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共說理:法治的階梯
商可航[1]
一、民主與法治
法律古已有之,但法治卻是一個近現代才出現的概念,它與強調僅有法律制度形式本身的法制有著根本不同,法治既強調制度本身的形式又包含了制度背后的價值內涵——人民主權。民主是法治的邏輯起點,即是說民主是法治模式中法律的合法性來源,人民尊崇法治,尊崇的不是法律制度的完美無瑕,而是法律的來源——人民。正因如此,秦王朝的律法如何嚴密龐雜,都只是保護封建基礎、維護專制統治的精巧國家機器而已。唯有采取民主的法律制度來治國,才有資格稱為法治國家。換言之,沒有民主的地基,就不可能建造牢固的法治大樓。
二、公共說理與民主
(一)公共說理需要民主的環境
首先,真正的“理”存在于權威之中。權威與權力不同,權力運用害怕、恐懼和強制等手段讓人屈服;而權威是人以自由的人格和理性去服從的,比如(基于民主的)法律、傳統、道德習慣、神法、自然法。民主恰恰能最大限度減少對自由人格和理性的干擾。在非民主的環境中,運用權力進行的宣傳十分“猖狂”,如作者所說,這種政治性的宣傳通過“排斥對立意見、無視不同看法、取消合理判斷、運用謬誤邏輯”向公民灌輸思想,因為它依賴的是“一種缺乏積極思考和獨立判斷的被動接受”,恰恰損害了人的自由精神、獨立人格和思考能力。在民主的環境中,多個政治力量和利益集團的存在使政府單方面的宣傳變得十分有限,人們接受著更為多元的主張,因此我們也多了更多自主思考的空間。
其次,主體平等是公共說理的前提。公共“說”理的方式是說服,從說服的三種功能(學習、強化信念、改變想法)可見,它只求改變和形成人的想法,因此是一種平等的勸說。而只有在民主環境中,主體才是平等的。
最后,民主是保證必要時達成意見統一的“最不壞”的程序制度。因為說理時,人人可以表達意見,沒有強力,用什么裁定意見?——民主。作者這樣表述民主的作用:“它既保證了公民思想和言論自由,也保證了在需要時能夠達成共識的程序制度(公民投票、法庭判決等)。”不同意見最后必然要以共同認可的核心價值來衡量各自的合理性,而“民主”正是民主社會共同認可的最高價值——“民主的審理機制包含著一種人們共同承認的契約關系:無論裁決結果如何,爭論的雙方都必須接受它。這正是程序的一個重要作用:有一個在說理無法取得一致看法時可以做結論的權威。爭論雙方和旁觀者都承認這個權威。”
(二)公共說理促進民主發展
首先,民主的質量是靠公共說理不斷提高的。在一個“意見的自由市場”之中,觀念的自由交換有助于發現真理。我們通過把自己的意見與他人的意見相核對來糾正和完善自身的意見,在公共說理這樣一個語言和思想的開放環境中,意見不斷被比較、修正、再比較、再修正,如同矩形作圓,如此我們也就越接近真理。
其次,民主的本質是由公共說理表現的。如穆勒所言,“即使不能找到真理,自由言論也有其自身的價值”。康德說“人是目的”,相類似的,公共說理背后所代表的自由言論本就是一種目的,因為自由討論才能“保持社會不同觀念的思想活力與相互之間的激勵和多元張力”。試問,如果一個社會只有一個思想、一種聲音,我們還能相信這是一個“民主”社會嗎?
由上可見公共說理對民主的重要性。
三、公共說理與法治
(一)公共說理的特點與法治
前面提到公共說理與民主的關系,可能有些人會誤解公共說理就是一種自由的、毫無約束的“亂說話”。接下來恰好結合公共說理的特點和要求,分析它與法治的關系。
公共說理不同于“亂說話”,它具有倫理要求。不過我們必須明確,說理要求的倫理是公共領域的。正如康德所說,價值是相對的,因為它與人的局部判斷有關,比如每個人對于“美丑”都有不同的看法,但沒有人有權力去裁定其他人的審美,因為“美丑”這類私人領域的價值,是民主社會本身所保護的。那涉及公共領域的價值呢?顯然,我們不能因為各個人意見不同,就不去裁定“通奸”“叛國”是不是“好”的——那樣會使社會最終失序。因此我們賦予那些涉及公共領域的、“不相對的”、成為它自身目的的價值以道德的屬性。道德,就是公共話語的限制所在。所以,公共說理本就是在好的動機、對他人的善意、話語內容真實的基礎上進行的。
因此我們看到,公共說理本就是按照一定秩序進行的,所追求的也是通過非暴力的方式調和社會矛盾,推動社會進步。它“大大降低了整個社會的暴力趨勢”,這難道不是法治社會運行良好的表現之一嗎?
(二)公共說理實際上是通過對民主的影響來發揮對法治的作用
首先,運行法治的主體,永遠都是“人”而不是“法”。說理一方面通過幫助民主制度挑選出盡可能優秀的管理者,另一方面,它是一種有效的監督,能夠“最大限度地遏制而非消除人性中不利于公共利益的種種弱點”。
其次,唯有提高民眾自身的素質,選拔和監督才有意義。如上文所說,公共說理就是在道德的限制下自由地說話,然而政治領域并不存在“道德”的限制,每個人都可以平等自由地表達自己的意志。由此就產生了這樣的問題:“現在大多數民眾樂于接受的是滿足他們自然欲望的誘惑,而不是賢者出于智慧理性的說服。因此,賢者必須遷就大多數選民以求當選,難有機會施展自己的才華。”也就是說,獲勝的政治家不一定是最有才能的,很可能只是善于逢迎“民意”。然而,公共說理不僅能培養公民的人格、智識和精神素質,還能培養公民的政治熱情,不斷地輸送一個法治社會所必需的合格公民。
其實,對民主能否真正實現、實現又有何價值等問題在學界一直存在著諸多爭議,這也為法治染上了某種理想主義色彩,不過可能正是法治的這種理想主義色彩,讓我們崇敬、憧憬,從未停止追求法治的腳步。徐賁先生也是追逐者中的一名,他從公共說理和民主的關系開始順藤摸瓜,鋪設出了他心中的一條通往法治之路——公共說理。公共說理是法治形成、發展、持續等各個階段都不可缺少的,有了說理的社會環境這個階梯,法治才能拾級而上。然而只有在大多數公民愿意和能夠說理,又有說理的要求和習慣的社會里,說理才會真正成為一種價值規范和生活方式,就目前而言,我們距離說理的社會還很遙遠。
導師評語:
說理教育是國外高校的基礎性課程,而國內在此方面的教育極為欠缺,本書作者徐賁在美國高校教授說理寫作20余年,深諳說理教育的培養之道,是教授有效思維、理性對話、技術性與人文精神兼備的教育佳作,其文說理透徹,實例豐富,具有很強的可讀性。商可航同學的此篇文章,通過論述公共說理與民主、法治的兩組關系,旨在說明民主與法治倘若缺乏公共說理的環境是難以實現的,具有較強的問題意識。
(金承光副教授)
[1]作者簡介:商可航(1996),女,浙江臨安人,就讀于西南政法大學行政法學院2014級法學實驗1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