yǎng)心性,是對生活的無限熱愛與追求。得意時能夠淡然,不張揚炫耀,失意時不絕望,不氣餒,這是為學成事的最佳狀態(tài)。

【原典】

靜能制動,沉能制浮,寬能制褊,緩能制急。

【譯文】

安靜能克服妄動,沉穩(wěn)能克服浮躁,寬和能克服褊狹,舒緩能克服急躁。

【原典】

天地間真滋味,惟靜者能嘗得出;天地間真機括①,惟靜者能看得透。

【注釋】

①機括:括,矢末。機括本言張弩發(fā)矢,以括入機,機動即發(fā)。這里指奧妙、自然規(guī)律。

【譯文】

天地間萬事萬物的真諦,只有心靜的人才能品出;天地間蘊含的玄機奧妙,只有心靜的人才能悟透。

【原典】

有才而性緩,定屬大才;有智而氣和,斯為大智。

【譯文】

有才能而且性情舒緩的人,將來一定能成為有用的人才;有智慧而且心性平和的人,就可稱得上大智慧者。

【跟進解讀】

有才干性情沉穩(wěn)的人,將來一定會有所作為。俗話說:“大勇若怯,大智若愚。”有智慧的人都很沉穩(wěn),比較內斂。沉著穩(wěn)重的性格,是從經(jīng)歷的一件件事情中鍛煉出來的,不是心里想變得沉著穩(wěn)定,就可以迅速擁有沉著穩(wěn)定的品質。所以,無論做小事還是做大事都要提醒自己沉著鎮(zhèn)定,切忌操之過急,克制憂心過分。如果一遇到問題就慌了手腳,不知從何處著手,或者是為了追求速度盲目從事,不注重效果,結果很可能把事情越辦越糟。人人都知道,心急吃不了熱豆腐,因此,要冷靜、心平氣和地去考慮事情,尋求解決問題的最佳方法。有大智慧的人懂得何時當進,何時當退,所以能表現(xiàn)得胸有成竹。

【原典】

氣忌盛,心忌滿,才忌露。

【譯文】

脾氣忌諱過于旺盛,心志忌諱過于自滿,才情忌諱過于外露。

【跟進解讀】

與人交往要忌諱盛氣凌人。盛氣凌人就是逞強一時,痛苦一世。盛氣凌人的人別人敬而遠之,所以就沒有人來歸附,沒有人愿意與之交往,長此以往,就會成為孤家寡人,只能孤芳自賞,孤獨無助。沒有利益關系的時候與人交往,依然盛氣凌人,只會嘗到別人的盛氣凌人,“以其人之道還治其人之身”說的就是這個道理。要想得到別人的友好相待,就要學會自己先以禮待人。尊重別人就是尊重自己,同樣的道理,與人友善就是于己友善。要學會收斂盛氣凌人的態(tài)度,學會敞開胸懷寬以待人,不斷地提高自己的涵養(yǎng),完善自己的人格。

【原典】

有作用者,器宇①定是不凡;有智慧者,才情決然不露。

【注釋】

①器宇:人的儀表。

【譯文】

一個有作為的人,他的外表和風度一定與眾不同;一個有智慧的人,他的才華和思想一定深藏不露。

【跟進解讀】

蘇軾《賀歐陽少師致仕啟》中有這樣一句名言:“大勇若怯,大智若愚”。真正的大智大勇未必要大肆張揚,賣弄聰明,不是徒有其表而要看實力。具有大智慧的人,看起來反倒如同糊涂人,其實不是真糊涂而是假糊涂,這就是“大智若愚”。大智若愚的人給人的印象是:寬厚敦和,平易近人,不露鋒芒,甚至有點木訥和傻氣。其實在“若愚”的背后,隱含的是真正的大智慧大聰明。

有些人總愛自作聰明,生怕被人當作傻瓜,處處表現(xiàn)自己,處處爭權奪勢,其實常常是在上演一幕幕作繭自縛、引火燒身、自掘墳墓的悲劇。這些人可能會一朝得逞,一時得勢,但玩的終究是小聰明小把戲,是大愚若智。

大智若愚者藏才隱德,謙虛謹慎,以弱制勝,他們用表面的愚笨來保護自己,為自己贏得發(fā)展和提高的時間和環(huán)境,并能統(tǒng)觀全局,站在比別人更高的角度上把握事態(tài)發(fā)展的脈絡;因而他們常常是任重而道遠的承擔者,比常人更能抓住成功的機會。

【原典】

意粗性躁,一事無成;心平氣和,千祥駢集①。

【注釋】

①駢集:聚集。

【譯文】

意念粗疏,性情急躁,將來一事無成;心態(tài)平淡,脾氣溫和,所有的吉祥就會匯聚。

【原典】

世俗煩惱處,要耐得下;世事紛擾處,要閑得下;胸懷牽纏處,要割得下;境地濃艷處,要淡得下;意氣忿怒處,要降得下。

【譯文】

處于世俗煩惱中,要能忍耐;處于世事紛擾中,要能清閑;處于心胸牽掛中,要能割舍;處于境地濃艷中,要能淡定;處于情緒憤怒中,要能鎮(zhèn)定。

【跟進解讀】

生活中人人都有煩惱,面對煩惱要沉著冷靜,想辦法化解煩惱,驅趕煩惱,遠離煩惱,把煩惱拋到九霄云外,學會坦然面對生活中的紛紛擾擾。面對生活,要明白舍得之理:先有舍才有得,不舍不得,小舍小得,大舍大得,舍即是得。舍是得的基礎,欲得之必先予之。譬如,春天播種要舍得種子,秋天方可收獲碩果。無舍盡得謂貪,人生之大害也。領悟了舍得之道,對于為人處世都有莫大的益處。事物究竟是什么,不在于身外的影響,關鍵的是看我們怎樣去看待它。喜可以看成憂,憂也可以看成喜。凡事拿得起,放得下,你才會發(fā)現(xiàn)幸福的所在,猶如命運是掌握在自己的手里而不是被他人操控一樣。俗話說,日出東海落西山,愁也一天,喜也一天;遇事不鉆牛角尖,人也舒坦,心也舒坦。

【原典】

以和氣迎人,則乖沴①滅;以正氣接物,則妖氛消;以浩氣臨事,則疑畏釋;以靜氣養(yǎng)身,則夢寐恬。

【注釋】

①乖沴(lì):狂暴、乖戾。

【譯文】

用心平氣和待人,便不會有不順心的事;用公平正直對待萬事萬物,便不會有不祥之氣;用浩然正氣處理事情,便不會有疑難恐懼的事;用恬靜安然養(yǎng)身,便睡覺做夢也會甜美安詳。

【跟進解讀】

恭敬可修身,平靜可消躁。對人要以誠相待,熱情相迎,就會給人留下好的印象,得到別人的肯定、敬仰、欣賞等,成為人們樂于交往的朋友,建立深厚的友誼或合作的關系。和氣迎人是一個人對待別人應具備的基本態(tài)度。所謂和氣,就是態(tài)度溫和、言語謙遜、關系融洽、待人寬厚,傳達的是善意,表現(xiàn)的是友好。自古迄今,人們對“和氣”倍加推崇、竭力贊美,比如,“和氣生財”“和為貴”“和氣好比修條路、惹人等于筑堵墻”等。和氣能化干戈為玉帛,和氣待人是一種智慧。對于別人的非議不理不睬,能夠坦然地繼續(xù)自己的事情,有此心態(tài)者,在動心忍性處必能窺見其高尚的人格和品質。

【原典】

觀操存在利害時,觀精力在饑疲時;觀度量在喜怒時,觀鎮(zhèn)定在震驚時。

【譯文】

看一個人的氣節(jié)操守,在其利害得失的時候;看一個人的精神氣力,在其饑餓疲倦的時候;看一個人的胸懷度量,在其喜怒哀樂的時候;看一個人的沉著鎮(zhèn)定,在其遇到驚險恐懼的時候。

【跟進解讀】

古人云,家貧出孝子,國亂識忠臣;國亂思良將,家貧思賢妻。家庭貧困的時候越能顯示出兒孫的孝順或者不孝,國家動亂的時候越能顯示出臣民的忠誠或者不忠。國家動亂的時候國君才想起了忠臣良將,家庭貧困的時候丈夫才會想起賢惠的妻子。貧困的時候,兒孫自身難保,饑不果腹,如果還能惦記著父母的溫飽,努力侍奉父母不挨餓不受寒,難道這不是真正的孝子嗎?國難當頭,甚至危及社稷江山,如果有文臣武將仍舊爭著當先鋒勇猛地去殺敵平亂,忠心耿耿地保護著瀕臨覆滅的王朝,難道這不是真正的忠臣嗎?同樣的道理,觀察一個人的氣節(jié)高下、精力盈虧、度量大小等,不能只在處于順境時考察,更要在逆境中觀察,這樣才能比較全面地了解人的德才品性。

【原典】

大事難事看擔當,逆境順境看襟度;臨喜臨怒看涵養(yǎng),群行群止看識見。

【譯文】

遇到大事與難事,可以看出一個人擔負責任的能力;經(jīng)歷順境和逆境,可以看出一個人胸襟氣度的寬廣與狹隘;遇到喜事怒事,可以看出一個人涵養(yǎng)的深淺;與同輩相處,可以看出一個人的學識見解。

【跟進解讀】

一個不知對自己人生負有什么責任的人,甚至無法弄清他在世界上的責任是什么。有一位小姐向托爾斯泰請教,為了盡到對人類的責任,她應該做些什么。托爾斯泰聽了非常反感。因此想到:人們?yōu)橹芸嗟木薮鬄碾y就在于沒有自己的信念,卻偏要做出按照某種信念生活的樣子。當然,這樣的信念只能是空洞的。

更常見的情況是,許多人對責任的關系確實是完全被動的,他們之所以把一些做法視為自己的責任,不是出于自覺的選擇,而是由于習慣、時尚、輿論等原因。譬如說,有的人把偶然卻又長期從事的某一職業(yè)當作了自己的責任,從不嘗試去擁有真正適合自己本性的事業(yè);有的人看見別人發(fā)財和揮霍,便覺得自己也有責任拼命掙錢花錢;有的人十分看重別人,尤其是上司對自己的評價,于是謹小慎微地為這種評價而活著。由于他們不曾認真地想過自己的人生,在責任問題上也就是盲目的了。

【原典】

輕當矯之以重,浮當矯之以實,褊當矯之以寬,執(zhí)當矯之以圓,傲當矯之以謙,肆當矯之以謹,奢當矯之以儉,忍當矯之以慈,貪當矯之以廉,私當矯之以公,放言①當矯之以緘默,好動當矯之以鎮(zhèn)靜,粗率當矯之以細密,躁急當矯之以和緩,怠惰當矯之以精勤,剛暴當矯之以溫柔,淺露當矯之以沉潛,溪刻②當矯之以渾厚。

【注釋】

①放言:縱情談論。

②溪刻:言辭刻薄。

【譯文】

輕佻要用穩(wěn)重矯正,浮躁要用踏實矯正,褊狹要用寬宏矯正,固執(zhí)要用圓潤矯正,傲慢要用謙虛矯正,放肆要用謹慎矯正,奢侈要用勤儉矯正,殘忍要用慈祥矯正,貪心要用廉潔矯正,自私要用大公無私矯正,話多要用緘默矯正,好動要用鎮(zhèn)靜矯正,粗心要用細心矯正,急躁要用舒緩矯正,懈怠懶惰要用勤勞矯正,剛強暴躁要用溫柔矯正,膚淺暴露要用沉著矯正,尖酸刻薄要用淳樸寬厚矯正。

【跟進解讀】

“靜坐常思自己過”不失為一句最好的處世格言。南懷瑾說過:“要知道‘靜坐常思自己過’是一種反思的功夫,也就是自我批評的本領。倘若有錯且不能自省,別人是無法勸諫的,事情便會朝著更糟的方向發(fā)展。假如我們能夠時常靜下心來,思考一下自己做事或待人方面是否有虧缺的地方,自然就會少些對別人的抱怨與指責了,多些安寧和快樂。”

現(xiàn)實中很多人想有一個完美的自己,但就是找不到途徑。這里,大師給我們拿出了一個完善自我的辦法。可以說,反省不僅僅是完善自己的方法,更能滋生成就自己的巨大力量。一個懂得反省的人,能給自己帶來巨大的改變,活出一個全新的自己。

主站蜘蛛池模板: 黄龙县| 克拉玛依市| 社旗县| 荔浦县| 吉安县| 长阳| 英德市| 昔阳县| 汤原县| 德阳市| 肃南| 阿拉善右旗| 大渡口区| 祁门县| 略阳县| 庄河市| 泰兴市| 汝阳县| 黑水县| 巫溪县| 南部县| 大渡口区| 莎车县| 布拖县| 隆子县| 海城市| 台中县| 彰化市| 西乡县| 揭西县| 南昌县| 开化县| 叶城县| 古浪县| 水城县| 五大连池市| 吉水县| 澜沧| 大兴区| 乐山市| 庆安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