官术网_书友最值得收藏!

(二)根據生產階段分類

考察處于不同生產階段產品的貿易差額,可以更清晰地揭示出中國貿易順差和逆差的形成因素。由表4可知,1995年以來,中國的初級產品和中間品均為逆差,只有最終產品為順差,但后者的順差額遠大于前兩類商品的逆差額,因此中國對外貿易整體上才呈現大幅順差狀態。表4是按聯合國主要經濟類別(BEC)分類方法進行的劃分,詳見附錄2。

表4 中國貨物貿易差額結構(根據生產階段劃分,十億美元)

資料來源:作者根據聯合國Comtrade貿易數據庫中的數據計算而得。網址為http://comtrade.un.org/db/dqQuickQuery.aspx

初級產品的逆差額在1995年較低,僅為51億美元,此后一路攀升,到2010年高達3401億美元,15年間增長了65倍,這意味著在中國經濟增長的過程中,國內的原材料、礦產品等初級產品已無法滿足需求,再一次證明了中國經濟發展具有嚴重依賴高耗能制造業的特征。

1995年到2010年間,中間品貿易在大多數年份呈逆差狀態,盡管在2006年和2007年逆差額出現了回落,2008年甚至出現了順差,但2009年之后又出現了高額逆差。將中間品進一步劃分為半成品和零部件,可以看出這兩類商品的貿易差額走勢存在較大差異。1995年半成品貿易逆差為168億美元,是零部件貿易逆差的兩倍,而此后半成品逆差先增后減,2006年開始呈順差狀態,2008年順差高達805億美元,當年中間品的順差便是由此造成的。2009年半成品恢復到逆差狀態,而2010年逆差回落,僅為17億美元。零部件貿易逆差在考察期內持續增大,1995年逆差額僅為83億美元,2010年則高達729億美元。中國對外貿易的迅猛發展是由加工貿易推動的,在加工貿易的發展過程中,技術含量高的關鍵零部件主要依靠進口,且進口需求持續增長;而隨著時間的推移,中國廠商對半成品(包括加工過的工業供應品和燃料)的進口需求則日趨減少,由于這些加工產品的生產需要一定的工藝技術,因而對其進口的減少在一定程度上反映出中國企業近年來技術水平有所提高。

在考察期內,中國對外貿易順差來源于最終產品,1995年最終產品順差為477億美元,2010年增長到6178億美元。將最終產品進一步分為資本品和消費品,可以看出消費品是中國最具比較優勢的產品類別。早在1995年,中國消費品順差即達到638億美元,此后順差持續增長,2010年達到3758億美元。資本品在1995年呈逆差狀態,2000年有小幅順差,到2010年順差額增至2420億美元,為消費品順差額的64%。消費品存在巨額順差,不僅抵補了其他類產品的逆差,而且使中國對外貿易從整體上呈現出順差。

主站蜘蛛池模板: 阳江市| 洱源县| 万盛区| 乌什县| 阿荣旗| 铜陵市| 盐城市| 汨罗市| 弥渡县| 佛冈县| 和龙市| 新和县| 长泰县| 双城市| 县级市| 安吉县| 河西区| 师宗县| 淮南市| 奉节县| 于都县| 大兴区| 饶平县| 思茅市| 铁岭县| 米林县| 泽普县| 常熟市| 巩留县| 鹤岗市| 光山县| 黎城县| 普安县| 桐庐县| 汝州市| 富民县| 南汇区| 深圳市| 永平县| 理塘县| 新源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