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內需可持續增長的結構基礎與政策選擇
- 楊瑞龍
- 1876字
- 2019-11-29 18:26:55
(二)對外貿易順差總體狀況
自實行對外開放政策以來,中國積極地融入世界經濟體系之中,對外貿易從20世紀80年代起便有了顯著的發展,而加入WTO則成為中國對外貿易加速發展的助推器。為進行比較,本章從1995年開始考察中國對外貿易順差的總體狀況和結構特征。
1995年到2001年,中國出口占GDP的比重維持在20%上下,而進口占GDP的比重介于13%到19%之間(見圖1)。從2002年開始,貿易額占GDP的比重大幅增加,2006年出口和進口占GDP的比重分別為36%和29%,貿易依存度高達65%。此后,出口額和進口額占GDP的比重均有所下降,但2010年又回復到27%和23%的水平,貿易依存度超過了50%。

圖1 中國進出口額占GDP的比重
從貿易順差規模來看,1995年至2001年期間僅有小幅上升,而2002年之后則增長迅猛,2008年中國對外貿易順差達到了2955億美元的頂峰。2009年貿易順差則降至1961億美元,降幅高達34%,2010年順差進一步降至1831億美元(見表2)。貿易順差占GDP的比重在1995年為2.3%,隨后幾年在經歷了小幅波動之后,從2001年開始穩步上升,2007年達到7.5%的頂峰(見圖2), 2008年有小幅下降,此后兩年銳減至3.9%和3.1%的水平。2002年之后貿易順差的加速擴張反映了加入WTO給中國對外貿易發展帶來的巨大推動力。2008年之后順差的急劇下降既反映了全球經濟危機對中國貿易發展帶來的負面影響,又反映了中國政府旨在減小順差的各項舉措產生了效果。
表2 中國對外貿易差額(十億美元)

資料來源:作者根據歷年《中國對外經濟統計年鑒》中的數據整理而得。

圖2 中國貿易差額占GDP的比重
中國對外貿易發展中的一個突出特點是依靠加工貿易(Gaulier et al., 2006),因而我們將貿易順差分解為加工貿易順差和非加工貿易順差。由表2可知,自入世以來,除2007年以外,中國的加工貿易順差都大于全部商品的貿易順差。絕大多數年份里非加工貿易持續逆差,反映出大部分中國出口產品仍處于加工組裝階段。中國進口了大量的中間投入品,進行加工之后出口產成品,同一件產品兩次跨越中國關境,使中國的進口額和出口額同時大幅增加,于是中國對外貿易額迅速增長。
2008年之后,貿易順差總額在減小,而加工貿易順差則在減小之后迅速增大,非加工貿易逆差持續大幅增長,到2010年已達到1398億美元。這說明在全球經濟危機和人民幣升值的背景下,中國加工貿易的出口和進口受到的影響幾乎是對稱的,而且受影響之后的恢復能力很強,順差規模經歷短暫下滑后反而擴大。而非加工貿易卻受到了不同的影響。2009年,外部需求不足和貨幣升值都導致出口大幅減少,降幅為20%,而中國經濟的穩定增長又使中國保持了比較旺盛的進口需求,非加工貿易進口僅減少了6.8%。2010年貿易額回升,非加工貿易出口比2009年增長了36%,而進口則增長了44%。這就是說,中國已在較長時間內維持了“加工貿易順差、非加工貿易逆差”的增長模式,中國的貿易順差完全是由加工貿易貢獻的!然而,非加工貿易,特別是一般貿易的主要中間投入品是國內生產的,所以一般貿易的發展能在一定程度上反映出貿易結構的改善和出口產品的技術升級。目前中國的加工貿易和非加工貿易的發展呈失衡狀態,意味著中國各界為優化貿易結構、促進技術升級仍要做出不懈的努力。
外國對華直接投資也是中國對外貿易順差持續擴大的重要驅動因素。表2的最后兩列數據表明,1995年外商投資企業加工貿易順差只有50億美元,2000年之后則迅速擴張,到2010年已高達2389億美元,超過了中國對外貿易順差的總額。顯然,這體現了發達國家跨國公司的全球經營策略,由于經濟全球化的發展,在外包和生產分割盛行的條件下,發達國家的跨國公司不斷將勞動密集型的生產環節轉移到勞動力豐裕的發展中國家,以尋求新的競爭優勢。而中國便成為跨國公司生產轉移的重要目標地,這些跨國公司主要將中國作為加工制造基地,從母國或其他國家進口關鍵的零部件,利用中國廉價勞動力進行組裝生產,然后將產成品銷往海外,形成了“兩頭在外,大進大出”的生產和貿易格局,這便是外資加工貿易持續順差的原因。
外資的非加工貿易一直呈逆差狀態,2010年逆差更是高達1146億美元。其原因在于,外商投資企業在進行投資時往往需要進口設備、物品,這要花費較大的支出,這部分支出被記入非加工貿易之中,導致非加工貿易呈逆差狀態。逆差值不斷擴大表明在華投資的跨國公司投資規模不斷擴大,用于進口設備物品的支出持續增加,即使在經濟危機來臨時也未受影響。這反映出中國持續的經濟增長和穩定的社會政治環境在全球經濟危機爆發之際給了海外投資者以更大的信心和勇氣,使其不斷擴大在華投資。同時也說明,外商投資企業的出口主要以加工貿易出口為主,原材料、零部件等中間品并未實現自主生產或在國內采購,跨國公司僅將中國作為生產基地而并非設計研發基地,并未對提升中國的技術水平和產業結構發揮重要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