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吳易風文集(第九卷):經濟學界意見分歧與新自由主義
- 吳易風
- 5354字
- 2019-12-27 18:19:38
略論新自由主義及其影響
自由主義是產生于17世紀的英國的一種思潮,長期以來,它對經濟思想、社會思想和政治思想都產生過很大影響。西方經濟學中的自由主義又被稱為經濟自由主義。西方學者將經濟自由主義分為古典自由主義和新自由主義。在西方經濟學中,新自由主義是指20世紀30年代大蕭條以來與國家干預主義相對立的經濟自由主義。
在資產階級革命時期,古典自由主義是革命的資產階級的意識形態,曾經起過反封建主義的積極作用。資產階級奪取政權以后,經濟自由主義便開始具有為資本主義辯護的性質。
新自由主義是現代資產階級右翼的意識形態。新自由主義的起源可以追溯到米塞斯1920年的《社會主義國家的經濟計算》一文。米塞斯斷言,社會主義國家不可能有合理的經濟計算,不可能實現資源的合理配置。這表明,新自由主義在產生之初就把反對的矛頭指向社會主義。米塞斯舉辦私人講座,培養了一批哈耶克這樣的新自由主義者。
在以凱恩斯主義為代表的國家干預主義盛行時,新自由主義長期處于非主流地位。20世紀70年代,西方國家特別是美國陷入滯脹、凱恩斯主義出現危機以來,新自由主義從非主流地位上升至主流地位。20世紀80年代以來,新自由主義一方面是西方國家誘導社會主義國家和平演變的理論武器,另一方面是西方國家對發展中國家推行新殖民主義的理論武器。
在西方經濟學中,經濟自由主義與國家干預主義的分歧主要是:國家干預主義認為,資本主義市場經濟在微觀和宏觀層次上都存在市場失敗(market failure,又譯為“市場失靈”),只靠市場機制這“一只看不見的手”不可能使資源配置達到最優狀態。為了使資源配置達到最優狀態,除了靠市場機制這“一只看不見的手”,還必須靠政府調控這“一只看得見的手”。與此相反,經濟自由主義反對微觀層次和宏觀層次的政府調控,鼓吹市場萬能,斷言只要靠市場機制這“一只看不見的手”就能使資源配置達到最優狀態。
當前,在西方經濟學中,新自由主義(例如新古典宏觀經濟學)和新國家干預主義(例如新凱恩斯主義經濟學)的主要分歧是:(1)新自由主義的重要假設是“市場出清”(大致含義是總供給等于總需求),新國家干預主義的重要假設是“非市場出清”(大致含義是總供給大于總需求);(2)新自由主義認為存在(政府失敗),新國家干預主義認為存在“市場失敗”;(3)新自由主義認為政策無效,新國家干預主義認為政策有效。
新自由主義有許多派別,其中包括:以米塞斯、哈耶克為代表的新奧地利學派,以坎南、羅賓斯、哈耶克為代表的倫敦學派,以奈特、哈耶克、弗里德曼、斯蒂格勒、科斯等為代表的芝加哥學派,以弗里德曼為代表的貨幣學派,以歐根等為代表的弗賴堡學派,以拉弗、費爾德斯坦等為代表的供給學派,以盧卡斯、巴羅等為代表的新古典宏觀經濟學派(原稱理性預期學派),以布坎南為代表的公共選擇學派,以薩克斯為代表的曾任俄羅斯和其他東歐國家政府經濟顧問的美國經濟學家,以伊薩克森等為代表的曾為俄羅斯和其他東歐國家出謀劃策的北歐經濟學家,以科斯等為代表的新制度經濟學(國內媒體誤稱張五常是新制度經濟學的創始人,實際上他只是這個學派的成員)。
新自由主義不同派別的影響范圍不同。在英國,對撒切爾政府影響大的是哈耶克、弗里德曼等人的新自由主義;在美國,對里根政府影響大的是供給學派的新自由主義;在俄羅斯和其他東歐國家,影響大的是薩克斯、伊薩克森等人的新自由主義;在我國,當前影響最大的是以科斯為首的新制度經濟學的新自由主義。
美國從20世紀30年代“大蕭條”以來,除里根政府在若干領域推行新自由主義之外,歷屆總統,包括里根之前的羅斯福、杜魯門、艾森豪威爾、肯尼迪、約翰遜、尼克松、福特、卡特,里根之后的布什、克林頓和小布什,都奉行或基本奉行國家干預主義。但是,里根之后的幾屆美國政府實行政策二重化:對內,基本實行國家干預主義;對外,卻強迫發展中國家和“轉型國家”(主要指從計劃經濟向市場經濟轉型的國家)徹底實行新自由主義。可以作為典型例證的是美國的貿易政策。美國自己以貿易保護主義為基調,卻強迫別的國家推行貿易自由主義,實行貿易自由化。目的只有一個:一切為了美國的利益。所謂美國的利益,實質是美國壟斷資本的利益。這是很值得注意的一個重要動向。
美國通過各種途徑向發展中國家和“轉型國家”推行新自由主義,主要途徑有:(1)通過多種渠道向“轉型國家”進行意識形態滲透,以影響該國的輿論導向,特別是影響經濟學界的輿論導向。(2)由美國經濟學家為“轉型國家”和發展中國家制定經濟“轉型”方案,甚至出任“轉型國家”和發展中國家的政府顧問。(3)通過西方七國首腦會議和后來的八國首腦會議等國際峰會,通過世界貿易組織(WTO)、國際貨幣基金組織(IMF)、世界銀行(WB)三大國際經濟組織和其他國際經濟組織,強迫發展中國家和“轉型國家”接受和實施新自由主義經濟政策。
現在,美國按照新自由主義原則主導經濟全球化。據美國國務院《1999年人權報告》的解釋,全球化包括三類:經濟全球化、技術全球化、民主和人權全球化。據美國和其他西方國家一些官方學者的解釋,全球化不僅包括經濟全球化、技術全球化、民主和人權全球化,還應當包括法律全球化、文化全球化、語言全球化等一系列全球化。僅就經濟全球化而論,制定經濟全球化游戲規則的主要是美國,“華盛頓共識”是制定經濟全球化游戲規則的基本原則。
“華盛頓共識”的主要內容有三項:盡可能最大限度地自由化;盡可能最快地私有化;政府要采取強硬措施保證各項新自由主義政策的實施。美國前克林頓總統經濟顧問委員會主席、前世界銀行副行長斯蒂格利茨將“華盛頓共識”解釋為“三化”:政府的角色最小化、快速的私有化、快速的自由化。
《新自由主義和全球秩序》一書的作者喬姆斯基也將“華盛頓共識”的基本原則歸結為“三化”:貿易自由化、價格市場化、私有化。這一解釋與斯蒂格利茨的解釋比較接近。
更接近斯蒂格利茨的解釋的是里斯本小組的《競爭的極限——經濟全球化與人類未來》一書對此所做的闡釋,該書認為,經濟全球化的核心是“三化”:“私有化”、“市場自由化”、“非調控化”。
按照“華盛頓共識”,不僅從計劃經濟向市場經濟轉型的國家要實行私有化、自由化和政府角色最小化,而且所有意欲加入世界貿易組織、想融入全球化的國家都必須實行私有化、自由化和非調控化。上述《競爭的極限——經濟全球化與人類未來》一書說:“在全球化的經濟中……存在私有化的迫切需要……存在市場自由化的迫切需要……存在非調控化的迫切需要。”
“華盛頓共識”很快成為國際貨幣基金組織、世界銀行和美國財政部的共識,又很快成為七國集團和后來的八國集團以及其他一些國際組織的共識,成為西方國家主導經濟全球化的根本原則。
新自由主義推行到哪個國家或地區,哪個國家或地區就會遭到巨大風險和災難,甚至成為重災區。在最近十多年中,下面的三類新自由主義重災區具有典型意義。
第一類重災區是俄羅斯和其他東歐國家。美國新自由主義經濟學家薩克斯出任俄羅斯政府顧問,他為俄羅斯制定的被叫做“休克療法”的改革方案,實際上就是“華盛頓共識”所體現的新自由主義原則的具體應用。北歐新自由主義經濟學家伊薩克森等將“華盛頓共識”中的快速私有化原則應用到俄羅斯和其他東歐國家,具體提出:(1)“從計劃向市場轉型必須實行生產資料私有制”,“私有化是向市場經濟轉型的核心內容”。(2)制定保護私有制的法律,頒布私有化法。(3)最重要的改革是國有企業私有化。(4)國有小企業私有化的方式是“逐個地出售”。(5)國有大企業私有化的方式是“先把國有企業轉變為國家擁有全部股權的股份公司,然后再將它們私有化”,方法是不斷降低國家的持股比重,直至全部賣光。(6)多給黨政官員股票,“過去這些市場經濟最兇猛的反對者就會成為新制度下改革進程的急先鋒”。新自由主義導致了蘇聯解體和東歐劇變,使原社會主義國家全面資本主義化。
第二類重災區是發生金融危機的亞洲國家。以泰國為例。1997年7月2日爆發的東南亞金融危機始于泰國。泰國在20世紀80年代和90年代危機爆發前,年經濟增長率超過8%。高增長和廉價勞動力以及廉價土地吸引了大量外資。外資主要流進房地產市場和證券市場,房地產熱和股市熱不斷升溫。泰國金融體系內外腐敗嚴重,導致貸款猛增,銀行的呆賬、壞賬問題十分嚴重。在西方國家推行的新自由主義的影響下,在西方國家主導的經濟全球化和金融自由化的壓力下,泰國過早地、過度地開放金融市場,撤掉了所有自我保護的屏障,結果爆發了一場嚴重的金融危機,使泰國經濟很快下滑到30年來的最低點。泰國金融危機很快發展成為東南亞金融危機,接著發展成為亞洲金融危機。
第三類重災區是拉丁美洲國家。拉丁美洲國家多年來一直是美國推行新自由主義的試驗場。最近的例子是阿根廷金融危機。這場金融危機很快發展成為債務危機甚至經濟危機。經濟危機引起政治動蕩,從2001年12月20日德拉魯阿總統向國會提出辭呈,到2002年1月2日杜阿爾德被推舉為新總統,阿根廷在半個月內換了五個總統。阿根廷經濟危機的加重,不僅殃及鄰國,而且引發了更多拉丁美洲國家的社會動蕩。2003年12月15日,拉丁美洲社的一條題為“拉丁美洲尋找代替新自由主義的道路”的電訊說:“新自由主義政策曾被作為推動后現代發展的政策而在拉丁美洲大陸各國實施,但平民階層被新自由主義政策所遺忘并深受其害。”拉丁美洲社援引聯合國拉丁美洲經濟委員會發布的統計數據說:拉丁美洲經濟1960年在世界經濟中所占的比例是8%,現在是4%。拉丁美洲窮人人數增加,在拉丁美洲總人口中所占的比例達43.4%。其中巴西貧困人口占全國人口的一半。至于阿根廷,“新自由主義使這個遼闊而富饒的國家變成了本地區最貧困的國家之一”。目前,尋找替代新自由主義的道路的主力是拉丁美洲民眾運動。“拉丁美洲國家的民眾運動發揮了主角作用,它們屹然挺立,成為一道抵御忠實執行國際貨幣基金組織和跨國公司指令的各國政府的防洪大堤,成為抵御在政治和經濟上屈從美國政策的防洪大堤。”
十多年來,某些經濟學家一直企圖用新自由主義誤導我國改革開放的方向。
(1)有人在國內反復宣傳西方公認的反共分子哈耶克的新自由主義。
(2)美國新自由主義者、貨幣學派領袖弗里德曼和新自由主義者、新制度學派成員張五常很早就向我國宣傳新自由主義,企圖用新自由主義誤導我國改革開放。
(3)張五常多次來內地宣傳新自由主義,國內很不正常地連續多年出現了“張五常熱”。一些大學請張五常做報告,一些媒體大肆宣傳張五常。經過一些人的反復推動,“張五常熱”不斷升溫,其實質就是作為新自由主義一個流派的新制度經濟學在國內不斷升溫。張五常的新自由主義觀點主要有:
第一,攻擊馬克思和馬克思主義基本原理。他說:“馬克思最蠢”,“馬克思為禍最深”,“馬克思由頭錯到尾”;勞動價值論“被公認為謬論”,剩余價值論已被打得“片甲不留”。“在中國,馬克思的理論是奄奄一息了”,“我張五常不過是在馬克思的棺材上再打上釘子而已”。
第二,用科斯定理的產權清晰論反對公有制。他說,舉世聞名的科斯定理其實就是一句話:產權清晰“是市場交易的先決條件”,而產權清晰就是“產權私有”。他還說,科斯的產權清晰論“使舉世開始明白私有產權的重要,間接或直接地使共產奄奄一息”。他斷言社會主義公有制與市場經濟不相容,說:“北京的執政者一方面要保持公有制,另一方面要發展市場,怎會不互相矛盾,前言不對后語呢?”
第三,用新制度經濟學的交易成本論斷言私有制比公有制優越,宣傳私有制是靈丹妙藥,是唯一選擇。他說:在交易成本方面,“共產比私產大得多”,而交易成本的大小“決定制度優劣”。“中國大陸的共產經驗一敗涂地”,“共產制度遲早會瓦解”,“中國會逐漸改變成為一個類似私產制的體制”,“私產制是經濟發展的靈丹妙藥”,“私產制度是唯一的選擇”。
第四,主張把國有資產變成特權者的私產,主張由共產黨推行私有財產制度。他說:“將某些資產干脆地交給有較大特權的作為私產,讓他們先富起來”,“以共產黨推行私產制,聽起來有點語言矛盾,但權力所在……是可行之道”。
(4)美國新自由主義經濟學家、俄羅斯“休克療法”的倡導者薩克斯等人為“引導中國的發展”,制定了中國經濟聯邦制和中國私有化方案。該方案說,中國正處在“制度變遷時期”或“轉軌時期”,必須對經濟制度進行“質的變革”:建立“經濟聯邦制”,發展“對抗中央的統制經濟”的“地方諸侯經濟”; “用非國有經濟包圍國有經濟”;通過“產權清晰化”,使國有企業“私有化、股份化”。薩克斯等人認為,中國私有化方案與俄羅斯私有化方案的主要區別只在于:俄羅斯私有化是“突變式私有化”,中國私有化是“漸進式私有化”。
(5)有一位外籍華人、新自由主義經濟學家經常來國內講學,他提出了對全部國有企業“釜底抽薪”的私有化方案:中國四大國有商業銀行實行股份化—私有化,股份化—私有化的商業銀行不僅不再給國有企業貸款,而且要逼國有企業還債。這樣就可以把全部國有企業徹底搞垮,實現國有企業全面私有化。他還提出土地私有化方案,認為:“中國農業要真正搞起來,土地一定要私有化。”
以上這些新自由主義政策主張在我國經濟學界已經產生了相當大的影響。如果失去警惕,聽任新自由主義泛濫下去,誤導我國的改革開放,公有制在國民經濟中的主體地位就會喪失,社會主義市場經濟就會蛻變成為資本主義市場經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