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內需可持續(xù)增長的結構基礎與政策選擇
- 楊瑞龍
- 647字
- 2019-11-29 18:26:56
(一)根據商品屬性分類
根據商品屬性,我們在SITC分類標準之下將全部商品分為14大類(劃分方法見附錄1),表3列出了各類商品的貿易差額狀況。2010年,順差額最大的三類商品是雜項制品、機器和運輸設備,以及紡織品與服裝。其中雜項制品包含建筑裝置、家具及其零件、旅游產品、鞋類、科學儀器、光像儀器和各種表類。除鞋類以外,這些產品的價值普遍較高,而中國在這些產品上具有比較優(yōu)勢,因而創(chuàng)造了較大的貿易順差,2010年高達2636億美元。20世紀90年代以來,中國的紡織品與服裝在世界市場上具有了較強的競爭力,1995年該類產品的順差值即達到227億美元,超過了當年中國的貿易總順差額,此后順差呈持續(xù)增長狀態(tài),到2010年高達1785億美元。同紡織品與服裝不同,機器和運輸設備在較長時期內是中國具有比較劣勢的產品,1995年逆差達212億美元,到2000年仍存在93億美元的逆差。此后,在跨國公司加工貿易的推動下,該類產品由逆差迅速轉為順差,2010年其順差值已超過紡織品與服裝。在2010年,順差超過100億美元的產品類別還有非金屬礦物和金屬產品兩類;橡膠制品、木制品和紙制品的順差額介于40億美元至80億美元之間;逆差最大的類別是礦物燃料,逆差值高達1623億美元,而該類產品在1995年處于小額順差狀態(tài),表明近年來中國經濟增長高度依賴高耗能制造業(yè),因而對燃料需求過于旺盛,導致礦物燃料由順差轉變?yōu)槟娌?;另外,化工產品的逆差超過600億美元,飲料和煙草、動植物油脂和皮革三類產品也處于逆差狀態(tài)。
表3 中國貨物貿易差額結構(根據商品屬性劃分,十億美元)

資料來源:作者根據UNCTAD貿易數(shù)據庫中的數(shù)據計算而得。網址為http://UNCTADsta.tUNCTAD.org/ReportFolders/reportFolders.aspx。
- 重回本質:品牌的價值思考
- 中國經濟增長的新要素和新模式
- “最多跑一次”改革:浙江經驗,中國方案
- 對外貿易對中國綠色發(fā)展的影響研究
- 南通基本實現(xiàn)現(xiàn)代化戰(zhàn)略研究:點亮長江龍睛建設自然之城(中國城市競爭力課題組案例研究系列)
- 中國經濟增長中的人力資本適配性研究
- 各國大使眼中的中國式現(xiàn)代化(中英雙語版)
- 轉型期我國中小企業(yè)發(fā)展的若干問題研究
- 新冠肺炎疫情的行業(yè)影響及對策分析
- 生活的政治:世界工廠勞資關系轉型的新視角(當代中國社會變遷研究文庫)
- 互聯(lián)網+影視:打造多屏時代的影視生態(tài)圈
- 中國的經濟轉型與管理創(chuàng)新
- “十三五”時期中國經濟社會發(fā)展主要趨勢和思路
- 資源型城市土地可持續(xù)利用與政策創(chuàng)新
- 中國經濟2025:穩(wěn)預期、促消費與擴內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