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中國學位與研究生教育發展年度報告(2012)
- 中國學位與研究生教育發展年度報告課題組
- 3882字
- 2019-10-25 18:35:06
三、挑戰與建議
與發達國家相比,與經濟社會發展階段性需求相比,與人民群眾接受高水平高層次教育的期盼相比,我國學位與研究生教育還存在較大的差距和不足。審視我國研究生教育存在的問題與不足,回應社會輿論關注的焦點與熱點,未來一個時期我國學位與研究生教育事業應進一步改革培養機制、完善質量評估與保障體系、促進協同創新與科教融合、推進國際交流與合作、提升教育質量。
(一)面臨的挑戰
研究生教育作為國民教育的頂端,是高層次創新型人才的主要來源和科學研究潛力的主要標志,是提高綜合國力和國際競爭力的有力支撐。因此,必須深刻認識新形勢下我國學位與研究生教育面臨的嚴峻挑戰。
1.適應創新型國家戰略需求,研究生的創新能力亟待提升
隨著知識經濟的發展,科技創新能力越來越成為國家核心競爭力,科學研究和人才培養結合最緊密的研究生教育已成為國家提升核心競爭力的重要基礎。但自主創新能力不強、對外技術依存度高、哲學社會科學的話語權不夠是我國建設創新型國家過程中面臨的最大瓶頸之一,其根本原因在于高層次創新型人才不足。這就迫切需要培養和造就一大批具有原始創新能力、集成創新能力和引進消化吸收再創新能力的高層次創新型人才。主動迎接這一挑戰是我國研究生教育的重大歷史使命。
2.應對國際競爭,研究生教育國際合作需要跨上新臺階
在經濟全球化的時代,美國、日本、歐洲各國、韓國、澳大利亞等都制定了明確的研究生教育國際合作的戰略和措施,以提高本國研究生教育的國際競爭力。我國《教育規劃綱要》則提出了培養大批具有國際視野、通曉國際規則、能夠參與國際事務和國際競爭的國際化人才的戰略目標,這一戰略目標對研究生教育事業發展提出了新的挑戰。一方面,高層次人才培養本身需要直接面對國際舞臺,要培養具有較強的跨文化理解力、國際交流能力和國際戰略視野的研究生。另一方面,我國的研究生教育制度和法律必須適應國際合作新形勢的需要,作出相應的改革和調整。目前,美國、歐洲國家等均把中國作為開展聯合學位項目的主要合作對象,在相關學科領域授予國際合作學位(如聯合學位、雙聯學位等)時面臨的學位制度銜接、項目開發、學生管理、資金投入、質量保障等就成為我國學位與研究生教育國際合作道路上需要積極解決的問題。只有突破相關的制度障礙,才能促進我國研究生教育國際合作邁向新的臺階。
3.主動服務經濟社會發展,研究生教育結構亟待優化,人才培養模式改革需要繼續探討
隨著我國產業結構和社會發展的轉型,我國高層次的人才需求正在發生深刻的變化,人才類型和專業類別的多元化需求成為基本趨勢。同時,知識生產模式的轉型也使人才培養方式開始出現重大的變化,社會機構和業界參與人才培養的重要性越來越被人們所認知。
但我國的研究生教育結構還存在著與社會需求諸多不適應的地方。從類型結構來看,我國的研究生教育主體依舊還是學術學位人才的培養;從形式結構來看,全日制研究生培養還占有絕對優勢地位,適應終身學習需要的研究生培養體系還未能形成;從科類結構來看,如何促進科類結構與產業結構的協調發展還需作出巨大的努力;從區域布局結構來看,學位授權單位和學位授權點的分布還沒有很好地反映區域經濟和社會發展的需求;從培養模式來看,盡管我們做了很多的探討,積累了寶貴的經驗,但依舊主要是沿襲傳統的學術學位人才培養的模式,專業學位獨特的培養模式還沒有完全形成。
因此,迫切需要根據我國經濟社會發展趨勢,優化研究生教育培養定位和系統結構。應全面適應我國社會經濟發展對高層次人才的多元化需求,創新人才培養模式,促進高層次人才培養與產業、行業、企業、社會緊密結合。尤為重要的是建立與人才需求相適應的動態調控機制,及時調整學科結構、層次結構、類型結構,優先支持與國家重大戰略、產業發展、社會工作和改善民生相關的學科。與此同時,優化區域布局,特別要通過國家扶持、對口支援等方式,提升欠發達地區和西部地區的研究生教育水平,促進區域研究生教育協調發展,服務于全國經濟社會協調發展大局。
(二)發展與改革建議
經過一段時間的補償性增長,我國研究生教育的重點已經轉移到以質量提升為核心的內涵式發展道路上。未來一個時期,我國研究生教育發展的主要任務應是主動適應國家經濟社會發展需求,深入開展研究生培養機制改革,創新人才培養模式,優化研究生教育結構,全面提升研究生教育質量和國際競爭力。
1.持續深入開展研究生培養機制改革,促進人才培養質量的全面提升
為使研究生教育與國家社會經濟發展相適應,提高研究生教育質量,培養拔尖創新人才,教育部、國家發展和改革委員會、財政部早在2005年就聯合提請國務院批準了《關于進行研究生培養機制改革試點的通知》,從此研究生培養機制改革成為我國研究生教育改革的中心命題。實踐證明,研究生培養機制改革已經取得了較好的成效,初步調動了學校、院系、導師、研究生等各個群體的積極性,基本建立科學研究主導下的導師負責制和資助制,完善了研究生資助體制,強化了導師的主導作用,增強了導師的質量意識,緩解了研究生的經濟壓力,激發了研究生的創新熱情,研究生培養質量得到了改善。
但這一改革不是一蹴而就的,需要持之以恒地深化。如在經費支持方面,人文、社科、理科等還需要加大扶持力度,照顧到不同學科的差異性;科研經費管理方面還需要進一步完善,大力提高科研經費中的人力支出部分,以調動研究生的積極性;有效的研究生培養激勵機制與淘汰機制亟待完善。從導師層面看,導師遴選制度、薪酬制度、考核制度等也還存在著一些與培養機制改革不協調的地方。總之,從全國范圍而言,研究生培養機制改革還存在著不足和矛盾,需要不斷地深化和完善,以全面提高研究生培養質量。
2.建立開放型研究生教育管理體系,促進研究生教育結構主動適應社會需求
針對我國研究生教育結構形式的制度性特征,建議重新調整研究生培養中不同利益主體間的權利關系:(1)中央政府主要制定全國研究生教育發展的總體規劃,組織制定相應的學位標準,完善學位授權審核和質量評估制度,加大質量保障力度。(2)全面落實地方政府在本地區研究生教育發展中的統籌權,根據本地區實際,進行學科建設和規劃、學位授權點和學位授予單位的審批、省級學科建設及招生計劃編制,促進地方研究生教育結構和體系優化,并履行質量保障的監督和保障服務功能。(3)擴大培養單位特色發展的制度空間。在學科設置、招生改革、培養模式、學位授予、資源分配、國際合作等領域擴大研究生培養單位的辦學自主權。(4)有效發揮市場在研究生教育資源配置上的基礎作用,促使研究生區域結構、科類結構、類型結構與勞動力市場需求結構相適應。
繼續促進學位體系向學術學位與專業學位并重轉型,積極穩妥擴大專業學位的規模、增加專業學位的種類。全面推進協同創新與科教融合,加大行業協會等社會力量參與研究生培養過程的力度,促進人才培養模式轉型。建立研究生就業信息反饋機制,及時準確地分析研究生社會需求和供給。
3.系統構建研究生教育質量保障體系,增強培養單位的質量文化意識
經過三十余年的發展,我國研究生教育各項規章制度不斷完善,質量保障體系基本形成。但政府監督、社會評價、培養單位自我診斷性評估相結合的研究生教育質量保障體系還缺乏系統的設計和構建,以學位授予單位為主體、政府為主導、社會多元參與、專門機構實施的多元質量保障體系還有待進一步完善,尤其是培養單位的自律機制應該成為研究生教育質量保障體系的核心。
為此,必須立足學科授權點,建立學位授權點分類引導和監控機制,引導培養單位建立積極、有效、自律的質量監督機制。重點增強培養單位的質量文化意識和研究生的社會責任意識,樹立“聲譽最優”的卓越意識。各培養單位要進一步加強研究生人才培養體系改革,增強課程學習、論文撰寫、畢業答辯等環節的規范性與科學性,有效排除各種非學術因素對學位與研究生教育的干擾,確保學位與研究生教育的權威性、嚴肅性與學術水平,努力提高學位與研究生教育的質量。
4.充分利用國內國際兩種教育資源,促進研究生教育國際合作水平的提升
近年來,在各方的共同努力之下,我國學位與研究生教育的國際化程度不斷增強,國際交流取得了豐碩成果。但是,我國研究生教育體系的吸引力與國際影響力仍有待提升,2011年,我國招收來華留學研究生30376人,僅占我國研究生招生總數的4.53%。相比之下,美國自2000年以來授予留學生的博士學位、碩士學位數占美國授予博士、碩士學位總數的比例一直保持在25%、12%左右。
因此,提高我國研究生教育的國際國內吸引力是我們面臨的雙重任務。
面對未來世界的激烈競爭與研究生教育國際化的發展趨勢,我國必須充分利用國內國際兩種教育資源,從公共外交、人文外交的戰略高度重視和提升研究生教育國際合作水平。大力推進《學位條例》的修訂工作,完善相關制度,為研究生教育國際合作尋求更加權威的法律保障。積極推動國際間學位、文憑的相互認可,鼓勵和支持我國高校與境外高水平教育、科研機構聯合建立研發基地,豐富國際合作形式。繼續深化研究生培養過程改革,積極引進國外優質教育資源,增強研究生培養過程的國際化程度。增加國家公派研究生和導師到國外優秀教育與科研機構開展學術交流和合作科研的政策靈活性。引導、支持、鼓勵我國高水平大學到國外發展研究生教育,全方位拓展研究生教育辦學空間。
通過擴大和深化研究生教育國際合作,著重提高我國研究生的綜合能力和素質,培養我國研究生把握國際前沿的能力和進行國際交流的能力,更加快速與有效地提高我國研究生教育的國際地位、影響力和競爭力,促進我國與世界多元文化的對話與交流,為增強國家文化軟實力,推動人類不同文明平等交流、共同進步作出貢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