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犯罪心理分析:邪惡的二十個模樣
- 張蔚
- 1606字
- 2019-10-18 17:40:06
序一
秋天真是收獲的季節(jié),春華秋實,稱心如意。令我欣喜而歸的,是在一周內為自己培養(yǎng)的三位犯罪心理學研究生的新著寫序。先是博士生李婕講師的《報復與寬恕的博弈》(尚未出版),再是碩士生張坤檢察官作為一位測謊師將司法實踐中的測謊工作理論總結成書,現(xiàn)在是博士生張蔚的《犯罪心理分析:邪惡的二十個模樣》,一時間體會到作為教師左右采獲的滿足。
三本書完全是三種風格,李婕的《報復與寬恕的博弈》屬于理論專著,搭建了被害人如何選擇的決策模型。張坤的測謊作品屬于理論與應用相結合的手冊,介紹了測謊的心理學原理和實現(xiàn)路徑。而張蔚的這本《犯罪心理分析:邪惡的二十個模樣》則帶著紀實、分析、推理、神秘的網絡光彩。
本書作者張蔚的主要知識背景是刑事司法,現(xiàn)在是我?guī)У姆缸镄睦韺W博士生。與師門其他同學不同,碩士階段他就讀于英國,在國內曾經有過在刑警隊實習與實踐的經歷,這對于我們這個專業(yè)的學生來說是不可多得的感性經驗。張蔚給大家的印象是在繁忙、緊湊的日程里總少不了書的陪伴,在微信朋友圈中推送最多的就是他認為開卷有益的各種好書,喜歡與大家分享書中的精華。也正是博覽群書、貼近社會、親歷案件,又有對犯罪心理學的興趣并實踐,給他提供了寫作本書的基礎。能夠在某網絡知識分享平臺上成為頗有影響的犯罪心理學點評人,已經可以說明他的成就。
《犯罪心理分析:邪惡的二十個模樣》是一本既有理論基礎又有科普效果,從犯罪心理學視角分析案件的讀本。第一部分以在社會上影響較大的典型案件如“大學情殺案”“甘肅白銀案”“除夕殺人案”為靶子,以犯罪心理學原理為工具,對犯罪心理結構、犯罪動機和類型、變態(tài)殺人、激情犯罪、童年創(chuàng)傷及標簽理論等犯罪心理學關注同時也是公眾關心的問題給予了原因、背景、發(fā)展規(guī)律等多層次的解答。張蔚對每一起案件的分析都做到了言之有理,用十分厚重的,類似于詞條式的文獻依據進行框架支撐。如果說第一部分屬于用犯罪心理學理論去解釋案件中的“是什么”與“為什么”,采用了切片式的橫斷分析,那么在第二部分,他選擇用一個一個的問題去嘗試解釋犯罪心理學的縱向的演變。通過“成長”“群體”“性”“暴力”與“文學作品”等在個體犯罪心理形成過程中具有影響力的關鍵詞,勾勒出犯罪個體原因的發(fā)展脈絡。在縱橫交錯之中,為讀者建立了從感性到理性的立體的犯罪心理學架構。值得一提的還有本書劇本式的書寫范式,以案件的時間、地點、對象、危害、經過為序幕,以原因分析、知識介紹、觀點交鋒、行為預測為劇情,用高潮迭起的誘導,身臨其境的引入,激發(fā)著讀者探源溯流、尋繹吟玩的好奇與探究,十分成功地實現(xiàn)了知識普及和引發(fā)思考的效果。
犯罪不僅是復雜的社會現(xiàn)象,其源頭也幾乎與人類社會的起源相差不遠,也是個人行為,因為真正選擇用犯罪手段去滿足個人需要與動機的永遠是少數(shù)。這就勢必引發(fā)我們每個人特別是守法者的追問與思考──在我的身邊,什么樣的人更可能犯罪?他們?yōu)槭裁催x擇犯罪?我自己會不會也犯罪?張蔚用較為清晰易懂的方式,向我們介紹了犯罪心理學給出的答案。當然,由于大多數(shù)案件他所能掌握的信息來自法院判決書和媒體的介紹,無法獲得偵查中更為完整細致、客觀全面的材料,因此他的分析是建立在“假設我用于分析的素材是真實的”基礎之上,這在邏輯上也是成立的。
不知不覺竟也到了為后生們寫序的年齡,真是走著走著就老了。老不可怕,怕的是愚公老去卻沒了接班的后來人。在為學生們寫序的時候,我的喜悅遠遠勝于焦慮,他們勇攀高峰的努力,讓我看到了中國犯罪心理學事業(yè)美好的遠景。希望張蔚將本書作為百尺竿頭的起點,一樹百獲的小苗,保持自己手不釋卷的習慣、鑿壁偷光的勤奮、抽絲剝繭的好奇,寫出更多更好的作品,成為向大眾普及犯罪心理學知識,幫助每個人規(guī)范自我行為、預防犯罪侵犯的思想者和踐行者。
馬皚
(中國政法大學犯罪心理學研究中心主任、犯罪心理學博士生導師
中國政法大學錢端升講座教授
中國心理學會法律心理學專業(yè)委員會主任)
2018年10月20日于北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