站在樹枝上的感覺
2004年5月11日
多少年前,我曾寫過一首詩,其中有“四周到處是房子,而我沒有家”一句。詩歌的浪漫是在審美體驗中得到的。如果作為生活體驗,人無論如何很難浪漫起來。
那是20年前,我剛從包頭師專畢業分配到家鄉土默特右旗薩拉齊古鎮,當中學語文教師,住學校單身宿舍時的感受。
一天在同學家,外面正下著雨,我們幾個人正在他的家里,談工作、談生活。看著外面的雨,看著他的家,我突然有一種沖動,像是有了靈感,說要寫一首詩,同學拿來紙、筆,我就寫下了《雨地里的孩子》。我說這首詩肯定能發表。后來寄出去,不僅發表,還被《詩選刊》選上,加了幾句評語,好不高興。
那時,是個浪漫的年齡,20歲,雖窮,但活得像詩一樣,過著一無所有的浪漫。
今年是20年后,在首都北京落戶,但沒有安家,住了一年半的賓館。豪華有余,但找不著家的感覺。空空地、虛虛地度日。
此時,是個不惑的年歲,40歲,浮華掠過,走向真實。不老不少,生的重托與生的尷尬共融。過著什么都有的沉重。安家立業,家的分量,在立業之后看,分外刺眼。
人,如果是鳥多好。站在樹枝上的感覺,只有無家的人,才能知道其中的空落與悲愴。不是浪漫,倒是流浪。人就是怪,連翅膀也不長。不然,我也飛來飛去,像鳥一樣,用自己的羽毛織一個家。
