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內需可持續增長的結構基礎與政策選擇
- 楊瑞龍
- 1014字
- 2019-11-29 18:26:55
二、貿易差額總體狀況
(一)國際收支差額結構
從整體上看,中國的國際收支長期以來保持順差狀態,而且呈現出經常項目和資本與金融項目雙順差的格局(見表1)。特別是經常項目,1995年順差僅為16億美元,入世之后則迅猛增長,2008年達到4261億美元的高峰,此后在經濟危機的影響下有所回落,但2010年仍保持了3054億美元的順差水平。但從細分項目來看,貨物貿易是構成順差的主要來源,而服務貿易一直處于逆差狀態,起到了縮小經常項目順差的作用。同經常項目順差的變化趨勢相同,貨物貿易順差也是在2008年達到了頂峰,2009年出現大幅下滑,2010年又有所回升。服務貿易逆差規模在1995年至2007年之間變化不大,但2008年之后則迅速增加,2009年服務貿易逆差接近300億美元。這表明中國制造業高速發展的同時,服務業發展則處于較低水平,在國際市場上競爭力較弱。而服務業往往具有技術密集度高、附加值高、吸納就業水平高、污染及耗能低等特點,一國服務業水平低意味著該國的產業結構有待提升。實際上,制造業迅猛發展而服務業發展水平較低給中國經濟發展帶來了極為不利的影響,不僅在發展過程中以犧牲資源和環境為代價,而且附加值低,獲取的貿易利益有限。此外,一方面,“中國制造”在國際市場上遭遇越來越多的貿易摩擦與壁壘;另一方面,中國政府對本國服務業給予高度保護,遲遲未能開放服務業市場,以至于在入世十周年之際,被美國等發達國家指責“未能履行入世承諾”。
表1 中國國際收支主要項目(十億美元)

資料來源:作者根據國家外匯管理局發布的統計數據計算。
在資本與金融項下,我們考察了直接投資和證券投資兩項內容。1995年以來,外國企業來華直接投資持續穩定地增長,2010年已達1851億美元,是1995年的5.2倍。這些外資企業大多是將中國作為其海外生產基地,并采取外向型經營戰略,是中國出口貿易迅猛發展的重要驅動因素(Li and Wang, 2009)。而中國企業對外直接投資近年來也取得了一定進展,在2007年以前,對外直接投資的增長速度較慢,但2008年之后則迅速增長,表明中國企業在拓展經營范圍、充分利用世界資源方面取得了較大的進步。相比較而言,2010年中國企業對外直接投資規模僅為吸引外資規模的三分之一,表明中國對外直接投資水平有進一步提升的空間。在證券投資方面,資產項目一直處于波動狀態,2010年中國居民持有的海外資產增量為76億美元;負債項目則出現了較為平穩的上升,2010年中國在海外獲得的股票和債券籌資額達到了317億美元。相比直接投資來看,近年來中國的證券投資資產和負債規模較小,通過金融領域籌集資金、獲取資源的能力仍然較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