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犯罪心理分析:邪惡的二十個模樣
- 張蔚
- 1371字
- 2019-10-18 17:40:06
序二 日常生活的另一端
犯罪對很多人來說是新聞、是故事、是獵奇,是他人的,是茶余飯后的閑聊和午夜深處的恐怖。
我們這一生,因為媒體的日益發達,或多或少都會被動地暴露在有關犯罪的信息之中,看起來似乎離得很近。但在思想上,每一個正義的人都會不自覺地認為犯罪不僅離自己很遙遠,離我們身邊的那些至親好友也很遙遠。
這其實是個誤會。
誠然,每一個犯罪都出自罪犯之手,但直到這些邪惡的罪犯犯下或大或小的罪惡之前,這些罪犯和你我一樣都是生活中的普通人。他們有父母,有生活,有喜怒哀樂,有想要守護的人和事,也有想要追求的未來。
究竟是哪些時刻的哪些因素,讓一個普通人變成了一個邪惡的罪犯?社會、家庭、個體乃至基因,分別能對此做出怎樣的解釋?在多大程度上,加害者也是受害者?有沒有天生的罪犯?
當犯下第一個罪惡之后,他們的心理會發生怎樣的變化?
殺人究竟意味著什么?一再地殺人又有著怎樣的心路歷程?
性暴力犯罪是出于怎樣的動機?他們在選擇暴力對象時會有怎樣的偏好?
我們該如何理解犯罪,又該如何避免和遠離犯罪?
……
以上都是作者會在這本書里為我們娓娓道來的。
現在來聊聊作者。
第一次見張蔚的時候,他給人一種不怒自威的感覺,想來可能案發現場去多了,那份鎮場子的膽量便化作了日常的氣質。當談起專業的時候,你又能感受到他身上的那份文氣,曾是一線的工作者,更是如今幕后的研究者。而撇開工作和專業,他是個熱愛生活、熱愛美食、同時閱讀了大量書籍的文藝青年。
正因如此,這本書的結構、內容和觀點如研究論文一般專業、嚴謹,而行文風格卻像文學作品一般賞心悅目,這無疑拉近了讀者和犯罪心理學之間的距離。當讀這本書的時候,你不會覺得他正在臺上向你做報告,而會覺得他正坐在你的對面,像老友一般和你聊聊天、講講故事。
雖然是故事,卻又不僅僅是故事。
如今的社會飛速發展,科技在我們精神上尚未做出充足準備之前,就將所有誘惑和欲念都猝不及防地暴露在所有人面前。在虛擬的網絡世界里,這些都唾手可得;但在現實生活中,除了日復一日堅持不懈的努力,恐怕另一途徑就是鋌而走險的犯罪。如何與貪念和沖動做抗爭,是我們每個人都需要在貪念和沖動爆發之前就掌握的技能。
另外,飛速發展的社會和相對單一的成功價值觀,又令很多人活在希望與絕望的交替之中,而重壓之下,人的自我的脆弱性也會日益明顯。有些人在脆弱之時會躲起來療傷(如抑郁和自閉),而有些人在脆弱之時但凡遭遇一丁點的刺傷就會有過激反應,這樣的過激反應常常針對的是家人和戀人,隱秘卻并不稀少,嚴重者甚至會造成人身傷害。個體需要直面這樣的脆弱性,學習在壓力與傷害之中與自己的脆弱性共處;而社會也需要直面這樣的脆弱性,為潛在的加害者提供教育和釋放的正面路徑,同時為正在遭遇恐怖傷害的受害者提供救援和庇護。
最后,如果之前的你覺得日常生活是此處而犯罪是彼岸,我真心希望你在讀完這本書以后意識到,如果說日常生活是向左,那么犯罪行為其實只是向右,這其中的變化既有當事人自己的動機和選擇,也有社會、家庭和關系等外在環境的力量和影響。
邪惡的犯罪既是個體行為,也是結構性產物。而我們要真正認識邪惡,就要摘下犯罪的神秘面紗,像理解一個日常行為一樣去解構犯罪;同時,為了杜絕邪惡,也要像避免疾病和遠離死亡一樣去防微杜漸。人人有份,也人人有責。
曹雪敏
(復旦大學社會心理學博士
知乎曹公子
門薩會員)
2018年8月5日于上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