官术网_书友最值得收藏!

(一)總需求結構失衡內生于傳統經濟增長模式

我國總需求結構對投資和出口的高度依賴性在根本上源于經濟趕超戰略的政治動因和實現過程。為了在短期內實現經濟趕超目標,經濟總量的擴張成為政策層面的首要目標。

第一,在中國經濟傳統增長模式下,適應于經濟趕超戰略,經濟總量的擴張成為政策層面的首要目標。由于技術進步和生產率增長面臨較多的約束和不確定性,促進資本投入的迅速增長就成為實現經濟總量迅速擴張的首要選擇。

改革開放以來,政府設定了一系列的發展目標,但是總量擴張始終是最重要的目標。十二大明確宣布了翻兩番的奮斗目標,即從1981年到20世紀末的20年,使全國工農業年總產值實現翻兩番,由1980年的7100億元增加到2000年的28000億元左右,強調的是經濟總量的增長。十六大提出,全面建設小康社會的主要目標是,國內生產總值到2020年力爭比2000年翻兩番,綜合國力和國際競爭力明顯增強。十七大提出,在優化結構、提高效益、降低消耗、保護環境的基礎上,實現人均國內生產總值到2020年比2000年翻兩番。這一目標明確提出了人均指標,不僅比此前的翻兩番更加宏偉,且將見證更高水平的小康。

第二,處于經濟發展的特定階段,我國的高投資有其必然性與合理性。

經驗表明,工業化過程必然以大量投資作為基礎。與東亞其他國家類似,在改革開放之初,中國經濟遠遠落后于發達國家。為了追趕發達國家,政府一般會選擇快速的工業化,發展可貿易部門,通過對外貿易積累資本,學習技術,獲取前沿知識,從而實現經濟的快速增長。大量的基礎設施投資,是落后國家追趕發達國家的必然選擇。

城市化過程必然形成房地產投資快速增長。近年來,房地產投資快速增長引起了廣泛關注。但與中國城市化率相對照,不難發現中國快速的城鎮化是房地產投資增長的客觀基礎。目前中國的城市化率剛剛超過50%,城市化水平還有進一步上升的空間,對房地產投資仍然具有一定的依賴,見圖20。

圖20 全社會固定資產投資占比

中國高投資能保持較高的投資收益率,也與中國的資源稟賦密切相關。中國具有豐富的勞動力資源,隨著農業部門勞動力占比的下降,對農民工流動限制的放松,農民工為工業和城市發展提供了充足的、廉價的勞動力資源,這種勞動力資源為中國投資驅動經濟發展奠定了稟賦基礎。例如從就業結構看,我國第一產業就業占比從改革之初70%下降到目前35%左右。農業部門釋放的勞動力彌補了工業部門勞動力需求,第二產業就業占比不斷上升,見圖21。

圖21 改革開放以來中國就業結構的變化

第三,資本投入的增長不僅受制于資本形成的來源,即儲蓄的供給,而且受制于資本成本和資本收益的權衡。為了加速資本的形成過程,推動投資的迅速增加,需要通過各種手段增加國內儲蓄的供給,提高資本收益率,壓低資本成本。

增加國內儲蓄的手段有很多種,首先是一般意義上的金融深化措施,通過金融自由化改革促進金融深化,以高利率和多樣化金融工具吸引家庭增加儲蓄供給。但是這在短期中不利于資本形成過程的加速,因為利率的提高會抑制投資的增長。而且,現有理論和經驗證據也無法在利率和家庭儲蓄之間建立明確的聯系。在理論上,利率通過替代效應和收入效應兩個渠道影響家庭儲蓄。在理論上升后,替代效應導致儲蓄增加,收入效應卻導致儲蓄供給的下降。所以,利率提高對儲蓄供給的影響是不確定的。在更為一般的意義上,經驗證據不能充分支持金融深化對儲蓄的促進作用。在跨國比較中人們發現,金融發展程度更高、金融體系更加完善的發達經濟體,儲蓄反而較低;金融發展程度較低、金融體系不完善的發展中經濟體,儲蓄水平反而更高。為了兼顧促進儲蓄和增加投資的雙重目標,必須做出其他選擇,最有效的措施是維持甚至增加要素市場的扭曲。Huang(2010)認為,在中國的改革進程中,產品市場改革和要素市場改革進程是不對稱的。產品市場具有較高的自由化程度,但是要素市場依然存在嚴重的扭曲。要素市場扭曲不僅表現為勞動力市場和金融體系的不完善,而且表現在對生產、投資和出口直接的政策性補貼等方面。

要素市場的扭曲導致家庭收入增長緩慢,收入分配向政府和企業傾斜。這使得政府和企業成為國內儲蓄供給的重要主體。在中國的總儲蓄中,家庭儲蓄所占的比重不到50%,另外一半以上是政府儲蓄和企業儲蓄。企業收入構成了資本積累的直接來源。在政府承擔大量經濟建設和投資職能的情況下,政府儲蓄也成為資本積累的直接來源。通過要素市場的扭曲,使得家庭收入增長速度低于經濟總量的擴張速度,這就使得總收入中越來越大的部分通過政府和企業這兩個主體直接轉變為國民儲蓄,并成為資本積累的來源。

中國家庭的消費傾向不僅受制于收入水平以及謹慎性儲蓄動機,而且還受到供給結構的影響。國有企業改革導致家庭在教育、醫療和住房方面的支出成本大幅增加。城市化以及農村勞動力向城市的流動雖然帶動了農村居民收入的上升,但是由于戶籍制度的存在,使得農村移民工人難以充分享受城市的醫療、教育、養老和住房等方面的福利。所有這些都會導致家庭謹慎性或預防性儲蓄動機的增強。另一方面,教育、醫療和養老等非貿易品供給的不足,使得家庭對潛在需求即便有收入支持,也無法轉變為實際的購買支出,由此導致“強制儲蓄”問題。參見于春海(2010)。這就使得家庭雖然在國民收入分配中占有的份額較低,但是卻依然維持非常高的儲蓄率。

在特定的制度安排和市場結構下,儲蓄行為與市場價格機制的聯系弱化,甚至沒有明顯聯系。在這種情況下,金融體系蛻變成政府影響社會資本形成成本和結構的工具。利用利率管制下的以銀行為主導的金融體系,政府可以對相關行業和企業的融資成本施加實質性影響,控制其信貸可獲得性,影響其融資成本。利用產業政策實施行業進入壁壘,影響特定行業的競爭成本,達到直接影響特定行業中資本收益率的目的。利用對生產、投資和出口直接的政策性補貼,改變資本形成成本和資本收益率。

借助于要素市場扭曲、收入分配體制和政策、產業政策、供給政策以及生產和投資補貼等手段,一方面能夠增加國內儲蓄供給,使得資本積累有了充足的來源;另一方面能夠維持資本收益和資本成本之間持久的、較大的差異,進而維持企業強烈的投資動機。這是支持我國高投資最為重要的內部因素。盡管隨著我國勞動市場的完善,實際工資在不斷上升,但是由于扭曲資本收益和成本的政策性或體制性因素依然存在,資本收益和資本成本的差異依然顯著存在,見圖22。在勞動成本不斷上升的背景下,企業具有用資本替代勞動的動機,這導致我國的投資率無法出現實質性下降。

圖22 我國的資本收益率與資本成本

高儲蓄和高投資必然會帶來另一個問題:大規模投資意味著未來生產能力和產出規模的膨脹,在國內消費需求受到壓制的情況下如何解決日益擴大的產出能力的市場實現問題?為了解決這個問題,出口成為中國經濟趕超型戰略的必要組成部分之一。由此引出另一個問題:什么樣的產品更適合于出口?在一般意義上,產業部門可以分為貿易品行業和非貿易品行業,貿易品行業主要包括第一產業和第二產業中的工業,非貿易品部門主要包括建筑業和服務業。當然,可貿易程度的區分并不是絕對的。既然最終需要通過出口來解決國內大規模投資所形成的生產能力的市場實現問題,那么,投資的快速增長就應該主要集中在貿易品部門,即第一產業和工業。第一產業的生產特點導致其對自然稟賦條件的依賴較高,所以無法成為中國的選擇,剩下的選擇自然也就是工業部門。工業部門不僅能夠在很大程度上擺脫對自然稟賦條件或不可再生要素的依賴,而且具有最高的可貿易性。此外,相對于農業和服務業,工業部門具有更加顯著的規模化生產特征,最容易實現大規模投入和大規模產出。因此,加速推進工業化進程往往就成為趕超戰略下政府的必然選擇。這樣,從最終表現來看,我國的經濟趕超戰略演變成“出口導向型工業化戰略”。

主站蜘蛛池模板: 论坛| 延吉市| 南昌市| 保定市| 龙口市| 定陶县| 婺源县| 诏安县| 连山| 日土县| 晋州市| 新龙县| 兴文县| 高州市| 临汾市| 安宁市| 宁远县| 芜湖县| 尚志市| 和硕县| 炎陵县| 大名县| 武隆县| 达拉特旗| 阳高县| 大姚县| 昌乐县| 南丹县| 达州市| 扶风县| 财经| 漳平市| 景德镇市| 张家口市| 玉田县| 栾城县| 盐池县| 灵丘县| 襄垣县| 彰化县| 民乐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